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鬼胎

鬼胎

旧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①属癥瘕一类病证。因妇人素体虚弱,七情郁结,气血凝结不散,冲任经脉壅滞不行所致。《傅青主女科》:“腹似怀妊,终年不产,甚则二、三年不生者,此鬼胎也。其人必面色黄瘦,肌肤消削,腹大如斗。”治宜调补正气为主,继以攻积之药。方用荡鬼汤(《傅青主女科》:人参当归大黄雷丸川牛膝红花丹皮枳壳厚朴桃仁)或雄黄丸(《证治准绳》:雄黄鬼臼莽草丹砂巴豆獭肝蜥蜴蜈蚣)。②指假孕而言。包括气胎血胎痰胎等。详见各条。③相当于葡萄胎。《萧山竹林寺女科·鬼胎》:“月经不来,二、三月或七、八月,腹大如孕,一日血崩下血泡,内有物如虾蟆子昏迷不省人事。”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十全大补汤,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 曲焕章

    【生卒】:1878~1938【介绍】:云南江川人。彝族。少时从草药医姚连钧学习,随师遍涉江湖,行医施药,耳濡目染,渐明医道,曾研制成伤科“白药”,疗效甚佳。1925年改名百宝丹,行销日广,为军阀敲榨威

  • 风热吐血

    病症名。指风热损肺所致的吐血。《金匮翼·诸血统论》:“风热吐血:风,阳邪也;热,火气也。并入络中,则血溢络外。其证乍寒乍热,咳嗽口干,烦躁者是也。宜以辛凉入血之药治之。”方如《圣惠》荆芥地黄汤、《圣济

  • 骨会

    八会之一。《难经·四十五难》:“骨会大杼。”大杼属膀胱经,膀胱与胃相表里,肾主骨;且该穴位于第一胸椎两旁,是肩部负重着力之处,而支撑重量则有赖于骨,故曰骨会。凡骨病皆可酌情取用。

  • 盲肠气

    病名。后世称小肠气,即疝气。《太平圣惠方》卷七:“肾气虚微,为邪冷之气所侵,传注于小肠,则令小肠连阴疼痛,故号盲肠气也。”宜服荜澄茄散,手足逆冷者,绿云丸方。或如手法整复,嵌顿严重者宜手术松解。

  • 八正

    ①指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②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

  • 蛔虫病

    病证名。蛔虫又名蚘、长虫、蚘虫。状如蚯蚓,寄生在小肠内。静止时无自觉症状。在初期或有发热、咳嗽。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蛔

  • 手少阳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少阳之正。即手少阳三焦经别行之正经。《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在头部从手少阳三焦经分出,别走头顶,向下进入缺盆,历走上、中、下三焦

  • 膏疸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为九疸之一。《外台秘要》卷四。以肺瘅为膏疸,症见身面皆黄,饮少而小便多。多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治宜秦椒散等方。参见黄疸条。

  • 上气海

    ①指膻中。见气海条。②膻中穴别名。见《类经图翼》。详膻中条。

  • 足跟

    脚的后部。《灵枢·经脉》:“足少阴之脉……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