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75至卷179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75至卷179·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五

背脊门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 注 心为阳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为阳中之阳。肺为阴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为阳中之阴。】

阴阳别论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 注 二阳一阴者,阳明、厥阴之为病也。背为阳,厥阴主春阳肝木,故引背痛也。】

脉要精微论

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

【 注 肩背为阳,胸腹为阴。阳为腑,阴为脏。心肺居于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为胸之腑。】

玉机真脏论

冬脉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 注 肾为生气之原而主闭藏,太过则气外泄而根本反伤,故为懈惰少气。生阳之气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发原于肾,根气伤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则心肾水火之气不能交济,故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胁骨之杪,当两肾之处,肾之生阳不足,故(月少)中冷也。肾合膀胱,肾虚而不能施化,故小便变而少腹满也。】

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 注 春木之阳,生于肾水之阴,阴气虚寒,以致生阳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胁胠,乃肝肾之部分,生气虚而不能外达,故逆满于中也。】

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 注 肺主周身之气,太过则反逆于外而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

脏气法时论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 注 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上挟咽,出胁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廉。手少阳小肠脉,上手臂,循臑内,出肩解,绕肩胛。二经气实,故有是痛。胁支满者,少阴之支络满痛于胁下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 注 夫肺主气而发原于肾,肾为本,肺为末,母子之经气相通,是以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病则气逆,故喘咳也。肺腧在肩背,气逆于上则肩背痛而汗出,逆于下则尻阴胻膝皆痛也。】

血气形志篇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 注 此论取五俞之法。五脏之俞,皆在于背,背者胸之腑也,故先量其两乳,而后定其背之俞焉。以草量其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此草,去半已,使与中折之草,拄为三隅,以一隅上齐脊之大椎,两隅分而拄下,当其下俞之尽处,是肺俞也。】

疟论

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

【 注 此言邪从风府而客于脊背之间者,发作有早晏也。】

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

【 注 中于背,邪即舍于背间,卫气行至背与所舍之邪相遇,故病作。】

举痛论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濇,脉濇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 注 背俞之脉者,足太阳之脉也。太阳之脉循于背,而五脏六腑之俞皆在太阳之经,故曰背俞之脉。脏腑之血气皆注于俞,故寒客之,则脉濇而血虚,血虚则痛矣。】

风论

肾风之状,脊痛不能正立。

【 注 肾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

脉解篇

太阳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 注 强上引背者,头项强而引于肩背也。太阳之脉,上额交巅,从巅别下项,挟脊抵腰中,阳气大而争扰于上,故使其强上也。】

气府论

督脉所发,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 注 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长强计十三穴,及下两旁之会阳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项后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节间,身柱在三椎下节间,神道在五椎节间,灵台在六椎节间,至阳在七椎节间,筋缩在八椎节间,脊中在十一椎节间,悬枢在十三椎节间,命门在十四椎间,阳关在十六椎间,腰俞在二十一椎间,长强在脊骶端,会阳在阴尻骨两旁,属太阳膀胱经。自大椎至骶骨凡二十一节,连项上三椎,共二十四节,或曰应二十四气。】

标本病传论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 注 病先发于脾,则身痛体重,一一 原作「二」,据文义改。日而之胃则胀,二日而之肾则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膀胱则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马莳曰:冬之人定在亥,谓土败而水胜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绝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 注 病先发于肾,则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则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而之胃则腹胀,三日而之肝则两胁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灭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绝而不能生也。】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 注 病先发于胃,故胀满,五日而之肾则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月吕)膀胱则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而之脾则身体重,再六日不已而死。冬夜半后者,土败而水胜也。夏日昳者,乃阳明所主之时,土绝而不能生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邪中人也,方乘虚时,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 注 此手足三阳之络,皆循颈项而上于头面。膺背两胁者,复循头项而下于胸胁肩背也。】

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

【 注 诸急为寒,心为火脏,寒微则只薄心之界分,故心痛引背;大则为盛,微盛则逆于心下而为心痹引背,行于上则心精随气上凑于目而泪出也。】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

【 注 肺寒热者,皮寒热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气,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瘜肉而气不通,皆肺气虚寒之所致。气微盛于上,则为肺痹引胸背,盖气从下而上也。阴血少,故恶日光,金畏火也。】

肾脉缓甚为折脊。

【 注 督脉属肾贯脊,缓则督脉懈弛,故脊折也。】

经脉篇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癎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 注 太阳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腰似折。盖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则为痔,经络沉以内薄则为疟,厥逆于下则为癫为狂。顖项鼽目腰背腘踹诸证,皆经络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当肩胛左右,实则脊强,挟脊之有过者。

经筋篇

足太阴之筋,其内者着于脊,其病下引脐,两胁痛,脊内痛。

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骨度篇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 注 此脊背之骨度也。项发以下至背骨者,自项后之发际,至背骨之大椎,计长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尾骶,计二十一节,共长三尺。上节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其奇分之九厘在下节计算,故膂骨以上计有七节,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则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节一厘,共计九寸八分七厘,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营气篇

营气循脊下尻,又从三焦注胆出胁,又循脊入骶。

癫狂篇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 注 脊痛者,寒气乘于地中也。脊,背也。《易》曰:艮其背,艮为山,止而不动,乃坤士之高阜者。】

厥病篇

厥心痛,与背相控。

【 注 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与背相控而痛,心与背相应也。】

五癃津液别篇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 注 阴阳不和者,少阴与阳明之不和也。阴阳之气不和,则液与精不合,使液溢于骨外而下流于阴矣。液溢于外,则髓液皆减而下,是不能为高矣。下流过度,则骨虚而腰痛胫酸矣。】

本藏篇

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 注 肺居肩膺之内,胁腋之上,故视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坚脆端倾。倪冲之曰:肺属天而华盖于上,背为阳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于肩背。】

背俞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 注 焦,椎也,在脊背骨节之交,督脉之所循也。大杼在第一椎端之两旁。问五脏之俞而先言大杼者,乃项后大骨之端,督脉循于脊骨之第一椎也。】

卫气篇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

玉版篇

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逆也。

【 注 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逆于心络也。】

五音五味篇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

寒热病篇

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俞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 注 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痈疽所发,在于皮肉筋骨之间,此言五脏各有五部,而一部之阴阳不和,即留滞而为痈矣。伏兔,肾之街也。腨者,脾之部也。背者,肺之俞也。五脏俞者,谓五椎之心俞也。项者,肝之俞也。本经曰:痈疽之发,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痈疽者,乃五脏渐积之郁毒,外应于血气之不和而为痈疽,故五部有此者死。】

金匮要略 【汉□张机】

背痛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艹舌)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艹舌)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中藏经 【 汉□华佗】

痛属脏腑虚实寒

心脉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微大则痛引背,多泪。

肺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虚则肩背痛。

上焦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强属膀胱实热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胞转,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名曰膀胱实热也。

发背

凡服金石人,皆须劳役四体,无令自安。如其不尔者,多有发动。亦不得遂便恣意取暖,称己适情。必须违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耳。

疮疡全书 【金□窦汉卿】

发背

发背之生,积毒脏腑。正气盛,淹留停缓;元气虚,朝轻夕重。如发弓矢,外小内大。内托则生,败毒则毙。治法以参、芪为主,一定之论,百世不易。凡痈发于背,广一尺,深可一寸,虽溃至骨,不穿膜不死。此证六气七情,或因饮食而感,其毒积于脾肚之间,用药先消脾肚中之毒,内外夹攻,斯无患矣。

鱼脊疮

鱼脊疮者,脏中积冷,肾气虚寒,故虚热得传经络脊骨之间,发动不拘何处,初生如疽疖,破时黄水流,生白泡,似鱼脊,若不速治,肉烂脓流,命亦难保。先服神功活命汤,次用归芪调荣汤或参芪内托散,外用解毒润肌散擦之,或用金丝膏贴之;洗用猪蹄煎汤,或用地骨皮煎汤,尤妙。

两头发

此证两头小者,四边散攻,乃因饮酒体虚之所致也。而气食相鬬,合阴虚而成之,气虚而散,所以开口而阔,急服内消药,亦宜补阳也。治法与发背肩痈同,前方加减服之。

肾俞发

肾俞之发属阴,人难知识。因受暑湿,并怒气,饮热酒而得之。伤于内肾之间,流毒在肾,急用解内肾之毒,内外攻之。若医缓伤膜者难生矣。切戒怒气行房,稍或一犯,决不可治。治法同发背痈疽,而补肾加黄蘗、知母、没药、广胶。

对心发

对心发,此证难治。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恬惔虚无,病安从来?心有怫郁,诸病生焉。发于手足者,皆由于心火。故发于心乎,此证发于背脊,与心相对,乃对心发,因心火盛而热气会生于此处,其毒愈盛,急用疏导心火之药解之,用意调处,若合兵法,方有生机。必须戒性,若一怒不能生矣。发于心之侧者,亦可治。并宜黄连解毒汤、护心散、蜡矾丸,日夜服之。

散走流注发

此证发于背胛之间,若气血不调,经络不通,复感六气七情,故毒气乘风热而走是也。乃因风盛而生热之证,热极气盛,气因热之极而走于四散,急宜疏风定热,则气自然而息。若元气盛,初发者,速以艾灸七壮,四围敷药,内服二十四味流气饮,无不愈者。若流注于手足腿者,死无疑矣。

连珠发

此疾若阴囊亦肿,小便不通,小腹胀痛。此疽因色欲过度,乃醉饱房事,以伤肾水。得此疾者,必致成串,令人口干,身发寒热,百节皆疼,治以十奇散、酒煎散。

或患处好肉四边红肿,其色如火,用磁锋砭去恶血,即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敷之,时时用芭蕉根汁润之,以助药功。

蜂窝发

此疾若肉黑色、青色,中大陷,四围硬肉赤紫色,风毒气伤于腠里,可发出即生,不发出即死。此毒因膏粱之味,温床厚被,醉饱房事,以致五脏积毒不流,积而为痈,则心神恍惚,夜梦不安,小便频数,大便溏泄。此疾串于左胁即死。治宜内托十宣散,连服蜡矾丸,日进五服。脓将透,便服排脓内补十宣散,即内托散,加木香、穿山甲,仍贴金丝膏。

竟体发

此毒发于背脊之间,因暑热之时,空心受其秽气,以致胃气仍败,则致呕逆。如若不治,毒气入内则难生矣。急服乳香托里散,再服五香连翘散、蜡矾丸,外贴金丝膏,内服忍冬酒,一日三服。

莲子发

此疽发于右胛中,恐其毒气奔入心,大要用药散之,敷围药点截住,不令攻心。如在中道,通背皆肿,不可救也。消者可疗。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以心生血而行气,主痛。诸疮皆有敷药,就上下打大针三四针为妙,用前化毒消肿散、千金内托散多加黄芪、护心散、蜡矾丸,时刻不可缺。

上中下三搭手

此毒受在五脏六腑毒热,忧怒气壅,伤于肺经,结聚成毒,此是恶证也。当用脑疽发背痈疽等药治之,围药亦然,时进忍冬酒、蜡矾丸。

上中下三发背

上发背,受在陶道经,主伤于肺肝心经,惊郁结聚,怒气伤肝,壅出背毒,此乃恶毒证也。先用败毒流气饮,次用护心托里散,后用内托流气饮治之。

中发背,受在神堂、灵道经,正心毒,心血涌出不能归肝,气血壅在背中,损于肝经,此乃恶证。当用煎药,治宜败毒流气饮。

下发背,乃受脾肝经络,凝滞于五脏,伤于三经,此是三毒之证也。先用败毒流气饮,后用人参内托散,外用围药傅之。

缠袋痰注

所谓痰注者,何来?六气七情所感,痰不能流行,结于背胛,伏于经络之间,而背为明堂,月深日久,结成囊窠,内连于脏腑,外隔于皮毛,宜早治之。其形或圆或歪,或如米袋,坚硬如石,外用围药,次服人参内托散四五十剂,元气充足,方可用下行剂,下大便痰积数升而愈。

三串毒

此证生于背之上下,其形虽一,而中间皮好,但内肉溃烂,初起红色,亦不太痛,日渐溃烂,此证之来,六气七情所感,严寒酷暑所遇,积毒于脏腑,或年老男妇性度怡默而患此者,想平居坐卧湿地而然也。若无外证,得生。若饮食日减,泄泻发热,势难生矣。治法与发背诸痈同。

肾愈怒发脾痈

此证下肾俞双发,因饮热酒行房,怒气伤肝,受湿而得也。阳发于外,可治。痰发阴发伤于肾膜,脓稀者为虚,难治。若老少妇人,性气温和,饮食谨节,又无六情恼怀而亦患此者,乃受地之湿气,或暑月以冷水沐浴而然。脾痈发于左膊之间,初发可用艾火灸之,急服追疔汤,汗之即散。治法服药同前。蜡矾丸甚宜服之。

血溃流注疽

此证多生膏粱形重之人,有此疾者,好食煎炒炙煿糖蜜之类。其疽大者如鸡子形,犹如紫李,只肿不红,内串经络之间,流注背节之内,遍身酸疼,百节疼痛,用内托散加木瓜、白芍、连翘,再服乳香护心散、黄矾丸,外用围药傅之,不可迟也。凡用药以意消息,切勿执方对证。

对脐毒

冲疽生于腰肾之间,发于背骨作疮肿,又名对脐,又名历肾,主心,流入肾囊三十日可刺。其脓赤白色者不死。青黄紫色,又兼讝语见鬼者,发则内肾疼。变为渴者,万无一全。多服参芪内托散,加知母、黄蘗、麦冬以滋肾水。

仁斋直指方 【宋□杨士瀛】

发背

凡发热则谓之背发大疮;若不发热,皆疖也。其有阴证于五脏内发者,却又沉晦无热。

痈疽发背阴证,头平向内,沉黯不痛,浑身及患处不热,宜服当归酒以排脓,内补散、加味不换金正气散为佐,兼以米铺、猪蹄、臀肉为养。荞麦面能发起,可煮食之。如更不起发,可用穿山甲头切片,蘸酢炒焦,生人牙煅各二钱半。

右为末,分两贴,用辣桂、当归、麻黄煎酒调服;外取姜汁和面,厚涂患处。

发背阴疽,内宜服仙方活命饮、秘方夺命散、仙传化毒汤、鸡血散、狗宝丸,赛飞龙夺命丹,外用四虎散敷之。

发脑、发鬓、发眉、发颐,发背,是为五发,至险。其证皆令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拘挛,宜五香散、五香汤。

究其病源,有风、有气、有食、有药毒、有劳损。风则多痒,气则多痛,食则发寒热,药毒则坚硬,劳损则瘦弱。风气食三积易疗,宜二香散。药毒劳损,二者难医。

河间六书 【金□刘完素】

强痛恶寒

风为病者,或为腰脊强痛。

风热气壅,筋滞脉拘,脊强痛。

夫伤寒之候,邪热在表,必脊强身体拘急。太阳证,脊强脉浮无汗。

一阴二阳病,发惊骇,背痛,噫欠,名为风厥。盖胃土、肝木,为木克土,风胜湿,不制肾水,故令上逆。

肾风脊痛,不能正立。

寒气入经,稽留凝泣,气不流通,心背相引而痛。

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背怯冷。

儒门事亲 【元□张从政】

背疮

背疮初发,便可用藏用丸、玉烛散大作剂料,下脏腑一二十行,以(金非)针于肿臖处乱刺血出,如此者三。甚者百会、委中皆出血,后以阳起石散敷之。不可便服内托散,内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为阳,更以热投热,无乃太热乎?如疮少愈,或疮口未合,疮痂未敛,风痒时作,可服内托散以辟风邪耳。

东垣十书 【元□李杲】

气郁作痛

《脉经》云: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通气,防风汤主之。

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发背

夫背疽初生如黍米大,痒痛有异,悞触破之,即焮展四畔,赤肿沉闷,牵引胁肋疼痛;数日之后,渐觉肌肤壮热,恶寒烦渴,肿晕侵展,燣浆汁出,积日不溃,抑之则流血者,谓之发背疽也。又有初生其状无头,肿阔三四寸,始觉注闷疼痛,因循数日,皮光微软者,甚则亦令人发热恶寒,头疼烦渴者,谓之发背痈也。此证惟疽最重。其初生皆由滋味与厚衣。衣服厚暖则表易招寒,滋味过多则五脏生热,脏腑积热则血脉不流而毒气凝滞,邪气伏留,热搏于血,血聚则肉溃成疮。浅则为疖,实则为痈,深则为疽矣。亦有因服金石发动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不服金石药而亦患此疾者。盖由上祖曾服饵者,其毒气流传子孙。此病初生认是疽,则宜速疗之。若气实之人,则服五香连翘汤、漏芦汤。若年纪未五十,少壮实者,可服五利大黄汤、化毒丸,取通利脏腑一二行;疮头上用追毒散之类,贴温热膏剂,更溻肿汤、溃毒汤淋溻之。如此调治,以待脓成。已前不可以诸药救疗,以安患人之心,慎勿恼怒触着。至脓成败溃,宜服五香汤,及内托里散、茯苓汤、当归托里散之类。渴不止者,服竹叶黄芪汤、乳香散。勿为大热,服大黄、(石卜)硝苦寒之药。若因服利药而利不止,死矣。若疮中恶肉未退,脓水不快者,即用追蚀之药,或铤子纴之,上用鹿角散以酢熬为糊贴之。恶肉退去,好肉渐生,即用搜脓散、翠霞散之类纴之。苦疮毒未尽,慎勿早上生肌之药,纵得平复,必再发。其间调理次第,临时制宜,在将护忌慎耳。

丹溪心法 【元□朱震亨】

冷痛

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此痰之所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凡人每日背上一条如线而寒起,痰也,宜吐下之。

脊骨胛眼痛,宜苍朮复煎汤。

发背

背疮先发为肿,气血郁积,蒸肉为脓,故其痛多在疮之始作时也。脓溃之后,肿退肌宽,痛必渐减,而反痛者,此为虚,宜补。亦有秽气所触,宜和解。风寒逼者,宜温散。

虚劳瘦弱,荣卫否濇,串处重着如负石,不可用香燥疏泄之药,宜肾气丸、托里散。

证治要诀 【明□戴思恭】

发背

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气既衰,药毒偏盛,金石与肺同类,肺通于肾,所以多成发背之疾。又有用鳖为臛,亦治发背。盖鳖之阳气,皆聚于上胛,所以上胛可入药也。若毒发于阴,而又未可用附、桂诸药剂。外疼内寒,宜五香汤。

