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4卷,附补遗1卷。清末余伯陶编。刊于1911年。本书选集古今有关疫证的医学文献百余种,取其论辩治法编成。内容简要,但条理不够清楚,可作疫证的临床研究参考。
见《贵州草药》。为龙葵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①头部易出汗,为太阳虚汗,常见于小儿体质虚弱者。《小儿药证直诀》:“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为太阳虚汗。”②阳明热郁发黄的先兆。《伤寒论》:“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
书名。又名《集验良方》。6卷。清·年希尧辑。刊于1724年。本书属于验方汇编性质,分为养生、急治、中风、预防中风、伤寒、感冒等50余类。除辑录验方外,其中养生、伤寒、感冒、类中等均附以简短的医论。又有
九注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主要表现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腹痛胀满,喘息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挛引腰脊,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惛谬,每逢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月累年,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
即葛根黄芩黄连汤,见该条。
又名气口、脉口。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属太阴肺经。《难经·二难》:“从关至鱼际是寸口。”《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难经·一难》:“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五
病名。出《保婴撮要》卷十三。又名腮颔发、鱼腮毒、金腮疮。指位于腮颔部痈。多因阳明结热所致。症见腮颔部结肿焮痛,甚者可溃脓。治宜清泄胃府积热为主,若兼见二便不通者,用凉膈散;二便如常者,用漏芦汤;余参见
书名。4卷。清·郑寿全撰于1869年。作者认为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关重要和最难的课题。全书从阴阳化生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卷1医理总论;卷2~4以问答形式记述阳虚症、阴虚症和一些杂病
病证名。指精液稀少。见《辨证录·种嗣门》。又称少精。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