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景岳全书>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景岳全书》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痘疹一证,虽原于有生之初,然必因时气相触,内外挟邪而后作。凡痘之轻重,已兆于发热之微甚,而吉凶于此亦可判矣。毒轻者易出易靥,固不必治;毒甚者险证百出,故不得不治。凡治此者,于初热时,急宜用轻扬之剂,汗以散之,但使外感之邪,脏腑之毒,皆作秽汗,尽从毛窍中出,则毒瓦斯已减其半,而重者可轻,危者可活矣。即如痘中一切变证,亦无非毒瓦斯欲出不能之所为,一经表散,则毒从汗去,而诸证亦必自退。然又当察表里之轻重,或宜解表,或宜清里,或宜托助元气,孰者宜急,孰者宜缓,有不可执一也。故胡氏曰∶表热壅盛,非微汗则热不解,里热壅盛,非微利则里不解。失此不治,则毒瓦斯渐盛,而逆证随见矣。

散表之法,当知邪之浅深,毒之微甚。表邪甚者微散之,则表不能解,无益于事;表邪微者妄汗之,则表气必虚,痘不起发,而反为大害。故惟以得中为贵,亦以微汗为贵,不可过伤卫气也。其有大热不退,肌肤秘密,或气令寒凝之时,则不得不大为表散,一散未应,或至于再,必令身热由汗而退,则毒瓦斯自解,可无患矣。此散之微甚,有权宜也。故凡是痘证,最畏内外之寒气,务使表里温暖,但得毛窍中常见津津润泽,亦犹庖人炊笼之法,但欲其松,则皮肤通畅,气无不达,痘必易出易收,无不善矣。

痘疮发热之候,宜乍热乍凉者为常。若遍身如火,昼夜不休,为失常也。此当察其表里,酌宜施治。

痘疮初见发热,若无虚寒等证,固不得骤用温补,以助火邪,恐致鼓扇痘毒,则反资大害。

若无实火大热等证,切不可因其发热,妄用寒凉,必致败脾泄泻,则为害尤甚。此时医之通弊也,大宜戒之。

既经表散之后,须谨避风寒,若使外邪再感,则皮毛闭塞,热毒必将复炽,汗而再汗,必不能堪。又须切戒生冷水果,若误犯之,恐寒湿伤脾而为泄泻不食,则无不致害。

表散之剂,凡初见发热,状类伤寒,未知是痘非痘,即当先用汗散。此时欲散表邪,即当兼调营气,宜以柴归饮为第一,惟大便不实者勿用之,以其性多润也,其次则苏葛汤,再次则升麻葛根汤,或只用加减参苏饮亦佳。若冬月寒胜之时,或气体壮实,表不宜解者,须加麻黄,必要表出一身臭汗为佳,但使热退身凉,苗则轻矣。若初发热,有恶寒身振如疟之状者,阳气虚也,宜柴葛桂枝汤加黄 主之,痘出即愈。

清解之剂,用治表里而兼清兼散也。凡热之甚者毒必甚,若身常有汗而大热不退,或兼烦躁热渴者,此其内火熏蒸而表里俱热也,须两解之,宜连翘升麻汤,或如圣汤。若身热烙手而目赤口干,二便热秘,烦闷不安者,此表里俱实也,宜柴胡饮子,甚者大连翘饮、双解散,或调益元散以利之。

表汗已透者,不得再汗,恐外亡阳而内伤气也。

发热之时,有腹痛胀满者,必外邪与毒瓦斯相并,未得外达而然,宜参苏饮加砂仁,温而散之。

初热时,有惊搐谵语者,是为痘搐。微见而随止者不必治。若元气强壮而搐之甚者,宜羌活散调制过朱砂以表之。若痰涎壅盛,喉内作声者,宜烈生姜汤,调化痰丸服之,或抱龙丸亦可。

此时渴欲茶水,只宜少与葱白汤,既可止渴,亦可疏表。

痘疮首尾皆畏泄泻,宜检本条速为治之,否则内溃脱陷之祸,不可胜言也。

徐氏曰∶凡解表之药,必在红点未见之前,如热之甚者,邪毒必甚,宜败毒散或参苏饮,调三酥饼。

张冀之曰∶凡痘疮一见红点,便不可用升麻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程晨峰曰∶治痘者不可轻用升麻,恐提气上冲,引动肺气也。按此二家之说,是皆治痘之大要,甚属有理,但其中亦有宜否之辩。如阳气下陷,不能透达肌表者,则暂用升麻,固其所宜。又或虽见红点而表有热邪未解者,则仍宜解散,亦不可缓。些二说者,虽不可坚执,实不可不知也。

吴东园曰∶初热时,只有二事,惟去邪扶正而已。邪热盛则去邪而正气自旺,正气衰则扶正而邪热自退。正气盛而痘自发,热为痘用,则不为害矣。邪气退而正气不受烁,血脉充裕,则痘自泰矣。须于此时看明,下手迟则无济于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