患背疮人及诸毒已溃后,血去过多,津液少者,宜换肌散。毒初发头疼体痛,乍寒乍热,恐挟外邪,宜香苏饮加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陈皮之类。

医学纲目 【明□楼英】

恶寒属饮

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茯苓丸主之。

疼痛属肺

肩背痛,属肺分野。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气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肺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是也。

运气属火

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肩背俞缺盆中痛。又云:岁金不及,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剂,是也。

发背

海藏治发背用夺命丹,苍耳方。一则用大黄、牡蛎,一则用苍耳,知有内外之别也。

前用夺命丹二药,表里不同,何以然?乃膏粱之变。脉沉而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脉浮而滑,所以有泄之发之之异也。

夫人生最可忧者,发背也,其种有五:

一曰阳毒。因风热而有,或患热毒消渴,或先患伤寒,余有阳毒,触处蓄积,起于背脊膂之间,不问椎数,但从两夹脊起止腰上,满背臖热如炊之状,赤紫或红如焰,脓毒难成,成后不止,止后痛不除,蓦忽数日之间,复平如旧,将谓肿消,此是内攻肉陷,不可疗。

二曰阴毒发背。是气冷而作,初如黍米粒起,情绪不快,愔愔而痛,直应前心,心忪怔忡,头目昏重,寒热如疟,五七日后,始发引攻肿,开阔难收,内积有脓,深沉迟缓。未透,宜急以补气汤药内托,外以抽脓药贴之。宜急见脓,无脓,即平愈未期。

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烧炼之药,毒恶流滞成发背者。初起如丹疹之状,漐漐渐开,如汤火疮,面色如朱,心膈烦躁,多渴嗜冷,其疮难起,起即惊人,犹胜于阴阳二毒者。缘此有解金石药毒汤散治其内也。赖有根底分明,亦须急疗方安。

四曰,人有患酒食毒发背者。此疾非近得之,乃脏腑久积,乘饥乘困,食之便睡;或多食酒肉,冷热粘滑,肥鲜炽腻,未下胸膈,房室不禁,恣意当风取快,脾脏气虚,不能受乘,发毒攻背,两夹脊不问椎数,初起痈头如小弹子,后大如拳,坚如石,痛遍,四肢拘急,口苦舌干,腹急,大小便濇,十数日后,头面手足虚肿,及脏腑通泄如利,内急痛者,是其证也。喜方肿引,急用收肿发穴溃脓汤药,内实外泄,脓水不可放纵。迟缓则皮肉腐坏,伤骨烂筋,渐成脓多,因而感邪内败,死矣。

五曰,人有冒山岚瘴气发背毒。先在脏腑,年月寖远,气血虚损衰弱。初起肿色青黑如靴,皮顽痹痛,深附筋骨彻髓,按之木石,引手加深,方觉似有痛处。至五七日,毒气浮浅肿高,色变青白,有如拳打之状,寒战似疟,及有风候,头动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而慢,此内有邪气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方有黄脓白汁相和发泄。其皮不宽不慢亦急,胀痛亦不住,直至色退,热疼方愈,宜急追脓与毒气外出,无害。

有发背痈,有发背疽,如毒气勇猛,而发如火焚茅,易于败坏。初发即可如黍米粒大,三两日渐赤引肿如手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为攻。焮热赤引如火烧之状,浮面渐溃烂阔开,内发肿如炊之状,外烂皮肉,如削去紫瘀,脓汁多而肿不退,疼亦不止,发逆饮食不下,呕吐气急,浮浅开阔者,尤宜发脓托毒汤药,用之必愈,此阳证实也。

其间有只如盏面大者,此非不大,缘为毒气深沉,内虚,毒气近膜也。此必内攻近入脏腑,却外入四肢,先攻头面虚浮,后攻手面,次攻两足,面肿,毒气散入四肢,其人声嘶气脱,眼睛黑小,十指肿黑,干焦不治,此阴证虚也。

凡痈疽初发,肿硬高者,而毒气却浅,此乃六腑不和为痈,其证属阳,势虽急而易治。若初发如粟粒,甚则如豆许,与肉俱平,或作赤色,时觉痒痛,痒时慎勿抓破,此乃五脏不调为疽,其证属阴,盖毒气内蓄已深,势虽缓而难治。

始发一粒如麻豆大,身体便发热,生疽处肿大热痛,此为发于外,虽大如盆,治之百可百活,此阳证实也。或身体不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数日后渐大,不肿不痛,低陷而坏烂,此为发于内,虽神仙无如之何,此阴证虚也。

初患肿,三日内灸者,生。八日内脓成针烙导引者,生。未瘥慎劳力者,生。慎忌食者,生。慎喜怒者,生。惧肿猛疗者,生。急疗者,生。不讳发背者,生。

待脓自出不导引者,死。未内攻而针烙用药导引者,生;内攻后导引针烙者,死。脓焮热痛方盛,已前疗者,生;如过此后已内攻者,死。脓成后不出不导引但敷药者,死。如赤白痢气急者,是已内攻,医疗无益,必死。痈不救十得五生,疽不疗十全死。轻肿怕痛者,必死。不遇良方者,死。节候不依法者,必死。愚执恣意用性逸情者,死。

凡发背及痈疽,皆在背上,不问大小,有疼无疼,或热或不热,或冷或不冷,但从小至大,肿起至一尺已上者,其赤肿焮热者,即用紧急收赤肿药围定,不令开,中心即用抽脓聚毒散贴之,急令散毒外透,内服排脓缩毒内托汤药,候脓成,相次破穴,看疮大小深浅,内发其脓汁。脓大水泄,急须托里内补,虽破穴脓汁不多,再须排脓拔毒。透后慎不令再肿,须疼止肿消,患人自觉轻便,即是顺疾也。最宜节慎饮食。其热毒方盛,或发大渴,多饮冷水及冷浆之类,此是毒气攻心,令口干烦渴,但以心气药内补腑脏即止矣。内补谓参、芪之属,排脓谓皂角刺之属。

蜂疽,发髀背,起心俞及心包络俞,若肩髃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其色赤黑脓清者,不治。

特疽,发肺俞及肝俞,不穴,二十日死。八日可刺。其色红赤,内隐起如椒子者,死。

阴阳二气疽,广阔满背,或大或小不常,肿热胀大,十日可刺,导引出脓,不拘深浅多少,发渴体倦,十日外不见脓,不治。

筋疽,发夹脊两边大筋上,其色苍,八日可刺。有痈在肥肠中,九十日死。

医学入门 【明□李梴】

寒热偃偻

背心常一片冰冷者,痰饮也,导痰汤合苏子降气汤服之。

背寒有阴有阳:伤寒少阴证,背恶寒者,口中和;阳明证,背恶寒者,口中干燥。此寒热之辨也。

背热属肺,肺居上焦,故热应于背。

中湿,背伛偻,足挛成废,甘遂一钱,入猪腰子内煨食之,上吐下泻,即愈。

发背总论

臖肿发热疼痛,色赤作渴,脉滑数有力,先服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不热,微疼,色黯作渴,脉数无力,肾虚也,托里散。少食者,六君子汤加姜。晡热阴虚者,四物汤加参、朮,或肾气丸。恶寒四边渐大者,阳气虚也,单人参汤、十全大补汤。小便频数,八味丸。初起食少者,邪盛脾亏也,急用补中益气汤救之。今俗专用赛命丹、一捻金,施于因怒因饮食毒及肥人则可,若瘦人及因欲火者,反烁阴作渴致泄,或血濇毒气不行,惟初起或一服之则可。凡臖肿气血胜毒,易治。漫肿服托药不应者,乃毒胜气血,死在旬日。或已发出而不腐溃者,须急用托里药,兼补脾胃,不应,死在二旬。若已溃而色不红活者,用托里散加参、芪、肉桂及补脾之药,却不能生肌。疮口黯晕,大而不敛,乃脾崩也,死在月余。表证内托发汗,里证内疏通经和解。体虚者,未溃,托里消毒;已溃,托里温补。

背疽虽膀胱督脉所主,然五脏皆系于背,或多食厚味,或郁怒房劳,以致水枯火炎,痰多血热,或被外邪与毒控引,随处发生,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饮食感毒,广一尺,深一寸,虽溃在内,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内服护心散,外用敷药,始不奔心。大要服药截之。若通脊背肿者,不可救。

莲子发

莲子发生于右胛中,外如莲房,内有子孔,恐其毒奔入心,大要用托里散,加芩,连、黄蘗、荷盖散之,不令攻心,渐消可治。通背肿者,危。

脾发

脾发生于左膊间,初起可用灯火点破,内服追疔汤,汗之即散。

蜂窝发

蜂窝发正当脊心,形如蜂窝,有孔在上者不宜,最为反证,宜托里散加菊花,生肌定痛,防毒攻心。难治,因心火未发故也。

对心发

对心发极重,因心火盛而热气会注于此。其毒壮盛走暴,急用疏导心火之药解之。

流注发

散走流注发,毒气乘风热而走,急宜疏风定热治之,则气自息。若流注于手脚腿者,必死无疑。

龟形发

此发头尾俱尖,四边散大,如龟之形,因饮食所至,而气食相关,合阴虚而成之。气虚而散者,所以开口而阔,急服托里补气药。

薛氏医案 【明□薛己】

灸法用药

《精要》曰: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前辈又谓,痈疽多生于丹石房劳之人。凡人生四十以上,生发背等疮,宜安心早治。此证如虎入室,御而不善,必至伤人,宜先用内托散,次用连翘五香汤,更以骑竹马法,或隔蒜灸并明灸足三里,以发泄其毒。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故痈疽未溃,脏腑蓄毒,一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疽已溃,脏腑既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犹宜忌用敷贴之药,闭其毫孔。若热渴便秘,脉沉实洪数,宜用大黄等药以泻其毒,后用国老膏、万金散、黄矾丸、远志酒之类,选而用之。

按前证若热毒蕴于内,大便秘结,元气无亏者,宜用大黄等药泄其热毒。若阴亏阳凑,精虚气竭,脾胃虚弱者,宜用甘温之剂,培其本源。若疮不臖肿不作脓者,虽未溃仍须温补。若疮已溃而肿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凉之剂治之。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气更虚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标。大抵肿高臖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之则易;漫肿微痛,脓水清稀者,元气虚弱也,治之则难;不肿不痛,或漫肿色黯不溃者,发于阴也,元气虚甚,理所不治。若肿高臖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宜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散。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芪、肉桂。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朮。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门、五味。欲呕少食,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脾肾虚弱也,十全大补汤加山萸、山药、肉桂。泄泻足冷,脾肾虚弱也,前药加桂、附。热渴淋闭,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喘嗽淋闭,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凡此变证,皆因元气亏损,失于预补所致。故丹溪先生云:但见肿痛,参之脉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旨哉斯言!盖古今虚实不同,因时施治,不无少异。

论调护法

李氏云:背疽之方虽多,得效者殊少。今择用验者录之,庶不致悞人。如护心散,凡有疽疾,早进数服,使毒气外出而无呕吐之患,否则咽喉口舌生疮,或黑烂如菌。若疮发四五日之后,宜间用别药治之。

按护心散乃解金石发疽之药,若发热臖肿,作渴饮冷而呕者,宜用。若发热臖肿,作渴饮汤而呕者,不宜用。若脾虚停痰,或寒邪内侵,或痛伤脾胃,宜用六君子汤。若喉舌生疮,口干作喝,或小便频数,宜用六味丸。大凡诸疮作呕,若饮冷便秘,是热毒也,黄连消毒散解之;饮冷便和,是胃火也,竹叶石膏汤清之;懒食饮汤,是胃虚也,补中益气汤以补之;大便不实,喜饮热汤,是脾胃虚寒也,六君加炮姜以温之。常见脾胃虚弱者,用前药反心间阴冷,无不致呕。其喉舌生疮,乃肾水枯涸,虚火炎上,其证甚恶,急用加减八味丸,亦有得生者。

背疽多先渴而后发,或先疽而后渴,不救多矣。若服加减八味丸,非特杜绝渴疾,抑且大滋气血,生长肌肉。

疽源有五

一天行;二瘦弱气滞;三怒气;四肾气虚;五饮冷酒食炙煿,服丹药。

按前证所因虽殊,其治法亦当审别经络,阴阳虚实,表里肿溃,而以助胃壮气为主,使根本坚固,庶保无虞。

生死形证

问曰:病有甚而至生,有微而至死,病证难辨死生,何从决乎?答曰:发背溃透内膜者死,此言肝俞已上也。未溃内陷,面青唇黑,便污者死,此言脏坏便瘀血也。按前证有因元气虚弱而毒气内陷者,有因初作失于内疏托里和荣卫者,有因毒盛失于消解者,有因虚弱失于补托者,有因脓成失于针刺者,有因腐溃失于补养者。若发背属湿热上壅者,黄连消毒散、补中益气汤,以除湿毒,补脾肺,滋肾水。

麦饭石膏治效

李氏云:麦饭石膏,治发背痈疽,神妙,惜世罕知。有患者因脓不溃,以毒药罨之,其势益甚,毒延咽喉脚膝,皆为不治。余用此膏,一夕顿溃。凡疽得脓,其毒始解。或有不溃者,须用此膏。故录之,俾精择修合,以收十全之功也。

按前证属腑属阳而气血未损者,用前膏敷之,固无不愈,然亦有属脏属阴而气血有亏者,当审其因而调治其内可也。大凡疮疡之作,由胃气不从;疮疡之溃,由胃气腐化;疮疡之敛,由胃气营养。余尝治初结成肿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脓者,托而腐之;脓成未溃者,托而开之;脓已溃者,托而敛之。东垣先生云:胃气乃生发之源,为人身之本。丹溪先生亦谓:治疮当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厥言旨哉!

寒热多汗用药

李氏云:近有数人病背疽,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连日,或间日,必呕痰大汗而后止,皆用柴胡、恒山不应。余谓此因脾气不正,复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用不换金正气散,次用排脓内托散、木香汤,三日即愈。

按前证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大凡胃气虚而作呕者,必喜温;热毒内攻而作呕者,必喜寒。治当辨之。

发热属肾虚

李氏曰:一发背之热,未有不自肾虚而得之者,必须五更服加减八味丸。

按前论诚为启发后人,垂惠永久。盖发背由肾经湿热,虚火上炎,中传恶证,若非加减八味丸,滋肾水以制心火,补中益气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难矣。启元子云: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益其肾。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水之少。窃谓无火者,当用八味丸以益其心;无水者,当用六味丸以滋其肾。

又按《肘后》用冬瓜切去一头,合疮上,瓜烂复切合之。若臖肿痛甚,其邪在表者,最宜用此法宣热拔毒,以通其滞。若肿痛发渴,大便秘结,其邪在里者,须佐以内疏黄连汤,通利脏腑以泄其毒;在经络者,当助以托里荣卫汤,以调气血,斯善。

分别三因

陈无择云:发背者,该三因而有之。论曰:痈疽瘰疬,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亦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濇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内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身有热,被风冷搏之,血脉凝泣不行,热气壅结而成;亦有阴虚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成则肉腐为脓者,此亦外因寒热风湿所伤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面、温床厚被所致,又尽力房室,精虚气节所致者,此乃不内外因所伤而成也。故知三因备也。

按所分三因虽备,但未具疮疡之邪在经、在表、在里之异,故其治法,亦不得详备也。

背疮总论

发背属督脉膀胱经,凡阴虚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郁怒房劳,或丹石热毒,皆能致之。若肿赤痛甚,脉洪数而有力者,热毒之证也,为易治。若漫肿微痛色黯作渴,脉虽洪数而无力者,阴虚之证也,为难治。若不肿不痛或漫肿色黯,脉微细者,阳气虚甚也,尤为难治。背疽之人,难于隐几。用菉菜豆十余斗,作一大袋隐伏,则自然心凉身安。

若肿臖作痛,寒热作渴,饮食如常,此形气病气俱有余也,先用仙方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解之。

头痛拘急,乃表证先服人参败毒散一二剂。如厥痛,用金银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里散。

臖痛肿硬脉实,以清凉饮、仙方活命饮、苦参丸。

肿硬木闷,疼痛,发热烦躁,饮冷便秘,脉沉实者,内疏黄连汤或清凉饮。大便已利,欲得作脓,用仙方活命饮、托里散、蜡矾丸,外用神异膏。

漫肿微痛,或色不赤,饮食少思,此形气病气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补之。

不作脓,或脓成不溃,阳气虚也,托里散倍加肉桂、参、芪。

脓出而反痛,或脓清稀,气血俱虚也,八珍汤。

恶寒形寒,或不收敛,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

晡热内热,或不收敛,阴气虚也,四物加参、朮。

作呕欲呕,或不收敛,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

食少体倦,或不收敛,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

肉赤而不敛,血热也,四物加山栀、连翘。

肉白而不敛,脾虚也,四君加酒炒芍药、木香。

小便频数者,肾阴亏损也,加减八味丸。

肿高臖痛脉浮者,邪在表也,托之。

臖痛烦躁或咽干,火在上也,宜泻之。

肿痛或不作脓者,邪气凝结也,宜解之。

肿痛饮冷发热睡语者,火也,宜清之。

不作脓,或不溃及不敛者,阳气虚也,宜补之。

瘀肉不腐,或积毒不解者,阳气虚也,宜助阳气。

脓多或清者,气血俱虚也,宜峻补之。

右关脉弱而肌肉迟生者,宜健脾胃。

若初患未发出,而寒热疼痛,作渴饮冷,此邪气内蕴也,仙方活命饮。口干饮热,漫肿微痛,此元气内虚也,托里消毒散。饮食少思,肢体倦怠,脾胃虚弱也,六君子汤;如未应,加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气盛,真气虚,而不能发出也,在于旬余之间见之。

若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不腐溃,用托里散;如不应,急温补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气虚而不能腐溃也,在于二旬之间见之。

若已腐溃,用托里散以生肌。如不应,急温补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气虚而不能收敛也,在于月余间见之。

