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22至卷129之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22至卷129之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二十二

头门 按:伤寒头痛六经皆有,而头额汗一证,亦载汗门,故俱不复赘。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春气者病在头。

【注 所谓气者,言四时五脏之气而为病者也。肝俞在颈项,而春气在头者,春气生升,阳气在上也,故病在气者病在头。】

五脏生成篇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注 始者,邪始在三阴三阳之气分也。五决者,审别五脏阴阳之经气以决其病也。欲知其病之始在某经,先分立五脏为根本,审其邪病某经之气,某脏之经也。少阴、巨阳相为表里,阳气生于水脏水腑之中,而上出于巅顶。实者邪实,虚者正虚,是以头痛巅疾,乃邪气实于上而使正气虚于下也。盖邪之中人,始于皮毛气分,留而不去,则转入于经,是以过在巨阳、少阴之经。而甚则入肾,盖经络受邪,则内干脏腑矣。】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注 心部于表。君火之气,外受于邪,则心烦于内矣。太阳之气受邪,则头痛于上矣。手太阳之脉,循咽下膈,手少阴之脉,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病在膈中,是过在手太阳少阴之经矣。】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注 脉长而弹,弦而急也。弦则为减,诸急为寒。此得之寒湿,而阳气受伤,故弦急也。心下为膈,胁下为胠,内膈下连于两胠。邪在心下支胠间,故脉左右弹也。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足厥阴之脉,从足上腘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故病证与疝痛相同,而腰痛足冷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也。】

脉要精微论

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注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腑。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也。得腑气之强则生,失强则腑坏而脏将绝矣。】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注 推详其脉之偏于外内上下也。推而外之者,以左右三指向外以按之,脉偏盛向内而不外者,此邪在心腹间而成积也。推而内之者,以左右三指向内以候之,脉偏盛于外而不内者,邪在外而身有热也。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审之,上而不下者,其气上盛下虚,当主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气下盛上虚,当主头项痛也。】

平人气象论

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注 此以寸口而候外因之病也。夫寸为阳,尺为阴。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此惟在寸之阳部,故主头痛。】

脏气法时论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

【注 病者,邪气实也。肝脉布胁肋,抵少腹,故两胁下痛引少腹。《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肝虚故(目巟)(目巟)无所见。少阳经脉入耳中,故无所闻。胆病者,心下淡淡,如人将捕之。厥阴与督脉会于巅,肝气逆故头痛,少阳气逆故耳不聪而颊肿也。】

宣明五气篇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

【注 邪入于阳则阳盛,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邪入于阴,闭而不行,则留着而为痹痛之证。邪气与阳气搏击于上,则为头痛巅顶之疾。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邪搏于阴,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故不能开阖而为喑。】

通评虚实论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濇,濇而身有热者死。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濇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注 肾主生气之原,膀胱为太阳之腑,脉实满者,少阴之寒气充于外也。手足寒者,少阴之生气虚于内也。头热者,太阳之气发越于上也。肾与膀胱阴阳并交,咸主生气,若盛于外则反虚于内矣。春时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秋时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二气,交相资生,故主生。冬时阴气尽出于外,夏时阳气尽虚于内,故主死。言阴阳之根气,不可虚脱者也。】

刺热篇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注 此言内因之热。先者,谓先有此内因之热而先见是证也。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黄。肝脉环阴器,抵少腹而上。故腹痛也。肝藏魂,魂伤故多卧,木火主气,故身热也。此言内因之病,始在气分,先下而上,由内而外,又感外淫之邪,内干五脏,与内因之热交争,则魂伤而狂言,肝藏魂也。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脉布胁肋,故胁满痛。风木之热甚,故淫于四末也。人卧则血归于肝,肝气伤而不能纳血,故不得卧也。庚辛金克肝木,故甚。庚辛不死,起于甲乙。大汗者,正胜邪而外出也。气逆者,热淫而反内逆也。员员,周转也。肝脏之热发于外,而与形热相应,热甚而上逆于头,故头痛而员转也。盖三阳之脉,上循于头,肝热与少阳交争,因脉引而上冲于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注 心志喜,恐胜之。先不乐者,为恐所伤也。此言内因之热,又感外因之邪,外内交争,热干神脏,故卒然烦痛也。少阴病者,欲吐不吐,故善呕。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头痛。心之华在面,故面赤。心主血,故无汗也。壬癸水克心火,故甚。壬癸不死,起于丙丁。大汗者,正胜邪而外出也。逆则死矣。】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注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故先头重。阳明之脉循颊,故颊痛也。脾脉络于心,故心烦而颜青。热邪干胃,故欲呕,脾主肌肉,故身热也。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阳内外交争,故腰痛不可用俯仰也。腹者,脾土之郛郭,故腹满泄。胃之悍气上冲头者,循牙车,下人迎,故颔下痛也。脾病者,加于甲乙,甲乙不死起于戊己。如反逆而内干于脏,则不能外出而汗解矣。】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注 皮毛者,肺之合,脏气热于内,故淅然寒栗于外而恶风寒,盖热甚则寒也。肺上连于喉嗌,故舌黄。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故身热也。内因之热与外感之热交争,干于肺脏,故喘咳不得太息。肺主胸中之气,气伤故痛走胸背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而手阳明之脉上循于头,故头痛不堪。热争于内,故汗出而身寒也。肺金病丙丁火克之,丙丁不死,起于庚辛大汗者,正胜邪而外出也。如气逆则遇胜克之日即死矣。】

腹中论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

【注 病热者,阳脉盛也。阳脉盛者,三阳之气动之也。三阳俱盛,当主病热头痛。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如阳入于阴,又病在头与腹,故腹(月真)胀而头痛。盖阳入于阴,是三阳之气,而非三阳之经脉。若病在经脉,而随经下入于里阴者,则痛而不胀。此病在气分,而阳气下入于腹中,故胀而不痛也。】

风论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注 风府,穴名,在项后中行,乃督脉阳维之会,上循于脑户,故风气客于风府,循脉而上则为脑风。足太阳有通顶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风入于头,干太阳之目系,则为目风。足太阳寒水主气,故为眼寒也。】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注 以水灌首曰沐。新沐则首毛腠开,中风则风入于首之皮肤而为首风矣。头乃诸阳之会,因沐中风,则头首之皮腠疏,而阳气弛,故多汗恶风也。风者天之阳气,人之阳气,以应天之风气,诸阳之气上出于头,故先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户内,盖风将发而气先病也。至其风发之日,气随风散,故其病少愈。】

厥论

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注 巨阳,太阳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背侠脊,抵腰中,下贯臀,入腘中,循腨内出外踝之后,是以厥逆于上,则为首肿头痛,厥逆于下,则为足不能行,神气昏乱,则为眴仆。太阳为诸阳主气,此病在经而转及于气分,故曰发。】

奇病论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此论脑骨髓之为病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故所犯大寒之气而内至骨髓也。诸髓皆属于脑,故以脑为主。髓邪上逆,则入于脑,是以头痛数岁不已。齿乃骨之余,故齿亦痛也。此下受之寒,上逆于巅顶,故名曰厥逆。】

脉解论

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注 此明阴阳之气,上下升降,内外出入,行于脉外之气分也。气分者,皮肤肌腠之间。上,谓皮肤之上也。夫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足太阴之脉,亦见于皮肤之上而无所隐,是以阳明之气并于上,则迫于阳明之孙络,与太阴之经脉也。迫于阳明之孙络,则头痛鼻鼽,迫于太阴之经脉,则腹肿也。】

四时刺逆从论

太阳濇则病积,善时巅疾。

【注 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血病之谓。积血多而凝泣,故成积也。】

标本病传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注 病先发于肝,则头目眩,胁支满。三日而之脾,则体重身痛。五日而之胃,则胀。三日而之肾,则腰脊少腹痛。三日不已,死。夏早食,乃寅卯时,木气绝而不生也。冬日入,乃申酉时,金气旺而木气绝也。】

气交变大论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

【注 岁木太过,则制胜其土气,故民应之而为脾病也。飧泄食减,肠鸣腹满,皆脾土之病。脾主肌肉四肢,故体重烦冤者,土伤而不能制水,水气上乘于心也。岁星,木星也。木运太过诸壬岁也。淫胜太甚,则反自伤。善怒,肝志之病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巅疾。】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注 六乙之岁,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金弱火亢,水乃复之,秋冬之时,阳气应收藏于阴脏,因寒气厥逆,且格阳于外,致阳反上行,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水寒之气,上乘迫其心火外炎,故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五常政大论

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脏肝脾,其病怒。太角与上商同。上征则其气逆,其病吐利。

【注 陈,布也。启布阳和,发生万物之象也。土得其制化,故主疏泄。苍气,木气也。厥阴之上,风木治之,是以阳和布化于上,而阴气乃随于下也。掉眩巅疾,风气淫于上也。怒,肝气盛也。如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四岁,木运有余,而上临火气,子居母上,则其气逆,逆于上则吐,逆于下则利也。】

六元正纪大论

帝曰:五运之化,太阳之政何如?岐伯曰:辰戌之纪也。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注 五运,谓五行之化运,辰戌岁主太阳司天加临之间气,初气始于少阳。地气迁者,谓上年在泉之终气,而交于今岁司天之初气也。岁前之终气,乃少阴君火,今岁之初气,乃少阳相火,二火相交,故气大温,草乃早荣者,长气盛也。春始交而大温,故民病厉,温病乃作,为身热头痛,呕吐疮疡。】

少阳之政,寅申之纪也。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太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注 初之间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厥阴风木,故风摇候温,草木得生长之气而早荣也。少阳司天,而又值君火主气,故虽有时气之寒来,而不能杀二火之温热也。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肤疮等证,皆风火之为病也。】

至真要大论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冲头痛。

【注,太阴在泉,辰戌岁也。主为草木之所资生,故草乃早荣。黄乃土色,黑乃水色,土胜湿淫,故黄反见黑。至阴之交,乃三气四气之交土司令也。民病冲头痛,乃膀胱经痛。盖膀胱乃水津之腑,土气淫胜而水脏水腑皆为病也。】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

【注 太阴司天,丑未岁也。胕肿阴痹,感寒湿之气。病在阴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肾主骨而膀胱为之腑,故腰脊头项骨痛。肾开窍二阴,故大便难也。】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

【注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少阳之火,在天为暑,故民病头痛,寒热而疟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

【注 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心痛眩仆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水火寒热交争也。】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举。

【注 三阴三阳主岁之气,淫胜而为民病者,宜以所胜之气味平之。耳鸣头眩,木淫于上也。愦愦欲吐,胃气如寒,胃土病也。大风数举,淫于下而上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饮食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头项痛重,而掉瘛尤甚。

【注 阴湿之气淫于外,则火气内郁而疮疡于中,湿热之气流散于外,则及于风木,而病在胠胁。甚则心痛者,木甚而传于火也。热格头痛,喉痹项强者,风火之气与湿气相杂,从颈项而上于巅顶也。独盛者,阴湿之气复盛于岁半以后也。湿气在中,故内郁而迫于下焦,痛留顶而互引眉间者,风火之气留于巅顶,传于阳明之经,而下及于胃满也。足下温头重者,风火之气流于下也。饮发于中,胕肿于上者,水从下而中中而上也。复谓三阴三阳之气,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也。头项痛重而掉瘈尤甚,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也。】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

【注 太阳寒水气胜,故凝凓且至,热反上行者,太阳之气,随经上入脑,还出别下项也。厥气上行者,郁逆之气上行,而欲复岁半以前之气也。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者,厥气上行,从下而中,中而上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

【注 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病生胠胁,气归于左者,金乘木也。心痛痞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胆病者善太息。呕苦,木受金刑,腑亦病也。咳哕,肺气逆也。咳哕烦心,病在鬲中者,阳明之气上逆也。头痛,厥阴病也。】

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

【注 风木之客气胜于上,是以耳鸣掉眩。】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

【注 少阴司天,初之气乃太阳寒水,二之气乃厥阴风木,三之气乃少阴君火。鼽嚏,耳聋目瞑,厥阴之气胜也。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太阳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

【注 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二之气乃太阴湿土。丹胗即斑疹,因火热而发于外者也。丹熛即赤游发于外而欲游于内者也。疮疡嗌肿头痛诸证,亦皆感湿热而生,盖亦自上而下,从外而内也。】

着至教论

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泄。

【注 独至者,三阳合并而为一阳也。三阳并至,则阳气上行而为巅疾,下行而为漏泄。】

示从容论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望,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铄,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注 厥阴根起于大敦,经气与督脉上会于巅顶而主筋,头痛筋挛,厥阴经气之为病也。少阴根起于涌泉,为生气之原而主骨,骨重少气,少阴经气之为病也。太阴根起于隐白,与胃以膜相连,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太阴经气之为病也。其脉浮者,开脉也。弦者,枢脉也;石坚者,阖脉也。雷公不解其因,复问以三脏之脉证,以知其比类于杳冥焉。从容者,气之谓也,言经脉当求之于气也。三阴者,长女、中女、少女也。太阴为长女,故当求之于腑,腑阳而主开也。少阴为少女,故当求之于经,经气内连脏腑,外络形身,主外内出入之枢也。厥阴处于两阴中之交尽,故为中女,是以求之于脏,脏阴而主阖也。此因三阴之气,而见于证之头痛筋挛。脉之浮弦而石,故当求之于三阴气之开阖枢。若止论其脉证,非从容之谓也。八风菀热,人之阳气行于上下四旁也。五脏消铄,传邪相受,谓五行之气,连于天地之中,有相生而有胜克也。夫浮而弦者,此肾气之出于肝脾而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肝脾之气下归于肾,主肾气内着也。夫在泉之水,随气而运行于天表,是以怯然少气者,乃水道不行,故使形气之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上逆于心肺也。此五脏之三阴,总归于一气,一气而复贯通于五脏者也。知天道之气交阴阳之离合,而后能从容中道。若言肝脾肾三脏俱行,不在阴阳离合之法也。】

方盛衰论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注 气者,一阳之气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阳气自下而直上于巅顶也。】

灵枢经

终始篇

病生于头者,头重。

【注 天地四方之气,各有所生之本位,故生于头者头重也。】

经脉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癎疾,头囟 页项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颌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海论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怠惰安卧。

【注 脑为髓之海,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故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督脉之风府,是髓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经水也。精液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故髓海有余,则足胫轻健而多力。度,骨度也。髓从骨空循度而上通于脑,故有余则自过其度矣。髓海不足,则津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是以耳为之鸣,目无所见。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故胫酸而懈怠安卧。】

五乱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默,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大惑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扁鹊难经

头痛

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注 一息四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间脉六至,比之平人多二至,故曰适得病,未甚也。前后非言尺寸,犹十五难前曲后居之前后,以始末言也。】

厥头痛

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

真头痛

入连在脑者,则名真头痛。

【注 真头痛,其痛甚,脑尽痛,手足青至节,死不治。盖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头痛

师曰:病人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痛。

阳病十八: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吐后渴饮,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头眩

诸肢节疼痛,身体尩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头摇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额黑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中藏经 【汉 华佗】

头痛

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主胁肢满,小便难,头痛眼眩。

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

热病三五日,头痛身热,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脑痛

病脑痛,其脉缓而大者,死。

头弦头肿

胆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胆有水,则从头肿至足也。

上焦虚则不能制下,遗便溺,头面肿。

额汗

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咽闭之类,腹胀,胁肋痛。

脉色

病头目痛,其脉濇短者,死。

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

脉经 【晋 王叔和】

头痛

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痛。

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耳聋不聪,颊肿。

头眩

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

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胁下痛,有气支满引少腹而痛。时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如阻妇状。

脉诀 【晋 王叔和】

头痛

头痛短濇应须死,浮滑风痰必易除。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风眩

徐嗣伯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癎,其实则一。此方疗治,万无不愈,但恐证候不审,或致差违。大都忌食十二属肉。而贲豚为患,发多气急,气急则死不可救。故此一汤,是轻重之宜,勿因此便谓非患。所治风眩汤散丸煎,凡有十方。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也。因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于后。余业之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矣。后人能晓此方,幸勿参以余术焉。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眩运之证当分内外所因

《素问》云:诸风眩掉,皆属于肝。则知肝风上攻,必致眩运。所谓眩运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致此,当以外证与脉别之。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寒则脉紧无汗,筋挛掣痛;暑则脉虚烦闷;湿则脉细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运,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寸脉多沉,此为异耳。与夫疲劳过度,下虚上实,金疮吐衄便利,及妇人崩中去血,皆令人眩运,当随其所因治之,乃活法也。

头病评治

夫人头者,诸阳之所聚,诸阴脉皆至颈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则知头面皆属阳部也。且平居之人,阳顺于上而不逆,则无头痛之患,阳逆于上而不顺,冲壅于头,故头痛也。风寒在脑,邪热上攻,痰厥肾厥,气虚气攻,皆致头痛,前方已有治法。但气虚气攻,头痛愈而复作,延引岁月者多有之矣。偏正头风,妇人气盛血虚,产后失血过多,气无所主,皆致头痛。惟蝎附丸治气虚气攻头疼,尤合造化之妙,其间所用附子,取其助阳以扶虚,锺乳取其补阳以镇坠,全蝎取其钻锥之义,葱涎则取通行其气。汤使用以椒盐,盖椒能下达,盐能引用,使虚气归于其下,对证用之,无不作效者矣。

头痛论治

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血气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巅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其所自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发脑

此发脑者,伏阳结滞,邪毒上壅。或生玉枕之端,或在风池之穴。或多或少,大小不同。形如硬疖,渐至溃烂,遍生发中,痛如刀剜,赤肿无脓,逆则黄水出,顺有白脓来。治法以当归、川芎、人参、赤芍、连翘、桔梗、天花粉、升麻、酒炒黄芩、山栀、金银花、黄芪、干葛之类,以意消息治之。外用紫金锭水磨搽之。或大者以膏药贴之,一日三次,宜服腊矾丸。

头后蜂窠散注

此证发于头后,如是蜂窠者,急宜救之。若焮赤肿痛起者,得疗;痰发者必难治矣,急用调治之。若或流于两肩者,决不可疗也。治法与发脑者同。

枕疽

此毒盖因风热上攻入于内,发此疽疾,量人年纪老少用药。人年五十以上难治,少壮可治。更服内疏黄连汤十数贴,加羌活、金银花、荆芥;或千金托里散。又宜服黄矾丸,外贴金丝膏。治法与对口疮同。

脑疽

此毒受在肾脏虚,实热壅上脑户,结伏成毒也,初起三日者,剃去发,以艾炷如豆大者,灸五壮,外用围药,庶能消矣。当用三香内托散、定痛消毒饮治之。

对口疮

此毒因虚阳上攻,热入于脑,故生此疽。正近咽喉之所,诸阳之会间,连宜调治。初起用千金内托散,加羌活、独活、柴胡、天花粉煎服,先散其虚热之气;然后服荆防败毒散,外贴金丝膏;更服内托十宣散,加白芍、羌活、金银花煎服,多脱蜡矾丸、护心散。

发际发

此证生颈后两边左右鬓发边,发生急宜救之。如核硬而发者,急宜取去病根,如脑心发者,热气上攻于脑,四畔边焮赤肿,硬连于耳项,寒热疼痛。若不急疗,毒入血肉,腐坏为脓水。头中出血者,气喘及痰发者,难治。治法同前,宜加减用引经药。

顶门痈

此痈受在六腑,与阴阳不调,气上热壅而成瘘,毒伤于脑经,于是毒证不可轻忽,先用败毒流气饮,后服内托流气饮治之。

发鬓毒

此毒受在手阳明经,气虚风热上壅,风毒成疮,当用清心流气饮,次用内托流气饮治之。此证客于会合之前,灌在关后,形如米粒,渐次赤肿,遍身潮热。

鬓疽

此疽受在脾胃心肺热气结成,当用败毒流气饮、清肝流气饮治之。或医缓之,命亦难生矣。慎之慎之!

