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洋虫之别名,详该条。
眼科病证。见《银海指南》卷二。指翳之色白而淡薄者。详翳条。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栝蒌一个(制熟去仁,以童便一升相合,研绞取汁),酥一两,生甘草末一分,蜜三两。加水慢火煎如稀饧,每服五分,清粥饮调下,日四、五次。治小儿咳嗽不止,心神烦闷。
即肾脏。与外肾(男子外生殖器)相对而言。
病证名。《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因元气本虚,伤于暑湿所致发热。治用李东垣及王孟英清暑益气汤。亦有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气虚发热。宜用甘温除热。详气虚热条。
病证名。本症多因脾胃被水湿所侵,或过伤乳食,或外感风寒暑湿邪气,导致脾运化失常而致;也有因体质虚弱,突受惊恐,影响气机升降失调;或因多食瓜果生冷,过服寒凉之药,以致耗损元气,脏腑虚寒;或因病久脾虚,脾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睛高突起,由风热痰饮,渍于脏腑,蕴积生热,热冲于目,致眼珠突起,是名睛胀。”即突起睛高。详该条。
指阳气偏盛的人。《灵枢·行针》:“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见《傅青主女科》。即经行先期。详该条。
指咳嗽不咳则已,一咳则连续十数声至数十声。多因燥热灼津而致。《医述》载方星岩之说:“顿嗽症,大都肺燥津伤,故咳剧痰不易出,宜仿清燥救肺汤大意。”亦称顿呛,详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