此三证虽不见于经籍,予尝治而历验者。

尝治发背初起未成脓,先用乌金膏或援生膏点患处数点,以杀其大势,更服仙方活命饮。如饮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汤加藿香,连进三五剂。如外皮腐动,用雄黄解毒散洗之,每日用乌金膏涂腐处,候有疮口,即用纸作捻,蘸乌金膏纴入疮内;若有脓为筋膜间膈不出,致作胀痛,用针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动,用猪蹄汤洗。如脓稠臖痛,饮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药与托里相兼服之,仍用乌金膏涂擦。若瘀肉已离好肉,即去之。如脓不稠不稀,微作痛,饮食不甘,瘀肉腐迟,用桑柴灸患处,更用托里药主治之。瘀肉不腐或脓清稀,不臖痛者,服大补之剂,仍用桑木灸之,以补接阳气,解散郁毒,其肉自腐。

医学准绳六要【 明□张三锡】

痛因

看书久坐对弈而腰背痛者,属虚,补中益气汤为主,八物汤。

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捶而痛快者,属痰属虚,除湿化痰,兼补脾肾。

醉饱后多痛欲捶,是脾不运而湿热作楚也,须节饮。瘦人多是血少阴虚,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养血清火,四物、酒芩、连、牡丹皮。

背痛须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

有素虚人及病后产后经行后,心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此元气上逆,当引使归元,不可复下疏刷,愈刷愈痛。发汗人患此者众,惟宜温补,拘于痛无补法之言悞矣。汗者心之液,阳受气于胸中,汗过多则心液耗,阳气不足故致痛也。

伤寒六书 【明□陶华】

恶寒

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阳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口中和。阳气内陷者,口干燥。附子、白虎宜加详审。

口中和,背恶寒者属少阴,附子汤及灸气海;阳气内陷,口干燥,背恶寒,白虎汤。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六

背脊门

证治准绳 【明□王肯堂】

强痛

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冲头痛,乃足太阳经不行也,羌活胜湿汤主之。若打扑伤损,从高坠下,恶血在太阳经中,腰脊痛不可忍,地龙汤主之。

按《脉经》云: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然则寒热气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便遗失者,当以人参、黄芪之属,补肺气之虚,不言可知也。

天柱发对心发对脐发

或问背发疽有几?曰:上中下三发,俱在脊中,属督脉。上发者,伤于肺,发于天柱骨下,为天柱发。中发者,伤于肝,为对心发。下发者,伤于肾,为对脐发。皆由积热怒气所致。初如粟米,或麻或痒,或拘急,或不痛,或大痛,初觉便宜隔蒜灸之,或汗、或下、或托,量其虚实施治。脑发背发在上者,不可用木通,恐导虚下元故也,老弱者尤宜戒。然三发背总要之地,与他处不同,尤所当谨。微有痛痒,宜速治之。活命饮加羌活、紫金丹、胜金丹、夺命丹选用。壮实者,一粒金丹、八阵散等下之。老弱者,黄芪木香散、十全大补汤托之。

阴阳疽

或问:背上麻木不常,时肿时塌,忽软忽硬,乍寒乍热,何如?曰:此名阴阳疽,由七情内乖,阴阳不和也。此证必大渴。神清脉定者,可治,活命饮加羌活,或胜金丹、夺命丹选用。昏迷躁乱,饮食不进者,死。十日得黄白脓者,可治;数日无脓者,死。

禽疽

或问:背忽麻木,拘急不痛,十数处肉紫,色如拳触状,何如?曰:此名禽疽,七日内寒热口噤者,死。急服活命饮加羌活、独活,胜金丹,夺命丹。得汗可治,无汗不治。神清脉和,可治。神昏脉躁,或微或代者,死。漫肿不溃,宜服台阁紫微丸。

禽疽始发者,如疹,数十处如拳打状,发寒齿噤,如此者十四日死。十日可刺,导引脓出,即愈。

满天星

或问:背疽两头小,四边散,何如?曰:此名两头发,又名满天星,一名广绵背发,因怒蓄热所致。活命饮加羌活、紫金丹、胜金丹。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肿高红润者生,低陷黑暗者死。

老鼠攒

或问:背胁之间,三两处发疽何如?曰:此名老鼠攒,一名游走血脾痈,由怒气积热所致,多发于足少阳、足厥阴二经,宜顺气清热之剂,服黄连解毒汤,活命饮加黄连、栀子,及服紫金丹。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黄芪木香散、内补十宣散选用。七日不见脓,黑陷及躁乱者死。

竟体发

或问:背上生疽,肉色不变,麻木微痒,顽如牛领之皮二三尺许,何如?曰:此名竟体发,亦名椒眼发,由盛暑时空腹感触秽气,及愤怒积郁所致,宜活命饮加羌活,或黄连解毒汤、胜金丹、乌金散选用。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七日内未成脓,宜隔蒜灸。灸而起发,神清脉和者,可治;灸而不起,腹胀神昏,脉微或促或代者,死。服汗剂得汗者生,无汗者死。服补剂红润起发,知痛者,生;膨胀不食,干枯黑陷者,死。

酒毒发疽

或问:背当心而痛,麻木不常,累累如弹如拳,坚硬如石,痛彻五内,遍身拘急,何如?曰:此名酒毒发疽,由饥饱劳伤,炙煿厚味所致,宜服黄连解毒汤加羌活、干葛,或神效消毒散、内疏黄连汤、紫金锭、胜金丹选用。神昏脉乱,大渴狂言,有妨饮食者,死。二便闭结者,死。有因寒变而内陷者,用托里温中汤。

黄瓜痈

或问:背侧生疽,高二寸,长尺许,状如黄瓜,肉色不变,何如?曰:此名黄瓜痈,一名肉□,疼痛引心,四肢麻木是也。此证多不可治,急服紫金丹、胜金丹、活命饮加羌活、柴胡,及夺命丹,神仙追毒丸选用。脉微自汗谵语者,死。平塌黑色者,独姜散主之,服台阁紫微丸。

龙疽

或问:第九椎两旁,忽肿痛而无头,寒热大作,何如?曰:此名龙疽,即中搭也,属太阳经,由愤怒积热所致。壮实者,急服一粒金丹,或八阵散下之。活命饮加柴胡、羌活、黄芩,水酒各半煎服。老弱者,黄芪木香散、内补十宣散、十全大补汤选用。色赤起发润泽者,可治。色黑低陷,恶心眩运,大便滑泄,小便如淋,谵语者,死。

丹毒发疽

或问:背上细(疒畾)无数,浸淫一二尺,如汤火伤,烦躁多渴,何如?曰:此丹毒发疽也,因服丹石刚剂所致。红润者,生。紫黯者,死。恶证少者,宜服黄连消毒散、胜金丹、国老膏。恶证多神昏脉躁,膨胀呕哕者,死。

蜂窝发

或问:背患疽,状如蜂房,十日而平塌,寒热痛楚殊甚,饮食少进,膨胀淋沥,何如?曰:此蜂窠发也,其脉微而迟,四肢厥冷,为不足,乃过服耗气之剂,又暴怒而然。用活命饮加参、芪、归、朮,兼以乌药、青皮、木香,间与紫金丹服之。起发脓溃,服十全大补汤。

外科正宗 【明□陈实功】

发背阳证歌

痈疽不论上中下,惟在阴阳二证推。发背虽有正与偏,要取高低两样看。纯阳初起必臖肿,更兼身热有微寒。顶如尖字高突起,肿似弯弓根有盘。七日之间多臖痛,二七之期脓渐漫。动息自宁食知味,二便调匀无泻干。肿消脓溃精神爽,脱腐生新气血完。五善自然臻并至,七恶全无半点干。痛便随脓减,肿退自肌宽。新肉已生红艳艳,腐皮自敛白漫漫。一身多爽快,五脏尽和欢。此属纯阳俱易活,百人百可保平安。

阴证歌

纯阴初起不知疮,粟米之形疙瘩僵。不红不肿不知痛,少热少臖少堤防。七朝之后身体倦,疮根平大喜浇汤。顶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穰。软陷无脓空结聚,脉浮散大细飞扬。饮食不餐身战战,尝汤止许意忙忙。疮上生衣如脱甲,孔中结子似含芳。脓多臭秽身难便,举动仓皇韵不长。疮形成紫黑,面色变青黄。精神昏愦多鼾睡,言语无人自发扬。口干多舌强,痰喘定身亡。此属纯阴俱不治,百人百可到泉乡。

半阴半阳证歌

阴阳之证两相交,生死同兼事可招。微热微寒微赤肿,半昏半爽半平高。脉来虽数多无力,饮食虽餐不易消。肿而不溃因脾弱,溃而不敛为脓饶。大便多溏小便数,上身有汗下身焦。五善虽兼有,七恶未全逃。口渴喜汤肠腹痛,面浮餍饮足心高。心烦不稳睡,神乱怕音焦。投方应病方为妙,阴转为阳渐可调。心真造化,命尔坚牢。逢之任是神仙手,半死余生定莫逃。

绷缚背疮法

发背已溃,流脓时,冬夏宜绢帛四五层,放贴膏药,外再用棉布八寸,四角用蛇皮细带贮之,安盖绢上,以带扎在前胸,绷实疮上,庶使疮中暖气不泄,易于腐溃。洗疮时,预备二绷更换,务要患内暖气烘烘。

医门法律 【清□喻昌】

恶寒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用灸及附子汤外内协攻之法。夫口中和而不燥不渴,其无里证可知。况背为督脉,总督诸阳上行之地,他处不寒,独觉背间寒,其为阳虚阴邪上凑可知。故外灸内温,两法并施,必求阴消阳复而后已。不知者,谓伤寒才一二日,外证且轻,何反张皇若此?讵识仲景正以一二日即显阳虚阴盛之证,早从暴病施治,此见微知着也。若待至三四日,势必极盛难返,不可救药矣。

作痛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阴寒之气,厥逆而上干者,横格于胸背经脉之间,牵连痛楚,乱其气血,紊其疆界,此而用气分诸药,则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用乌头赤石脂丸,以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而即于温药队中,即用干姜之泥,赤石脂之濇,以填塞厥气所横冲之新隧,俾胸之气自行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此炼石补天之精义也。今人知有温气、补气、行气、散气诸法矣,亦知有堵塞邪气攻冲之窦,令胸背阴阳二气并行不悖者哉!

石室秘箓 【清□陈士铎】

疼痛

背脊骨痛者,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于脑,则河车之路,干濇而难行,故尔作痛。此等证非一二剂可以见功,非久服补气之药以生阴,非大服补阴之药以生水,未易奏功也。方用黄芪、熟地各一两,山茱萸、麦门冬各四钱,北五味一钱,白朮五钱,防风五分,茯苓三钱,附子一分,水煎服。此方,补气则有黄芪、白朮,补水则有熟地、山萸,去湿则有茯苓,去风则有防风,引经则有附子,而又有麦冬以生肾水之母,自然金旺生水,水足则河车之路不干,不干则润金滋骨可知,又何痛之作楚?既不痛矣,又何背之不直哉?然此方不能奏功于旦夕,必须多服久服乃效。

如人患背疼者,人以为心病而非心也,乃膀胱之气化不行,故上阻滞而作痛,法当清其膀胱之火,背痛自止。盖膀胱乃肾之腑,肾虚膀胱亦虚,夹脊乃河车之路,膀胱借肾道而行,所以背脊作楚耳。方用熟地一两,肉桂三分,车前子、泽泻各三钱,薏仁、茯苓、芡实各五钱,水煎服二剂,膀胱之水道大通,而背脊之疼亦愈矣。盖熟地乃补肾之圣剂,肾足而膀胱之气亦足,况又有茯苓、车前、薏仁类以泻其水,肉桂又引入诸药,直达膀胱以通其气,自然化行而水泄,水泄而火散,上行之郁结,有何不除?此病之所以立效也。

开裂出蛇虱

如人有背上忽然疼痛,裂开一缝,撺出蛇一条,长二尺者,颇善跳跃。予亲手治之而验其证,必先背脊痛甚而又无肿块,久则肿矣,长有一尺许一条,直似立在脊上,予乃用刀轻轻破其皮,其蛇忽跳出,其人惊绝。予乃用人参一两,半夏、南星各三钱,附子一钱治之,忽苏。生肌散敷其患处而愈。

人有背脊裂开一缝,出虱千余,此乃肾中有风,得阳气吹之,不觉破裂而虱现。方用熟地、山茱萸各三两,杜仲一两,白朮五钱,防己一钱,豨莶草三钱,二剂裂缝,生虱尽死。

又有一方,用蓖麻三粒,研成如膏,用红枣三枚,捣成为丸,如弹子大,火烧之,熏衣上,则虱死而缝合。亦绝奇方也,真不可思议矣。蓖麻子能杀虱,虱去风出,则缝自合矣。

(艹舌)蒌薤白白酒汤 【 《金匮要略》,下同】 治胷背痛。

(艹舌)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艹舌)蒌薤白半夏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艹舌)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切 半夏洗,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乌头赤石脂丸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蜀椒 赤石脂各一两,一法各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通气散 治风热肩背痛。

防风 槁本 羌活 独活各八分 黄芩酒炒 黄连姜汁炒,各一钱

右(口父)咀,水煎服。虚加人参。

通气防风汤 【 《东垣十书》】 治肩背痛。

柴胡 川升麻 黄芪各一钱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各五分 白豆蔻仁二分 黄蘗一分 槁本 青皮各三分

右水煎温服,食后。气盛者宜服,面白脱色气短者勿服。

丁香五套丸 【 《和剂局方》】 治肩背痛。

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二两研碎,调入水内,再浸三日,洗净焙干 半夏切,各二两 干姜炮 白朮良姜 白茯苓各一两 木香 丁香俱不见火 青皮 陈皮去白,各半两。

右为末,用神曲一两,大麦蘖二两,同研取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不拘时,热水送下。

加减当归饮子 【 《元珠》】 治肩背忽痛。

当归 防风 柴胡 生地黄 大黄各一两半 白芍药 黄芩 人参各一两 甘草一两三钱 滑石六两 黄连五钱

右每服六七钱,水煎。

又方 治背痛。

姜黄四两 甘草炙 羌活 白朮各一两

右每服一两,水煎。

熨背散 【 《千金方》,下同】 治胸背疼痛而闷。

芎藭一两六铢 乌头 细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五两

右七味,治下筛布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下气汤 治胸腹背闭满,上气喘息。

杏仁四七枚 大腹 槟榔各二七枚

右三味,(口父)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气发,辄合服之,便瘥。

槟榔汤 主破胸背恶气,音声塞闭。

极大槟榔四枚 极小槟榔八枚

右一味二品,(口父)咀,以小儿尿二升半,煮减一升,去滓。分三服,频与五剂,永定。

又方 治膀胱实热背强痛。

栀子仁一作瓜子仁 茯苓 知母各三两 淡竹叶 生地黄切,各一升 蜜五合 石膏八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二沸,分三服。须利,加芒硝三两。

御寒膏 【 《古今医鉴》,下同】 治体虚人背上恶寒,或夏月怕脱衣;及妇人产后被风冷,手足冷痛至骨。又治腰痛。

生姜半斤,取自然汁 明胶三两 乳香 没药各一钱半,共入姜汁内

右于铜杓内煎化,移在滚汤内顿,以柳条搅至成膏;又入川椒末少许,再搅匀,用皮纸摊贴患处,以鞋底烘热熨之,候五七日脱下。或起小疮,不妨。

三合汤 治背心一点痛。

乌药顺气散 合二陈汤 香苏散 加羌活 苍朮

右水煎服。

苍朮复煎汤 【 《丹溪心法》】 治寒湿相合,脑痛脊骨胛眼痛,膝膑痛。

苍朮四两 羌活 升麻 泽泻 柴胡 槁本 白朮各五分 黄蘗三分 红花少许

右銼,先以苍朮,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滓;入群药于苍朮汤内,再煎至半,去滓服。

白散子 治发背,候取下毒无,次用清凉膏贴之。

白附子 大香附子各半两 半夏一分,姜制 黑牵牛二两,半生半炒令熟 大甘遂一分,以大麦炒候黄,若赤色不用,须极慢火炒之

右为末,量患人虚实加减,每服二钱,以蜜酒调下,续饮温酒一两盏,候所苦处刺痛为度,微利三五行,泻出恶物,即瘥。次用膏药贴之。气盛者,一服二钱,余更裁度。

清凉膏 治发背等,先用白散子取之,次用此药贴之。

当归二两 香白芷 木鳖子肉 白芨 芍药 黄蘗 白蔹各一两 乳香别研 白胶香别研 腻粉各少许 黄丹五两

右用清麻油十两煎前六味,候紫色去之;入槐柳枝各七寸,再煎,少顷又去之;入黄丹五两,熬成,入乳香等,重绵滤入罐子内贮之,用如常贴使。

猪蹄汤 一切发背等证,用此洗之,能消毒气,去恶肉,凡疮有口急用之。

香白芷 黄芩 赤芍药 露蜂房小孔多为佳 当归 羌活 生草 地骨皮 先将雄猪前蹄一只,以水四碗,煮熟去蹄,取汁,澄去面上油腻,取清汁加前药,煎三四滚,取汁,将败笔或软绢蘸药汤徐徐洗之。须要避风,并人口中气。

透脓散 痈疽发背,不用开刀,服之,一日夜,自透出一头。

蛾口茧出了蛾者

右将一枚烧作灰,用酒调服。切不可用两枚、三枚。若服一枚只一头,多服多头。

又方 治发背痈疽恶疮。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朮各五钱 橘红一钱半

右銼水煎,入竹沥姜汁和匀服之。如欲煎膏,加参、芪等药各四两。肿疡,加当归、连翘、羌活。溃疡,加芍药、川芎、甘草、白芷。酒毒,加酒炒黄连。气,加炒香附。痰,加栝蒌仁。发热,加酒炒黄芩。渴,加麦冬、天花粉。恶心加半夏、生姜、藿香。解毒,加金银花、甘草节。泻,加苍朮、白朮俱土拌炒。在太阳经上,加羌活。在少阳经上,加柴胡。在阳明经上,加鼠粘子、白芷、升麻。

神功活命汤 治痈疽发背。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连翘 黄蘗 知母 白茯苓 生甘草 升麻 白朮 桔梗 黄芩 独活 青皮 白芷 苦参 花粉

