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针疗法

面针疗法

是针刺面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面部和经络联系密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五色》明确指出,在颜面,“五藏六府肢节三部也,各有部分”,并具体记载了相应部位的划分,并以其色泽变化的情况,“各以其色言其病”。解放后,广大医务工作者据此进行临床实践,创造了面针疗法。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进行针刺麻醉。临床操作时,根据病变处所选取相应穴位,视其肌肤厚薄分别采用直刺斜刺横刺角度进针得气留针15~30分钟,其间可运针数次,亦可加用电针等刺激或以皮内针埋藏。唯面部感觉敏锐,刺激不宜过强;如有疤痕破溃处,应予避开。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凡针刺疗法适应症均可使用,对神经衰弱、高血压、痹症、哮喘等效果尤佳。

面针疗法穴位表

猜你喜欢

  • 苁蓉润肠丸

    《金匮翼》卷八方。肉苁蓉(酒浸)二两,沉香(另研)一两。为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服。治虚性便秘。

  • 肺阴虚

    多由久病体弱,发汗太过,或邪热耗损肺阴所致。临床表现既有肺虚、亦有阴虚之证。症见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若虚火伤络则痰中带血。治宜滋阴润燥,咯血者须清络

  • 昙峦

    【介绍】:见昙鸾条。

  • 痘痂

    又名疮痂。指痘疮浆回后所结的痂皮。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脓足浆回结靥之时,其疮蜡色或葡萄色,浆回结痂厚硬而色黑,随结随落,亦如起胀灌浆收靥之三、四次,相挨而落痂,其瘢微红,鲜明光莹,无赤黑,

  • 上搭手

    病名。系有头疽生于背上部肺俞穴处,手由上可搭着者。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上鼠疽、肩后疽、左右串。证治见有头疽。

  • 外肾弔痛

    病证名。出《世医得效方》卷三。即阴囊坠胀、疼痛。为疝病的常见症状。可用灸治在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中灸五壮。

  • 正征

    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征代表火运,火运平气之年,无太过与不及,称为正征。

  • 痘疹全书博爱心鉴

    见博爱心鉴条。

  • 胃气不和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失调的病变。多由胃阴不足、邪热扰胃,或食滞胃脘,影响胃气所致。症见厌食或食后痞胀,泛恶,卧不安,大便失调等。须审因而治,并结合和胃法。

  • 甘伯宗

    【介绍】:唐代医史学家。集唐以前历代医学家一百二十人的传记为《名医传》,共7卷,为我国古代较早的医史人物传记专书。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