脉诀 【宋 崔紫虚】

头痛之脉

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濇;痰厥则滑,肾厥坚实。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运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

本事方 【宋 许叔微】

头痛

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乃厥逆头痛也。邪气逆上阳经而作痛,甚则发厥,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厥头痛,即肾厥巅顶痛,不可忍,宜玉真丸。

活人书 【宋 朱肱】

头痛属外感伤寒者多

头痛者,阳证也。太阳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若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阳明证头痛,不恶寒反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少阴并无头痛,仲景只有厥阴证,吴茱萸汤。

仁斋直指方 【宋 杨士瀛】

头部外证论

发于喉舌、头面、脑项、肩背、胸腹、四肢大节、女子妒乳数者为险,他处为缓。

五发皆令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拘挛,宜五香散、五香汤。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脑风

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以此为病,神圣散主之。

雷头风

夫治雷头风者,诸药不效,为与证不相对也。夫雷头者,震卦主之,震仰盂,故予制药内加荷叶,谓象其震之形,其色又青,乃述类象形也,当煎《局方》中升麻汤。

头风

头风痛,经云,若不吐涎,久则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吐之,三吐而差。

头风后有眼疾,眼有半明可救者,防风散吐之。

新沐中风为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当先一日甚,至其风日则少愈,大川芎丸主之。

肾虚犯寒头疼

肾虚犯大寒,头疼齿亦痛,痛之甚数不已者是也,以天南星丸主之。

头眩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如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乃君火之位,自大寒至春分七十三日为初之气乃风木之位,故春分之后,风火相搏,则多起飘风,俗谓之旋风是也。四时皆有之,由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安得失时而便谓之无也,但有微甚而已。人或乘车跃马、登舟环舞而眩运者,其动不正而左右纡曲,故经曰,曲直动摇,风之用也。眩运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头证吐法

仲景曰:大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亦在上,故宜吐也。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然则四时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时也。如仲景《伤寒论》中以葱根白豆豉汤,以吐头痛。《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余常用吐方,皆是仲景方,用瓜蒂散吐伤寒头痛,用葱白豆豉汤以吐杂病头痛。夫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纵卷舒。一工吐陈下,一妇人半月不止,涎至数斗,命悬须臾,仓皇失计,求予解之。予使煎麝香汤,下咽立止。盖瓜苗闻麝香即死,吐者瓜蒂也,所以立解。如藜芦吐者不止,以葱白汤解之。以石药吐者不止,以甘草、贯众解之。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余之撩痰者,以钗股鸡羽探引;不出,以虀投之;投之不吐,再投之,且投且探,无不出者。吐至昏眩,慎勿惊疑。如发头眩,可饮冰水立解;如无冰时,新汲水亦可。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无损也。

夫头痛不止,乃三阳之受病也。三阳者,各分部分。头与项痛者,是足太阳膀胱之经也。攒竹痛,俗呼为眉棱痛者是也。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是少阳经也。如痛久不已,则令人丧目,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调散吐之,后以香薷散、白虎汤投之则愈。然头痛不止,可将葱白须豆豉汤吐之,吐讫可服川芎、薄荷辛凉清上,搜风丸、香芎散之类。仲景曰:葱根豆豉,亦吐伤寒头痛。叔和云:寸脉急而头痛。是也。

又一法治头痛不愈者,可煎连须葱白豆豉汤,多服之后吐为效,吐后可服川芎薄荷汤,辛凉之剂,清上之药,疏风丸散之类。仲景云:伤寒头痛,脉寸口急而头痛是也。

夫病赤目经年不愈者,是头风所加之令人头痛,可用独圣散、八正散之类。三阳热郁,头痛不敢见日光,置冰顶上,宜汗吐下。

头眩

夫头风眩运,手足麻痹,胃脘痛,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上为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后,服清上辛凉之药。凡眩运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气血颇实,吐之甚效。

夫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亦眩运,眼濇手麻,发退,健忘喜怒,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可用瓜蒂散吐之。吐讫,可用长流水煎五苓散,大人参半夏丸,兼常服愈风饼子则愈矣。

头风眩运。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上降火之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南星。

雷头

夫雷头懒于,乃俗之谬名也。此疾是胷中有寒痰,多沐之致然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冷痰三二升;次用神芎丸下三五行;然后服愈风饼子则愈矣。雷头者,是头上赤肿结核,或如生姜片、酸枣之状,可用(金非)针刺而出血,永除根本也。

又云:大凡人病雷头懒于,俗呼之谬名也。头痛昏眩,皆因沐发而得之,即为首风。此因邪风在于胸中,热甚化而为痰,风之所致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次用藏用丸下之后,可服乌荆丸。若是雷头者,上部多有赤肿结核,或面热无汗。经云:火郁发之。开导之决之,可用(金非)针,出血则愈。《灵枢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汗俱荡,岂不妙哉?衰老者,可用凉膈解毒消风散热为治。年壮者,可以荡涤积热,大黄、牵牛,气血宣通,便无壅滞而愈。

头风之甚者,久则目昏,偏头痛者属少阳相火,久则自束,小大便秘濇,皆宜出血,而用大承气汤大下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二十三

头门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辨头痛证治大法

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感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

金匮真言篇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头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直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冲头痛;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病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边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朮、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芪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白朮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治厥阴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先师尝病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运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治之,更灸侠溪穴即愈。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执体而不知用者弊。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

三阳头痛,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药、细辛、葱白连须,分两旋加。若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足矣,乃理中姜附之类也。

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或风寒之邪,伏留阳经,为偏正头痛,宜三五七散、芎辛汤、芎芷香苏散、如圣饼子。

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乃湿热头痛也。宜清空膏、小清空膏,又用吐法。

厥逆头痛,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乃厥逆头痛也。羌活附子汤。

厥者逆也,邪气逆上阳经而作痛,甚则发厥,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

气血虚而邪气逆上为头痛。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两太阳穴痛甚,乃气虚头痛也,宜顺气和中汤、黄芪益气汤。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而为痛,宜当归补血汤、加味四物汤。眉尖后近发际曰鱼尾。

气血俱虚头痛,宜加味调中益气汤、安神汤。

大病后气虚头痛,四柱散,加茶一撮煎服。

大头痛

夫大头痛者,虽为在身之上,热邪伏于内,又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著,所以成此疾。至于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也。大抵足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为之炽,多在少阳或在阳明,甚则逆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其经而取之。湿热为肿,木盛为痛,此邪发于首,多在两耳前后,所先见出者为主为根,治之宜早,药不宜速,恐过其病。上热未除,中塞已作,有伤人命矣。此疾是自内而之外也,是为血病。况头部受邪,见于无形之处,至高之分,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所著无形之分,既着无形,所传无定,若用重剂大泻之,则其邪不去,反过其病矣。虽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咸失缓之体,则药不能升腾,除溃无形之邪。或药性味形状拟象服饵,皆须不离缓体,及寒药或炒或酒浸之类皆是也。后急者谓前缓剂已经高分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入于中染于内之有形质之所。若药不速去反损阴分,此中治却为客热所当急也。治客以急,此之谓也。治主以缓,先缓谓也。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为本家,病不从先后,错其缓急,不惟不能解其纷,而复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治客当急,谓阳分受阳邪,阴分受阴邪者,主也;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者,客也。凡所谓急者,当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假令少阳阳明之为病,少阳者谓邪出于耳前后也,阳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銼煎,少少不住服呷之。或一剂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口父)咀煎成,去柤,纳芒硝各等分,亦时时呷之。当食后用,徐得微利。若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后药。依前次第用之,取利已却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枯蒌根。阳明行经,加升麻葛根、芍药之类,选而加之。太阳行经,加羌活荆芥防风之类,选而加之。并与上药相合用之,不可独用。散者,散也。此一节亦见病机气宜。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无损胃气,是其要也。若血受病,亦先调气,谓气不调则血不行。又气为之纲,夫也,夫不唱,妇不随也。如妇人病经,先柴胡以行经之表,次四物以行经之里,亦先气而后血也。不能饮而渴,不能食而小便黄或濇,皆因胃气虚而生热,有形之物不入,火炎上而渴,戊就癸而化,所以小便黄赤,或如枣汁,法当补买,以钱仲阳白朮散,干葛、木香、藿香等药治之。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

各种头痛证治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诸经气滞,亦作头痛。

清空膏,治诸头痛。除血虚头痛不可治。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痛,用芎归汤、古追涎药。

头风属痰者,多有热有风有血虚。在左属风,荆芥、薄荷;属血虚,川芎、当归;在右属痰,苍朮、半夏,属热,酒芩为主。又属湿痰,川芎、南星、苍朮。

偏头风在左而属风者,用荆芥、薄荷,此二味即是治之主药。有君臣佐使之分,凡主病者为君而多,臣次之,佐又次之,须要察其兼见何证而佐使之。如有痰,即以二陈汤治痰而佐之,他证皆仿此。又须察识病情,全在活法,出入加减,不可执方。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宜清痰降火,用二陈汤,加白芷、川芎为主。

肥人多是湿痰,宜半夏、苍白朮。

瘦人是热与血虚,宜四物汤,加酒芩、防风。

劳役下虚之人似伤寒,发热汗出,两太阳穴痛甚。此相火自下冲上,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当归;甚者加知母、黄蘗、蔓荆子、细辛。

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茶煎服。

头痛连眼痛,此风痰上攻,须用白芷开之。

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

如头半寒痛者,亦偏头痛也。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朮,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藁本、白芷。

如气虚头痛,宜黄芪、酒洗生地黄、南星,秘藏安神汤。

如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川芎、酒制黄芩。

如苦头痛,用细辛。

如形瘦苍黑之人头痛,乃血虚,宜当归、川芎、酒芩。

如顶巅痛,宜槁本、防风、柴胡。东垣云:顶巅痛,须用槁本,去川芎。

头风用热药者多,间有挟热而不胜热剂者,宜消风散、茶调散服之。

头风发动,顶后两项筋紧吊起痛者,看其人挟寒挟虚,宜三五七散。

《素问》论头风者,本于风寒,入于脑髓也。《本事方》论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或者妇人无巾以御风寒焉耳。男子间有患者。若经年不愈者,宜灸顖会、百会、前顶、上星等穴差。

头痛脉法

肾厥头痛,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

头痛左手脉数,热也;脉濇,有死血也。右手脉实,有痰积也。脉大是久病。

头眩

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湿痰者多宜二陈汤,火者加酒芩。挟气虚者相火也,治痰为先,挟气药降火。如东垣半夏白朮天麻汤之类。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即止;或用黑锡丹镇坠之,皆急则治其标也。火动其痰,用二陈加黄芩、苍朮、羌活散风行湿。

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盖虚极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又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运也。

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眩运也。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

要寻致病之因,随机应敌,其间以升降镇坠行气为最,不可妄施汗下,识者将有采薪之忧。

有早起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饮下黑锡丹。

伤湿头运,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疏风,川芎茶调散。

有痰,青州白丸子。

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如肥白人气虚而挟痰者,四君子汤倍蜜炙黄芪,加半夏、橘红,或少加川芎、荆芥穗以清利头目也。黑瘦人二陈汤加片芩、薄荷,入竹沥、姜汁、童便服。

如痰盛而挟气虚者,二陈汤加人参、白朮、黄芪,或少加炮附子煎,入竹沥、姜汁服。

如体瘦血虚而痰火兼盛者,二陈汤合四物,加片芩、薄荷煎,入竹沥、姜汁、童便服。

如诸般眩运挟风,则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等药,挟热加片芩、黄连、栀子之类,挟寒加干姜、官桂、附子之属,无有不安者也。

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又曰: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朮、羌活;挟气虚者,亦以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痰药。

头眩脉法

左手脉数热多,脉濇有死血。

右手脉实有痰积,脉大是久病。

久病之人,气血俱虚而脉大,痰浊不降也。

大头病

大头病乃湿热在高巅之上,用羌活及酒炒黄芩、酒蒸大黄,随病加减,切不可服降药。

卫生宝鉴 【元 罗谦甫】

头痛

少阳头痛,脉弦细寒热:柴胡。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白芷。

诸气虚、诸气血俱虚头痛:黄芪。

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半夏。

厥阴头痛项痛,其脉浮微缓,知欲入太阳病矣,必有痰。

少阴头痛,手三部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矣。

太阳头痛,恶风寒,并诸血虚头痛:川芎。

头风

头风为肝经,风盛木自摇动,故木克脾土,金来克之,是子能与母复雠也。使梳头有雪皮,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

头肿

头大,此邪热客心肺,上攻头目为肿盛。俗云:大头天行病。其证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治用《试效方》,宜人参羌活散,加葛根、葱白、生姜、紫苏汗之。自汗身痛者,九味羌活,普济消毒饮子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口父)咀或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如肿势盛大,宜针刺之。

世医得效方 【元 危亦林】

头痛

痰厥头痛,宜上清白附子丸、定风饼子、芎辛导痰汤。真头痛者,其痛上穿风府,陷入泥丸宫,不可以药愈。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盖头中人之根,根气先绝也。

脉法

头痛,浮滑易除,短濇不愈。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头痛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即愈。

有所劳倦,谷气衰少,脾气下陷,头痛发热,其或发热恶寒,寒热间作,或蒸蒸躁热,发于肌肉之间。始得之,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仁,风寒而生寒热,亦与伤寒相似。此李明之主于《内经》劳倦形气不足,《脾胃论》之所由作也。自内而之外热者然也。

补中益气汤,治内伤劳役,元气下陷发热,一切内虚之证。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顶痛脑痛加槁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头痛有痰,沉重惰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一日太阳受病,邪在皮肤,故头项强痛,腰脊强。

凡瘟病发于三阳者多而三阴者少。脉浮头痛发热者,太阳也,宜人参羌活散,加葛根、葱白、生姜、紫苏汗之。自汗身痛者,九味羌活汤。大头瘟为天行邪气,客于太阳、阳明、少阳之经,头目俱肿而为病也。太阳病发于头上,并脑后下项,及日后赤肿者是也。治宜荆防败毒散,羌活、槁本行经。三阳经俱受邪,并发于头面耳鼻者,以普济消毒饮,或通圣散、消毒散;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

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

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风寒暑湿火热皆外邪,气血痰饮五脏之证皆内邪,宜随其气血痰饮、七情内火,分虚实寒热,而调其内治其外也。然气血而用补,宜用东垣之法。若《三因》等方,用附子以治气虚,此则从阳虚立意,非人身平和之血气也。若夫年久偏正头风者,多因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之证。然亦有血虚者,须宜分别以治之。

分经用药治头痛法

太阳头痛,恶风寒,川芎为引导。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白芷。

少阳头痛,往来寒热而脉浮弦者,柴胡。

太阴头痛,体重痰实及腹痛,半夏。

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厥头痛,细辛。

厥阴头痛项痛,脉微浮缓,欲入太阳,其疾痊,然亦当用川芎。

气虚头痛,用黄芪。

血虚头痛,用当归。

气血俱虚头痛,黄芪、当归。

伤寒太阳头痛,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头痛,白虎汤。

少阳头痛,小柴胡汤。

阳明头痛,大便多秘,或可下之。

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

少阴头痛脉浮微,麻黄附子细辛汤。

厥阴头痛,外伤本经,桂枝麻黄各半汤;呕而微吐清水,吴茱萸汤。

偏头风,诸家不分所属,故药多不效。

如因感冒而头痛者,宜加防风、羌活、槁本、葛根、升麻、柴胡之类。

风热上攻,天麻、蔓荆子、川芎、酒芩。苦头痛,加细辛。

痰厥痛,甚者吐之,火者清之散之,虚者补之。

壮实热痛,大便结燥者,大承气汤。

头面壅肿有热,脉弦数者,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枳壳、荆芥、薄荷。如顶巅痛者,宜加槁本、酒炒升柴。

面上红肿因气实连头痛者,胃风汤。

(口畜)鼻之法,则吐法之义也。经云:湿气在上,以苦吐之。故邪在胷中,服而吐之;邪在头上,(口畜)而嚏之。张子和点目出泪、(口畜)鼻流涕,皆同乎吐之义也。

眩运宜审三虚

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汗下后,必是阳虚。故《针经》云:上虚则眩。此三者责其虚也。

眩运宜审四气

眩运挟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运也。七情郁而生痰动火,气因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眩运也。吐血或崩漏,肝家不能收摄劳气,使诸血失道,此血虚眩运也。要寻致病之因,随机应变其间,以镇坠下行为最,不可妄施汗下。

《玉机微义》云:眩运一证,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夫所谓虚者,气血虚也;所谓盛者,痰涎风火也。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开痰导郁,重则吐下;有因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有因外感而得者,严氏虽分四气之异,皆当散邪,此皆有余之证也。

镇坠药治眩运须分标本

世所谓气不归元,而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香燥散气,其不归之气,岂能因此而复耶?凡用镇坠,所谓急则治其标也。若谓使气归元,必无是理。既曰归元,岂肯复作?凡镇坠少止又复眩者,此气未归元而未治其本也。要气归元,必求其本缓而治之。

经曰: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动而为变者。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此非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乎?考诸《内经》少阳病为瘛瘲,太阳病时眩仆,少阴病瞀暴喑郁,冒不知人,非诸热瞀瘛之属火者乎?少阴呕逆,厥气上行;膀胱病冲头痛;太阳病厥气上冲胸,少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少阴病气上冲胸呕逆,非诸逆冲上之属火者乎?

