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勇疽。见该条。
即枕骨。详后山骨条。
病证名。因素体肥盛,脾虚水湿不运,以致湿浊停注,损伤任、带二脉,故见白带量多,稠粘味腥,胸闷腹胀,或有恶心、痰嗽,或大便稀薄等。治宜健脾除湿化痰。方用苍附导痰丸或六君子汤加苍术、柴胡、升麻。
症名。亦称蛔咬心痛。《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蛔心痛,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善涎出,是蛔咬也。”《医灯续焰》卷八:“蛔咬心痛……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
病名。见《圣济总录·热劳门》。指虚劳病之呈现热象者。《金匮翼·热劳》:“热劳者,因虚生热,因热而转虚也。”症见身热,面赤,头痛,心神烦躁,口渴,怔忡、盗汗,饮食无味,倦怠多卧,消瘦,或口舌生疮等。治宜
病证名。又名覆杯,目封塞。由风热外侵或肝经实火传脾土所致。《证治准绳·杂病》:“目赤痛,脾胀如杯覆也。”并谓:“肝邪实而传脾土,土受木克,……其珠必疼尤重,而脾亦急硬;若暴风客热作肿者,必热泪多而珠疼
见《河北药材》。为列当之别名,详该条。
《素问》篇名。本篇是对热病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吉凶的评议,故名。内容论述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等几种热病的成因、病理、治法、预后等。着重阐明邪正消长的变化规律。
病名。痛同消。即三消。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详三消条。
儿科著作。清·许佐廷撰。2卷,补编1卷。刊于1873年。本书前编1卷,为儿科诸病的证治歌赋;后编1卷,论儿科病的诊断及其辨证用药治法,共分胎毒、变蒸、惊风等32门;补编1卷,集录前二卷中所用的方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