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麻疹

麻疹

病证名。又名瘄、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疮、粰疮。元·滑伯仁麻证新书》定为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以体表皮疹状如麻粒故名。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最易流行。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对麻疹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发病率已经显著降低。病因为麻疹病毒,由口鼻而入。《麻疹拾遗》指出:“多为天行疠气传染。”也有认为与胎毒有关。主要病位在肺、脾二经。《小儿药证直诀》:“初起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麻科活人全书》:“认麻须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脊背以下至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又:《麻证新书》:“舌上白珠累累如粟,甚则上腭牙龈,满口遍生。”这是发疹期具有特殊意义的征象。在发病过程中,如体质壮实,护理恰当,毒能透发,勿药可愈。由于气候、环境以及小儿体质的强弱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根据病情轻重的表现,一般分为顺症、逆症及险证,顺证经过良好,逆证较严重,险证多属危急。麻疹一般分为疹前期,出疹期及疹退期三个阶段。从透发到收没,有一定过程。因此它是由内而外,由里及表,所以,在治疗上,以宣透清解为主,初期尤为重要;中期疹向外透,治应解毒,仍宜顺势宣透,使其完全出齐;末期,当养阴,清解托毒,使其逐渐收没。对于不同的变证,应具体分析,分别论治。

猜你喜欢

  • 林思齐

    【介绍】:参见林彦圭条。

  • 血门

    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脐上4寸,再旁开腹正中线3寸处。治妇人腹中血块,胃痛,消化不良;以及急性胃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 许明斋

    【介绍】:见许昭条。

  • 疫喉鼻煤

    证名。多由火毒炽盛,疫毒薰灼肺经,致鼻孔干燥,黑如煤。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 心痿

    证名。即脉痿。《医宗必读·痿》:“心痿者,脉痿也。”详脉痿条。

  • 虚火耳痈

    病证名。《疡科心得集》卷上:“所谓虚火耳痈者,或因肝胆怒火遏郁,或因肾经真阴亏损,相火亢甚而发。”即耳痈之一种。详该条。

  • 小儿发育

    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

  • 三焦秘

    病症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指大便秘结之由于三焦不和者。《丹溪心法附余·燥门》:“三焦不和,胸膈痞闷,气不升降,饮食迟化,肠胃燥涩,大便秘结。”用搜风润肠丸。参见大便秘结条。

  • 上官均

    【介绍】:宋代官吏,兼习医学。字彦衡,生平不详。集有《伤寒要论方》一卷,已佚。

  • 产后寒热往来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乍寒乍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