头目眩运,眼前黑暗,如坐舟车兀兀欲吐者,痰也。

消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

头重

《玉机》谓人禀中和之气而生有三,曰元精,曰元气,曰元神。三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气真脉也。夫精乃脏腑之真元,非营血之比,故曰天癸。人之精血常不足,加之数夺其真,资化失则营气乃虚,虚则卫气不固,精滑脱,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或气痛弱而食少,元气下陷,脉即微弱,外散欲绝而虚洪,或见损脉。此实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贼邪之病也。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湿热不已,熏蒸于上,则头重目黄而鼻塞也。故东垣云: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为湿邪之袭于上者也。

大头瘟

治大头瘟,不宜速攻,则邪气不伏,反攻其内而伤人也。且头空虚之分,既着空虚,则无所不至也。所以治法当先缓而后急,则邪伏也缓。治以清热消毒,虚者兼益元气,胃虚食少者兼助胃气,内实热盛者,大便秘结,以酒浸大黄下之,乃宜热而泄其毒也。此为先缓后急之法。若先从鼻肿,次肿于目,又次肿于耳,至头上络脑后结块则止,不散必出脓而后愈。

脑疽

肿痛未作脓者,宜除湿消毒,黄连消毒饮之类。

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者,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药。

肿痛便秘者,邪在内也,宜泄之。

不甚痛,或不作脓者,虚也,托里为主。不作脓及不溃,俱宜托里。

脓成而痛者,针之更以托里。

脓溃而多,及不敛者,大补气血;烦躁饮冷,脉实而痛,宜泻火。

头面赤肿

经云:身半以上肿,天之气也;身半以下肿,地之气也。乃邪客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此感四时不正之气也,与膏粱积热之证不同。硝黄之剂,非大便秘实不可用。若不审其因,及辨其虚实表里,概用攻之,必致有误。常见饥馑之时,蒭荛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气有损,邪气从之,不可不察。常治邪在表者,用葛根牛蒡子汤、人参败毒散或普济消毒饮子;邪在里者,五利大黄汤、栀子仁汤;表里俱不解者,防风通圣散;表里俱解而肿不退者,犀角升麻汤。肿甚者,砭患处出恶血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愈。若嚏出脓血即愈,欲其作脓者,用托里消毒散;欲其收敛者,用托里散,此法最为稳当。五七日咽喉闭塞,言语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不治。时毒者,为四邪毒之气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或肢体痛,恍惚不宁,咽喉闭塞,人不识者,将为伤寒,便服解药,一二日肿气益增,方悟,始求疮医。原夫此疾古无方论,世俗通为丹瘤,病家恶言时毒,切恐传染。考之经曰:人身忽转变赤,状如涂丹,谓之丹毒。此风热恶毒所为,与时毒特不同耳。盖时初状如伤寒,五七日间,乃能杀人,治者宜精辨之。先论脉,滑数、浮洪、沉紧、弦濇皆其候。盖浮数者邪在表也,沉濇者邪气深也。气实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热实不利,大黄汤下之。有表证者,解毒升麻汤以发之。年高气弱者,五香连翘汤主之。又于鼻内(口畜)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若(口畜)药不嚔者,不可治。如嚏出脓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用嚏药(口畜)之,必不传染。其病人亦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尤宜和之,犀角连翘散之类。至七八日小大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芪散,宜针镰出血,泄其毒气。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必死。殊不知病有阴有阳,有可汗,有可下,有微甚,有逆从,不可不审也。如里实而不利者下之,表实而不散者解之。表里俱实而不解者,解表攻里,表里俱解而不消者和之。肿甚焮痛者,砭去恶血,更用消毒之剂。不作脓或不溃者,托之。饥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当审治之。

痈发有不可治

脑上诸阳所会穴则髓出右颐后一寸三分,毒锐者不治。鬓深及寸余者不治。

医学正传 【明·虞抟】

眩运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又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虽为气化之所使然,未必不由气体之虚衰耳。其为气虚肥白之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是以痰挟虚火,上冲头目,正气不能胜敌,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车而旋运也,甚而至于卒倒无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谓无痰不能作眩者,正谓此也。若夫黑瘦之人,躯体薄弱,真水亏欠,或劳役过度,相火上炎,亦有时时眩运,何湿痰之有哉?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抑考《内经》有曰:风胜则地动。风木太过之岁,亦有因其气化而为外感风邪而眩者,治法宜袪风顺气,伐肝降火,为良策焉。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胸中有花血迷闭心窍而然,是宜行血清经,以散其瘀结。各类推而治之,无有不痊者也。

偏头痛

偏头痛在右,二陈汤,加川芎、白芷、防风、荆芥、薄荷、升麻;在左,二陈汤合四物汤,加防风、荆芥、薄荷、细辛、蔓荆子、柴胡、酒芩。

温病头痛死脉侯

温病二三日,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八日死。

温病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而强,十二日死。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头痛

诸头痛,有因气因痰因虚,及外感四气,或酒食所伤,或作劳失力,以致头痛。不问何证,疑似之际,并可与如圣饼子、乌芎汤,外有臭毒头痛,吃一味炒香附愈。荆公解痛字义云:宜通,而塞则为痛。

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以毒攻毒之意,不可不知。

有上焦热头痛,宜败毒散去柴胡加甘菊花。如其素有头风眩运,不可谓其无痛而不以为风,切宜详审,未宜遽作虚治。若投补剂愈甚,别又无疾所失血等患,又非诸般病后,卒然得此,是风晕分晓,宜小续命汤,加全蝎三四个。

偏正头风作痛,痛连于脑,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开,眩运不能抬举,宜芎辛汤,每服加全蝎五个,间进太阳丹及如圣饼子,或用大茶调散、八生散、追风散、大三五七散。觉上膈有热,大茶调散,并一字散。

痰作头痛,其人呕吐痰多者,宜芎辛汤,或芎辛汤去茶芽,导痰汤加芎半钱,八生散亦可用。有病此发作无时,俗名痰饮头风。气不顺,停痰上攻,头痛,顺气为上,二陈汤、导痰汤,并有加减法。

头痛挟热,项生磊块作痛,宜都梁丸。

有烂头风痒而痛者,于服头风药外,用乌酢磨铁锈涂,生姜汁亦可揩擦。

怒气伤肝,及肺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降气汤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或用芎附饮。

因虚头痛,此为肾厥头痛,宜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盐煎服。或于正元散,入炒椒十五粒,下来复丹,间进黑锡丹。有服诸药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缘鹿茸生于头,头病而治以鹿茸,盖以类相从也。

眩运

痰饮头风,七气、失血、中酒等病,皆能眩运,已各见本证,今独举不兼他病见眩运者,是皆虚损也。然有不时眩运者;有早起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饮下黑锡丹。

有因虚致运,虽运,醒时面常欲近火,欲得暖手按之。盖头面乃诸阳之会,阳气不足故耳。

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有如鸟雀啾啾之声,切不可全谓耳鸣为虚,此头脑挟风所为也。有眩运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观见黑花,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两,宜小三五七散,或芎附汤、生料正元饮,加鹿茸一钱,下灵砂丹或用正元饮炒川椒十五粒,下茸砂丸。若不效,则独用鹿茸一味,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曾有头疼痛不愈,服茸朱丹而效者。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头重痛

脉动作,头重痛,热气潮者属胃,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即愈。

头摇

风头旋者,别无疾痛,不自觉知,常常头自摇者是也。肝风盛则摇头,治法同头风。

头眩

成无己云:眩者非眩而见其眩,谓眼黑眩也。运者,运为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

头痛脉法

病若头痛目痛,脉急短濇者死。

脑额痈疽

正脑上一处,起为脑痈及脑疽、脑铄,并在大椎骨上入发际生脑痈;皮薄易得破穴,急破急出脓,不害。脑疽皮厚,难得破穴,须急发内毒,使破穴方可。

左额右额发赤疽,不拘大小,状如桃李,急宜药贴破,见脓无害。右额角一处发毒疽及恶疖,为近太阳穴,如肿满太阳,即成虚损,为近穴而难消不可破。如破后伤外风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药溃脓后,速敛合疮口。如经冬月,即成冷疮。缘此处近太阳穴,上至额角,都为险处。

左右太阳穴,或发疽疖及痈,五七日不溃,毒气流入眼眶攻眼,眼合不开。用药贴破,破后慎外风水。风水所入,即损其睛,疰损眼睑而成大疾。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头痛

久头痛病,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厚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也。世人不识,率用辛温解散之药,暂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标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为主,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注 前证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气虚者,有六气外伤者,有劳役所伤者,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若夫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甚则目昏紧小,二便秘濇,宜砭出其血,以开郁解表。余尝治尚宝刘毅斋,但怒则两太阳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后用六味丸以生肾水,而不再发。】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头痛

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

头沉痛,入泥丸,手足冷,爪甲青者,谓之真头痛;其连齿痛甚者,属少阴厥阴证,俱不治。

偏头痛,年久,大便燥,目赤眩运者,此肺乘肝气郁血壅而然,宜大承气汤下之。外用大黄、芒硝为末,井底泥调贴两太阳穴,乃愈。

偏头痛,宜川芎茶调散、一字轻金散、川芎散、芎犀丸、(口畜)鼻法。

湿痰发则痛密无间,宜三生丸,或二陈汤加南星、苍朮、川芎、细辛。

如气上不下,厥而为痛,宜芎乌散。

冒雨伤湿,头重眩痛,遇阴雨则甚,宜芎辛汤、芎朮除眩汤。

头风证

头风之证,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运,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中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通用川芎茶调散、袪风通气散。

头风发时闷痛,必欲绵帕包裹者,热郁也。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或消风百解散。

头风宜白芷散、天香散、加减芎辛汤、菊花茶调散。

妇人头风,宜养血袪风汤。

头眩

眩运或云眩冒,眩言其黑,运言其转,冒言其昏,其义一也。

凡眩运言乱,汗多,下利时时自冒者,虚极难治。

头重

伤寒头重不能举,有二证:太阳病深,头重不能举;阴阳易病,亦头重不能举,皆危证也。

头摇

伤寒阳脉不和,则头为之摇。有心脏绝者亦摇头,痓病风盛则摇头,皆凶证也。

有里病而摇头者,亦重证也。

头生白屑

头坐白屑,肺之证也。肺主皮毛,故因风热而头皮燥痒,生白屑,消风散主之。

眩运定脉

肝脉溢大必眩运,宜预防之。

脑疽

五发证焮肿作痛,烦渴引冷,宜黄连消毒散、当归羌活汤、清热消毒饮。

若肿痛口渴,好饮热汤,为肾虚阳火炽,宜托里消毒散、托里益气汤、肾气丸。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头痛

经之论头痛,风也,寒也,虚也。运气论头痛十条,《伤寒论》太阳头痛一条,皆六气相侵与真气相薄,经气逆上,干于清道,不得运行,壅遏而痛也。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贼之变,皆能相害。或蔽复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与气相薄郁而成热,脉满而痛。若邪气稽留,脉满而气血乱,则痛乃甚,此实痛也。寒湿所侵,真气虚弱,虽不相薄成热,然邪客于脉,外则血泣脉寒,卷缩紧急,外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止,此虚痛也。因风痛者,抽掣恶风。因热痛者,烦心恶热。因湿痛者,头重而天阴转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气虚痛者,恶劳动,其脉大。血虚痛者,善惊惕,其脉芤。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何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须知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头风必害眼者,经所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空窍也。察内外之因,分虚实之证,胸中洞然,则手到病去矣。

风湿挟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偏正头痛,年深不愈,并以清空膏主之,痛甚加细辛。

痰厥头痛,太阴脉缓,清空膏去羌活、防风,加半夏、天麻。

阳明头痛,发热恶热而渴,白虎汤倍加白芷。

肾厥头痛,即经所谓下虚上实,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玉真丸、来复丹。

伤食头痛,胸满咽酸,噫败卵臭,恶食,虽发热而身不痛,香砂枳朮丸。

伤酒头痛,葛花解酲汤。

怒气伤肝头痛,沉香降气散、苏子降气汤。

头痛,九窍不利,属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芍药、川芎、细辛。

眉尖后近发际曰鱼尾。鱼尾上攻头痛,属血虚,四物汤加薄荷。

凡劳役动作即头痛者,胃热也。酒炒大黄五钱,浓茶煎服。

心烦头痛,清空膏加麦门冬、丹参。

上热头痛,目赤,下寒(足行)为甚,大便微秘,既济解毒汤。

偏头风,乃半边头痛也。左为血虚,右属气热,芎犀丸极效。

真头痛,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盖脑为髓海,受邪则死。灸百会穴,猛进大剂参附,亦有生者。

雷头风

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鸣。震为雷,震仰盂,用青荷叶者,象震之形与色也。清震汤主之。有因痰火耳如雷鸣,熟半夏一两,大黄煨二两,天麻、黄芩各六钱,薄荷叶三钱,甘草三钱,水泛丸菉豆大,临卧茶吞二钱,痰利为度。

大头风

大头痛,头大如斗。此感天地非时之气,甚而溃裂出脓。此邪客上焦,普济消毒饮子主之。轻者名发颐肿,在两耳前后,甘桔汤加薄荷、荆芥、鼠粘子、连翘、黄芩。

头痛脉法

寸口紧急,或短或弦或浮,皆头痛。浮滑为风痰,易治。短濇为虚,难治。浮弦为风,浮洪为火,细或缓为湿。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头痛诸诊

头痛阳强,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濇。痰厥头痛,肾厥坚实。又曰:寸口紧急,或短或浮或弦,皆主头痛。

薛氏医案 【明 薛己】

头痛

久病头痛,略感风寒便发,寒月须重绵厚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也。若用辛温解表之药,暂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散其标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当泻火凉血为主,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可愈而根可除也。若有感冒发散之后,还宜调理正气,则因其病机而补益之,庶无复作之患也。

头眩

头目眩运,若右寸关脉浮而无力,脾肺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左关尺脉数而无力,肝肾气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右寸尺脉浮大或微细,阳气虚也,用八味地黄丸。血虚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朮。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肝经实热者,柴胡清肝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汤。脾气虚弱者,补中益气汤。脾虚有痰者,半夏白朮天麻汤。外证砭血过多者,芎归汤。发热恶寒者,圣愈汤。大凡发热则真气伤矣,不可用苦寒药,恐复伤脾胃也。

脑疽

肿痛未作脓者,宜除湿消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药。肿痛便秘者,邪在内也,泄之。不甚痛,或不作脓者,虚也,托里为主。脓成胀痛者,针之,更以托里。上部脉数实而痛,宜降火。上部脉数虚而痛,宜滋阴降火为主。尺部脉数而作渴,滋阴降火。不作脓或不溃者,托里药主之。脓清或不敛或多者,大补气血。烦躁饮冷,脉实而痛者,宜泻火。

脑疽属膀胱经积热,或湿毒上涌,或阴虚火炽,或肾水亏损,阴精消涸。初起肿赤痛甚,烦渴饮冷,脉洪数而有力,乃湿热上涌,当周黄连消毒散,并隔蒜灸以除湿热。漫肿微痛,渴不饮冷,脉洪数而无力,乃阴虚火炽,当用六味丸及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若口舌干燥,小便频数,或淋漓作痛,乃肾水亏损,急用加减八味丸及前汤以固根本,引火归经。若不成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芪。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十全大补汤。若色黯不溃,或溃而不敛,乃阴精消涸,名曰脑烁,为不治。若攻补得宜,亦有可愈,治者审焉。

脑疽灸法

李氏云:脑疽及颈项有疸,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攻。宜灸足三里穴五壮,气海穴三七壮,仍服凉血化毒之药,或以骑竹马穴法灸之。凡头项咽喉生疽,古法皆为不治,若用此法多有生者。如五香连翘漏芦等汤、国老膏、万金散,皆可选用。

【注 前证属膀胱经,湿热上壅,或阴火上炎。若因湿热,则病气有余,元气不足,当用黄连消毒散,以除湿毒,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若因阴火,则元气病气俱不足,当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地黄丸,以滋肾水。若肾水干涸,中传末证,急用加减八味丸及补中益气汤,以固根本,引火归源。若色黯不溃,或溃而不敛,名曰脑烁,不治。大凡肿焮痛甚,宜活命饮,隔蒜灸之,解散瘀血,拔引郁毒,但艾炷宜小而少。若欲其成脓腐溃,生肌收敛,并用托里为主。】

鬓疽

鬓疽属肝胆二经,怒火或风热血虚所致。若发热作渴者,用柴胡清肝散;肿焮痛甚者,用仙方活命饮。若大势已退,余毒未散,用参、芪、归、朮为主,佐以川芎、白芷、金银花,以速其脓,脓成仍用参、芪之类托而溃之。若欲其生肌收敛,肾虚者六味丸,血虚者四物加参芪。或血燥或水不能生木者,用四物汤、六味地黄丸。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皆当滋其化源为善。

