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头眩》。又称湿晕。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头重眩晕,鼻塞声重,呕吐痰涎,身体沉重等。治宜散湿化湿为主。可用除湿汤、渗湿汤、芎术除眩汤等方。伤湿头运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
即月经初潮的别名。《寿世保元》卷七:“室女十四岁,经脉初动,名曰天癸水至。”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GB。《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
痰证之一。因痰迷心窍所致。《证治汇补·痰证》:“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梦寐奇怪,妄言见祟,癫狂癎瘖,名曰惊痰。”亦指受惊而痰结胸腹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惊痰,因惊痰结成块在胸腹,
【介绍】:见程式条。
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即夹脊穴。见该条。
病名。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引起的痉病。《外科枢要》卷三:“大凡痈疽溃后,筋微肉烂,脓血大泄,阳随阴散,或筋脉拘急,恶寒惕搦,甚者舌强口噤,项背反张,痰涎壅盛,便闭汗出,不时发热,此气血俱虚而传变,虽与
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三十六荡之别名,详该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即恶阻。详该条。
理血法之一。用活血的药物治疗妇女病理性经闭的方法。临床上根据病因不同采用不同治则,如气虚以补气为主,血虚以补血为主,肝肾虚以补益肝肾为主,肝郁脾虚以疏肝健脾为主,并结合活血药如丹参、红花、桃仁、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