右水煎服。体虚,加参、朮,减苦参、连翘。

黄连解毒汤 治背脊对心发。

黄连姜汁拌炒 甘草 升麻 桔梗 白茯苓 黄芩酒炒 山栀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枳壳 元参 花粉 连翘 小柴胡 金银花

右灯心为引,临用加犀角汁;四剂后,宜加人参。

妙贴散 治流注发背。

白芷 南星 肉桂 蛤粉各五钱 文蛤一两 芍药七钱 多年小粉八两,炒焦 白芨四两

右磨末,每用生姜自然汁、好酢、葱蜜捣汁和匀,火上熬热调药如糊,敷四面,空中出毒。干,再用前汁润之,以助药力。

二十四味流气饮 治证同上。

陈皮 半夏制 升麻 干葛 甘草 泽泻 白茯苓 苍朮 厚朴 木香 羌活 独活 防风 荆芥穗 薄荷 黄芩 川芎 当归 生地 白芍药 黄芪 青皮 木通 白芷

右水二锺,姜五片,葱白三根,煎热服。以衣覆患上,出汗为妙,止可一服。冬天,加紫苏、大柴胡。

参芪内托十宣散 治证同上。

人参一钱五分 陈皮八分 甘草三分 升麻 白茯苓各一钱 黄芪蜜炙 白朮土炒 泽泻 当归各二钱 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黄芩 花粉 乌药 前胡 黄蘗 知母

右煎服。冬天加桂。倘有别内证,因证加减。

十奇散 治发背伤于肾者。

桔梗 人参 当归身 花粉 五味子 芍药 乌药 香附 枳壳 木香 囊肿,加川楝子、槟榔。百节疼痛,加木瓜、牛膝、赤芍。寒热,加柴胡、黄芩。

酒煎散 治发背因毒内攻,其毒与好肉一般,平者用手按之,如牛颈之皮,上有黄泡,出腥水,乃毒入于肺,若不速治,即死。

当归 穿山甲炮 白芷 升麻 肉桂 木香 川芎 赤芍 甘草

右酒煎服。

内托十宣散 治蜂窝发背。

人参 黄芪炙 白朮炒 当归 白芍 厚朴 连翘 桔梗 防风甘草 荆芥穗 金银花 白芷 川芎 官桂

右水二锺,煎八分,食前,连进十贴。虚甚者,加附子。心神恍惚,夜梦不安,加远志、辰砂、酸枣仁。大便溏泄,加黄连、木香、白朮、土炒苍朮。内陷不发,加穿山甲、乳羊角烧灰。小便频数,加薏苡仁、益智。脓不透,加归须、地蜈蚣炙、赤芍药。

围药 治一切肿毒,不令内犯脏腑。

南星 木鳖 草乌 贝母 大蒜另捣 白芨 五倍子

右为末,生姜汁、米酢调敷,留口,二三日夜即消尽矣。常以酢润之。

败毒流气饮 治发背。

紫苏叶 桔梗 枳壳 防风 柴胡 生甘草 川芎 白芷 白芍药 当归 羌活 白茯苓 乌药 陈皮

右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千金内托散 治发背。

桔梗 厚朴 白芷 防风 人参 黄芪蜜炙 川芎 甘草 当归 官桂 黄芩 白朮土炒

右煎服。

人参内托散 治发背。

人参 白朮各二钱 陈皮 白芥子 黄芪 茯苓 川芎 白芍 苍朮 桔梗 黄芩酒炒 乌药 厚朴姜汁拌炒升麻各一钱 半夏 当归 枳实 花粉各一钱五分 香附 麦冬 黄连各五分 青皮八分 防风七分 甘草四分

右作一剂,姜五片,砂仁末五分,煎,临服加淡竹沥、姜汁半酒杯,和服之。加减存乎人。

万应黑虎膏 治背上痰注,如缠袋形。

多年小粉八两,炒黑 五倍炒黄 蛤粉 干姜 南星各四两 花粉 白芷 龟板酢炙 昆布 白芥子 乌药各二两 白芨五两 肉桂三两

右各为细末和匀,用生姜自然汁一碗,好酢一碗,葱半斤捣烂。加蜜三两,再捣,取汁半碗,三味和匀,火上熬热调药,俟通手敷患上,留一小洞出气,时用热余汁润之,一日夜方可易之。敷至一月,方得软矣。亦可下行剂。

神仙救命丹 治前证。待硬处活动如绵,煎剂服大半,方可下之,否则无益有损。

珍珠制研 麝香研 甘草末 枳实 全蝎末 蛤粉各一钱 冰片研,三分 陈胆星末,五钱 蟾酥六分 巴豆霜五分

右各为细末和匀,米粉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或酒或蜜汤送下,其痰从大便中出尽为度。如不行,再服即行。以薄粥补之。若不待其软,遂下行药,命亦难生。病者须要拱听医师之戒,清心寡欲,戒恼除忧,并忌油腻、生冷、蒜茄等物。如泻不止,可服后方。

又方 治前证泻不止者。

甘草七分 黄连 车前子 酒炒白芍 炒芩 茯苓各一钱五分 苍朮炒 白朮土炒,各二钱 猪苓 泽泻各一钱 人参莲肉

右水二锺,姜三片,枣二枚,煎服即愈。

开胃散 治发背寒气入胃,不欲饮食。

缩砂仁 枳壳 陈皮 白茯苓 肉桂 甘草 藿香 厚朴

右水煎服。仍用神异膏贴之。

护心散 一名乳粉托里散。治痈疽初发便服,毒气不攻。若恶心烦闷,呃呕喘嗽,以至泄泻,急服之。

真干菉豆粉二两 乳香五钱,研

右和匀,甘草汤调下。此药不时呷之,使药味长流胸膈间,则毒气不能攻心。

忍冬酒 凡痈疽初起时,便当服此,不问发于何处。

忍冬藤五两 甘草一两 水五碗,煎至一碗,再加无灰酒煎服。

犀角散 发背不曾服粉乳托里散,以致热毒冲于心经,故咽喉口舌生疮,甚至黑燥。先服犀角散,以解其毒,免有此证。

犀角 元参 黄芪 升麻 木通 麦门冬 赤芍药 生甘草 当归 大黄酒煨

右每五钱,水煎服。

洪宝丹 治发背黑色,四围烂开,用此把住好肉。

天花粉三两 姜黄 白芷各一两 赤芍药二两

右,共末之。若病势大热,可用热茶清调敷;如病少温,则用酒调;欲箍其脓,加姜汁四分,茶清六分。

金丝万应膏 治痈疽发背诸肿毒,定痛追脓,生肌收口。

川贝母半斤 草乌二两 地骨皮四两 黄芩 黄蘗 黄连 天花粉各一两 小蓟 大蓟 赤蔹 白蔹 马鞭草灵仙 白芨 赤芍药 肉桂各五钱 元参 细辛各三钱 大黄一斤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刘寄奴 丹皮 苏木 红花 露蜂房 马屁勃 血余 良姜 续断 桑寄生 木鳖 无名异 桃仁 连翘 象皮 金银花 乌梢尾 金毛狗脊 羌活 独活 仙灵皮 青皮 五加皮 白芷 防风 黄芪 姜黄 穿山甲 血见愁 僵蚕 半夏 龟板 乌药 皂角刺 天麻子 地榆 蕲艾 苦参 南星 牙皂 甘松 三柰 骨碎补 五倍子 槁本 麻黄 蝉蜕 青风藤 百合 何首乌 白藓皮 木通各一两 地龙三十条 虾蟆 全蝎 蜈蚣各二十条 蛇蜕十条 已上用真麻油二十斤,春浸十日,夏浸五日,秋浸十五日,冬浸一月,文武火煎熬。旋加桑柳槐枝各二斤,凤仙梗、豨莶草、益母草、芊芊活、见肿消等草各少许新鲜者,有水气,缓缓下之。若骤下则油泛上发浮,慎之慎之!待药焦黑,滤净滓,入油磁瓶中。此药必用丝绵衬麻布滤,方精制。再入锅内,慢火煎,油滴水不散为度。春夏明净松香一斤,下油二两,柳枝搅匀,候药温,旋下乳香、血竭、没药各一两,麝香一钱。春初天气尚寒,每斤再加油半两,秋初亦如之。冬月严寒,松香一斤,下油四两,细药同前搅至不粘手为度,倾入水中,多令人蘸水,炼如黄金色,再入水中浸三日,出火毒,任用。每药油一斤,加天鹅油一两,能使诸药透入骨髓。

附:炼松香法

松香不拘多少,入净锅中煎熬,柳棍搅之,俟其烊化,将稻柴滤净滓,俟冷结成块,取出任用。其砂石木屑,俱在柴中矣。

黄芪竹叶汤 治痈疽发背。

黄芪 甘草 黄芩 芍药 麦门冬各三两 当归 人参 石膏 芎藭 半夏制各二两 生地黄八两 大枣三十枚,擘淡竹叶一握 生姜五两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取一斗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日三,夜一。

八味黄芪散 【 《千金方》,下同】 治证同上。

黄芪 芎藭 大黄 黄连 白芍药 莽草 黄芩 栀子仁各等分

右八味,治下筛,鸡子白和如泥,涂故帛上,随肿大小傅之,干则易。若已开口,封疮上,须开头,令泄气。

内补散 一名木占斯散,治痈疽发背,未溃者令消,不消者令速溃疾愈。

木占斯 人参 干姜一作干地黄 桂心 细辛 厚朴 败酱 防风 花粉 桔梗 炙甘草各一两

右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药下咽,觉流入疮中。若痈疽灸之不能发,已坏者,可服之。未坏者,去败酱;已发脓者内败酱。服药日七八服,夜二三服,以多为善。若病在下,当脓血出,此为肠痈也。诸病在里,惟服此药,即觉其力,痛者即不痛。常服去败酱。治诸疮疽痔疮,妇人乳痈已溃便早愈。医人不知用此药,发背无有治者。若始觉背上有不好处而渴者,即勤服之。若药力行,觉渴止,便消散。若经已坏,但日夜服之勿住药,肿自消散。一方无桂心。

生肉膏 治痈疽发背,坏后生肉。

薤白五两 生地黄一斤 辛夷二两 独活 当归 大黄 黄芪 芎藭 白芷 白芍药 黄芩 续断各一两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腊月猪脂四升,煎取白芷黄下之,去滓敷之,立瘥。

又方 治证同上。

甘草 当归 白芷 肉苁蓉洗去鳞甲 蜀椒 细辛各二两 乌喙生用,六分 薤白二十茎 干地黄三两 蛇衔一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酢半斤渍一宿,次内猪膏三斤,煎令沸,三上三下,膏成,涂之立瘥。

猬皮散 治痈疽脓血诸漏坏败,男发背,女乳房及五痔。

刺猬皮 露蜂房各一具 地榆 附子 桂心 当归 续断各五分 厚朴六分 干姜 蜀椒 槁本各四分

右十一味,治下筛,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取瘥。加螌蝥七枚,益良。

又方 治发背,背上初欲结肿。

大黄 升麻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栀子三七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快利便止,不利更进。

内补散 治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

当归身 桂心各二两 人参 芎藭 厚朴 防风 甘草 白芷 桔梗各一两

右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绝。《外台》无防风、甘草、白芷。

又方 治痈疽发背。

蜀椒 干姜 黄芩 人参各二分 桂心一分 小豆一合半 芎藭二两 白蔹 甘草 附子 防风各一两

右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李根皮散 治痈疽发背,及少小瘰疬。

李根皮一升 (艹舌)蒌根 半夏各五两 通草 白蔹 桔梗 厚朴 黄芩 白附子各一两 甘草 当归各二两 葛根三两 芎藭六两 桂心 芍药各四两

右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疮大困者,夜再服之。曾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此散瘥。

大内塞排脓散 治发背痈疽经年,瘥后复发,此因大风或结气在内,经脉闭塞,至夏月已来,出攻于背,久不治,积聚作脓血,为疮内漏。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干姜各六两 甘草 石斛 人参 桂心 芍药各五分 巴戟天 麦门冬 干地黄 苁蓉 远志各八分 当归 石韦 芎藭各四分 附子 地胆 菟丝各三分

右二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稍加之。长服,终身不患痈疖。

漏芦汤 治痈疽发背,初觉一二日,便如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壮热,大便秘濇,小便赤黄,并宜服之。姙娠莫服。

漏芦 白蔹 黄芩 麻黄 枳实麸炒,去瓤 升麻 芍药 甘草炙 (石卜)硝各一两 大黄二两

右除硝外,余(口父)咀与硝同和匀,每服三钱,气实人五钱,水一盏半,文武火煎七沸,去滓,空心热服。

五利大黄汤 治人年四十已前,气血盛多,若患疮疽,大小便秘。

大黄根 黄芩去黑腐 升麻各一两 芒硝 栀子各一两二钱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五七沸,去滓,空心稍热服。

托里散 治痈疽发背,脓成败溃者。

川乌头炮 茯苓各三两 干姜炮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一两五钱 杏仁炒,去皮尖 五味子 桂心各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内托里散 治痈疽发背,溃后内虚者,或气弱人初觉生疮疡,亦可服内消,宜详细用之。

当归 芎藭 黄芪 厚朴去皮 桔梗 防风 甘草炒 官桂 人参 白芷 芍药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或木香汤亦可。

溻肿汤 治一切气实肿毒。

芍药 丹参 黄芩去黑心 白蔹各等分

右(口父)咀,用药五钱,水一升,煎十沸,帛蘸频溻之。

当归托里汤 治痈疽发背,脓成溃败者。

当归 黄芪 人参 熟地黄 川芎 芍药 甘草炙 柴胡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翠霞散 治痈疽发背,去毒生肌。

滑石一两 铜绿五钱 轻粉二钱 片脑另研 麝香另研,各三分 粉霜一字

右研细末,每蘸药纴于疮口上,以膏贴之。或滑石二两,名二圣散。量其浅深轻重用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七

背脊门

乳香散 治发背。

白干姜 苦丁香 草乌头各五钱 钓苓根 狼毒 乳香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用干掺之;或唾调作锭子,纴入疮口内。

追毒散 一名追毒锭子。治痈疽发背,脓水不快者。

五灵脂 川乌炮 白干姜炮,各一两 全蝎五钱

右为细末,用少许掺疮口中,深者纸捻蘸药纴于疮口内,以膏贴之;或浸蒸饼,令透,捻去水,和药合匀捻作锭子,每用纴入疮口中。

化毒丸 治一切肿毒初觉,一二日咳逆烦闷,或咽喉闭塞,发热恶寒。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各五钱 草乌酢浸,炮裂 浮石烧赤,酢淬七次,研,各七钱 巴豆四十九粒,去皮生用,另研

右五味为细末,用浮石、乌头,余酢打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后冷酒调下。忌热饮。取快利二三行,或吐出恶物为效。

保生挺子 治疔疮背疽瘰疬一切恶疮。

金脚信 雄黄 轻粉 硇砂各二钱 麝一钱 巴豆四十九粒,文武火炒,研

右为极细末,用黄蜡五钱熔开,将药和成挺子,冷水浸,少时取出,旋丸捏作饼子如钱眼大,将疮头拨开,安一饼子,次用神圣膏贴,后服托里散。若疮气入腹危者,服破棺丹。

神圣膏 治发背痈疽一切恶疮。

当归 槁本各半两 没药研 乳香研,各二钱 琥珀二钱五分 黄丹 黄蜡 白胶香各二两 胆矾 粉霜各一钱 槐枝柳枝各一百廿条 木鳖子去皮,五十个 巴豆仁十五个 清油二斤

右作一处,先将槐枝柳枝下油内熬焦,取出不用;后下余药,熬至焦黑,亦漉出不用;将油澄清,下黄丹再熬成膏,用绯帛摊之,甚效。

金银花散 【 《卫生宝鉴》】 治发背恶疮,托里止痛排脓。

金银花四两 甘草炒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四钱,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之。

夺命丹 【 《医学纲目》,下同】 治恶疮痈疽发背。

生大黄为末,置砂器中,以水搅八十一遍,飞过 牡蛎 生姜各一两 没药 乳香各一钱

右为粗末,转作丸子。一钱,用好酒一升,木炭火熬一沸,分二碗盛之,夜露一宿,早晨去滓,空心服。

黄蘗当归汤 治背疽。

黄蘗炒,七钱 连翘五分 黄芩炒 当归身炒 甘草炙,各一两 黄连炒 防风各五钱 泽泻 山栀 知母 地骨皮各三钱

右(口父)咀,分作四服,水一小碗,浸一时许,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滓,调下槟榔散,大温服。

五香散 治阴阳之气,郁结不消,结核肿痛,发背寒热头痛。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麝香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取三钱,水煎服。一方无麝香,有藿香。

五香汤 凡痈疽发背,因血凝气滞而生,气血闻香则行,故宜用此透达经络。

人参 黄芪 犀角屑,各一钱 木香 沉香 丁香 乳香 麝香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或为末点服。

二香散 治痈疽发背,因风、气、食三者而生,通用此调畅胃气。

益智仁 缩砂仁各三钱 木香 藿香 厚朴 白豆蔻 白茯苓 半夏曲 陈皮 苍朮泔浸 甘草各一钱半 丁香七分半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同水煎服。

四虎散 治发背初生,筋脉紧急不舒。

附子生,去皮,一两 天南星泡 半夏汤洗七次 狼毒各半两

右四味为末,热酒调成膏,摊上肿处,以熟绢缚定,觉患处如火烧,不妨。

乳香膏 凡痈疽外热内疼者,是有客邪,内有积毒,欲作脓透之候。背疮初发时小,后五七日,赤色肿高,即罨药令内毒散,减疼,免牵引,并治之。

乳香一两 青薄荷叶四两,洗干

右研匀,厚罨患处以青绢盖之。如干,以新汲水润之,常令湿,其热毒自然消散。如热毒攻结可用,气攻结不可用。

神异膏 治一切痈疽发背。

杏仁去皮尖,切片 露蜂房剪净,各一两,蜂多者妙 蛇蜕盐水洗净,焙干 元参各半两 黄芪三分 黄丹五两,研细 男子乱发洗净焙干,如鸡子大 真麻油一斤

右件药,先将麻油入银铫内,同乱发于风炉上慢慢文武火熬,候发焦熔尽,以杏仁投入,候杏仁色变,以好绵滤去滓;再将所熬清油,入银铫内,然后入黄芪、元参二味,慢火熬一二时,取出铫子,安一冷风炉上,候半时久,火力稍息,旋入露蜂房、蛇蜕二味,将柳枝急搅,移铫于火上,不住手搅,慢火熬至黄紫色,用绵滤过后,复入清油在铫内,乘冷投黄丹急搅,片时又移铫于火上,文武火慢慢熬不住手,用柳枝搅千余转,候药油变黑色,滴于水中,凝结成珠子,则是膏成就矣。若珠子稀,再熬少时,必候得所。然后用磁器内封收待用。或恐偶然熬火太过,稍硬难用,却入少蜡熬,添麻油在内,磁器盛封盖,于甑上蒸,乘热搅匀,收而用之。膏药熬成了,须用所盛磁器,置净水盆中,出火毒一昼夜,歇三日方可用。熬此膏药,极难于火候,须耐烦看火紧慢,火猛即药中火发,千万谨戒!膏药方甚多,-效者无出于此。

