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见清·汪连仕《采药书》。为土大黄之别名。②见苏州医学院等《中草药手册》。为景天三七之别名。各详该条。
【介绍】:见陈复正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荠菜花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指患疮疡时,病情发展顺利的症状而言。其表现为:疮疡从小而大,疮顶高突,焮赤疼痛,根脚不散;已成则顶高根收,皮薄光高,易脓易腐;溃后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已脱,肿消痛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即破伤风。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多由感受风寒湿邪,肺气壅塞所致。本病发于咽喉,“形似粟米之小而密,黄皰成板,外托红盘,痛亦异常,初起发热恶寒,头疼身痛,以人参败毒散发表”(《喉科种福》卷四)。大便结,以防风通圣散表里兼行。
傍晚时候病情加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病名。①《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发夹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若有脓,在肌腹中……。”证治见外痈条。②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痿漏、曲疽、冷疽。即生于昆仑穴(在外踝与跟腱之中央凹陷部腓骨短肌中
即背俞穴。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