焮痛或发热者,袪风清热。焮痛或发寒热,或拘急者。发散表邪。作脓焮痛者,托里消毒。脓已成作痛者,针之。不作脓,或成脓而不溃者,并宜托里。不敛,或脓清者,宜峻补。

奇效良方 【明 方贤】

头眩

丹溪论曰:眩运分之为二,皆由痰火为病,以此分为二也。眩运虽属痰火,未尝不由肾虚兼风邪所得。盖痰者本流动之物,又因火动而助其愈盛。火性炎上,得风则愈炽,风火两动,痰之愈作。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原病式》云:风火皆属乎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而两动相搏,则为旋转也。若人患此头旋目眩,卒然恶心欲吐,眼花视物不的,如屋旋转,起则运倒,其病所苦,何经所受而致此?曰:静顺清谧,水之化也。动乱挠扰,火之用也。脑者,地气之所生,故藏阴于目,为瞳子系,肾水至阴所主,二者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故脑转目眩,此之谓也。《灵枢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也。筋骨气血之精,与脉并系于目,上属于脑,出于项中,故邪之中项者,乘其身形之虎,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也。乃心肾不交,风火兼化而致然也。夫风者有内外之分,风从外入者,则兼化也,由内之外者,乃火之生风也。医者察审内伤外感之由:脉浮自汗,项强不仁为伤风;脉紧无汗,筋挛掣痛为感寒;脉虚烦闷者为暑;脉沉滞吐逆者为湿,寸脉俱沉,此为异耳。至于七情内伤者,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攻,令人头运,眉棱骨痛,目不可开。其证妇人得之,盖妇人性多偏怒。经曰:天之气曰风,人之气曰怒。怒则致伤肝木,木动生风,令人头目旋运,皆由此矣。妇人本阴血主之,因产难崩漏亏损,致其阳气无依为眩运也。男子患此,或因金疮吐衄便利之损,或酒醉行房劳伤精血,使气不能归元,而诸气逆上,是为头目眩运也。学者于此,当分标本,别其盛衰,用药施治,如鼓应桴,无不效矣。

头痛头风大头风

头痛为病,《灵枢》云:厥头痛,取足六经手少阴。真头痛,其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难经》曰: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内经》云: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脉经》云:阳弦则头痛。又云: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脉紧头痛是伤寒。脉紧上寸口者,风头痛。《脉诀》云:头痛短濇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内经》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头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頞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冲头痛。又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病在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而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入连于脑,手足寒至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东垣云: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缓药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病证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多。少阳头痛,脉弦缓,往来寒热,柴胡为多。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多。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朮、半夏、南星为多。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两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多。厥阴头痛,项痛吐痰,或吐涎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诸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多。诸气虚头痛,人参、黄芪为多。为多者,主治实药也。兼见何证,以佐使药治之,此立方大法也。气血俱虚头痛者,用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不可尽述。半夏白朮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治厥逆头痛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所论头痛大法,甚详着矣。世之方论文言头风病名,何以此不见发明?请言其略。凡邪令人头痛者,其邪一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施治之。观于《试效方》载洁古老人壮岁时,病头痛,每发时两颊青黄运眩,目不欲开,懒于言语,身体沉重,兀兀欲吐食,数日方过。乃曰,此太阴厥阴合而为病,名曰风痰,以水煮金花丸,更灸侠溪二穴各二七壮,不旬日愈。以是观之,岂非头风乎?于此不言风者,是言经之本也;世言风者,是言经之标也。何不明少阳、厥阴头痛者,令人偏头痛,其经肝胆风木为邪也。后人遂以此而名头风,可谓不求其本欤。洁古云:夫大头风证者,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湿热为肿,水盛为痛,此邪见于头风,在两耳前从所主其病也。治之大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此病自外之内者是血病,况头部分受邪,见于无形迹之部,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着无形之分部,既着无形,无所不至,若用重剂速下,过其病难已,虽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皆失缓体,则药不能除病,当徐徐浸渍无形之邪也。或药性味形体不离缓体是也。且急治者,谓缓剂已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染于有形质之所,若不速去,则损阴也。此急治却为客邪,当急去之,治客以急也。且治主病当缓者,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能解分而益乱也。治客以急者,谓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此客气,急除去之也。假令少阳、阳明为邪,出于耳之前后也。阳明为邪者,首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汤,通炒煎,少少不住服;服毕不愈,用新瓦上炒鼠粘子待香,同大黄煎,去滓,内芒硝,俱各等分,亦时时呷之,无令饮食在前,得微利则邪气去。若阳明行经之药,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太阳行经,羌活、防风之类是也。又以东垣治验其所论制方自有来矣。天之四时,民多疫疠,初觉增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虑其传染之故。得此病者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再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洁古谓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令人头目颈项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而不知适其所至之故。遂处方用药: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胞热以为君;橘红苦平,元参苦寒,生甘草甘寒,人参甘温,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味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以为佐;升麻、柴胡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一半用白沸汤调,时时呷下;一半用蜜为丸,噙化之。服尽良愈。如大便硬者,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是皆深得病机之道,详尽立论,虚方以为后人之规焉。

医学准绳六要 【明 张三钖】

头痛

伤寒头痛,脉浮而紧,身形拘急,恶寒脊强,身大热,伤寒头痛也,冬用麻黄汤,余月羌活冲和汤。

伤风头痛,脉缓而浮,或左脉微急,证兼鼻塞、眼胀、目赤,伤风头痛也。宜解肌,冬月桂枝汤,余月十味芎苏饮。

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宜清散兼降,川芎茶调散之类,加酒芩连栀子、石膏。势盛而脉实者,用熟大黄以泻火也。丹溪法用酒大黄半两,茶煎服。

食郁头痛,右关寸脉滑而实,证兼呕吐恶心心下痞闷,或寒热如疟,乃食郁头痛也。治须消导二陈汤,加山楂、厚朴、枳实、神曲。

痰厥头痛,两寸脉滑而弦,或恶心吐清水,昏重,乃痰厥头痛也。半夏白朮天麻汤。

湿热头痛,脉数而濡,或两寸脉沉伏而数,身重肢节重,或四肢面目浮肿,乃湿热头痛也。此多见于酒客,宜散湿解热,二陈、二朮、酒芩、羌、独、防风之类;不已,用(口畜)鼻法。湿家一身尽痛,发热,面黄而喘,鼻塞,心烦,头痛者,湿在上也,瓜蒂散内鼻中吐之。

气虚头痛,右脉大而无力,或按之不数,或弱或弦,或两尺洪盛,四肢怠惰无力,饮食不思,口淡无味,乃气虚头痛也。四君子汤加黄芪、蔓荆子;或调中益气汤加蔓荆子,重者加细辛。

血虚头痛,左脉大而无力、或濡细而数,自鱼尾上攻于头,是血虚头痛也。四物倍川芎,加酒芩。

脚气头痛,脉细而缓或濡,肢节痛,大便秘,或吐逆,脚膝软弱而头痛者,属脚气,当从脚气治。

阳明证额痛及眼或兼鼻塞,脉浮而长,阳明受病也,升麻、葱白、白芷主之。

自汗,脉洪口渴,属阳明里证也,白虎、解毒、承气选用。三阴脉至颈胸而还,不循于头,惟厥阴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顶巅,故有头痛,证多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脉多沉伏,吴茱萸汤主之。

脉沉而细,足寒气逆,或身微热而头痛者,属里虚受寒,乃太阳脉似少阴也,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以附子温中,麻黄散寒,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

头久痛,非火即风,膈上有痰也。浓煎茶一碗,取吐苦水出乃止,不损人,待渴自止。

平人头痛,属火与痰者多。

风热在上,脉浮洪而痛者,宜天麻、荆子、台芎、酒芩。

少阳偏头痛,便秘者,或可下之。

疮毒头痛,脉弦数,曾病梅疮而痛不止,或咽中痛,或臂膊有一块痛,属疮毒,愈毒汤多服自止。

大法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一切痰火气血头痛,须加风药,如荆芥、川芎、薄荷、羌活、白芷、槁本之类,即前各加引经药是也。

手三阳足三阳脉,皆上循于头,故谚曰,六阳会首是也。六阴脉际颈而还,惟厥阴上入吭嗓,连目系出额,是头病当于七经辨之。缘邪着本经,或有火有痰,脉道不利,所以作痛,各见所部,以太阳在后,阳明在额挟鼻与齿,少阳两角,厥阴属巅顶而多吐涎。寻风寻火,或在气,或在血,辨其虚实表里,得病情也。

头摇

头摇属风属火,高年病后辛苦人,多属虚,因气血虚而火犯上鼓动也。

头眩

眩运悉属痰火,但分虚实多少而治。

肥人脉沉滑,属湿痰,白朮半夏天麻汤妙。

瘦人脉弦数,乃阴虚相火上炎也,宜滋阴降火。

如两手脉伏,面色痿黄憔悴,属气虚生涎,浊气泛上,其涎亦令头眩,恒见于郁悒之人及妇女辈,宜舒郁。中年之人,大病初起,元气未复,起则眩倒,脉必缓弱,或右手寸关大而无力,宜补中益气,倍参芪,加天麻,有痰加二陈,有火加炒黄蘗。

夏月头眩,偶冒暑劳形,脉虚细,烦闷口渴,属伤暑,先以六一散,后用大剂生脉散加黄蘗。

眩运,上实下虚所致。所谓下虚者,血与气也;所谓上实者,痰火泛上也。急则治痰火,缓则补元气。

脉弦实有力,口烦渴,壮盛之人,属实痰实火,或过饮恣口所致,宜降火化痰,酒芩、栀子、二陈、枳、桔、薄荷、荆芥、黄芩、花粉出入。不恶心,加酒煮大黄二三钱妙。

中宫湿痰,壅塞清道,因头眩,脉必缓弱,宜平胃渗湿。

风痰眩运,头痛恶心,吐酸水。半夏、南星、白附子生为末,滴水丸桐子大,以生面为衣,阴干,每服十丸至二十丸,姜汤下。

头面喜暖,手按则运定,此阳虚也,大剂参芪

痰盛气虚,六君子加黄芪,少佐炮附子,煎成,入竹沥、姜汁。

天麻、荆芥穗、薄荷,乃消上焦风热妙品,非治本药也。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或补气,或补血,或滋阴,要在变而通之。

亡血家作眩,芎归汤。胸中有死血,饮韭汁酒良。

上焦风热作弦,脉浮数,兼头痛眼赤作寒热者,防风通圣散出入。

两手脉缓大无力,饮食减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亡血人乃大虚证,参、芪、归、朮、芍药作大剂浓煎,下连蘗丸三十粒。连蘗皆姜汁炒。冬加干姜少许,更以姜汁煮糊丸。

冬月冒寒鼓激,痰涎亦作眩运,宜从寒治。

早起眩运,须臾自定,乃胃中老痰使然,古方用黑锡丹劫之。药用桂、附、沉、磁、黑锡、卢巴、故纸、茴香、阳起、金铃、木香,大辛大热,恐劫不开,转增病耳。不若蒙石镇坠之药,徐徐取效。更慎口腹为佳。

古方用鹿茸五钱,酒煎汤,加麝少许,治元阳虚。眩运必虚而无火者宜之。

眩运悉属虚火泛上,鼓动其痰上潮,冲动目系,故耳鸣,目系转,觉房屋俱动是也。且脑为髓海,脑实气旺,火自不能上升,所以少年无运病也。亦有禀赋怯弱而有此者,又不可以常理论。丹溪曰:眩运乃中风之渐。中年之后,大病之余,必加补养,断酒色,方保无虞。产后血运,亦属虚。肥白者补气,黑者补血,各加童便、姜汁、竹沥,以降泛上虚火也。忌凉剂。

雷头风

头痛肿起核块,或作赤肿,或作寒热拘急,皆风热挟火炎上所致。雷属相火,故名。古方用升麻、苍朮,加荷叶,名升麻汤。莫若荆防败毒散为便。

伤寒六书 【明 陶华】

头痛

头痛者,寒邪入足太阳经,上攻于头,此表证也。头痛脉浮紧,无汗恶寒,可发汗;头痛脉浮缓,有汗恶寒,宜解肌。照前时令用药。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五六日不大便,胃实燥渴,热气上攻于头目,脉实者,调胃承气下之。少阳头痛者,小柴胡和之。湿家鼻塞头重者,瓜蒂散(口畜)鼻,黄水出即愈。痰涎头痛,胸满寒热者,瓜蒂散吐之。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三阳虽有头疼,不若太阳专主也。三阴无头痛,惟厥阴有头痛者,是脉系络于顶巅也。若痛连于脑,手足俱青,为真头痛,必死矣。

大凡头痛属三阳,乃邪气上攻也。太阳专主头痛,阳明少阳亦有之。三阴络上不过头,惟厥阴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顶巅,故有头痛干呕吐涎沫之证,却无身热,亦与阳证不同。虽然,风湿在少阴,湿温在太阴,其经从足走至胸中而还,及头痛过于阴毒,是又不可拘也。若两感于寒,太阳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与夫头痛极甚,又连于胸,手足寒者,则为真头痛,不可治矣。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葛根葱白汤。

太阳病下之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连须葱白汤。

阳明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六七日不大便,胃实气攻于上也,少与调胃承气汤。

少阳头痛,脉弦发热,小柴胡汤。

头痛发热,心烦,栀子黄芩汤。

天行劳复,头痛,四肢痛,葱头汤。

头眩

头眩者,少阳半表里之间,表邪传里,表中阳虚,故头眩。又有汗下后而眩冒者,亦阳虚所致。少阴下利,止时头眩,时时自冒,此虚极而脱也。太阳病若下之,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必冒,冒家汗自出而愈。阳明病头眩,不恶寒,能食而咳,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少阳证目眩,小柴胡汤。太阳病发汗后汗出不解,心下悸,头眩身瞤,筋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吐汗下后虚而脉沉数,心下痞,胁下动气冲咽喉不得息,身振摇,筋肉惕,久则成痿,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是也。风家亦有眩者,风主运动故也。其或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而死也。

发汗过多,或虚弱人微发汗,或伤风自汗,妄用大青龙汤,便有厥逆筋惕肉瞤之证,并属真武汤,羸者去芍药,有热者去附子。应发汗而腹中左右有动气者,并不可汗,汗之则筋惕肉瞤。或头眩汗出不止,其后最逆,先宜防风白朮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十救一二。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久而成痿者,通用。心下痞满者,枳桔汤加茯苓、甘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二十四

头门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头痛总论

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浅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世俗治头痛,不从风则从寒,安知其有不一之邪乎?试考《内经》论头痛所因以明之。如风从外入,振寒汗出,头痛。新沐中风为首风,当先风一日头痛,不可以出内。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气怫于上,头痛。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其病热郁于上,头痛。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头痛,发热恶寒如疟。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顶巅,脑户中痛,目如脱。太阳之复,心痛痞满,头痛。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腰脊头项痛,时眩。太阴在泉,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太阴之复,头顶痛,重而掉瘈尤甚。阳明之复,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灵枢》谓风痹股胫烁,足如履冰,时如入汤,烦心,头痛,时眩,悲恐短气,不出三年死。凡此皆六气相侵,与清阳之真气相薄而痛者也。至于头痛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头痛巅病,下虚上实,注以肾虚不能引膀胱之气故尔。心烦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心热病者,卒心痛烦闷,头痛面赤,刺手少阴太阳。肺热病者,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阴阳明。肾热病者。项痛员员淡淡然,刺足少阴太阳。《灵枢》谓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取血与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取手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侧取不可远取也。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今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膀胱足太阳所生病,头顖顶脑户中痛。胆足少阳所生病,头痛。凡此皆脏腑经脉之气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壅遏经隧而痛者也。盖头象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蔽复其聪明,或瘀塞其经络,因与其气相薄郁而成,热则脉满,满则痛,若邪气稽留,则脉亦满而气血乱,故痛甚,是痛皆为实也。若寒湿所侵,虽真气虚不与相薄成热。然其邪客于脉,外则血泣脉寒,寒则脉缩卷紧急,外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止,是痛为虚也。如因风木痛者,则抽掣恶风,或有汗而痛。因暑热痛者,或有汗或无汗,则皆恶热而痛。因湿而痛者,则头重而痛,遇天阴尤甚。因痰饮而痛者,亦头昏重而痛,愦愦欲吐。因寒而痛者,绌急恶寒而痛。各与本脏所属风寒湿热之气兼为之状而痛。更有气虚而痛者,遇劳则痛甚,其脉大。有血虚而痛者,善惊惕,其脉芤。用是病形分之,更兼所见证察之,无不得之矣。

三阳头痛药: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药、细辛、连须葱白。

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如理中、姜附之类。

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偏正头痛,年深不愈,并以清空膏主之。如苦头痛,每料中加细辛二钱;如太阴脉缓有痰,名曰痰厥头痛,去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加半夏一两半;如偏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发热恶热而渴,此阳明头痛,只与白虎汤加白芷。

头旋,眼黑,头痛,宜安神散,川芎散。

热厥头痛,虽严寒犹喜风寒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其痛复作,宜清上泻火汤,后用补气汤。

风热头疼,石膏散、荆芥散。

冬月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名曰厥逆。出奇病论中。宜羌活附子汤。

头痛,胸中痛,食减少,咽嗌不利,寒冷,脉左寸弦急,宜麻黄吴茱萸汤。

湿热在头而头痛者,必以苦吐之,轻者用透顶散,(口畜)鼻取涎。

新沐中风为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至其风日则少愈。大川芎丸主之。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神圣散主之。

凡治头痛,皆用芎、芷、羌、防等辛温气药升散者,由风木虚不能升散,而土寡于畏,得以壅塞而痛,故用此助肝木,散其壅塞也。若风盛疏散太过而痛,服辛散药反甚者,则宜用酸濇收而降之乃愈,乳香盏落散之类是也。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痛,当归川芎主之。当归一两,酒一升,煮取六合,饮至醉,效。

