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贵州民间方药集》。即糯米藤,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卷五。又名气虚喘逆。指肺气或元气不足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卷二:“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症见身倦懒怯
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其方法系由教授、助教选择病人,令被试者切脉并作出结论,以考板其脉学的水平。
又称缓下。用于不宜峻下的肠燥津枯的病证。如老年人肠燥便秘或习惯性便秘,以及孕妇或产后便秘,采用的药物多属甘平而润滑,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又如大肠热结而津液枯燥的便秘,则用滋阴增液的药物,如玄参、
病证名。出《育婴秘诀》。为感受风寒暑湿之气而致的病证。即春伤风,夏伤暑,秋伤湿,冬伤寒。此四时之正气病。小儿失其调理,尤易感之,嫩弱之故。治法与大人同,但剂应小。参见四时感冒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决》。凡婴儿出生后,无故啼哭不止,或夜间啼哭,多是腹痛。临床分寒实腹痛、积热腹痛、伤湿腹痛、积痛、虫痛、锁肚痛、盘肠钓痛、癥瘕痛、虚寒腹痛等。
【介绍】:参见钱瑛条。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犀角。用竹沥二合磨浓汁,量儿大小,分减服之,日三至四次。治小儿心热,惊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