逼毒散 贴发背痈疽脓尽,四面皮粘,恐有脓毒攻起,宜用此药。

通明雄黄研飞,一钱 黄药子 白药子各一两 赤小豆二两

右为末,水调敷。

青散子 治发背痈疽,脓尽生肉平满,宜用,紧疮口生肌。

槿花叶盛时收,阴干,四两 青小豆 赤小豆 白芨各二两

右为末,临时用槿花末三钱匕,白芨、小豆末各一钱匕,相和,新汲水调,摊纸上,贴四畔,中心疮口不用贴。

和气散 治发背一切痈疽脓溃后,气虚脾脏滑泄,并四肢逆冷。

苍朮四两,米泔浸一日,洗净晒干,再以米酢炒令香黄色 甘草炙 青皮去穰,各一两 良姜炒 肉桂 干姜炮,各半两 陈粟半升

右七味为末,每服一钱,用炒茴香末半钱相和,温酒调下,不拘时。

追风通气散 治痈疽发背,流注肿毒脑疽,打破伤折,疝气血瘕脚气,诸气痞塞,块痛腰痛,一切痰饮为患。此药大能顺气匀血,扶植胃本,不伤元气,荡涤邪秽,自然通顺,不生变证,真仙剂也。

赤芍 木通 白芷 何首乌 枳壳 茴香 乌药 当归 甘草

右(口父)咀,酒水同煎。

二仙散 治发背痈疽,已成未成,已溃未溃,痛不可忍者。

白芷未溃者用一两,已溃者用五钱 贝母未溃者用五钱,已溃者用一两

右剉,好酒煎服。

搜脓散 治痈疽发背,一切恶疮,年深不效者。

白芷一两 芎藭二钱 白芍药三两 轻粉三钱

右为细末,每用干掺疮口上,疮口深者纴之。

芙蓉膏 治发背痈疽,痛如锥剜不可忍者,用此登时痛止如神。

芙蓉叶 黄荆子各等分

右二味,入石臼内捣极烂,鸡子清调擦患处,留顶,如烟雾起,立瘥。此方用在未溃之先,或将溃之际为宜。

三神膏 治痈疽发背。

蓖麻子去壳,四十九枚 陈酢一碗半 盐一撮

右三味,置锅中,用文武火熬之,槐枝搅膏,先将米泔水洗净疮,搽上药留顶。未成脓者即散,已成脓即溃。忌一切发物并酒。

神妙生肌散 治痈疽发背,诸般疮毒,溃烂疼痛。

滴乳香灯草同研 孩儿茶 海螵蛸 赤石脂 血竭 龟板炒 鳖甲炒 水银 黑铅各一钱 没药灯草同研 硼砂各二钱

右将银铅同煎化,将前药各为末,入银铅于内,研极细,掺疮上,神效。作痒,加白芷一钱。

铁桶膏 治痈疽发背,疔疮瘰疬,痔疮粉瘤。

荞麦秆灰淋汁二碗,熬至一碗 血竭 没药 乳香各三分,为末,入汁内再熬去半碗,取下待冷 黄丹 雄黄 朱砂各八分 好石灰八钱,为极细末,共一处放药汁内

右搅匀成膏,磁器收贮,用三棱针刺破,将药入内直送深入到底,不三四次全愈。

玉容膏 治发背痈疽溃烂,用此生肌止痛外护。

香油二两 黄蜡 寒水石火煅为末,各一两 黄丹末,一钱

右将油蜡化开,入后二味为膏,纸摊贴患处。

水云膏 治发背。

干姜炒 皂角炙,去皮弦 五倍子炒 川芎各一两 孩儿茶 乳香 没药各三钱 白矾火煅 槐花各一钱

右为末,猪胆汁调涂,神效。

神仙解毒丸 治疔疮发背、鱼口、诸般恶疮肿毒初发,一服立消。

白矾不拘多少,熔化 作丸如菉豆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丸,连须葱七八根,水煎一碗送下,立愈。已成者不伤生,未成者即消。

将军散 治发背痈疽,疔疮恶毒,一切无名肿痛,焮热初起未溃者。

大黄半生半煨 甘草节等分

右为细末,和匀,每用一匙,空心温酒调服,一二服,疏利为度。

铁箍散 治男妇发背,无名肿毒未溃者。

旧石灰四两 五倍子四两,二味同炒黑色为度 黄丹一两 雄黄七钱 胆矾五钱 共为末,酢调擦,留口出脓。

豆豉饼 治发背痈疽,肿硬不溃,及溃而不敛。

江西豆豉

右一味为末,唾津和作饼子如钱大,厚如三文,置患处,以艾壮于饼上灸之,饼干,再用唾津和作。如背疮肿大,用漱口水调作饼,覆患处,以艾铺于饼上烧之。如未成者,用之即消。已成者,纵不能全消,其毒顿减。前人俱称有奇功,不可忽之。

人参败毒散 治发背痈疽等证,憎寒壮热,甚至头痛拘急,状似伤寒者,宜服一二剂以衰其毒,轻则内自消,若至六七日不消,可服托里消毒散。

人参 前胡 柴胡 枳壳麸炒 羌活 独活 川芎 桔梗 茯苓 甘草各一钱

右作一剂,用水二碗,煎至八分,食远服。如热甚或痛者,加黄芩、黄连;大便不通,加煨大黄、(石卜)硝。

神仙截法 治痈疽发背一切恶疮,预服则毒气不入内。

真麻油一斤,银石器内煎熬十数沸,候冷

右用酒二碗,入油五盏,通口热服,一日用尽,缓则数日服之。吴安世曰:吾家三世用之,无有不验。又闻猎者云:凡中药箭,急服麻油,药毒即消。郑学论德甫屡用之甚验。按麻油下三焦热毒,通大小肠滞气。若疮疡初起,毒蓄于内,大便秘结者,用之以疏通其毒,诚为良法。若大便不实,三焦虚热,恐非所宜,用者审之。

赛命丹 一名赛飞龙夺命丹。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

蟾酥 朱砂 雄黄 胆矾 血竭 明乳香 没药各三钱 蜈蚣 麝香各五分 北细辛 全蝎 蝉退 穿山甲 白僵蚕 猪牙 皂角各六钱 片脑 白矾以信石少许同枯,去信石,各五分

右为末,端午日以酒糊和丸,菉豆大,每三丸,以葱酒一小锺吞下,被盖出汗,或吐。若不汗,再服白粥催之。

紫金锭 治一切痈疽肿毒。

文蛤三两,淡红黄色者,捶碎,洗 山慈姑各二两 红芽大戟洗净,一两五钱 麝香三钱,另研细 续随子去壳,研细,以纸包压去油,再研,一两

右各另为细末,和匀,以糯米粥和合于木臼中,杵千余下。每料分作四十锭,于端午重阳七夕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勿令鸡犬之类见之。合宜珍重,否则无效。痈疽发背未破,用冷水磨涂痛处,并服,良久觉痒立消。

飞龙夺命丹 治诸般肿毒疔疽恶疮。

蟾酥 轻粉各五分 朱砂飞研,三钱 白矾枯 寒水石 铜绿各一钱 蜗牛三十一粒,另研 乳香 没药 麝香各一钱

右件为细末,将蜗牛另碾一处丸。如丸不就,用好酒糊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一丸,生葱三五茎,嚼极烂,吐于手心,包药在内,热酒和葱送下,如重车行五七里汗出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胜金丹 治一切痈疽发背疔毒肿痛。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雄黄 辰砂 乳香 没药 血竭各一钱半 全蝎泡炙 穿山甲炙 天龙去头足炙,各三钱 白僵蚕炙去丝,五钱 蟾酥一钱

右为细末和匀,每服三分,赤沙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为度。

十全大补汤 治溃疡发热,或恶寒,或作痛,或脓多或清,或自汗盗汗,及流注瘰疬便毒久不作脓,或脓成不溃,溃而不敛。若血气不足之人,结肿未成脓者,宜加枳壳、香附、连翘,服之自消。

人参 肉桂 地黄酒蒸,焙 川芎 白芍药炒 白茯苓 白朮黄土水拌炒 黄芪盐水拌炒 当归酒拌,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右作一剂,用水二锺,姜枣煎服。

一粒金丹 治一切恶疮痈肿无名肿毒发背。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钱五分 各为细末,照秤分两数和匀,用黑肥枣个半,去皮核捣烂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量人虚实,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气壮实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过。后用水一口送药下,行尽数,次以米饮补之。

翠青锭子 一名善效锭子,治发背溃烂,追脓水,长肌肉。

铜青四钱 枯矾 韶粉 乳香 青黛各钱半 白蔹 轻粉各一钱 杏仁二十七粒 麝香半钱

右为细末,调糊为饼子,或糯米饭和亦得,看深浅纴之,直至疮平复,犹可用之,大有神效。如青金、翠霞、信效、红玉诸锭,针头散,追毒饼等方,不宜多用,谓犯生砒也。如有死肉,加白丁香一钱。

回阳玉龙膏 治阴发背之第一药也。

草乌头炒,三两 军姜煨,二两 南星煨 白芷 赤芍药炒,各一两 肉桂不见火,半两

右为末,用热酒调涂。若发背发于阴,又为冷药所误,又或发于阳而误于冷药,阳变为阴,满背黑烂,四围好肉上,用洪宝丹把住,中间以此药敷之,一夜阳气回,黑者皆红活,即住此药,却以冲和仙膏收功。如不效,欲作脓,又以南星、草乌加于冲和用之。如阳已回,黑已红,惟中间一点,黑烂不能红者,盖血已死,可以(石卜)硝、明矾、白丁香、硇砂、乳香,用唾调匀,于黑红交处作一圈,上用冲和膏盖之,至明早起,药自然去,黑肉如割,却以药洗之,掩以生肉合口药收功。

蟾酥丸 治痈疽发背疔黄。

川乌 莲花蕊 朱砂各一钱半 乳香 没药各二钱 轻粉 蟾酥各一钱 麝香五分

右为细末,糊丸豌豆大,每服一九,病重者二丸,依前法服,取汗。

桃花散 治痈疽发背,生肌活血。

乌鱼骨 虎骨 龙骨各一两 寒水石半斤,煅 白石脂 赤石脂 白蔹各半两 黄丹少许

右入白芨半两,同为细末,量疮大小敷贴。

乳香拔毒散 治痈疽发背,疼痛不可忍者。

乳香少许,另研 泥蜂窝壁间采,研

右为末,用酽酢调涂。干则以酢润之,痛立止。

乳香黄芪散 治痈疽发背,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败脓不假刀眨,其恶肉自下。及治打扑伤损,筋骨疼痛。

黄芪去芦 当归酒洗 川芎 麻黄去根节 甘草生 芍药 人参去芦 粟壳蜜炒,各一两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各五钱 陈皮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之。

当归连翘散 治发背痈疽。

当归 连翘 栀子仁 芍药 金银藤各一两 黄芩五钱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用水二盏,煎至七分,空心温服。要行,加大黄二钱。待药熟,入大黄,煎一二沸,去滓服。

赵养葵方 治发背初起。

穿山甲四片 牛皮胶四两 二味俱在新瓦上烧灰研细,用酒二碗调匀,从容服完,永无大患。此方妙甚,得之活人多矣。且简易可办。近以此方治诸恶疽疖皆愈,始知牛皮胶之功极大也。近来膏粱之人多患此,不知此方之妙,不肯一服,而世之庸医,亦不知此方之妙,自持成药,欺人多矣。外用牛皮胶,略用自然姜汁,同水熬膏如稀泥样为度,以布贴患处极效。

神授卫生汤 治发背痈疽,凡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能宣热散风,行瘀活血,解毒消肿,疏通脏腑,且药性平和,功效甚速,诚外科首用方也。

羌活八分 防风 白芷 穿山甲炒研 沉香 红花 连翘 石决明煅,各六分 皂刺 归尾 金银花 甘草节 天花粉各一钱 乳香五分 大黄酒拌炒,二钱,脉虚便利者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药,随后饮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饮酒一杯,随后服药以行药势。

内消沃雪汤 治发背初起,但未出脓,坚硬疼痛,不可忍者。

青皮 陈皮 穿山甲 乳香 没药 甘草节 黄芪 当归 连翘 金银花 白芷 射干 花粉 贝母 白芍 皂刺各八分 木香四分 大黄二钱

右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量病之上下,为食前后服之。

双解复生汤 治发背初起,憎寒发热,四肢拘急,内热口干,大小便秘,宜此药发表攻里,并效。

荆芥穗 防风 川芎 白芍药 黄芪 麻黄 甘草各五分 薄荷叶 山栀仁 当归 连翘 滑石末 金银花 羌活 人参 白朮各八分 大黄 芒硝各二钱 水二碗,表证甚者姜三片,葱头二茎,里证甚者,临服加生蜜三匙和服,为发表攻里双解药也。

内消散 治发背痈疽诸疮,此药能令内消化毒为黑水,从小便而出;势大者虽未全愈,亦可转重就轻,移深居浅。

金银花 知母 贝母 天花粉 白芨 半夏 穿山甲 皂角刺 乳香各一钱

右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留药滓捣烂,加秋芙蓉叶细末二两,白蜜五匙,同滓调傅疮上,一宿自消。重者再用一服。忌口效。

内固清心散 治发背热甚,臖痛烦躁,饮冷,有此证者,可预防毒气内攻;当服此药,庶不变证。

茯苓 辰砂 人参 元明粉 白豆蔻 甘草 乳香 明雄黄各二钱 冰片一钱 菉豆粉少许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蜜汤调下,不拘时候。

琥珀蜡矾丸 治发背已成未脓之际,恐毒气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膜护心,亦且散血解毒。

白矾一两二钱 朱砂 雄黄各一钱二分 琥珀一钱,另研极细 黄蜡一两 蜂蜜二钱,临服加

右上四味,先碾研极细,另将蜜蜡铜杓内熔化,离火片时,候蜡四边稍凝时,方入上药搅匀,共成一块,以一人将药火上微烘,众手急丸,小寒豆大,用朱砂为衣,磁罐收贮。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进二次,其功最效。

回阳三建汤 治阴疽发背初起,不疼不肿,不热不红,硬若牛皮,坚如顽石,十日外脉细身凉,肢体倦怠,形如鳖甲,色似土朱,粟顶多生孔,孔流血,根陷平散,软陷无脓,又皮不作腐,手热足凉者,俱急服之。

附子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茯苓 枸杞子 川芎 陈皮 山萸肉各一钱 木香 生甘草 紫草 厚朴 红花 独活各五分 煨姜三片,皂角树根上白皮二钱,水二豌,煎八分,入酒一杯,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用绵帛盖暖疮上,不得大开疮孔,走泄元气为要。愚按凡背疽属阴者,皆由脏腑先坏,而内毒不得发越于外也。旧有用鸡冠剪血滴于疽上者,有酢煮雄艾敷围者,猪脑热药敷围者,神灯火气灼照者,此数法皆阴疽之用。予虽尝用,未见其实。但阴疽不起者,如树木之根坏,强力培植枝叶,而终无发生之理。予尝据理用药,固有得其生者,十中三四。譬之稼穑,先疏其土,通其地脉,助其根本,回其阳气,此四者缺一不可。用苍朮、厚朴、茯苓、陈皮疏其上,川芎、当归、柴草、红花通其脉,人参、黄芪、枸杞、山萸助其本,附子、木香、甘草、独活回其阳。如此用之,但根本内有一脉未绝之气,服之俱可得生。又验其手足温暖,疮便发热,渐作臖肿,复生疼痛,色暗得活,坚硬得腐,胃气得回,此是药之效验,必在三服中应之为吉。外兼照法接助回阳,此通治阴疽之大法也。

神灯照法 治发背初起,七日前后,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不起发者即发,不腐溃者即腐,诚为良法也。

雄黄 朱砂 血竭 没药各二钱 麝香四分

右五味,研为细末,每用三分,绵纸裹药为捻,长约尺许,以真麻油润透,燃如灯火,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围徐徐照之,火头向上,药气入内。疮毒随火解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三条,渐加至四五条,候疮势渐消渐减,熏后随用敷药。如已溃大脓发泄时,不必用此照敷,只宜用膏药盖贴。

敷药 凡发背用神灯照后,即用此药敷之。

车前草连根 豨莶草 五龙草 金银花各等分

右四味鲜草药,一处捣烂,加三年陈小粉,初起仍加飞盐末二三分,共打为稠糊,遍敷疮上,中留一顶,以膏盖贴,避风,自然拔出脓毒。若冬月草无鲜者,预采蓄下,阴干为末,用陈米酢调敷,亦如前法,并效。今恐前敷药内用五龙草,随地或有缺少,不便合用,子尝用神灯照后,顶以膏盖,周围肿上,以如意金黄散代敷,亦效。

如意金黄散 治发背神灯照后,用此代前敷药。

天花粉上白,十斤 黄蘗 大黄 姜黄各五斤 香白芷二斤 紫厚朴 陈皮 生甘草 苍朮 天南星各二斤 以上共为咀片,晒极干燥,为极细末,磁坛收贮,勿令泄气,备用。

黍米寸金丹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寿丹,六名来苏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此方异人所传,治痈疽发背初起,憎寒壮热,四肢倦怠沉重者,不分表里,老幼轻重,并宜服之。

麝香五分 乳香 没药 雄黄 狗宝 轻粉 乌金石各一钱 蟾酥 硇砂各二钱 黄蜡 粉霜各三钱 鲤鱼胆阴干,三个 狗胆一个 白丁香四十九个 金头蜈蚣全者,酥炙黄,七条 头胎男乳一合

