病名。见《石室秘录》。多发生于产后1~3天内。因产后气血未复,盛夏炎热,暑邪乘虚侵袭肌体,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而致高热,神志不清等症。若热中于里,兼见心烦口渴,大汗面赤,脉洪大,治宜生津止渴,
【生卒】:十七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禹载。江苏苏州人,少攻举子业,屡试不第,年近四十,弃举子业而学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辛亥年间(1671年)至京师,为王公等所重视。辑有《温热暑疫全书》(1
即万病丸,见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石吊兰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字华父。撰有《经验方》,佚。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三:“骨槽疽生于膝盖上,并脚踝上腕,其痛时如刀割,其痒似虫钻。……治法同附骨疽。”
病名。《喉科种福》卷四:“证由蛾将成脓之时,犹连服凉散之剂,吹凉散之药,以求速效,虽红退消肿,而脓根未拔,外皮顽硬,一遇时气外感,饮食积热,则旧蛾复作。”参见石蛾、乳蛾等条。
【介绍】:宋代医家。沛国下邳(今江苏邳县)人。撰有《谭氏殊圣方》,已佚。
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