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医学纲目>口燥咽干

《医学纲目》口燥咽干·

〔垣〕饮食不节,劳倦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病患自以为渴,医以五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补之,乃脾胃之根蒂也。以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为之使,以酸为之臣,佐以辛。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本》〕黄 汤治心中烦躁,不生津液,不思饮食。

黄 熟地白芍五味子麦门冬(各三两)甘草人参天门冬(各五钱) 白茯苓(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姜、枣、乌梅同煎,去渣,食后服。五味子桑枝煎,治口干。(方见痈疽。)燥热咽干,忌南星、半夏

运气口燥舌干,皆为热燥二气,然分言之有四∶

一曰热。经云∶岁火太过,民病嗌燥。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胸中烦热嗌干,治以寒剂是也。

二曰燥。经云∶金郁之发,嗌干面尘。又云∶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甚则嗌干面尘,治以温剂是也。

三曰上热下燥。经云∶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嗌干,四之气,民病寒热嗌干是也。

四曰上燥下热。经曰∶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民病嗌干引饮,皆治以寒温,多少其制是也。

〔《素》〕督脉主病嗌干。(骨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