当归、川芎、连翘、熟地各二钱,水煎,去渣,入龙脑薄荷末二钱,乘沸泡之,鼻吸其气,候温即服,服即安卧,效。

气血俱虚头痛者,于调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

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乱,半夏白朮天麻汤主之。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解。天麻苗谓之定风草,独不为风所摇,以治内风之神药。内风者,虚风是也。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实表虚,止自汗。人参甘温,调中补气泻火。二朮甘温,除湿补中益气。泽泻、茯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而升阳。炒曲消食,荡胃中滞气。麦芽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蘗苦寒,用酒洗以疗冬日少火在泉而发躁也。

鼻鼽,腹肿,头痛,病在胃。经云: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动作头重痛热气潮者,属胃。丹溪云: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茶煎服。娄全善云:病在胃而头痛者,必下之方愈也。如孙兆以利膈药,下张学士伤食头痛;郭茂恂以黑龙丹,下其嫂产后污血头痛,皆下咽即安是也。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东垣清空膏之类治之。

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许学士谓之肾厥头痛也。其脉举之则眩,按之则坚,用玉真丸治之。戴复庵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盐煎服。或于正元散内,入炒椒十五粒,下来复丹,间进黑锡丹。有服诸药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

《素问》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眩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故肝虚则头运。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眩耳聋,皆运之状也。故肝厥头运,肾厥巅痛,不同如此。肝厥宜钩藤散。

伤食头痛,胸膈痞塞,咽酸噫败,卵臭畏食,虽发热而身不痛,宜治中汤加砂仁一钱,或红丸子。

伤酒头痛,恶心呕吐,出宿酒,昏冒眩运,宜葛花解酲汤。

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降气散,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

上热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安卧,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宜既济解毒汤。

外有臭毒头痛,吃一味炒香附,愈。

头痛连睛痛,石膏、鼠粘子炒为末,茶清食前调下。

头风,搐鼻,白芷散、川芎散、如金散、瓜蒂神妙散、火筒散、郁金散。

雷头风

头痛而起核块者是也。或云,头如雷之鸣也。为风邪所客,风动则作声也。张子和用茶调散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然后服乌荆丸及愈风饼子之类。衰者用凉膈散,消风散热。

头上赤肿结核,或如酸枣状,用(金非)针出血则愈。亦有因痰火者,痰生热,热生风故也。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如蝉鸣,重如雷声,故名雷头风也。用半夏、牙皂、姜汁,煮一两;大黄酒浸透,湿纸包煨,再浸再煨三次,二两;白僵蚕,连翘、橘红、桔梗、天麻各五钱;片芩酒炒七钱;薄荷叶三钱;白芷、青礞石、粉草各一钱。末之,水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食后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然后用清痰降火煎药调理。

真头痛

天门真痛,上引泥丸,夕发旦死,旦发夕死。盖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古方云,与黑锡丹,灸百会,猛进参、沉、乌、附,或可生。然天柱折者,亦难为力矣。

大头病

头肿大如斗是也,是天行时疫病也。东垣监济源税时,长夏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面目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遂处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元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屁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伸之气,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用汤调,时时服之;拌蜜为丸,噙化服尽良愈。乃施其方全活甚众,名普济消毒饮子。或黑白散、甘桔汤,加鼠粘子、连翘、大黄、元明粉、白僵蚕、荆芥。

头风屑

罗谦甫云:肝经风盛,木自摇动。《尚书》云:满招损。《老子》云:物壮则老。故木陵脾土,金来克之,是子来为母复仇也。使梳头有雪皮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

万病紫苑丸,治头多白屑,每服三丸至五七丸,姜汤下。

按上治法,必有风热上攻头目眩痛诸证而后用之。若止是白屑,但宜白芷、零陵香之属外治而已。

头重

头重何因得之?曰:因天之湿淫外着也,因人之湿痰上蒸也。因在下之阴气逆于上也,皆得而头重。何以言之?头象于天,其气极清。地气重浊,地者阴也,土湿也。若外着内蒸,必壅蔽清道,致气血不利,沉滞于经隧脉络,故重。《内经》曰:阳气者,因于湿,首如裹,是外湿蔽著者也。又曰:脾热病者,先头重,是胃脉引其热上于头也。

头摇

头摇,风也,人也。二者皆主动,会之于巅,乃为摇也。《内经》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注谓:徇,疾也。蒙,目不明。招,掉摇不定也。尤,甚也。目疾不明,首掉尤甚。又太阴之复,头项痛重,掉瘈尤甚。注:谓湿气内逆,太阳上留胸中而掉瘛也。《灵枢》谓督脉之别,长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然病机有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夫头之巅,足太阳之所过,督脉与厥阴之所会,是故三经所逆之火,留聚于此者,皆从风木而为掉摇也。张仲景又言心绝者,亦直视摇头也。

头痛脉法

浮紧为太阳 弦细少阳 浮缓长阳明 沉缓太阴 沉细少阴 浮缓厥阴 浮弦为风 浮洪为火 右寸滑或大或弦有力,皆痰火积热,细或缓兼体重者湿 左脉不足血虚 右脉不足气虚 左右俱不足气血俱虚 右寸紧盛食积 右关洪大为胃热上攻 寸口弦细为鬲上有风涎冷痰,或呕吐 沉细为阴毒伤寒,但头痛身不热也病苦头疼目痛,脉急短濇者死

眩运

眩,谓眼黑眩也。运,如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

《内经》论眩,皆属肝木,属上虚。丹溪论眩,主于补虚,治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痰饮为先也。

赵以德曰: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道也。然道无所之而不在。道之谓何?阴阳水火是也。其顺净清谧者,水之化;动扰挠乱者,火之用也。脑者,地气之所生,故藏于阴。目之瞳子,亦肾水至阴所主。所以二者皆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扰散乱,是故脑转目眩者,皆由火也。《灵枢》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所谓邪者,风寒湿热内外之诸邪也。然诸邪尽谓以火之所成。眩者何?《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者,是专言风邪矣。《原病式》释之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头目为之眩运而旋转。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于是乎掉眩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此非风邪之因火所成者欤?然风有内外,外入者兼火化者则如是。若内发者,尤是因火所生之风也。及诸篇中考之,有谓厥阴司天客胜,耳鸣掉眩,厥阴之胜者亦然。此司天之气,从上受者外入者也。又谓发生之纪,与岁木运太过,皆掉眩巅疾,善怒,肝肺太过,善忘,忽忽冒眩巅疾。又徇蒙招尤,过在足少阳厥阴者,言目瞤动蒙暗也。巢氏亦谓胁下痛头眩者,肝实也。此或得于肝脏应天气者所动,或因本脏虚实之气自动,皆名之为风,非火之烈焰,何能上于巅也?至于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者,尤是肝木中火发之甚也。此天气内应于脏,与肝虚实之气动者,是皆名内发之风者也。又谓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顶脑中痛,目如脱,注文谓寒气凌逼,阳不胜之,太阳之气,标在于巅,入络于脑故病如是。谓太阳司天善悲时眩仆。《灵枢》谓邪在心者,病亦同。二者皆是邪逼于心下,致神忐不安则悲,心火不行则妄动上炎。谓太阴之复,阴气上厥,饮发于中,头项胸痛而掉瘈尤甚,注文谓湿气内逆,寒气不行,太阳上留,故为是病。谓太阴在泉,病冲头痛,目似脱,注文云,亦是足太阳病也。谓太阴司天,头项痛,善眩,《灵枢》谓邪在肾颈项,时眩,此皆湿邪害肾,逼太阳之气,留于上而然也。至于《金匮要略》谓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亦是格其心火不行而上冲也。谓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谓阳明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二者因脾胃虚而阳气不足,所以外见迟紧之脉,内受湿饮之郁,而不足之微阳,始与所郁之热,并而冲上于头目也。用此比类言之。则眩运之病,非一邪而可终。若夫太乙天真元气,皆得胃脘之阳,以行于周身,分三阴三阳之经脉,六气应天之阴阳,运行于表者,谓之六化,布五行于五脏属之气,应地之阴阳,运行于里者,谓之五阳。虽然,表里固分为二,及乎一经合一脏相通气而行,则表里必似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悉如其天之有德有化,有用有变,于气交者,备在身形之中。经曰:成败倚伏,皆生于动。动之清静则生化治,动之躁乱则苛疾起。自此言之,掉眩由人气所动者,岂止如《金匮》所云湿饮而已?若此五阳六化妄动而病者,又可胜数哉?且夫凡有过节,即随其所动经脏之气而妄起,因名曰厥阳之火。厥阳之火有五,谓之五邪。五邪之变遂,胜克之病作。又或肾水不足,或精血伤败,不能制其五阳之火独光,或中土虚衰,不能堤防下气之逆,则龙雷之火,得以震动于巅。诸火上至于头重则搏击为痛,轻则旋转为眩运矣。夫如是比类之道,在经有之。诸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其此之谓欤?或曰:治诸邪当何如?曰:夫火因动而起,但各从其所动之因而治之:因实热而动者,治其热;因邪搏击而动者,治其邪。因厥逆逼上者,下治所厥之邪。因阴虚而起者,补其阴,抑其阳,按而收之。因阳虚而气浮上者,则补其阳,敛其浮游之气。因五志而动者,各安其脏气以平之。因郁而发者,治其所郁之邪,开之发之。因精血不足者,补之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因胜克而动者,从胜衰之气而补泻之。中气虚衰而动者,补其土以安之。上焦清明之气虚,不能主持而动者,亦当补中焦之谷气,推而扬之。因五脏六腑上注之精气不足而动者,察其何者之虚而补之。如是虽不专治其火而火自息矣。凡治百病之由火而生者皆然,非唯掉眩而已。严氏云: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运,当以脉证辨之。

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局方消风散、本事川芎散、羚羊角散、都梁丸、青州白丸子。

寒则脉紧无汗,筋挛掣痛,不换金正气散加芎、芷、白芍药,甚贴姜附汤,济生三五七散。

暑则脉洪大而虚,自汗烦闷,黄连香薷饮、十味香薷饮、消暑丸。湿则脉细沉重,吐逆涎沫,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渗湿汤、济生芎朮散。

风热,羌活汤、钩藤散。

寒湿,芎朮除眩汤,或理中汤,仍吞来复丹,甚者养正丹。

七情相干,眩运欲倒,用十四友丸、安肾丸二药夹和。以和剂七气汤送下,仍间用乳香泡汤下。

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所致,当升阳补气,黄芪、人参,白朮、川芎、当归、甘菊花、柴胡、升麻之类。《直指方》云,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运出于气虚也,宜益气补肾汤。

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气补血芎归汤之类。

中脘伏痰,呕逆眩运,旋覆花汤主之。《金匮》方: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头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白朮汤主之。泽泻五两,白朮二两,水二升,煮一升,分温再服。支饮之证,短气倚息,形如肿是也。痰闭不出者吐之。

青黛散,(口畜)鼻取涎,治眩神效。

头风眩运,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上辛凉之药,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味。仲景云:此痰结胸中而致也。

大小便结滞者,微利之,河间搜风丸。

体虚有寒者温之。仲景云: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朮附子汤主之。

肝厥,状如癎疾,不醒,呕吐,醒后,头虚运发热,用麻黄、钩藤皮、石膏、干葛、半夏曲、柴胡、甘草、枳壳、甘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锺半,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百会疽

或问百会穴生疽何如?曰:此名玉顶发,初如麦米,顿增痛楚,寒热大作,由虚阳浮泛,宜以盐汤下八味丸,引火归源,甚则黑锡丹。或元气素厚,六阳经受风邪,风火相扇,脏腑热毒上攻而然者,宜黄连消毒饮,兼玉枢丹、胜金丹;更以附子切片,置涌泉穴,灸五壮以泄其毒。七乍无脓者死。

顶门痈

或间顶门生痈何如?曰:此属太阳经风热所致,一名佛顶疽,穴名上星。由脏腑阴阳不调,热毒上壅而成。宜服活命饮,加芩、连、栀子、槁本清热之剂,及紫金丹、乌金散、夺命丹汗之。虚者,十全大补汤加羌活。稍迟溃烂黑陷恶证,多脉大神昏,二便闭结者不治。

额疽

或问当额生疽何如?曰:此属阳明胃积热,宜服活命饮加升麻、桔梗、羌活,水酒煎服。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或十宣散、黄芪内托散托之。过时溃烂,脑髓出者死。

大阳疽

或问两太阳生疽何如?曰:此名勇疽,亦名脑发疽,属足阳明胃经,状如伏鼠,寒热并作,面目浮肿,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乌金散。十一日刺得黄白脓者生;清稀黑血者,及溃烂透脑者死。

发毛疮广疮

或问头上生疮状如葡萄,痛甚久而无脓,何如?曰:名发毛疮,治法与癞头疮同。必须详验其疮,若中陷而四畔高起,色如黄蜡者,广疮也。

赤色疽

《鬼遗》云:赤色疽,发头额及脑前,并手掌中,十日不穴者死。七日可刺出赤血。七日未有脓,不可治也。不穴者,不作穴而东攻西击也。

痈疽头痛头眩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法

初肿头痛发热,邪在表也,加川芎、羌活。若外邪在表,而元气实者,暂用人参败毒散。

头痛恶寒,表虚也,去金银花、连翘,加参、芪。

体倦头痛,或眩运,中气虚也,去三味,加柴胡、升麻;如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

日晡头痛或发眩运,阴血虚也,去三味,加熟地黄;如不应,佐以六味丸。

梦泄遗精,头运头痛,或痰喘气促,肾虚不能纳气也,去三味,并川芎,佐以六味丸;如不应,大虚寒也,用八味丸。

外科正宗 【明 陈实功】

头痛

头痛者,风火湿痰四者,皆能致之。又杨梅疮毒上攻,亦有此证。或妇人产后,梳洗当风太早亦致之,名曰头风。宜用天麻饼子、三圣散二方。毋论病之新久,受之真似,并效。

脑疽论

夫脑疽者,俗称对口是也。但所发不同,其源有二:得于湿热交蒸, 外感受者轻;五脏蕴结, 内发外者重。其理何也?湿热之为病,天行气候,寒暑不调,节序温凉,阴阳失度,凡有体虚者,易于侵袭。项后虽属督脉,又主太阳寒水司行之道,所有侵袭,气血必凝,凝则后必为肿,此从外感受者。其患初起,有头,多生正穴,三四日间,多作焮痛,始生寒热,口和而干,色红根活,疮势渐高,形不散大,时止时疼,易脓易腐,饮食知味,起坐寻常,外势虽可畏,而内无七恶之证相干,此属阳证,其由从外来矣,故多不治可愈。所有五脏蕴结而成者重,其源有五:盖心主血,故心绪烦扰,煽动不宁,以致火旺而沸腾,行于项间,与寒水交滞而为肿者,一也。肝统筋,故恼怒伤肝,项乃三阳统筋之所,肝伤则血脉不潮,筋无荣养,凝结为肿,故项紧急强,痛不能转侧。其患未溃前,肉色紫暗,坚硬漫肿,破流血水,木痛无脓,此等之证,皆肝气受伤者,二也。脾主肌肉,故思虑伤脾,脾气日损,又或膏粱损胃,胃汁干枯,以致中脘否塞,气不运行,逆于肉里,乃生壅肿,其患外皮虽腐,而内坚不溃,口燥舌干,饮食不进,根脚走散,脓秽色败,此等之证,皆脾气受伤者,三也。肺主皮毛,故忧郁伤肺,肺伤则毛窍闭塞,腠理不通,气不舒畅,纵横经络,结而为肿。其形疮多平陷,色淡不华,皮腐脂流,形如汤泼,气粗短促,面霉鼻焮,碌碌生痰,殷殷发嗽,此等之证,皆肺气受伤者,四也。肾主骨髓,故恣欲伤肾,肾伤则真阴之气败矣。真阴一败,相火自生。此火最能自升自降,或动或静,煎熬脏腑,消铄津液,更变形容,改换声音,疮形紫黑,脉数乖度,烦躁口干,随饮随渴,此等之证,皆肾气受伤者,五也。凡治此证,必内分虚实,外辨阴阳,体顺天时,察其病理。七日以前,疮势未成者,当通窍以汗发之;七日以后,病势已成,治当兼补以托之。此则毒不内攻,必无变证。如药攻利太过,元气受伤,毒多难出。又敷围凉药,气血冰凝,则肌肉多死,反难腐溃。予常治此,及诸发背初起未成者,用铍针铍针 原作「披针」,据《灵枢》九针论所述铍针主大痈脓改。当顶点入,知痛处出其恶血,通其疮窍,随插蟾酥条,直至疮底,外用膏盖,内服万灵丹或蟾酥丸,发其大汗,解散内蕴之毒。次日,患上或肿或不肿,或痛或不痛,仍插仍贴,直至患顶肿高,根脚突起,四围裂缝有脓,方住。插药轻浅者,九日后吐出病根坚硬不化之物,毒甚者,不能顿然脱落,亦可渐腐成脓,为转重就轻之良法。外用玉红膏长肉,内服补托收敛,其患不久自愈。如阳证轻浅者,候自腐溃。不用前法针刺,如不肿不疼,灸亦不痛阴证,尤当速用,不必迟延,此为移深居浅之大法也。

脑疽看法

初起顶高根活,色红皮薄,作疼焮热,肿不开散者顺。已成无论偏正,疮形献起,疼痛发热,易腐易脓者顺。已溃脓稠,肉色红活,瘀腐易脱,焮肿渐消,痛减者顺。溃后腐脱,新肉便生,疮口渐敛,凝结痴脓作痒者顺。初生一点黄泡,或似疙 答,不肿不疼,自不知觉者,逆。已成不发高肿,亦不焮痛,疮顶软陷,根脚平散者逆。已溃脓清,肉色紫黑,外皮不腐,内生臭秽,不食者逆。腐肉虽尽,新肉不生,疮口散大,软陷无神,色败者逆。