右为细末,除黄蜡、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后,入二味,和丸菉豆大,大人三丸,小儿用一丸,病重者五丸,冷病用葱汤,热病用新汲水送下,衣被密盖,勿令透风,汗出为度,诸病如失。后食白粥调理。

冲和膏 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不明者,宜用之。

紫荆皮炒,五两 独活炒,三两 赤芍炒,二两 石菖蒲一两半 白芷一两

右为细末,葱汤热酒俱可调敷。

煮拔筒 治发背已成,将溃时脓毒不得外发,必致内攻,乃生烦躁,重如负石,非此法拔提,毒气难出也

羌活 独活 紫苏 蕲艾 鲜菖蒲 甘草 白芷各五钱 连须葱三两 预用新鲜嫩竹一段,径口一寸二三分,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刀刬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柳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之,勿使浮起,用清水十大碗,渰筒煮数滚,内药约浓熟为度,取出候用。再用铍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药筒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将器倒出筒中物色,看其何样,如有脓血相粘,鲜明红黄之色,约有一二杯许,其病乃是活疮,治必终愈。如拔出物色纯是败血,气秽紫黑,稀水而无脓意相粘者,其病气血内败,肌肉不活,必是死疮,强治亦无功矣。此法家传,屡经有验。如阳疮易溃易脓之证,不必用此,以伤气血。只可用之于阴疮,要在十五日前后,坚硬不溃不脓者行之最当。此法的有回天之效,医家不可缺也。

当归酒 治发背阴疽。

辣桂五钱 当归四钱 木香 白芷各二钱

右銼,分二贴,每贴酒煎,去滓,入乳香末半钱,调服。

清心饮 治疮疡肿痛,发热饮冷,脉沉实,睡语不宁。

防风 川芎 薄荷叶 当归 芍药 大黄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末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朮 栀子各一分 黄连五钱 每剂一两,水二锺,煎至八分服。

破棺丹 治疮疡热极汗多,大渴便秘,谵语或发狂,结阳之证。

大黄二两五钱,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童便酒化下,白汤化服亦可。

十宣散 治疮疡脉缓濇,身倦怠,恶寒,或脉弦或紧细者,皆宜用之,散风寒,助阳气也。

人参 当归酒拌 黄芪盐水拌炒 甘草炙 白芷 川芎 桔梗炒,各一钱 厚朴姜制,五分 防风 肉桂各三分

右作一剂,水二锺,煎八分服。

箍药 治发背毒甚,散走不住,此药围之即解。

芙蓉叶 白芷 大黄 山慈姑 寒水石煅 白芨 苍耳草 黄蘗炒,各等分

右各另为末,用水调擦四围,中如干,以水润之。

乌金膏 解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陈致新。

巴豆一味,去壳炒焦,研如膏

右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上则白化。加乳香少许亦可。如纴疮内,能搜脓化毒,加香油少许调稀,可用。若余毒深伏,不能收敛者,宜此纴之,不致成漏。

援生膏 治一切恶疮初起,点破虽未全消,亦得以杀其毒。

雄黄五钱 轻粉 蟾酥各三钱 乳香 没药 血竭各一钱 麝香五分

右用荞麦秸灰,或真炭灰一斗二升,淋灰汤八九碗,将栗柴或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以备日久药干添用。取二碗盛于磁器内,将前药碾为极细末,入灰汤内用铁杆或柳枝顺搅,再入好细石灰一升,再搅匀,过一宿,却分于小磁罐收贮。凡遇诸恶疮,点当头一二点,一日换二次,次日又二次。须出血水为妙。如药干却加所存灰汤少许调之。

神功散 治发背一切疮疡,不问阴阳肿溃,并效。

黄蘗炒 川乌炮

右另为末,各等分,用唾津谪敷患处,并涂疮口。一道人不问阴阳肿溃,虚实痛否,此药用漱口水调搽,不留疮头,日易之,内服仙方活命饮甚效。

仙方活命饮 治一切疮疡,未作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排脓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穿山甲用蛤粉炒黄色 甘草节 防风 没药 赤芍 白芷 皂刺炒黄 归尾 乳香各一钱 天花粉 贝母各八分 金银花 陈皮各三分

右作一剂,用酒一碗,同入瓶内,纸糊瓶口,勿泄气,慢火煎,数沸,去滓,分病之上下,食前后服之。能饮酒者,再饮二三杯尤好。

神功托里散 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臖痛,憎寒壮热。

黄芪盐水拌炒 金银花 当归 粉草各一钱

右作一剂,用酒水各一锺,煎至一锺,分病上下,食前后服。少顷,再进一剂,擦敷患处,不问阴阳肿溃,老少虚实,皆可服。为末,酒调服,尤效。

清凉饮 治发背疮疡,烦躁饮冷,肾痛脉实,大便闭结,小便赤濇。

大黄炒 赤芍药 当归 甘草各二钱

右作一剂,用水二锺,煎八分,食前服。

苦参丸 治一切痈疽疮毒,臖痛作渴,或烦躁。

苦参不拘多少

右为末,用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温酒下。

雄黄解毒散 治一切痈肿溃烂,毒势甚者,先用此药二三次,以后用猪蹄汤。

雄黄一两 白矾四两 寒水石煅,一两半

右用滚水二三碗,乘热入前药末一两,洗患处,以太乙膏或神异膏贴之。

发背方 【 《中藏经》】

烧车螯 芦壳如无以竹根代 黄蘗 甘草

右等分为末,先以青盐、薄荷、芫荽、楼葱煮浆水汤洗疮,男子以妇人、妇人以男子唾,调前药涂之,以赤水出为度。

海马拔毒散 治疔疮发背恶疮,大有奇效。

雄黄三钱 海马一对,炙黄 穿山甲黄土,炒 朱砂 水银各一钱 冰片 麝香各少许

右为末,入水银研不见星,每以少许点之,一日一点,毒自出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八

背脊门

单方

发背痈疖:取多年烟熏壁土、黄蘗等分为末,姜汁拌调摊贴之,更以茅香汤调服一钱。壁土取东迎太阳者。【 《经验方》】

又方:取粪坑底泥,阴干为末,新水调敷,其痛立止。 【 时珍】

发背欲死:取伏龙肝末,酒调厚敷之,干即易,平乃止。 【 《千金方》】

痈肿发背:酢磨浓墨涂四围,中以猪胆汁涂之,干又上,一夜即消。 【 赵氏方】

又方:厨内倒吊尘为末,以生葱极嫩心同捣膏敷之,留顶,一日一换,干则以水润之。【 《集简方》】

又方:用甘草三两,微炙,瓶盛酒一斗,浸甘草,乃以黑铅一斤,熔化投酒中,如此九度,去滓,饮酒醉卧,即愈。【 《经验方》】

发背恶疮及诸痈疽:好光粉二两,真麻油三两,慢火熬,以柳枝急搅,至滴水成珠,入白胶末少许,入器,水浸两日,油纸摊贴,名神应膏。【 《直指方》】

发背初起:铁浆饮二升,取利。 【 《外台秘要》】

疽疮发背:银朱白矾等分,煎汤温洗,却用桑柴火远远灸之,日三次,甚效。 【 《救急方》】

麦饭石膏,治发背疮甚良,乃中岳山人吕子华秘方。取麦饭石,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鹅卵,或如饼,大略状。如握聚一团,麦饭有粒点,如豆如米,其色黄白,但于溪间麻石中寻有此状者,即是。取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烧赤,投米酢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筛细,入乳钵内,用数人更碾,五七日,要细腻细面,四两;鹿角一具,要生取连脑骨者,其自脱者不堪用,每二三寸截之,炭火烧,令烟尽即止,为末研细,二两;白蔹生研末二两,用三年米酢入银石器内煎,令鱼目沸,旋入药在内,竹枝子不住搅,熬一二时久,稀稠得所,顷在盆内待冷,以纸盖收,勿令尘入。用时以鹅翎拂膏,于肿上四围赤处尽涂之,中留钱大泄气。如末有脓即内消,已作头即撮小,已溃即排脓如湍水。若病久肌肉烂落,见出筋骨者,即涂细布上贴之,干即易,逐日疮口收敛。但失陷下穴者,即无不瘥。已溃者,用时先以猪蹄汤洗去脓血,故帛拭干,乃用药。其疮切忌手触动嫩肉,仍不可以口气吹风,及腋气月经有孕人见之,合药亦忌此等。初时一日一洗一换,十日后二日一换。此药要极细,方有效。若不细,涂之即极痛也。此方孙真人《千金》月令已有之,但不及此该悉且尽。又北齐马嗣明治杨遵彦背疮,取粗黄石如鹅卵大者,猛火烧赤,纳浓酢中,当有屑落酢中,再烧再淬石至尽,取屑日干,捣筛极细末,和酢涂之,立愈。刘禹锡《传信方》谓之炼石法,用敷疮肿无不验。

发背初起,恶寒啬啬,或已生疮肿瘾疹:消石三两,煅,水一升泡化,青布折三重,温溻赤处,热即换,频易取瘥。【 《外台秘要》】

发背初起,疑似者,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行,即愈。 【 《集验方》】

痈疽发背:用胡燕窝、土鼠坌土、榆白皮、(艹舌)蒌根等分为末,以女人月经衣,水洗取汁,和敷肿上,干即易之。

溃者封其四围,五日瘥。 【 《千金方》】

发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 【 《伤寒类要》】

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神效。 【 《乾坤秘韫》】

发背欲死,及一切肿毒赤游风疹,或风热头痛,芭蕉根捣烂涂之。 【 《肘后方》】

发背初起:草决明生用一升,捣,生甘草一两,水三升,煮一升,分二服。大抵血滞则生疮,肝主藏血,决明和肝气,不损元气也。【 《本事方》】

又方:用牡蛎粉灰,以鸡子白和,涂疮四围,频上取效。 【 《千金方》,下同】

又方:鹿角烧灰,酢和涂之,日五六易。

发背肿毒未成者:用活蟾一个,系放疮上半日,蟾必昏愦,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个,如前法,其蟾必踉蹡;再易一个,其蟾如旧,则毒散矣。累验极效。若势重者,以活蟾一个,或二三个,破开连肚,乘热合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物微见轻也。【 《医林集要》】

肿毒初起:大虾蟆一个,剁碎,同炒石灰研如泥,敷之频易。 【 《余居士方》】

痈疽发背及发乳诸毒: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用苦酒调涂帛上贴之。 【 《外台秘要》】

痈疽发背:用母猪蹄一双,通草六分,绵裹煮羹食之。 【 《梅师方》】

发脑发背及痈疽热疖恶疮:用腊月兔头捣烂,入瓶内密封,惟久愈佳。每用涂帛上厚封之,热痛即如水也,频换取瘥,乃止。【 《胜金方》】

发背痈肿:用白犬屎半升,水绞取汁服,以滓敷之,日再。 【 《外台秘要》】

五毒发背:金星草和根洗净,慢火焙干,每四两入生甘草一钱,捣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煎一二沸,更以温酒二三升相和,入瓶器内封固,时时饮之。忌生冷油腻毒物。【 《经验方》】

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 【 《海上方》】

发背欲死:鸡肠草捣敷之。

又方:冬瓜截去头,合疮上,瓜烂截去,更合之,瓜未尽,疮已小敛矣,乃用膏贴之。【 《肘后方》】

发背不溃:皂角刺麦麸炒黄一两,绵黄芪焙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服一大钱,酒一盏,乳香一块,煎七分,去滓温服。【 《本事方》】

发背初起:活蜗牛二百个,以新汲水一盏,汤瓶中封一夜,取涎水,入真蛤粉,旋调扫敷疮上,日十余度,热痛止则疮便愈。【 《集验方》】

又方:用鸡肫黄皮不落水者,阴干,临时温水润开贴之,随干随润,不过三五个,即消。【 《经验方》】

发背已溃:用鸡肫黄皮,同绵絮焙末,擦之,即愈。

背疮溃烂:黄黑牛屎多年者,晒干为末,入百草霜,研匀细掺之。 【 《谈野翁方》】

背疽初发:用黄明牛皮胶四两,酒一碗,重汤顿化,随意饮尽。不能饮者,滚白汤饮之,服此,毒不内收,不传恶证。【 《阮氏经验方》】

又方:牛皮胶新瓦上烧存性,研末,酒二碗服之。 【 《谈野翁试验方》】

搭手发背:用蚬子壳一个,密陀僧一钱,共为细末,桐油调擦,内服托里散。一方无蚬子壳。

发背肿毒:蛇头烧灰,酢和敷之,日三易。 【 《千金方》】

痈疽发背初作,及经十日以上,肿赤焮热,日夜疼痛,百药不效者:用煅鸡子一枚,新狗屎如鸡子大,搅匀,微火熬,令稀稠得所,捻作饼子,于肿头上贴之,以帛包抹,时时看视,觉饼热即易,勿令转动及歇气,经一宿定。如日多者,三日贴之,一日一易,至瘥乃止。此方秽恶,不可施之贵人。一切诸方,皆不能及,但可备员而已。【 《千金方》】

发背欲死:烧人屎灰,酢和敷之,干即易。 【 《肘后方》】

又方:凡人中热毒,眼花头运,口干舌苦,心惊背热,四肢麻木,觉有红晕在背后,即取槐子一大把,拣净铁锅内炒褐色,好酒一大碗煎滚,去槐子热服,待汗出即愈,未退再服。

发背不起:穿山甲、蛤粉拌匀炒,碾末,五钱酒下。

刻效散,治发背:用黄栝蒌一枚,白矾一钱,连皮子煅过为末,酢调敷,乳汁尤妙。

水龙收毒法,单治发背初起红色者:疮上用稠泥成圈,中间放水,下马蝗数条,待蝗吸毒血,一日三易,其疮即愈,谓之蜞针。

骊龙散,治发背破与不破二者之间,功能捷奏。用珍珠八分,牛粪一两,十二月生用,余月煅灰存性,铁锈一两,共研细末,以猪脑加酢,调敷疮口三五次,干再易之。

一艾二黄散,此夺旗斩将之剂,治发背黑色不痛,即为阴也。用艾叶一斤,硫黄、雄黄末各五钱,以水同煮艾半日,捣极烂,候温敷上,再煮,再易,十余遍,能知痛者可生;全无痛者,出紫血而死。

治发背一切痈疽金石药毒发,以紫背车螯大者,盐泥固济,火煅通红,放冷取出,研为极细末,地上出火毒一宿,以甘草膏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甘草汤下,日进三服,第三日取下恶物,用后药贴之。【 《中藏经》】

背疮白膏药:寒水石不以多少,火煅通红,入磁器中封口,令密,沉井中一宿,取出研极细,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稀稠得所,自疮赤尽处涂之,阔一指许,上以薄纸为花子,中心留一孔,贴定渐次赤退,即迤逦移近里至愈。纸花孔子外,所留纸,令与所涂药阔狭等。

发背初起,烂开不住,合围攻胜之剂:用白盐梅、皂角二味,烧存性,研末,不发热者,米酢调涂四围,连换即不走开。【 《疮疡全书》】

平肌追脓散,疮头冷者用:炒干姜碾末,鸡子清调搽四面。如溃烂,用猪蹄汤洗净疮口,拭干掺之,觉热如烘,肌平易愈。

发背痈疽,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用甘草三大两,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热敷肿上,以綢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黄芪粥为妙。

又方:甘草一大两,火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 《苏颂图经》】

痈疽发背初起未成者:苎根熟捣敷上,日夜数易,肿消则瘥。 【 《图经本草》】

发背痈疽成疮者:龙葵一两为末,麝香一分,研匀涂之,甚善。 【 《苏颂图经》】

虚火背疮:虚火上行,背内热如火炙者,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 【 《摘元方》】

疔疮发背:草乌头去皮为末,用葱白连须和捣,丸豌豆大,以雄黄为衣,每服一丸,先将葱一根细嚼,以热酒送下。或有恶心呕三四口,用冷水一口止之,即卧,以被厚盖,汗出为度。【 《乾坤秘韫》】

痈疽发背及乳疮:半夏末,鸡子白调涂之。 【 《肘后方》】

背腿间一点痛不可忍者:芫花根末,米酢调敷之。如不住,以帛束之。妇人产后尤宜。【 《袖珍方》】

发背初起:水调白蔹末涂之。 【 《肘后方》】

木莲草,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愈。 【 《苏颂》】

痈疽发背:生菖蒲末捣贴之,疮干者为末,水调涂之。 【 《秘宝方》】

发背初起,肿臖赤热:用紫背浮萍捣,和鸡子清贴之。 【 《圣惠方》】

发背:石韦炒末,冷酒调服。 【 《苏颂》】

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荞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饼,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即愈。【 《直指方》】

又方:粢米粉熬黑,以鸡子白和,涂练上,剪孔贴之,干则易,神效。 【 《葛氏方》】

背疮热肿:蕺菜捣汁涂之,留孔以泄热毒,冷则易之。 【 《经验方》】

发背恶疮:重阳日收老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二两捣碎,以不津器先铺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如此间铺,令尽,以纸数层密封,安置净处,上下以新砖承覆,勿犯地气,至正月后取出,去纸两重,日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茄已烂开,瓶倾出,滤去滓,别入新器中,以薄绵尽头,又曝至成膏,乃可用。每以酒调半匙,空腹饮之,日再。更以膏涂疮口四围,觉冷如冰,疮干便瘥。其有根本在肤腠者,亦可内消。若膏久干硬,即以饭饮化动用之。【 《图经本草》】

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桐叶酢蒸贴上,退热止痛,渐渐生肉收口。极验秘方也。【 《医林正宗》】

发背散血:槐花菉豆粉各一升,同炒象牙色,研末,用细茶一两,煎一碗,露一夜,调末三钱敷之,留头。勿犯妇女手。【 《摄生妙用方》】

痈疽发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捣极烂,和香油敷之,留头出气。燥则以苦茶频润。不粘更换新者。将愈,以桑叶嚼烂,随大小贴之,口合乃止,神效。【 《救急方》】

