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指胁肋部撑持胀痛。参见胁肋胀痛条。
舌红而短,起白疱。是瘟疫气分热盛,津液受伤,常有声哑、咽干、口疮、烦躁等症,宜清热解毒生津(见《伤寒舌鉴》)。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周医生。字孝通。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反治法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①指温热药治寒证,反佐以寒而发挥作用。例如阴寒证格热于外,服温热药常见格拒吐出,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则不呕吐。《素问注证发微》:“热以治寒,而佐以寒药,乃热因寒用
指颜面气色晦暗,滞着垢腻。为湿气痰浊蒙罩之象。可见于暑湿、湿温、痰饮等病。
证名。《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咸,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详绝汗条。
《医垒元戎》方。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蒸)各一两,栀子、黄芩各半两。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伤寒汗下后,不得眠者。
周边白苔、舌心黑苔。又称白苔干黑心舌。若刮之净而湿润者,为真寒假热,宜温中散寒;刮之不脱而干焦厚者,为脾胃积热,宜苦寒清热(见《辨舌指南》)。
温病类著作。1卷。清·顾仪卿撰于1863年。此书为作者诊疗瘅疟、产后房劳与蓐劳之心得记录,附载与友人商榷瘅疟症之证治。谓瘅疟乃因暑热侵犯肺、胃、脾所致,临床上每见暑热夹湿之症,缠绵难愈。此书收入《三三
霍乱专著。撰人未详。刊于光绪九年(1883年)。书论霍乱吐泻、四时疫气均系温暑湿热所致,治法应以败毒驱邪为主,尤以保津液为要,故列观音救苦甘露饮,取其和平中正之义。又将理中汤、五苓散列为治霍乱吐泻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