脑疽治法

初起,有头或无头,大痛或不痛,俱隔蒜灸,兼服解毒。已成,坚硬发热焮痛,口干便秘者,邪在内也,宜泄之;坚肿不痛,发热恶寒,头疼四肢拘急者,兼发表攻里;肿硬日深,形色紫黑,外皮不腐,内脓不溃,宜行拔法;肿强头面焮热,口燥恶心呕吐者,邪在上也,宜清之;焮热肿痛,红色光亮;疼苦有时,内脓胀痛者,急开之。将溃不溃,微热微红,不作腐溃者,脾胃虚也,宜补之。溃后,腐肉不脱,脓水清稀,肿痛仍作者,当大养气血;大便多溏,小便短濇,自汗食少,脉细身凉,温中健脾。

鬓疽论

夫鬓疽者,乃手少阳三焦相火妄动,又兼肾水不能制火,或外受风热所感。但此经多气少血,肌肉相薄,凡有患最难腐溃。此皆起于情性急暴,房欲血虚,火动肝气,凝结而成。疽之初起,寒热交作,头眩,痛彻太阳,甚则耳目连鬓通肿。治法不可妄用针灸,必分阴阳表里,邪正虚实治之,庶不有悞。且如初见疮时,多寒少热,口干作渴,好饮热汤,六脉虚数无力,又兼患上坚硬,多不焮痛,无溃无脓,疮根流散,此等之证,乃正气虚而邪气实也。治以托里为主,消毒佐之,如清肝养血汤、托里消毒散之类是也。又见证时,热多寒少,头眩作痛,口燥舌干,渴欲饮冷,二便秘濇,六脉沉实有力,疮亦焮肿,疼痛发热,易腐易脓,根脚不开,肿焮在外,此乃正气实而邪气虚也。治以消毒为主,托里佐之,如栀子清肝汤、鼠粘子汤之类是也。大抵正气胜则实,邪气胜则虚,必然一胜则一负,邪正不并立,欲其虚而不待损而自虚矣。又有未见疮时,先作渴证,或一年半载,日久日重,然后发为鬓疽,其形色多紫黑,疮多平陷,坚硬无脓,毒流耳项,又兼气味不正,形容不泽,精神不明,饮食不进者,俱为不治。

鬓疽看法

初起无口干寒热,饮食有味,举止寻常,发疮者顺。已成疮头肿起,根脚不散,形色红活,焮[焮 原作「掀」,据文意改。]痛溃脓者顺。已溃脓稠,色鲜红活,肿消痛止,项便头轻,口和者顺。溃后瘀肉易腐,新肉易生,疮口易平,饮食有味者顺。初起疮头如粟,顶软不高,色紫根散,木痛食少者逆。已成疮形紫黑,软陷无脓,足冷身凉,便利脉虚者逆。已溃脓水清稀,多生臭秽,坏肉不腐,新肉不生者逆。溃后饮食厌餐,发热口干,不眠,肉削皮粗者逆。

鬓疽治法

初起,焮肿坚硬,内热口干,脉数有力,邪实也,当利之。已成,憎寒壮热,四肢拘急脉浮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赤肿作痛,血凝滞也,散血清肝;色黯漫肿,升阳助胃。已溃,坚肿不退,脉细而数,日晡发热者,宜滋阴健脾;肝胆怒火上攻,心烦作躁,腮颧红热者,宜抑阴降火。已溃,脓清,肿痛犹甚,虚烦食少者,宜养气血健脾胃。溃后,气血俱虚,身凉脉细,大便多溏者,宜峻补温中。溃后不敛,新肉生迟,疮口淡白,脓水不止,健中补脾。

蟮拱头

蟮拱头,俗名脑猪是也。患小而禀受悠远,皆父精母血蓄毒而成。生后受毒者,只发一次,其患肿高,破之又肿,皆禀受时原有皮膜相裹,毒虽出而膜未除,故愈又发。肿甚脓熟者,用针刺破,以三品一条槍,插入孔内,化尽内膜自愈。又有不脓而不收口者,此必风袭患口,宜败铜散搽之,兼戒口味自愈。

透脑疽

透脑疽发在额上发际之间,多发寒热,头疼如斫,不可忍耐,先用万灵丹,发汗解散风邪,次宜清托。

玉枕疽

玉枕疽生在脑后枕骨中,坚而难溃,痛引肩项,鼻塞气粗,此太阳膀胱湿热凝滞而成。初起有表证者,便宜解表;有里证者,即与通利。溃后宜补托,久则宜收敛。此为一定治法,不可混乱,妄投药饵,致其危亡也。

白秃疮

白秃疮因剃发;腠理司开,外风袭入,结聚不散,致气血不潮,皮肉干枯,发为白秃,久则发落,根无荣养,如秃斑光润不痒,内血已潮,以姜蘸润肌膏常擦,其发渐生。秃斑干枯作痒者,内必有虫,宜用麦饯散搽之。虫死风散,发生可愈。后忌动风发物等件。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湿热上干于头宜审下法

《金匮》治上焦之湿,本《内经》湿上甚为热之义,而分轻重二证。轻者但发热,面赤而喘,头痛鼻塞而烦,邪在上焦,里无别病者,但内药鼻中,(口畜)去湿热所酿黄水而已。以鼻窍为脑之门户,故即从鼻中行其宣利之法,乃最神最捷之法也。重者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皆湿上盛为热之明征,湿热上盛,故头热面赤目赤。湿热上盛,故阳气上壅,不下通于阴而足寒,《内经》原有上者下之之法,邪从下而上,必驱之使从下出,一定之理也。其证轻者,里无别病,但(口畜)其黄水,从清阳之鼻窍而下出;则其重而里多危证者,必驱其黄水,从前后二阴之窍而出,所可意会也。《金匮》于本文之下,增若发其汗者二十四字垂戒,初不以下为戒,又可意会也。但下法之难,不推其所以不可汗之故,即不得其所以用下之权。仲景以其头摇、口噤、背张,几几阳之欲亡,若更发其汗,重虚卫外之阳,恶寒必转甚,若发汗已,其脉如蛇,真阳脱离,顷刻死矣。由是推之,湿上甚为热之重者,非用下法,难以更生,而下法必以温药下之,庶几湿去而阳不随之俱去耳。此非无征之言也。仲景即于本篇申一义云,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岂非因下而夺其阳之大戒乎?

头眩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若木胜则四肢强直而为掉,风动于上而为眩。脾土受邪,肝之实也。若木衰则血不养筋而为掉,气虚于上而为眩,金邪乘木,肝之虚也。因误汗致心悸头眩,身瞤动无可奈何者,用真武汤为救法。夫汗虽出而热不退,则邪未尽而正已大伤。况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瞤,身振振摇,无往而非亡阳之象。所以行真武把关坐镇之法也。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盖阳回利止则生,若利止更加眩冒,则其止也,乃阴已先亡。故阳无依附,浮越于上,而神气散乱,时时自冒也。

额黑

女劳疸额上黑,谓身黄加以额黑也。黑为北方阴晦之色,加于南方离明之位,此必先有胃热脾寒之浊气,下流入肾,益以女劳无度而后成,其由来非一日。《肘后》谓因交接入水所致,或有所验。然火炎薪烬,额色转黑,虽不入水,其能免乎?故脾中之浊气,下趋入肾,水土互显之色,但于黄中见黑滞耳。若相火从水中上炎而合于心之君火,其势燎原,烟焰之色,先透于额,乃至微汗亦随火而出于额,心之液且外亡矣。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头痛

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暂病,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热则发,或以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发,或以阳虚于上而阴寒胜之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办之,不可执也。

头痛有各经之辨。凡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会于巅。故仲景《伤寒论》则惟三阳有头痛,厥阴亦有头痛,而太阴少阴则无之。其于辨之之法,则头脑额颅,虽三阳俱有所会,无不可痛,然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此又各有所主,亦外感之所当辨者也。至若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矣。如本经所言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若厥病篇所论,则足六经及手少阴少阳皆有之矣。奇病论曰: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脑者,岂非少阴之病乎?此内外之异,不可不察也。

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如川芎、细辛、蔓荆子、柴胡之类,皆最宜也。若寒之甚者,宜麻黄、桂枝、生姜、葱白、紫苏、白芷之类,随其虚实而加减用之。

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欲治阳明之火,无如白虎汤,加泽泻、木通、生地、麦冬之类,以抑其至高之势,其效最速。至若他经之火,则芍药,天花粉、芩、连、知、药、龙胆、栀子之类,无不可择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而愈炽矣,此为忌也。

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证多因水亏,所以虚火易动,火动则痛必兼烦热内热等证,治宜壮水为主,当用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玉女煎之类主之。火微者,宜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三阴煎、左归饮之类主之。

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久病者亦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饮食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是皆阳虚阴胜而然。治宜扶阳为主,如理阴煎、理中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皆可择用。或以五福饮、五君子煎,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以升达阳气,则又最善之治也。

痰厥头痛,诸古方书皆有此等名目,然以余论之,则必别有所兼之因,但以头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痰头痛也。故兼痰者,必见呕恶,胸满胁胀,或咳嗽气粗多痰,此则不得不兼痰治之。宜二陈汤、六安煎、和胃饮、平胃散,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主之。如多痰兼火者,宜用青膈煎,或二陈汤、六安煎,加黄芩、天花粉之类主之。火甚者加石膏亦可。如多痰兼虚而头痛者,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汤,加芎、辛之类,酌而用之。

头眩

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原其所由,则有劳倦过度而运者,有饥饱失时而运者,有呕吐伤上而运者,有泻泄伤下而运者,有大汗亡阳而运者,有眴目惊心而运者,有焦思不释而运者,有被殴被辱气夺而运者,有悲哀痛楚大叫大呼而运者,此皆伤其阳中之阳也。又有吐血衄血便血而运者,有痈脓大溃而运者,有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运者,有男子纵欲气随精去而运者,有妇女崩淋产后去血而运者,此皆伤其阴中之阳也。再若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运者,伤其阴也。有大怒之后,木肆其强而运者,伤其气也。有痰饮留中,治节不行而运者,脾之弱也,此亦有余中之不足也。至若年老精衰,劳倦日积,而忽患不眠,忽苦眩运者,此营卫两虚之致然也。由此察之,虚实可辨矣。即如《内经》之言,亦无非言虚,而何后世诸家,每多各逞臆说,其于病情经义,果相合否?指南若此,后学能无误乎?因摘其尤者,悉之如左。

河间之论眩运,独取至真要大论一句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也。此释风木之义,固然似矣。然不知至真要论之言,乃言运气脏气所属之理,非所以悉眩运之病情也。必若口问篇、卫气篇、决气篇、经脉篇、海论等议,方为最切最近之论,何河间一无引证,而独言风火二字,以该眩运一证,岂无失乎?

又若丹溪之论眩运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虽因风者,亦必有痰,挟气虚者亦宜治痰为主,兼用补气降火之药。若据此论,则凡属眩运,无非痰证也,何轩岐之言,绝然不及痰饮,而但曰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曰上虚则眩;曰督脉虚则头重高摇之;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而眩冒?凡此者,岂皆痰证耶?又若余前章所列诸证,无非眩运之由,亦岂皆痰证耶?故在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兼酌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俟明者正之。

头痛之病,上实证也。头眩之病,上虚证也。故《内经》分别甚明,曰:头痛巅疾,上实下虚。又曰: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此以邪气在上,所以为痛,故曰上实也。至若眩运之病,则曰:上气不足。又曰:上虚则眩。未闻言上之实也。而后世诸家,如严用和、杨仁斋辈,有曰结而为饮,随气上逆者;有曰疲劳过度,下虚上实者;有曰肾家不能纳气,使诸家气逆奔而上者。即如朱丹溪亦曰痰在上,火在下。凡此皆言上实也。何与《内经》相反若此?噫!此实后人之不明耳。夫眩运之证,或为头重,或为眼黑,或为脑髓旋转不可以动,求其言实之由,不过谓头重者为上实,而不知头本不重于往日,而惟不胜其重者,乃甚于往日耳。上力不胜,阳之虚也,岂上实乎?又何气不归元,及诸气逆奔之有?盖上实者宜降宜抑,上虚者最不宜再伐生气。此上实上虚之旨,有不可不辨,而误则害矣。

头眩有大小乏异,总头眩也,于此察之,可得虚实之情矣。何以言之?如今人之气禀薄弱者,无论少壮,或于劳倦,或于酒色之后,每忽有耳鸣如磬,或头眩眼黑,倏顷而止者,乃人所常有之事。至于中年之外,多见眩仆卒倒等证,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运而忽上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谓之中风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气血未败,故旋见而旋止,即小中风也;卒倒而甚者,以根本既亏,故遽病而难复,即大头眩也。且必见于中年之外,而较之少壮,益又可知。于此察之,则其是风非风,是痰非痰,而虚实从可悟矣。何今人不识病机,但见眩仆不语等证,无不谓之风痰,而非消即散,吾恐几微之气,有不堪再加铲削矣。深可悲也。

论治

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如兼呕吐者,宜圣朮煎,大加人参之类是也。

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五福饮、七福饮、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

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及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

眩运证,凡有如前论首条所载病源者,当各因其证求而治之。其或有火者,宜兼清火;有痰者,宜兼清痰;有气者,宜兼顺气。亦在乎因机应变。然无不当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也。

古法之治眩运,亦有当察者。丹溪曰:湿痰者多,宜二陈汤,火者加酒芩。挟气虚者相火也,治痰为先,挟气药降火,如东垣半夏白朮天麻汤之类。

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

火动其痰,用二陈,加黄芩、苍朮、羌活散风行湿。附录曰:有早起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散,下黑锡丹。

伤食头运,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有痰者,青州白丸子。

愚谓古法之治眩运,如半夏白朮天麻汤,治脾痰也。二陈汤加黄芩,治热痰也。青州白丸,治风痰寒痰也。肾着汤,治肾痰也。此外如大黄末之治眩运不可当,惟痰火上壅者宜之。黑钖丹之重坠,惟气实于上者宜之。第恐眩运一证,实痰实火者无几,而亦非上盛之病。此古方之有宜否用者,不可不审。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头痛治法

常治法者,谓以常法而治之者也。如人病头疼,则以头疼常法治之是也。何必头疼而治之于两足乎?虽头疼实有治之两足而愈者,然彼必常治之而不愈,然后以变法治之,非可以舍常法而先求之于变法也。故一遇头疼,即以川芎五钱,白芷、蔓荆子、甘草、半夏、细辛各一钱治之,病去如扫也。

上治者,治上焦之证也。如头疼而风入太阳经也。用川芎、细辛、白芷、柴胡、半夏、甘草各一钱,芍药三钱治之。盖风虽犯太阳,治法不可全治太阳,当上清其邪。故用白芷、川芎、细辛三味以散之;又用白芍、甘草、柴胡、以清肝胆之火,胆经与肝经入于头络,故用此数味以散邪去火;又加半夏去痰,甘草和中,相济而有成也。又头痛一方,用川芎一两,蔓荆子二钱,水煎服立愈。盖川芎补血,蔓荆子去风也。

完治者,如病头疼脑痛,不必支刀破囫囵而治之也。头痛用黄酒一升,入细辛一两,白芷一两,煮酒,一醉而愈。

此等治法,世人不知,亦不敢用,今为开导之。头痛至终年累月,其邪深入于脑,可知一二钱之散药,安能上至巅顶,而深入于脑中?必多用细辛、川芎、白芷以大散之也。或疑散药太多,必损真气,恐头痛未除而真气先行散尽。谁知风邪在头,非多用风药,必难成功。有病则病受之,何畏哉?一醉而愈。此方信而不必疑者也。惟是既愈之后,必须用熟地、芍药、当归各五钱,川芎一钱,山茱萸、麦门冬各三钱,水煎服四剂为妙。

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终朝头运,似头痛而非头痛也。若只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运自除。方用熟地、葳蕤各一两,山茱萸四钱,北五味、麦冬各二钱,元参、川芎、当归、山药各三钱,二剂即愈。此方妙在治肾而不治风,尤妙在治肾而兼治肝也。肝木不平,则肺金失化源之令,而肾水愈衰。今补肝又补肾,子母相资,自然上清头目。况又入麦冬、五味,以滋肺金之清肃乎?所以下喉即安然也。

头痛有神方,用川芎、沙参各一两,蔓荆二钱,细辛五钱,水二碗,煎八分,加黄酒半碗,调匀早晨服之,一剂永不再疼。此方妙在用沙参,盖沙参补阴,原不入脑,今用于川芎之中,而蔓荆、细辛,直走于巅,则沙参不能下行,不得不同群共入于脑中。夫脑痛者,因脑阴之虚风,得留之而不去。今补其脑则风不能存,而脑痛自愈,而头痛亦除矣。此方不特治头痛,兼治脑疼,无不神效。

头痛之证,止消用蓖麻子一粒捣碎,同枣肉些须同捣匀,丸如黄豆大,外用丝绵裹之,纳入鼻孔,少顷必有清涕流出,即将丸药取出,不可久放其中,头疼即愈,永不再发。倘久留在中,必致脑髓流出,又成不可药救之证,切记切记!

如人头疼,法当用轻清之口,少少散之,无不立效,如小柴胡汤之方是也。然而小柴胡汤,世人不知轻重之法,予再酌定之,可永为式。方用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各一钱,人参五分,此小柴胡汤。予更加人参五分,茯苓二钱,更为奇妙,盖气足则邪易出而汗易发。世人见用人参,便加失色,匪独医者不敢用,即病者亦不敢服,相沿而不可救药者,滔滔皆是。安得布告天下医人,详察其病源而善用之也!