痈疽发背:巴豆树根掘取洗捣,敷患处,留头,妙不可言。收根阴干,临时水捣亦可。【 《经验方》】

发背初生,一切痈疽皆治:单用紫荆皮为末,酒调箍住,自然撮小不开,内服柞木饮子,乃救贫良剂也。【 《仙传外科》】

痈疽发背:用豮猪腰子一双,同飞面捣如泥,涂之即愈。

槐花酒,治发背一切疮毒,不问已成未成,但臖痛者并治之:槐花四五两,微炒黄,乘热入酒二锺,煎十余沸,去滓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又洽湿热疮疥,肠风痔漏,诸疮作痛,尤效。

又方:用乱发烧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猪脂敷上,日四五度,亦治发乳,救急方云;取猪羊脂切作片,冷水浸贴上,暖即易之,五六十片瘥。若初贴少许即寒,寒定好眠,甚效。

又方:三年酢滓,微火煎。令稠,和牛脂敷上。

又方:猪、狗牙烧灰,酢和敷上,日三四易。

又方:古蚌烧灰,鸡子白和敷之,日三易。

远志酒,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若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敷之即痛;有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可忍,傅之即不痛;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必清凉;或气虚血冷,溃而不敛,若七情内郁,治之必愈。用远志不以多少,泔浸捶去心为末,酒一盏,调末三钱,澄清饮之,以滓敷于患处。【 《医学纲目》】

治痈疽发背初肿时:方用风化石灰二两,细辛一两,共为粗末,用热酢调匀,敷患处,干再敷,三上,其肿即消。

有人患背疽,已溃如碗面大,视五脏仅膈膜耳,自谓必死。用大鲫鱼一枚,去肠脏,以羯羊粪入其中,烘焙焦黑,极燥,为细末,干掺之,疮口遂收,后竟无恙。此方累用有效。须候脓少欲生肌肉时用之。

又方:治背疽久不收口,用川椒去目炒黑一钱,定粉风化硝各二钱,白矾二钱半,乳香没药各一钱,共为末掺之。

治背疮肉长疾,皮不及裹,见风即成僵,以寒水石烧研为细末,敷疮上,再用铜绿细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治一切发背疔疮无名肿毒:三月清明,将虾豚收一罐,用雄黄、朱砂各一两研细末,入罐内晒之,至端午日取出听用。如擦疮,用药磨水点上,立消。【 《古今医鉴》】

治发背方:苍耳炒黄擦去刺,再炒深黄,不见风,研细末,每服五钱匕,好热酒调,食前、临卧服。【 海藏】

发背:用金银藤取五六两捣烂,入热酒一锺,搅匀取汁,酒温服,滓罨患处,四五服立效。【 《赵氏医贯》】

鸡血散,治发背阴证:用赤雄鸡剪去冠尖少许,倒提滴血疮上,血尽再换,不过五六鸡,痛止毒消,其疮自愈。内以人参六两,分六贴,尽日煎服。【 《医学入门》】

痈疽发背:用伏龙肝,以鸡子黄和涂之,或酢调,或大蒜同研贴之,并佳。 【 《本草》】

发背:取白凤仙花连根叶捣烂,先以米酢洗患处,后敷药,一日一换,如神。 【 《万病回春》】

背疽:取薜荔叶烂研,取汁和蜜,饮数升,以滓敷疮上。

又方:薜荔叶细末和酒,绞取汁,煎数沸,服之。 【 《本草》】

发背:用芙蓉花及叶,并晒干为末,酢调敷,白莲尤佳。 【 《丹溪心法》】

针灸

《素问》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旁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肺热病者,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刺脊间,中髓为伛。

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

病在少腹有积,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灵枢》曰: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手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金匮要略》曰:饮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肠结。

《甲乙经》曰:肩背痹痛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

肩背不可自带衣,臂腕外侧痛不举,阳谷主之。

肩背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

项背痛引颈,魄户主之。

肩痛胸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腰脊痛不得俯仰,刺脊中睪,脊内廉痛,便难,阴痿不用,少腹急引阴及脚内廉内,阴谷主之。

男子脊急目赤,支沟主之。

腰脊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阳乃痿,身瞤,章门主之。

肾脉缓甚为折脊。

《千金方》曰:列缺主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交两手而瞀。凡实则为背热背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肩寒栗,气不足以息。

附分,主背痛引头。

膈关、秩边、京骨,主背恶寒痛,脊强难以俯仰。

鱼际,主痹走胸背,不得息。

经渠、丘墟,主胸背急,胸中彭彭。

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锺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 原缺,据《千金》卷二十二补。,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于死。其临困之时,已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中皆脓出,寻时失音。所以养生者,少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饼作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饼上,贴着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瘥;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瘥;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仍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法:诸发背未作大脓,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莫住,瘥乃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当两肩上发者。

凡肿起背胛间,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也。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即入内杀人。若灸,当疮上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证治者,皆死。

《医学纲目》曰:针灸背痛有二法:其一取肺。经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又云: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肾。经云: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是也。

肩背痛连胛:取胛缝,在背踹骨下直腋缝尖及臂,取二寸半,泻六吸;五枢二寸半,泻八吸。

肩背胛痛,取昆仑、悬锺、肩井。

肩背颈项腋前痛,与胸相引者,取涌泉一分,见血乃妙。前腋刺面上一寸。

又法:取气舍五分,灸天髎;又取曲池一寸半,天井五分。

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针灸脊痛脊强有三法:其一,取督脉。经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别走太阳,实则脊强,取之所别也。

其二,取足太阳。经云: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是也。

其三,取小肠。经云:少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是也。

脊膂并腰疼,取人中口含水突处,针入三分,略向上些,但泻无补,留三吸;委中二寸半,忌灸;又于四畔紫脉上,去血如藤块者,不可出血。出血不止令人夭。又泻三里、五枢。

《薛氏医案》曰:神效桑枝灸,治发背不起,或瘀肉不溃,此阳气虚弱,用桑枝燃火着,吹熄焰,用火灸患处片时,日三五次以助肿溃。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畔。其阴疮瘰疬流注臁疮恶疮久不愈者,亦宜用之。大抵此法未溃则解热毒,止疼痛,消瘀肿;已溃则补阳气,散余毒,生肌肉。其阳证肿痛,甚或重如负石,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内消;日久者,用之虽溃亦浅,且无苦楚。惜患者不知有此,治者亦不肯用此也。

隔蒜灸法,治一切疮毒发背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盖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法也,有回生之功。用大蒜去皮,切三文钱厚,安疮头上,用艾壮于蒜上,灸之三壮,换蒜复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杀其大势,不能为害。如疮大用蒜捣烂,摊患处,将艾铺上烧之,蒜败再换。如不痛或不作脓,及不发起或阴疮,尤宜多灸,灸而仍不痛,不作脓,不起发者,不治。此气血虚极也。

李氏云:凡患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但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可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头上,铺艾灸之,痛否皆以隔蒜灸法为度。愚按前证或附骨疽及臀腿诸毒初起未明者,寻头用灸,多自内消;其毒炽盛,更服活命饮,其功尤捷。若气血虚弱,必以补托为主。若背疽大溃,欲验穿透内膜者,不可用皂角取嚏法,但以纸封患处,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纸不动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鼓动内膜,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伍氏方论》曰:夫痈疽发背,皆有所因,论中言之详矣。凡初觉赤肿,先从背脊骨第二陷中两旁,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名热腑穴,二处各灸七壮。此能疏泄诸阳热气,永无痈疽之苦。或隔蒜灸,不论壮数,则邪无所容,而真气不损。但头项见疮,宜用骑竹马及足三里灸之。

伍氏曰:凡治痈疽发背疔疮不痛者,必灸使痛,痛者必灸使不痛。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气轻浅;灸而不痛者,乃毒气深重。悉宜内服追毒排脓,外敷消毒之药。大抵痈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闷乱不知痛者,难治。

《素问》云: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甚则肉腐为脓。凡发背多因服金石而发者,有因上代曾服而发者,其候多发于皮,起如粟,或痛或痒,多致不救。外面如拳,古人云:外面如麻,里面如瓜。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出脓,寻时失喑。凡有此证,可用净土水调,量大小作饼,厚分许,以艾炷灸之,内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酢调蚌壳灰涂之,更以骑竹马法灸之,甚良。愚按前证仍参首论主治,恐其表里热毒之不同,元气虚实之不一也。

伍氏曰:夫痈发背者,皮薄肿高,多有椒眼数十粒;疽发背者,皮肤顽硬,状如牛颈之皮。二证皆宜灼艾,痈成脓则宜针。其针当以马衔铁为之,形如韭叶样,两面皆利,可以横直裂开五六寸许,取去毒血,其病顿轻。须先灸而后裂。可服神仙追毒丸,利去毒根,次服排脓托里等药调治。疽成脓则宜烙,用银篦大寸许,长六寸,烧赤,频烙患处,以脓出为效。大抵痈疽难于诸科,非心传契妙,其可以易治耶?愚按前证若气血充实,其脓即成,宜速针之,勿药可愈。若气血亏损,脓不能出,或脓出反痛,须托里养胃,庶保终吉。

伍氏曰:但觉背两胛间赤痒肿痛,或有白粒,且以津唾时润令湿,切勿抓破。大抵在背微有赤肿点,或因抓破入浴犯水,或因饮食脍炙而作。初未辨证,且以津润,时用墨围之,若肿赤,急就围中灼艾,最善。人皆疑以火热太过,多致延漫,误者众矣。愚按疽发背胛,若有瘀肉腐烂,脓水淋漓,肿痛仍作者,此处有筋一层间隔,内脓不出故也,宜用针引之。老弱者,若待其自溃,多致不救,治者审之。

臖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气盛也,隔蒜灸之。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毒随火而散。再不痛者,须明灸之。肿硬痛深脉实者,邪在内也,下之。

《医学入门》曰: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即愈;脊膂痛者,针人中尤妙。

《东医宝鉴》曰:背痛乃作劳所致,技艺之人与士女刻苦者多有此,色劳者亦患之,惟灸膏肓穴为妙。

导引

《保生秘要》曰:背作疼胀,导引法:以掌心搓之九九,乘热交搭于左右二肩,躬身用力,往来煽动九九之数,加以运功。

运功即行艮背大小圈法。行后,手指至指甲散出滞气,于疼病亦如之。左疼行左,右疼行右,二边俱疼,分而行之。背疽运功,依患处念推而行之,或推开肺经升肾水洗之。

附:艮背诀。故初学之士,静坐片时,将万虑扫除,凝神定志,于本穴之中背之腔子里,平心元虚处,初从口念太乙救苦,而渐归于心归于背,存无守有,念兹在兹,从有复冥于无,神自虚而灵矣。

医案

《齐东野语》曰:族伯临川推官,平生以体孱气弱,多服乌、附、丹砂,晚年疽发于背,其大如扇。医者悉归罪于丹石之毒,凡菉豆粉、羊血解毒之品,莫不遍试,殊不少损。或以后市街祝老为荐者,祝本疡医,然指下极精。诊脉已,即云:非敢求异于诸公,然此乃极阴证。在我法中,正当多服伏火朱砂及三建汤,否则非吾所知也。诸子皆有难色,然其势已殆,姑尝试一二小料,而祝复俾作大剂顿服。三日后,始用膏药敷贴,而丹砂乌附,略不辍口,半月余而疮遂平。凡服三建汤二百五十服,此亦可谓奇工矣。洪景卢所载时康祖病心痔,用《圣惠方》治腰痛,鹿茸、附子药服之而差。又福州郭医用茸、附医漏痔疾,皆此类也。盖痈疽皆有阴阳证,要当一决于指下,而今世外科,往往不善于脉,每以私意揣摩,故多失之,此不可不精察也。

《本事方》曰:一人发背,医疗逾月,势益甚。有张生者,教以艾火灸其上,至一百五十壮,知痛乃止。明日镊去黑痂,脓尽溃,肉理皆红,不复痛,乃以膏药贴之,日一易,易时剪去黑烂,月余乃平复。

《疮疡全书》曰:一人年六十岁,冬至后发背疽,五七日肿势约七寸,开迟,故变证果生,觉疮重如负石,热如火,痛倍常,六脉沉数,按之有力,此膏粱积热之变,邪气酷热,寒药治之。时冬月严寒,复有用寒远寒之戒,乃思《内经》有假者反之,违其时,从其证,可也。

一人胸背皆驼,颈渐短,问其故,因食旱鳖所致。患上用紫苏煎汤洗净,次用龟尿擦之。取龟尿法,以龟置器中,用镜照之,则尿出矣。

一人背发一块,心神兀兀,四肢倦怠,饮食不进,一医曰,此虱瘤也,剖开果虱合许。甘草汤洗净拭干,将多年油木梳,煅灰为末,麻油调擦,立愈。

《儒门事亲》曰:一富家女,年十余岁,好食紫樱,每食即二三斤,岁岁如此,至十余年。一日,潮热如劳,戴人诊其两手,脉皆洪大而有力,谓之曰:他日必作恶疮肿毒,热上攻目,阳盛阴脱之证。其家大怒,不肯服解毒之药。不一二年,患一背疽如盘,痛不可忍。其女忽思戴人曾有是言,再三悔过请戴人,戴人以(金非)针绕疽晕刺数百针,去血一斗,如此三次,渐渐痛减肿消,微出脓而敛。将作痂时,使服十补内托散乃痊。终身忌口,然目亦昏,终身无子。

《丹溪心法》曰:一男子忽患肩背胛缝一线疼,上跨肩至胸前侧胁而止,其痛昼夜不息,不可忍,其脉弦数,重取豁大,左大于右。夫背胛,小肠经也;胸胁,胆经也。此必思虑伤心,脏未病而腑先病,故痛从背胛起,谋虑不决,又归之胆,故痛至胸胁而止,乃小肠火来乘胆木,子来乘母,是为实邪。询之,果因谋虑不遂而病。以人参四钱,木通二钱,煎汤下龙荟丸数服,愈。

一人背伛偻,足挛,脉沉弦而细,以煨肾散与之,上吐下泻,凡三服乃愈。

一男子年五十,形实色黑,背生红肿,及胛骨下痛,其脉浮数而洪紧,食亦呕,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蘗、生附、栝蒌子、甘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芩、半夏、生姜六贴而消。此正内托之法,非精要内托散、乳香、菉豆等药。想此方专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设,不因丹石而发,恐非必用之剂。

五八婶年六十岁,背上生疮,脉洪大数,午后恶寒发热,食少,用连翘、黄芪、砂仁各三钱,人参、当归各二钱,陈皮、茯苓各五分,炙甘草、白朮各一钱,以黄芪为君,甘草、归、参为佐,乃实内补虚之中兼托里也。

一人年七十,患背疽,径尺余,杂与五香、十宣数十贴,脓血腥秽,呕逆不食者,旬余。病人自去吃内托散,膈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所苦者,淋之痛与呕吐不得睡而已。急以参、芪、归、朮煮膏,以牛膝汤入竹沥饮之,三日后,尽药一斤半,淋止思食;七日后,尽药四斤,脓自涌出而得睡;又兼旬而安。

一男子年六十余,性好酒肉,背疽见脓,呕逆发热,盖其得内托十宣多矣。医以呕逆,于嘉禾散中,加丁香以温胃行气,时七月大热,脉洪数有力,予因谓此脉证在溃疡尤为忌,然形气实,只宜人参膏和竹沥饮之,尽药十五斤,竹百余竿而安。予曰:此病幸安也。不薄味,必再作。仍厚味自若。夏月醉后,坐水池中,又年余,左胁旁生一软块如饼,二年后,软块为疽。本人见脓血淋漓,而脉洪数有力,又呕逆食少,遂自以人参膏入竹沥饮之,又百余竿而安。今八十岁,强健如旧。此病以老年血气弱,两服人参、竹沥而皆愈。若与内托十宣散,恐未能若是之安全也。

予治章兄背疽经尺,家贫待死而已。视疮穴黑深,似有近内之意,急作参芪归朮膏饮三日,略以艾芎汤洗,气息奄奄,不可支持,幸其身不发热,而可进饮食,每日作馄饨大碗与之。尽药膏五斤,馄饨多肉者三十碗,疮口渐合,以其因肉与馄饨助气之有益也。

《卫生宝鉴》曰:戊午冬,予从军住扎于成武县,有贾仓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后数日疽发于背,五七日肿势约七寸许,不任其痛。疡医曰:视之脓已成,可开发矣。公惧不从。逾三日,医曰:不开恐变生矣。遂以燔针开之,脓泄痛减。以开迟之故,迨二日变证果生,觉重如负石,热如焫火,痛楚倍常,六脉沉数,按之有力,此膏粱积热之变也。邪气酷热,固宜以寒药治之。时月严凝,复有用寒远寒之戒,乃思《内经》云,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以从其证可也。与疡医议,急作清凉饮子,加黄连秤一两五钱作一服服之,利下两行,痛减七分。翌日,复进前药,其证悉除。后月余平复。

《医学纲目》曰:史源母背髀间微痒,视之,有赤半寸许,方有白粒如粟黍,乃急着艾灸,其赤随消,二七壮而止。信宿复觉微痛,视之,有赤下流,长二寸,阔如韭叶,举家皆以前灸为悔。或云,等慈寺尼智全者,前病疮甚大,得灸而愈。奔问之,全云,剧时昏不知,但小师辈言范八奉议守定,灸八百余壮,方苏,约艾一筛尔。亟归白之。见从。始以艾作炷,如银杏大,灸其上十数,殊不觉痛;乃截四旁赤,引其炷减四之三,皆觉痛;七壮后觉痒。每一壮烬,则赤随缩入,灸至二十余壮,赤晕收退。病者不惮,遂以艾作团,大灸其上,渐加至鸡黄大,约四十壮方觉痛,视火焦处已寸余。盖灸之迟,而初发处肉已坏,坏肉成顽,直至好肉方痛。四旁知痛,肉未坏也。病者六夜不寐,至是食粥安寝。至晚视之,疮如覆甑,突高三四寸,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突然高者,毒气出外而聚也;百数小窍者,毒未聚而浮攻肌肤也;色正黑者,皮与肉俱坏也。非艾火出其毒于坏肉之裹,则五脏逼矣。

《薛氏医案》曰:宪副陈鲁山居官勤苦,劳伤元气,背患疽,漫肿,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脉浮大,按之微细,左寸短而右寸若无,十余日肿未全起。此病元气虚寒,朝用参、芪、姜、桂、归、朮、陈皮、半夏、炙草温补其阳,夕用加减八味丸滋其肝肾,各四剂而腐溃,但脓水清稀,盗汗自汗,内热晡热,脉浮而数;改用八珍汤,复发热而阳夜举,此肾虚火动,仍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而安。又因怒动肝火,疮出鲜血二盏许,左关弦数,右关弦弱,此肝木侮脾,以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统血,用十全大补兼前药各二剂而血止。再用前药调理而痊。

