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夏枯草之别名,详该条。
俗称屁股。骶骨部两侧隆起的臀大肌部分。《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亦称假苔。舌苔被食物或药物所染,改变原来苔色。如食橄榄、杨梅可染为黑苔,食枇杷可见黄苔。望舌时须加以注意,排除假象。
①《银海精微》卷上方。楮实(微炒)、枸杞子、五味子、制乳香、川椒(去目,炒干)、人参各一两,熟地黄(酒浸)二两,肉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蒸)各四两(一方加当归)。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
证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通常是指膈上部位;否,与痞同义,有闷满堵滞的意思。《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通,故谓之否。”心下否痛,指膈上有痞塞胀满疼痛的
本草著作。明姚可成(号蒿莱野人)撰。约成书于1642年。姚氏将明王磐(鸿渐)《野莱谱》更名《救荒野谱》;另收集草类四十五种、木类十五种,编成此书,名曰“补遗”。现存《借月山房汇钞》本等。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指患疮疡期间出现小便不利。若见小便淋漓频数而黄者,多因疮毒内结膀胱,宜用八正散加减以清热利尿;若因久患疮疡耗阴竭液而茎中涩痛,小便短少者,多因损伤肾气所致,宜用肾气丸加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牛蒡子一钱半,当归七分,黄芪、连翘各一钱,柴胡、黄芩、地骨皮各八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水痘,色红根散、不长发。
病证名。指风痰壅盛于肺所致的咳嗽。《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风痰嗽……直至嗽顿吐饮食痰物伏出尽,方少定。乃肝木克脾土,风痰壅盛。”治宜祛风豁痰。方用青州白圆子加天麻、全蝎、僵蚕等。参见咳嗽、痰嗽
证名。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指早晨所进食物,至日暮吐出。也有傍晚所进食物,至第二天早晨吐出,称暮食朝吐。多属反胃范畴。《金匮要略心典》卷下:“夫胃为阳,脾为阴。浮则为虚者,胃之阳虚也;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