脑痛治法

脑痛,用黄酒一升,白勺三两,辛夷、桔梗各三钱,(木郁)李仁、麦冬、柴胡各五钱,甘草一钱,水三碗,煎汤,入前酒饮之,一醉而愈。量好者再饮之以酒,必以醉为度。

脑痛之病,乃风入胆经也。胆应于脑,故脑痛。人以为用柴胡太多,过于辛散,不知有白芍和之,则不散气而转能散邪。辛夷、(木郁)仁皆入胆之妙品,桔梗、甘草又入肺之妙药。胆病何以又兼治肺?不知鼻上通于脑,脑热则必下流清水,久则必成鼻渊矣。兼治其肺,则肺气清肃,自去平胆木之旺,而清涕不致下行。此立方之神妙有如此。

头面肿

有人忽头面肿如斗大,看人小如三寸,饮食不思,呻吟如睡,此痰也,用瓜蒂散吐之,而头目之肿消;又吐之,而见人如故矣。后用人参、白朮、茯苓、半夏各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二剂愈。

癞头疮

有癞头洗方,用蜗牛数十条,以癞头洗之,二次必全愈,亦神方也。水三碗,煎蜗牛三十条足矣。

头角生疮

如人有头角生疮,当日即头重如山,第二日即变生青紫,第三日青至身上即死,此乃毒气攻心而死也。此病多得之好吃--。盖--之类,不过一丸,食之即强阳善战,非用大热之药,何能致此?世间大热之药,无过附子与阳起石之类是也。二味俱有大毒,且阳起石必须火煅而后入药,是燥干之极,自然克伐津液,况穷工极巧于妇女博欢,则筋骸气血俱动,久战之后,必大泄尽情,水去而火益炽矣。久之贪欢必然结成大毒,火气炎上,所以多发在头角太阳之部位也。初起之时,若头重如山,便是此恶证,急不待时,速以金银花一斤煎汤,饮之数十碗,可少解其毒,可保性命之不亡,而终不能免其疮口之溃烂也。再用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生甘草一两,煎汤,日用一剂,服至七日,疮口始能收敛而愈。此种病世间最多,而人最不肯忌服--也,痛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二十五

头门

举卿古败散 【《中藏经》,下同】 治头风血风。

荆芥穗一斤 干菊花半斤 白朮炒二两 川芎四两 右同为细末,食后茶调二钱。

二乌丸 治风痰眩运。

川乌头 草乌头 青盐各四两 黑豆半升 右用水二升,同煮四味,水耗即以温水添之,候川乌头半软,四破之,更煮,以透烂为度,去皮同煎。乌头并黑豆于石臼或木臼内捣令极烂,不见白星,即就丸。干即以煮药水添湿同捣,煮时,留一盏以下水以备添,勿令煮干也。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二十丸,盐酒盐汤任下。食前。

鸱头丸 【《圣惠方》】 治头风眩运。

鸱头一枚,炒黄 真(艹闾)茹 白朮各一两 川椒半两,炒去汗 右为末,蜜和丸梧子大,每酒下二十丸。

松花酒 【《奇效良方》】 治风头旋脑皮肿痹。

松花并台春三月取五六寸如鼠尾者,不拘多少 右蒸细切,一升,用生绢囊贮,以酒三升,浸五日,每日空心暖饮五合,晚食再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 【仲景,下同】 治中风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桂枝 知母 防风各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麻黄 附子炮各二两 白朮 生姜各五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甘草干姜汤 治肺中冷头眩多涎唾。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苓桂朮甘汤 治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朮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方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文蛤散 治微风头痛。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茵陈蒿汤 治谷疸头眩。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硝石矾石散 治女劳疸身尽黄,额上黑。

硝石 矾石烧,等分 右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 白朮 甘草炙各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芎辛汤 【《济生》】

治风寒湿在脑头痛眩运呕吐,及眉棱眼眶痛。

川芎三钱 细辛 白朮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生姜五片,茶芽少许,水煎服。

川芎散 【《纲目》,下同】 治偏头痛神效。

甘菊 石膏 川芎 白僵蚕生各六钱 右为细末,每三钱,茶清调下。

玉真丸 《内经》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许学士曰:肾厥头痛也,此药主之。

硫黄二两 石膏煅 半夏制 硝石各一两 右为末,姜汁糊和丸梧子大,阴干,每二三十丸,姜汤或米饮下。

川芎石膏汤 治热厥头痛。

川芎 石膏各等分 右剉水煎服。

喝起散 【《本草》】 治风寒头痛,妇人血风攻脑忽运倒

苍耳嫩心阴干 为末,酒服二钱。此药多达脑盖,善通顶门,末服、煎服皆佳。

川芎茶调散 【《得效》,下同】 治偏正头痛,及头风鼻塞声重。

薄荷二两 川芎 荆芥各一两 羌活 白芷 甘草各五钱 防风 细辛各二钱半 右为末,每二钱,食后茶清调下;或銼,取七钱,作一贴,入茶少许煎服,亦佳。偏头痛取细末,以葱涎调贴两太阳穴,特效。

一字轻金散 治偏正头风痛,夹脑风眉棱骨痛,牵引两眼,抽掣疼痛,迸出或生翳膜,视物不明。

川芎 白芷 藿香 荆芥 旋覆花 石膏 防风各五钱 南星 川乌生,各二钱半 草乌一钱半 右銼细,共捣为末,每一字,茶清调下,神效。偏头一边痛,鼻塞不闻香臭,服此药数次,嚏出一铤稠脓,即愈。

白附子散 治风寒入脑,令脑逆头痛齿亦痛,或牵引两眼,遂至失明。

白附子一两 麻黄留节 川乌 南星各五钱 全蝎五个 干姜 朱砂 麝香各二钱半 右为末,温酒调五分服,服讫去枕,卧少时,效。

上清白附子丸 治风痰盛,头痛目眩,旋运欲倒,呕哕恶心,神思昏愦。常服除风化痰,清利头目。

白附子炮 半夏制 川芎 甘菊花 南星炮 白僵蚕炒 陈皮去白 旋覆花 天麻各一两 全蝎炒,半两 右为末,姜汁浸,蒸饼和丸梧子大,姜汤下三十丸。

定风饼子 治痰厥头痛呕吐眩运。

川乌 川芎 南星 半夏 白茯苓 白附子 干姜 天麻 甘草生用,各等分 右为末,姜汁糊和丸芡实大,捏作饼子,朱砂为衣,每一饼细嚼,姜汤下。

加味调中益气汤 【东垣,下同】 治气血俱虚头痛,其效如神。

黄芪蜜炒一钱 人参 苍朮 甘草炙各七分 陈皮 当归身 川芎各五分 木香 蔓荆子 细辛 柴胡 升麻各三分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安神汤 治气血虚而有火,头痛头旋眼黑。

黄芪一钱半 羌活 黄蘗酒浸,各一钱 柴胡 升麻 生地黄酒浸 知母酒浸,各五分 防风二分半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二分 右,兑水煎数沸,入川芎、蔓荆子各三分,再煎至半,食后温服。东垣、丹溪治虚热头痛,大率皆以酒芩、酒连、酒蘗加风剂也。

羌活附子汤 治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名曰脑风。

麻黄 附子 防风 白芷 白僵蚕炒,各一钱 黄蘗炒 羌活 苍朮各七分 黄芪炙 升麻 甘草炙,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食后水煎服。若有寒嗽,加佛耳草三分。

清空膏 即古方追涎药,治风湿热偏正头痛。

黄芩三两,半生、半酒炒 甘草炙一两半 防风 羌活 黄连酒炒,各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右为末,每二钱茶清调成膏,临卧抹口内,少用白汤送下。此膏治诸般头痛皆效;惟血虚头痛,从鱼尾相连痛者不治。

小清空膏 【丹溪,下同】 治证同上。

片芩细切,酒拌晒干 右为末,茶清调下二钱,酒亦可。

不卧散 治头痛不可忍。

延胡索七枚 青黛二钱 猪牙皂角二两 右为末,用水调成小饼子,如杏仁大;令病人仰卧,以水化开,以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孔中,觉药味至喉少酸,令病人坐,口咬铜钱一个,涎出盈盆,即愈。

如圣饼子 治风寒伏留阳经,气厥痰厥,一切头痛。

天南星 干姜 川芎 川乌 生甘草各一两 半夏制 天麻 细辛 防风各五钱 右为末,姜汁面糊和丸芡实大,捏作饼子,每五饼细嚼,茶清、温酒任下。

三生丸 【《得效方》,下同】 治痰厥头痛。

半夏 白附子 天南星各等分 右为末,姜汁浸,蒸饼和丸菉豆大,食后,姜汤下四五十丸。

防风散 治积热上冲头痛如火。

羌活 防风 当归 生大黄 川芎 山栀子 薄荷各一钱 蝉壳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灯心二十茎,苦竹叶十片,水煎服。

太阳丹 脑寒之病,皆因邪攻于上焦,令人头痛,昼夜不宁,此药主之。

龙脑二钱 石膏二两 川芎 川乌炮 白芷 甘草各一两 右为末,炼蜜同面曲糊和匀,每一两作十八丸,黄丹为衣,每服二三丸,食后以葱茶煎汤嚼下。

芎乌散 【《入门》,下同】 治头痛。

川芎 乌药各等分 右为末,每二钱,以烧秤锤淬酒调服。亦治产后头痛。

又方 治感寒湿眩运,头极痛。

川芎二钱 白朮炒 附子生各一钱 甘草生 橘皮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服。

一粒金(口畜)鼻法 治风涎偏正头痛。

荜拨末三钱,入猪胆内,拌匀候干 川芎 白芷 槁本 青黛 延胡索各二钱 右为末,水和为丸,如芡实大,令病人卧,用一丸水化灌入鼻中,觉药味至喉少酸,令病人坐,口咬铜钱一 ,当涎出盈盆即愈。

当归补血汤 【《医鉴》】 治血虚头痛。

生干地黄酒炒 白芍药 川芎 当归 片芩酒炒,各一钱 防风 柴胡 蔓荆各五分 荆芥 槁本各四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七生丸 【《回春》,下同】 治男女八般头风,及一切头痛,痰厥肾厥,伤寒伤风头痛并治。

川芎 川乌 草乌 南星 半夏二味,洗去滑 白芷 石膏俱生用,等分 加细辛 全蝎各减半 右为细末,研取韭菜自然汁,和丸梧子大,嚼生葱,茶清送下七丸或九丸。

黄芪益气汤 治气虚头痛。

黄芪蜜炒,一钱 人参 白朮 半夏制 陈皮各七分 当归酒洗 川芎 槁本 甘草各五分 黄蘗酒炒 升麻 细辛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加味四物汤 治血虚阴火,上冲头痛。

当归 川芎 生干地黄 黄蘗 知母 黄芩 黄连以上五味,俱酒炒 蔓荆子 栀子炒,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六圣散 诸头痛总治之要药也。治头风牙痛赤眼,脑泻、耳鸣,偏正头风头疼,鼻塞声重。

乳香 没药 川芎 雄黄 白芷各二钱 芒硝五钱 右为末,令病人仰卧,口含凉水,取药少许,(口畜)入鼻内,即效。

四神散 【《良方》,下同】 治妇人血风眩运头痛。

甘菊 当归 旋覆花 荆芥穗各等分 右为末,每二钱,葱白三寸,茶末一钱,煎水调下。

芎辛导痰汤 治痰厥头痛。

半夏制,二钱 川芎 细辛 南星炮 陈皮 赤茯苓各一钱 枳壳麸炒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姜七片,水煎服。

芎藭酒 【《千金方》,下同】 治脑风头重,颈项强,眼(目巟)(目巟)泪出,善欠,目欲眠睡,憎风;剧者,耳鸣,满眉眼疼,闷吐逆,眩倒不自禁;诸风乘虚经五脏六腑,皆为癫狂诸邪病,悉主之。

芎藭 辛夷 天雄 人参 天门冬 柏子仁 磁石 石膏 茵芋 山茱萸 白头翁 桂心秦艽各三两 松萝 羚羊角 细辛 薯蓣 菖蒲 甘草各二两 云母一两,烧令赤,末为粉 防风四两 右二十一味,(口父)咀,以酒二斗渍七日。初服二合,渐加至五合,日三。有女人少时患风眩,发则倒地,为妇积年无儿,服此酒,并将紫石门冬丸服之,眩瘥,生儿平复。

人参汤 治头眩屋转眼不开。

人参 当归 防风 黄芪炙 麦门冬 芍药各二两 独活 白朮 桂心各三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风汤 治风眩呕逆,水浆不下,食辄呕,起即眩倒,发有时,手足厥冷。

防风 防己 附子炮 干姜 甘草生各一两 桂心蜀椒各二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古今录验》有白朮一两。

又方 治头风眩欲倒,眼旋屋转,脑痛。

防风 枳实 杏仁研 芎藭各三两 白茯神 前胡 生姜 半夏 麻黄各四两 细辛二两 竹沥三升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合竹沥,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频服三两剂佳。

茵芋汤 治风虚眩眼暗。

茵芋一两 人参 甘草 苁蓉 黄芪 茯苓 秦艽 厚朴 乌喙各二两 防风六两 山萸 松实各三两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强者一日夜尽;羸劣分五服,二日尽。

鸱头酒 治风头眩转,面上游风。

飞鸱头五枚 独活二两 茯神 防风 芎藭 薯蓣各四两 葛根 桂心辽细辛 人参 天雄炮 干姜 枳实 贯众 蜀椒各三两 山茱萸一升 麦门冬 石楠各五两 右十八味,(口父)咀,绢囊盛清酒四斗,渍六宿,初服二合,日再服,稍加,以知为度。一本无茯神、麦门冬、石楠,有天门冬、石膏。

大三五七散 治头风眩运,口喎,目斜,耳聋。

天雄炮 细辛各三两 山茱萸 干姜各五两 薯蓣 防风各七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

小三五七散 治头风目眩耳聋。

天雄炮三两 薯蓣七两 山茱萸五两 右三味,治下筛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茯神汤 治风眩倒屋转,吐逆,恶闻人声。

生姜三两 茯神 独活各四两 远志 防风 黄芪制,各五两 甘草炙 人参 当归 牡蛎 白朮 苁蓉 附子各二两 右十三味,(口父)咀,以劳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服五合,一日夜尽。

防风散 治头面风在眉间,得热如虫行,或头眩运,目中泪出。

防风五两 桂心天雄 细辛 朱砂 干姜 人参 乌头炮 附子炮,各二两 莽草 茯苓 当归各一两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风头眩,恶风,吐冷水,心闷。

防风二两 泽泻 天雄 细辛 附子 薯蓣 茯苓各一两 白朮土炒,二两半 桂心一两半 干姜半两 右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常令酒气相接,则脱巾帽,解发,梳头百过,后投一升酒,便洗手足,须臾自热,解发以粉粉之,快然便熟眠,愈。亦可洗头面汗出。一本有泽兰,无泽泻。

又方 治风眩翻倒无定。

独活六两 石膏 蒴藋各四两 枳实三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顿服之;以药滓熨头,复眠取汗,觉冷,又内铛中炒令热熨之。一本有楮实,无枳实。

又方 治患头眩运,经久得瘥后,四体渐羸,食无味,好食黄土。

曲二斤 白朮三斤 右二味为末,酒和,并手丸如梧桐子大,曝干,饮服三十丸,日三。断食土为效。

又方 治头中五十种病。

巴戟天 白菊花 芎藭 干姜 防风 石楠 白朮 乌头炮 附子炮 细辛 薯蓣 蜀椒 人参 桔梗 秦艽 泽泻 甘草生 天雄炮 栝蒌根 山茱萸 干地黄 羌活各等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摩头散 治同前。

(艹闾)茹 半夏 蜀椒各六分 乌头炮八分 桂心七分 莽草四分 附子炮 细辛各一两 右八味,治下筛,以大酢和摩头记日数。三日头肤痛,四五日后一着药如前,十日以酢浆洗头,复摩药即愈。若生息肉,并喉咽中息肉,大如枣,欲塞,以药摩之即愈。耳鼻齿有疾,并用之良。

入顶散 治头面胀满,脑瘈偏枯,发作有时,状似刀刺,失声阴阴然疼,面目变青。

山茱萸 芎藭 防风 独活各一两半 细辛 莽草 自朮 薯蓣 牛膝 石楠 甘草生各一两 乌头炮 通草 菖蒲 附子炮 麻黄 天雄炮 蜀椒 桔梗各一两六钱 右十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杏仁膏 治上气头面风头痛,胁中气满,贲(犭屯),气上下往来,心下烦热,产妇金疮诸病。

杏仁二升,去皮尖,双仁者不用 右一味捣研,以水一斗滤取汁令尽,以铜器盛置煻火上,从旦煮至日入,当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饮酒者,以米饮服之。慎猪鱼蒜酢。

大豆酒 治头风。

大豆二升,炒令无声 右一味,先以一斗二升,瓶盛清酒九升,乘豆热,即倾着酒中,密泥头,七日,温服之。

又方 治中风头痛发热,耳颊急。

麻黄 葛根 石膏 桂心各三两 附子炮 芍药 甘草 秦艽 防风各二两 生姜五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覆取汗。

薯蓣散 治头目有风,牵引目睛疼痛,偏视不明。

薯蓣三两 细辛一两半 秦艽 天雄各二两 独活 桂心山茱萸各二两半 右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头中痛,身热风热。

竹沥三升 升麻 生姜 杏仁各三两 芍药 柴胡各四两 石膏 生葛根各八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六升,合竹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菊花散 治头面游风。

菊花一两 细辛 附子 桂心干姜 巴戟 人参 石楠 天雄 茯苓 秦艽 山茱萸 防己 防风 白朮 薯蓣各三两 蜀椒五合 右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头面上风。

松脂 石盐 杏仁 蜜蜡为末,各一两 熏陆香二两 蓖麻仁三两 右六味,熟捣作饼,净剃百会上发,贴药饼,上安纸,三日一易,若痒刺。药上不久,风定。

头风散 治头风。

附子一枚,中形者 盐如附子大 右二味,治下筛,沐头竟,以方寸匕摩顶上,日三。

沐头汤 治肺劳热,不问冬夏老少,头生白屑,搔痒不堪。然肺为五脏之盖,其劳损伤肺,气冲头顶,致使头痒多生白屑,搔之随手起,人多患此,皆从肺来,世呼为头风也。

大麻子 秦椒各三升 皂荚屑五合 右三味熟研,内泔中,渍一宿,去滓,以木匕搅百遍,取劳,乃用沐头,发际更别作皂荚汤濯之,然后敷膏。

又方 治证同上。

甘菊花 独活 茵芋 防风 细辛 蜀椒 皂荚 杜蘅 莽草 桂心右十味,各等分,可作汤沐及熨之。

又方 治证同上。

猪椒根三两 麻黄根 防风各二两 细辛 茵芋各一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温以沐头。

