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东汉时巫医。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后汉书》有其传记。
即子宫脱垂之俗名。详子宫脱垂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叶之简称,详该条。
证名。指精液稀薄。见《辨证录·种嗣门》。其症泄精稀薄,常与滑精早泄并见,每影响生育。多因心肾不足所致。宜温壮心肾。用济火延嗣丹、补天育麟丹等方。
【介绍】:明医官。贯里不详。宪宗时任太医院院使,因投剂乖方,致损宪宗,遭大臣参劾,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弘治六年(1493)因弹劾王恕又降为御医。公元1503年奉孝宗命任总裁修本草,两年后成《本草品汇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由于少阳三焦经热毒郁滞所致。疽生于瘈脉(在颞骨乳突根部稍前耳后肌中)、翳风(在腮腺后沿乳突和下颌角之间)二穴。初起多憎寒壮热,口渴。若溃黄色脓者为顺,出黑色稀水者为恶候,
民族医书。罗秉芬等编译。全书收载编号为P.T.1057号、P.T.127号、P.T.1044号和India Office56卷57号的四篇吐蕃时期藏文藏医学文献。其中两篇是医方汇编,另两篇介绍火灸疗法
证名。见《脾胃论》卷下。指胸脘部痞塞胀满。多因气滞郁结所致。《古今医鉴·痞满》:“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若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黄连
证名。指心烦意乱。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参见烦、烦躁条。
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发生战慄,继而全身出汗,称为战汗。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表现。正能胜邪,则邪随汗解,病转痊愈。《广温热论·战汗》:“温证不论初起未传,俱以战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