犀角汤 治风毒热头面肿。

犀角屑 生姜各二两 苦参 栝蒌根 防风各一两 石膏六两 竹叶二握 黄芩 青木香 升麻各三两 防已一两半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内消不利。

防风散 治头面遍身风肿。

防风一两 白朮三两 白芷一两 右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续命汤 治风眩,发则烦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

竹沥一升五合 生地黄汁一升 生姜 防风 麻黄各四两 龙齿煅,四两 防己三两 附子炮,三分 石膏十两 桂心二两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气加附子一两,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已服续命汤,口开,四肢尚未好定,而心中尚不除者,紫石汤主之。方见后,紫石煮散是也。

小续命汤

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杏仁去皮尖,炒研 川芎酒洗 白芍酒炒 人参 甘草炙 麻黄 黄芩酒炒 防风各八分 附子四分右为末,每服三钱,加姜枣煎。

薯蓣汤 治心中惊悸而四肢缓,头面热,心胸痰满,头目眩冒,如欲摇动。

薯蓣 麦门冬 人参各四两 生地黄 前胡 芍药各八分 枳实 远志去心 生姜各三分 茯苓 茯神各六分 半夏五分 甘草 竹叶各二分 黄芩二分 秫米三合 右十六味,(口父)咀。取江水,高举手扬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减一斗,内半夏,复减九升,去滓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无江水处,以千里东流水代之,搅手令上头也。秦中无江水,泾渭水可用,诸葛灌剑犹尚取之。

防风汤 服前汤后,四体尚不凉冷,头目眩转者,服之。此汤大胜,宜长将服。但药中小小消息随冷暖耳。仍不除瘥者,依此方。

防风 石膏 人参 赤石脂 生姜 寒水石 龙骨 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 紫石一分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华水者,取清净也。今用江水,无泥又无砂秽,源泉远涉,顺势归海,不逆上流,用以治头,必归于下也。

薯蓣圆 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

薯蓣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大豆黄卷七分 鹿角胶 桂心各七分 干地黄 神曲 当归 人参各十分 麦门冬 防风 黄芩 芍药 白朮各六分 柴胡 桔梗 白茯苓 芎藭 杏仁各五分 白敛 干姜各三分 大枣一百枚,取膏 右二十二味为末,合白蜜枣膏,丸如弹丸,先食服一丸,日三。

天雄散 治头目眩运,屋转旋倒。

桂心三分 天雄 防风 芎藭 人参 独活 葛根各三分 莽草四分 白朮 远志 薯蓣 茯神 山茱萸各六分右十三味,治下筛,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二,渐加至三匕,以知为度。

菊花酒 治头面病。

九月九日,取甘菊花晒干。右一味为末,以米饙中蒸作酒。

紫石煮散 治头眩运。大人风引,小儿惊癎瘈瘲,日数十发,医所不疗者。

紫石英 滑石 白石脂 凝水石 赤石脂 石膏各六两 甘草 桂心牡蛎粉各五分 大黄 龙骨 干姜各四两右十二味,治下筛为粗散,盛以韦囊,悬于高凉处,欲用取三指撮,以新汲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顿服。未百日儿服一合;未能者,绵沾着口中。热多者,日四五服,以意消息。

升麻汤 【《局方》】 治头痛。

升麻 苍朮各一两 荷叶一个,全者 右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食后或烧全荷叶一个,研细调煎药服,亦妙。

白花蛇散 【《总录》,下同】 治脑风疼痛,时作时止,及偏头风。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一两 石膏 荆芥各二两 天南星浆水煮软切炒,一两 地骨皮二钱半 右为末,每服一钱,茶下日三服。

芎黄汤 治头目眩运。

大黄 荆芥穗 川芎 防风各等分 右为粗末,大作剂料,水煎去滓服之,以利为度。

香芎丸 治头痛。

香附子炒 川芎 石膏水飞 白芷 甘草 薄荷已上各一两 川乌半两,炒去皮脐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茶清调下,无时。

搜风丸 一名人参半夏丸,治头痛眩。

蛤粉二两 人参 茯苓 藿香 薄荷 南星各半两 半夏 干姜 生矾 凝水石各一两 右为细末,与藏用丸末各中停,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

藏用丸

大黄 黄芩各二两 滑石 黑牵牛各四两 右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温水下。

独圣散 【《元戎》,下同】 一名瓜蒂散。治头痛,服药针灸久不愈者,凡其湿气在上也。

瓜蒂不拘多少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虀汁调下服之。或用少许吹入鼻中,清水徐徐出一昼夜,湿尽痛止。一方加郁金少许。

大头病方 兼治喉痹。

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大,井花调蜜便清凉。

大头时气方

马牙硝 寒水石 鼠粘子 鬼臼 川大黄 鬼箭草各等分 脑子少许 右七味为细末,用新井华水一盏,药末一二钱,入脑子。吃外一半,留用新水调稠鸡翎扫在肿处,在风凉处坐。

头运方 【丹溪,下同】 治痰火眩运,清火利痰,极效。

南星 半夏 甘草 桔梗 陈皮各一钱 枳壳七分 茯苓 黄芩各八分 右口 父咀,水二盏,姜七片,煎八分,食后服。

加味六君子汤 治气虚痰甚,风邪眩运不休者。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一钱 陈皮 半夏各一钱五分 荆芥穗 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入竹沥二匙,温服。

补中益气汤 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黄芪蜜炙,钱半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陈皮 白朮土炒 当归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姜三片,枣二枚,煎。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脑痛加槁本、细辛。

荆黄汤 治风热眩运。

大黄酒炒 荆芥穗 防风各二钱 右銼,水煎服,以利为度。

羌活胜湿汤 【《医统》,下同】 治脊臂项强,腰如折,项如拔,上冲头痛,此足太阳经不行,此药主之。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槁本 防风各一钱五分 川芎 荆子 炙甘草各四分 右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荆防败毒散 治大头天行时疫头痛,发散瘟邪。

荆芥穗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枳壳炒 茯苓 薄荷 炙甘草 川芎 牛莠子 桔梗 人参各等分 水煎服。内热加黄连,渴加天花粉。

通圣消毒散 治时行疫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鼻塞,口干舌燥,内外有热,或咽喉肿痛不利,或内实大便不利,烦躁,脉洪数。

防风 荆芥穗 牛蒡子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黄芩 薄荷 栀子 桔梗 滑石末麻黄憎寒拘急无汗脉浮数者用之 连翘 芒硝大便坚实者加之大黄酒浸。内实大便坚硬者用之,内虚大便溏者不可用 右水煎温服,细呷之。

清凉救苦散 治大头瘟,肿甚者,以此药敷之。

芙蓉叶 霜桑叶 白蔹 白芨 大黄 黄连 山慈姑 赤小豆 黄芩 黄蘗 白芷 雄黄 芒硝 南星 金线重楼各等分 右为末,蜜水调,敷肿处,以翎频扫之。

辛芎散 治热痰壅塞,头目不清,语音不出,服药不解,乃是热兼风痰所致,服此即愈。

细辛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朮土炒 羌活 桑白皮炒 薄荷叶各一两 甘草五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温中化痰丸 治停痰留饮,胸膈痞满,头目眩运,恶心咳嗽痰涎等证。

陈皮 青皮 良姜 干姜炮,各二两 右为细末,酢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急风散 治男妇偏正头痛,夹脑头风太阳穴痛,坐卧不安。

生川乌去皮脐 辰砂研,各一两 南星洗,二两 右为细末,酒调涂贴痛处,小儿贴顖门。

都梁丸 【《百一选方》】 治风吹项背,头目昏眩,及脑痛,妇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

白芷大块,白者洗去土净,沸汤泡四五次,銼用 右銼,以萝卜汁浸,晒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以茶清或荆芥汤下。

九龙丸 【《圣惠》】 治妇人男子八般头风,一切头痛。

川芎 川乌 石膏 白芷 草乌 南星 半夏各半两 细辛 全蝎各二钱半 右为末,韭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清下。

牙皂散 【《本事方》】 治偏正头风痛。

猪牙皂角去筋 香白芷 白附子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右痛右侧卧,左痛左侧卧。

飞虎散 【《良方》下同】 治风热痰火,偏正头风疼痛。

白附子 白芷 荆芥 石膏煅 川芎 天麻 薄荷 防风各半两 苍朮米泔浸 两头尖黑心者不用,各一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温酒或茶清调下。

通天散 治偏正头痛,并夹脑风热壅滞。

赤芍药 川芎 黄连 黄芩 延胡索 皂角 当归 乳香各等分 右为末,用纸捻醮药入鼻中,得嚏神效。

灵砂丹御药 治风热郁结,气血蕴滞,头目昏眩,鼻塞声重,清涕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嗽痰实,肠胃燥濇,小便赤黄,阴虚心火炽甚,及偏正头痛,遍身麻木,疮痒,一切风证,并宜治之。

明天麻 独活 羌活 细辛 石膏煅?防风 连翘 薄荷各二两 川芎 栀子 荆芥穗 大黄生 当归 黄芩 全蝎去毒微炒 菊花 人参 白朮各五钱 甘草生 寒水石生 桔梗各二两 砂石二钱半 滑石四两 右为末,炼蜜和匀,朱砂二两为衣,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茶清下。

青火金针 治头风牙痛,赤眼脑泻耳鸣。

火硝一两 青黛 薄荷 川芎各等分 右为末,口噙冷水勿咽,此药吹鼻。

赤火金针 治同前。

火硝一两 雄黄 乳香 没药 川芎 石膏各一钱 全蝎一对 用法如前。

升气和中汤 【《宝鉴》】 治年高气弱,清气不能上升,头昏闷,本无表邪,因发汗数次,表气愈虚,故苦头痛恶风,不喜饮食,气短,脉弱弦细而微,宜升阳气。

黄芪钱半 人参一钱 白朮 陈皮 当归 白芍药各五分 甘草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川芎 细辛 蔓荆子各一分右口 父咀,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

加味调中益气汤 【东垣】 治气血两虚头痛,其效如神。

陈皮 黄蘗酒炒,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四分 人参 甘草炙 苍朮各六分 黄芪一钱 川芎六分 细辛二分 蔓荆子三分 当归一钱 右口 父咀,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人参顺气散 【《活人》】 治头痛,憎寒,壮热,四肢疼痛。

麻黄 干葛 甘草炙 白朮炒 人参 桔梗 白芷各一钱 白姜炮,五分 右口 父咀,分二服,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二寸,同煎,连进取汗。

葱附丸严氏 治元气虚壅,上攻头痛。

大附子一个,制 右为末,葱汁为丸,梧桐子大,空心茶下。

当归酒 【《元戎》】 治血虚头痛欲裂。

当归一两 酒一升 煮取六合服。

珍珠散 治风热上攻,头痛目眩,鼻塞用此(口畜)之。

盆硝七钱半 滑石一两 乳香五分 冰片少许 右研匀,用一字,口含水,(口畜)鼻中。

本事方 治八般头风。

草乌尖 细辛各等分 黄丹少许 右为末,(口畜)鼻立效。

延胡饼秘方 治头痛不可忍。

延胡索十枚 猪牙皂角肥实者二枚 青黛二钱 右为末,水和成小饼子,如杏仁大,用时令患人仰卧,以水化开,用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中,觉药至喉小酸,令患人坐,却令咬定铜钱一个于当门齿,当见涎出成盆,便愈。

丁香散 【《良方》,下同】 治头痛不止。

丁香一钱 白芷半两 瓜蒂一两 右为细末,用半字吹入鼻即瘥。

乳香饼 治气攻头痛不可忍者。

乳香一钱 蓖麻子十四粒 右同捣烂,作饼,贴太阳穴上,如痛定急去之,解开头发出气。

决明散 治头痛。

决明子为末 水调,贴太阳穴。一方用决明筑梳,去头风明目。

乌麦饼子 治久病头痛诸药不效。

乌麦面半斤 吴茱萸二两 为末和匀,水调作饼子,入鏊上鏊熟,乘热分头发,盖在头上如帽子,外以厚帛包裹,一时热气入脑而痛即止。冷则去之。未愈,更换热者,无不愈也。

天麻羌活丸 治头目风眩,邪气鼓作,或时旋运。

明天麻 羌活 白芷 槁本 芎藭 白芍药 麻黄 细辛各二两 牛黄 麝香并另研,各一分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皂角子大,不拘时,薄荷煎,酒下一二丸。

白朮饮 治风邪在胃,头旋不止,复加呕逆。

白朮土炒 厚朴姜制 甘菊花各半两 防风 白芷 人参各一两 右口 父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滚痰丸 治痰火头眩目运,如坐舟车胸满背胀,一服立止。

青礞石煅,酢淬七次,一两 沉香五钱 黄芩 大黄酒蒸,各半斤 右为细末,滴水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量人强弱加减。

加味二陈汤 治气郁痰火眩运。

甘草五分 陈皮 半夏 人参 茯苓 黄芩 川芎各一钱 右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木香五分,磨汁,兑入药内,食后服。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头眩运痛。

人参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 熟地黄酒洗 川芎 芍药炒 黄芪 当归酒洗 肉桂各等分 右口 父咀,每服八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茯神汤 治七情所感,气血不足,脏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痰饮,留于心经,则有怔忡,四肢缓弱,头目眩运。

人参 黄芪制 半夏 麦门冬 山药 前胡 熟地黄各一钱 枳壳一钱五分 甘草炙七分 远志甘草水煮,姜汁炒,七分茯苓 茯神各二钱 右作二服,水盏半,姜五片,秫米一小撮,煎一盏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仲景,下同】 治伤寒少阴头痛,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煎。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白虎汤

知母去皮,一两半 甘草一两 糯米一合 石膏四两,乱纹者,另为末 右銼如麻豆大,粳米拌匀,另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温服无时,日三四服。或眩呕者,加半夏半两,姜汁制过用之。

安神散 【东垣,下同】

黄芪 羌活 黄蘗酒炒,各一两 防风二钱半 知母酒炒 生地黄酒浸 柴胡 升麻各五钱 炙甘草 生甘草各三钱 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加蔓荆子半钱,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盏,临卧去渣热服。东垣、丹溪治虚热头痛,大率皆以酒芩、酒连、酒蘗加风剂也。

清上泻火汤 昔有人年少时气弱,常于气海、三里节次灸之,约五七十壮,至年老添热厥头痛,虽冬天大寒,犹喜寒风,其头痛则愈,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其痛复作,五七年不愈,皆灸之过也。

羌活三钱 酒知母 酒黄芩各一钱半 黄芪 炙甘草 酒黄蘗各一钱 防风 升麻各七分 柴胡五钱 槁本 酒黄连 生地黄 生甘草各五分 川芎 荆芥穗各二分 蔓荆子 苍朮 当归各三分 细辛 红花各少许 右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后服。

补气汤 服前药之后,服此药。

黄芪八分 甘草炙 当归各二钱 细辛少许 柴胡 升麻各二分 麻黄炒 苦丁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川芎散 【《宝鉴》下同】 治头风,偏正头痛,昏眩妙方。

川芎 细辛 羌活 槐花 甘草炙 香附子 石膏各半两 荆芥 薄荷 菊花 防风去叉 茵陈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日三服。忌动风物。

石膏散 治证同上。

麻黄 石膏各一两 何首乌半两 葛根七钱半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稍热服。

石膏散 治证同上。

川芎 石膏乱纹好者 白芷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四钱,热茶清调下。

荆芥散 【《本事》】 治头风。

荆芥 石膏煅存性,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三片,葱白三寸和须,使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服。

又方 治一切头疼,并皆治之。

茵陈拣净,五两 麻黄 石膏煅存性,各二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食后服,服毕仰卧霎时。

麻黄吴茱萸汤 【东垣】

苍朮一钱 麻黄 羌活各五分 槁本 柴胡 升麻 黄芪蜜制 当归 黄蘗 黄连 黄芩各二分 半夏 川乌头 蔓荆子各一分 吴茱萸三分 红花 细辛各少许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稍热服。

透顶散 【《本事》】 治偏正头风,夹脑风,并一切头风,不问年深日近。

细辛表白者,三茎 瓜蒂七个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脑子 麝香各一黑豆大 右将脑、麝乳钵内,研极细,却将前四味研匀,另自治为末,然后入乳钵内,荡起脑麝令匀,用瓦罐子盛之,谨闭罐口。患人随左右(口畜)之一大豆许,良久,出涎一升许则安。

大川芎丸 【河间,下同】 治头风旋运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体拘倦。

川芎一斤 天麻四两 右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食后茶酒下。

神圣散 治脑风邪气留连不散,项背怯寒,头痛不可忍者。

麻黄去节 细辛去苗 干葛生一半,炒一半 藿香叶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煮荆芥、薄荷,酒调下,茶调亦得。并治血风证。

乳香盏落散 【《宝鉴》】 治男子妇人偏正头疼,不可忍者。

御米壳去蒂,四两 陈皮 甘草炙 桔梗去芦 柴胡去苗,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锺,入灯心十茎长四指,同煎七分,去渣,食后温服。

顺气和中汤 【《纲目》】 治气虚头痛。

黄芪一钱半 人参一钱 白朮 陈皮 当归 芍药各五分 甘草炙 升麻 柴胡各三分 蔓荆子 川芎 细辛各二分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一服减半,再服而愈。

玉壶丸 【《和剂》】 治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呕吐涎沫。

天南星生 半夏生各一两 天麻半两 头白面三两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漉出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服。《局方》有白朮五钱,雄黄水飞三钱半,亦名玉壶丸,治证同。

水煮金花丸洁古 治证同上。

南星生 半夏生各一两 天麻 雄黄各二钱 白面三两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五十丸至百丸。先煎浆,水沸下药煮,令浮为度,漉出淡浆水浸,另用生姜汤下。《本草》有寒水石一两煅。

调中益气汤 【东坦,下同】 治头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