节推王器之背患疽,疮头如黍,臖肿背重,脉沉而实,此毒在内,服黄连内疏汤二剂,少退,更与仙方活命饮而愈。

举人刘华甫臖肿作痛,脉浮而数,此毒蓄于经络,用内托复煎散二剂而臖肿减,用仙方活命饮四剂而肿痛止,更用托里药而痊。

一儒者患背疽,肿臖痛甚,此热毒蕴结而炽盛,用隔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饮而肿消,更与托里药而溃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虽溃而新肉不生,此毒气解而脾胃之气虚也,用六君子加芎、归、五味、黄芪渐愈,用十全大补汤全愈。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脓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气血俱虚也,用十全大补汤,月余而敛。

一男子背患疽,肿痛,赤晕尺余,背如负石,其势当峻攻,其脉又不宜,遂砭赤处出紫血碗许,肿痛顿退,更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饮二剂,疮口及砭处出血水而消。大抵疮毒势甚,若用攻剂,怯弱之人,必损元气,因而变证者众矣。

儒者周在鲁怀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脉弦洪,脾脉浮大,按之微细,以补中益气加桔梗、贝母,少用银花、白芷二剂,肝脉顿退,脾脉顿复,乃以活命饮二剂,脓溃肿消,肝脉仍弦,此毒虽去而胃气复伤,仍用前汤,加半夏、茯苓而愈。用银花、白芷,非为治疮,乃解患者之疑耳。

秋官高竹真患背疽,色黯坚硬,重如负石,神思昏愦可畏。其亲廷评郑沙村请同往治。郑云:竹真先任湖广某县时,以某河涉险不便,竹真为整治有功,其民为立生祠。凡渡河者无不祷祭,竹真患此,悉疑立祠致祟。余曰:不然。病因元气虚寒,积毒炽盛所致。遂以杵蒜摊患处,用钱大艾炷灸二十余壮,尚不知;乃摊蒜铺艾灸,亦不知;乃着肉灸,良久方知,再灸方痛。内服参、附大补之剂而起。

水部曹文兆背胛患之半月余,疮头如粟且多,内痛如刺,其脉歇止,此元气虚而疽蓄于内,非灸不可,遂灼艾二三十壮,饮以六君加藿香、当归数剂,疮势渐起,内痛顿去,胃脉渐至。但疮色紫,瘀肉不溃,此阳气虚也,燃桑枝灸患处,以解散其毒,补接阳气,仍以前药,加参、芪、归、桂,色赤脓稠,瘀肉渐腐,两月而愈。夫邪气沉伏,真气怯弱,不能起发,须灸而兼大补。若投以常药,待其自溃,鲜有不悞者。

儒者顾大有年几六旬,仲冬背疽初起,入房,患处黑死五寸许,黯晕尺余,漫肿坚硬,背如负石,发热作渴,小便频数,两耳重听,扬手露体,神思昏愦,脉沉而细,右手为甚,便秘二十七日,计进饮食百余碗,腹内如常,众欲通之,余曰:所喜者此耳。急用大剂六君,加姜、附、肉桂三剂,疮始臖痛。自后空心用前药,午后以六味丸料,加参、芪、归、朮五剂,复用活命饮二剂,针出黑血甚多,瘀脓少许,背即轻软,仍用前药,便亦通利。余适他往四日,神思复昏,疮仍黑陷,脓水淋漓,饮食不进,急以参、芪、归、朮各一两,炮附子五钱,姜、桂各三钱服之,即索饮食,并鸭子二枚。自后日进前药二剂,肉腐脓溃而愈。

佥宪申天益兄背患疽,脉沉而实,肿硬木闷,大便秘结,此毒蓄于内,用大黄、白芷,名万全散,一服去瘀血,疮顿消。

通府张廷仪背患疽作呕,臖痛,大便秘结,口干作渴,此内蕴热毒,用竹叶石膏汤二剂,诸证顿退;用托里消毒散,四畔肿消;用仙方活命饮,疮亦寻愈。

一男子背疮溃而瘀血不散,此阳气虚弱也,用参、芪、归、朮峻补,更以桑枝灸之,又用托里散加肉桂,疮口自敛,此补接阳气之法也。

一男子背疮漫肿微痛,食少体倦。余曰:证属形病俱虚,法当补元气为主。彼不信,仍用攻毒之剂,中央肉黯五寸许,恶证悉具,复求治。余曰:此胃气虚寒而变证作矣。当急温补脾胃,则恶证自退,黯肉自生。仍不信,乃割死肉祛恶证,遂致不起。

御医王介之室背疽,不起发,不臖赤,泄泻欲呕,饮食少思,手足厥冷,脉息如无,此阳气虚寒,用大补之剂,加附子二钱,姜、桂各一钱,不应;附子加至三钱二剂,泄泻愈甚;又以附子一枚,姜、桂各二钱,参、芪、归、朮各五钱作一剂,腹内始热,呕吐始止,手足始温,脉息始复。仍用大补加姜、附四剂乃溃,三十剂得愈,六年后仍殁。虚寒之证。

大尹陈国信素阴虚,背患疽,用参、芪大补而不敛,内热发热,舌燥唇裂,小便频数,口干饮汤,呕吐泻利,耳闭目盲,仰首则眩运,脉浮大而数。余曰:疮口不敛,脾土败也;舌燥唇裂,肾水枯也;小便频数,肺气衰也;内热发热,虚火上炎也;口干饮汤,真寒之象也;呕吐泻利,真火衰败也;耳闭目盲,肝木枯败也;仰首眩运,肾气绝也。辞不治,后果殁。

姑苏黄汝耘年逾五十,患发背,用生肌药太早,竟背腐溃,更加泄泻,脉微缓。予谓脾胃虚,先用二神丸以止其泻,次以大补药以治其本,更用猪蹄汤洗净,以黄芪末填满患处,乃用膏药。喜其初起时,曾用蒜多灸,故毒不内攻,两月而愈。

许序班患发背,十余日疮头如粟许,肿硬木闷,肉色不变,寒热拘急,脉沉实,此毒在内也。先以黄连内疏汤,次用消毒托里药,其毒始发。奈欲速急,又用生肌药,患处忽若负重,身如火臖,后竟不起。东垣云:毒气未尽,不可用生肌药,纵得平复,必再发。若毒气入腹,十死八九。大抵毒气尽,脾气壮,则肌肉自生,生肌药可弗用矣。

郑大理伯兴髆骨患疽,背左右各一,竟背重如负石,两臂如坠,疮头皆如大豆许,其隐于皮肤如粟者,不计其数,疮色黯而不起已七日,口干作渴。子诊之,脾胃脉甚虚。彼云:昨日所进粥食,今尚不消作酸。予意此难治之证,因与素善者筹其治法,以隔蒜灸二十余壮,其背与臂,动觉少便;随用六君子汤加姜汁炒山栀及吴茱萸,连服数剂,吞酸遂止,饮食少进。但口干疮仍不起,色亦不赤,亦无脓,复如前法灸二十余壮,背臂顿便,疮遂发。其时适秋,又投以大补之剂,以生脉散以代茶饮。

一男子背疽不起发,脉浮,按之则濇,此血气俱虚,故不能发。非补剂不愈。

太守朱阳山之内,年五十二,四月四日背当心生疽如粟,三日渐大,根盘五寸许,不肿痛,不寒热,脉微而沉。余曰:实则痛,虚则痒。不发不治,溃而不敛亦不治。乃与大补阳气之剂,色白而黯,疮势如故,神疲食减,小便淋濇。乃与大补气血如姜、桂二剂,疮亦不起。十五日,涉怒,呕泻并作,复与大补药一剂,疮仍不起,留前药二剂,昏愦不服。或劝之,始悟,依方连进七剂。十六日,疮起而溃,色红而淡。十九日,与大补二十余剂,后因劳自汗,口干舌强,太阳发际脑顶俱胀,此血气俱虚,肝胆火上炎,用补中益气加山栀、芍药顿愈。但内热少睡,手足不时发热晡热,用逍遥散加山栀,热退;复用归脾汤,疮亦愈。计疮发及敛,凡四十二日,未尝一用攻疮之药。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九

背脊门

医案

《薛己医案》曰:江阴举人陈鸣岐寓京,患背疽,用大补之剂而愈。翌日,设席作谢,对谈如常。是晚,得家信,大拂其意,恼怒,发热作渴,食梨子少许。至夜,连泻数次。早,促予视,脉已脱矣,竟至不起。夫梨者利也,疏利下行之物,凡脾胃虚寒产妇金疮者,皆当忌之。

留都郑中翰,仲夏患发背,已半月,疮头十余枚,皆如栗许,漫肿坚硬,根大如盘,背重如负石,即隔蒜灸五十余壮,其背顿轻。彼因轻愈,不守禁忌,三日后大作,疮不起发,喜得作痛,用活命饮四剂,势少退;用香砂六君子汤四剂,饮食少进。彼恃知医,自用败毒药二剂,饮食益少,口流涎沫,若不自知,此脾虚之甚也。每用托里药内参、芪各三钱,彼密自拣去大半,后虽用大补药加姜、桂,亦不应;遂以参、芪各一斤,归、朮各半斤,干姜、桂、附各一两,煎膏一罐,三日饮尽,涎顿止,腐顿溃,食顿进;再用托里健脾药,腐肉自脱而愈。

南都聘士叶公玉表兄聂姓者,患发背,时六月,腐肉已去,疮口尺许,色赤而焮,发热不食,欲呕不呕,服十宣散等药,自为不起。叶请余决之。其脉轻诊则浮而数,重诊则弱而濇,此溃后之正脉。然疮口开张,血气虚也;欲呕而不呕,脾胃虚也;色赤焮肿,虚火之象也。尚可治。遂与十全大补汤,加酒炒黄蘗、知母、五味、麦门及饮童便,饮食顿进,肌肉顿生。服至八剂,疮口收如粟许。又惑于人言,又服消毒药二剂,以为消余毒,反发热昏愦;急进前药,又二十余州乃愈。后两目因作善事,一昼夜不睡,致劳发热,似睡不睡,与前药二剂,愈加发热,饮食不进,惟饮热汤。后以前药加附子一钱,二剂复愈。

高秋官贞甫孟秋发背,色黯而硬,不痛不起,脉沉而细,四肢逆冷,急用大艾隔蒜灸三十余壮,不痛;遂用艾如粟大者七壮,着肉灸,始知痛。与六君子汤二剂,每剂入附子二钱,不应;后剂又加肉桂二钱,始应。

石武选廉伯患发背,内服防风通圣散,外敷凉药,汗出不止,饮食不进,且不寐,疮盈尺,色黯而坚硬,按之不痛,气息奄奄,此阳气已脱,脉息如无,急隔蒜灸一时许,背顿轻,四围高不知痛,中央肉六寸许一块,已死。服香砂六君子汤一剂,翌日复灸一次,痛处死血得解,令砭去。予归后,为他医所惑,未砭,其血复凝,又傅辛温活血药。翌日,依予言砭之,出黑血二盏许。彼云:背强顿去。以前药加姜、桂服一锺,即鼾睡,觉来肢体少健,但饮食仍不思,吞酸仍有,疮仍不痛。彼以为阴毒乃如此。予曰:此气血虚极,寒邪淫于内,无阳营于患处,故肌肉死也,非阴毒。若阳气一回,胃气即苏,死肉即溃,可保无虑矣。以前药二剂,各加姜、桂、附子二钱服之,略进米饮,精神复旧,患处竟热,脉略有力,此阳气略回矣。是日,他医谓疮疡属火证,况今暑令,乃敷芙蓉根等凉药,即进粥二碗,服消毒药,死肉即溃。予意芙蓉乃寒凉之药,与脾胃何益?饮食即时而进?消毒乃辛散之剂,与阳气何补?死肉即时而溃?此盖前桂、附之功至,而脾胃之气复,故饮食进,阳气旺,故死肉腐也。苟虚寒人若内无辛热回阳之药,辄用寒凉攻毒之剂,岂可得生耶?若以为火令属阳之证,内有热而施辛温补益之剂,岂不致死而反生耶?殊不知此乃舍时从证之治法也。

一男子发背,脓始溃,肿未消,已十七日,脉微而静。予曰:脓毒未尽,脉先弱,此元气虚,宜补之,否则后必生变。彼惑于人言,乃服败毒药,腐肉虽溃,疮口不完。忽腹中似痛,后去白垢,肛门里急,复求治。予曰:此里虚然也。非痢非毒,当温补脾胃为善。因诸疡医皆以为毒未尽,仍服败毒药而死。

贺少参朝仪背胛患疽,大如豆粒,根畔木闷不肿,肉色如常。予曰:此气虚毒甚之证,虽用补剂,亦不能收敛。先用活命饮二剂,背强少和;又二剂,疽少赤;用大补剂,疮出黑血杯许,继有鲜血,微有清脓。予曰,可见气血虚极矣。他医以为属气血有余之证,密用攻毒药一锺,即呕逆腹内阴冷而死。

少司寇周玉岩背患疽在胛,已四日,疮头如粟,重如负石,坚硬不起,自以为小恙,外敷凉药,内服连翘消毒散,去后四次,形体倦怠,自汗盗汗,口干不寐,请予治。予曰:疮不宜硬,色不宜黯。公曰:初起时赤而软,自用前二药以致如此。予曰:凡疮外如麻,内如瓜,毒结于内,非小患耳。脉轻诊似数,按之则微,未溃脉先弱,主后难敛。因与乡雅不能辞,遂隔蒜灸二十余壮,乃知痛;又十余壮,背觉少和;服六君子汤加黄芪、藿香、当归、麻黄根、浮麦二剂,渴止汗少敛,疮色仍黯坚硬;又服辛温活血之药,疮始起,渴止汗敛,所结死血得散。良久,汗复出,口复干。又服数剂,外皮虽溃,清脓尚未溃通,而内脓欲走别处,彼用药围之。予曰:里虚而脓不能溃于外,围药逼毒入内。至十二日,脉浮,按之如无,再用前药二剂,加姜、桂服之即安寐。又二日,脉忽脱,再与前药,加附子七分,服二剂。公曰:背今日始属吾也。形体亦健,颇有生意。因予先日有言难以收敛,更医治。乃杂用清热解毒,及敷凉药,遂致里虚,元气下陷,去后如痢,用治痢消毒药而死。

姜举人发背,十日正,腐溃作渴,喜热汤饮,此中气虚,不能生津液而口干,宜预补之,否则不能收敛。后疮口果不收。犹以毒为未尽,用败毒药两剂,疮口不完,清利腹痛,又服清凉之剂而死。

王序班发背,元气虚弱,用托里药而始起,用大补药而始溃。彼惑他议,敷凉药,致腹内不和,里急后重,去后如痢,大孔作痛。予曰:此里虚,非痢。仍用败毒治痢药而死。凡疮大溃之后,大便后有白脓,或止便白脓,或泻痢,此肠胃气虚也;里急后重,血虚也。若果痢,亦不可用清凉败毒之药。况仲景先生云:治痢不止者当温之;下痢腹痛急,当救里,可与理中四逆附子辈。大孔痛,当温之。东垣先生治痢元气陷下者,未尝不用温补之药。然疮脓溃既久,血气既弱,不用温补,吾不得而知也。

一男子年四十余岁,发背未溃,即作渴,脉数肿高,色紫面赤,小便如膏,予以加减八味丸料加酒炒知母、黄蘗为丸,每日空心并食前以童便送下百丸,用八珍汤加五味子、麦门冬、黄芪酒炒、知母、赤小豆食远煎服,逐日又以童便代茶饮之,渴止疮溃而愈。吾治得生者此人耳。

留都机房纪姓者,背疮,胃气虚,用温补药而饮食进,大补药而疮腐愈。后患腿疮,予用养血化痰之剂,少止。彼嫌功缓,他医以为湿热。服麻黄左经汤一剂,汗出不止。予曰:必发痉而死。已而果然。

一男子患背疮,痛甚,服消毒药愈炽,予为隔蒜灸之而止,与仙方活命饮二剂顿退,更与托里药溃之而愈。

一男子背疮已四日,疮头如黍,焮痛背重,脉沉实,与黄连内疏汤二剂少退,更与仙方活命饮二剂而消。

一男子背疮,焮肿作痛,脉浮数,与内托复煎散二剂少退,与仙方活命饮四剂痛止而溃,再与托里药而愈。

一妇人背疮发热,烦躁饮冷,与黄连解毒汤少愈,更与托里消毒散始溃,与托里药而敛。

一男人背疮毒势炽甚,痛不可忍,诸药不应。以仙方活命饮二剂,诸证悉退;又二剂而溃;以金银花散六剂而愈。

一妇人背疮,肿痛发热,讝语脉大,用清心汤一剂而安,以金银花、甘草、天花粉、当归、栝蒌、黄芪数剂渐溃,更以托里药而愈。

一男子背疮,腐肉渐脱,而脓微清,饮食无味,以十宣散去白芷、防风,加茯苓、白朮、陈皮,月余而敛。

一男子背疮已愈,惟一口不敛,诊之脉浮而濇,以十全大补汤治之而愈。

一男子背疮将愈,但肌肉生迟,诊之脾胃俱虚,以六君子汤加芎、归、五味子、黄芪治之而愈。

一男子背疮已愈,惟一眼番出努肉如菌,三月不愈,乃伤风寒也,以生猪脂调藜芦末涂之,即愈。亦有努出三寸许者,尤宜用此药也。乌梅涂之亦效。若势缓,硫黄亦可。

一男子背患毒,臖痛饮冷,发热多汗,便秘谵语,以破棺丹二丸而宁;以金银花散四剂脓成,开之;更用托里药而愈。

一妇背疮脓成,胀痛不安,针之,投托里消毒药即愈。大抵发背之证,虽发热疼痛,形势高大,烦渴不宁,脉若有力,饮食颇进,可保无虞。其脓一溃,诸证悉退。多有因脓不得外泄以致疼痛,若用败毒寒药攻之,反致误事。若有脓,急针之,脓一出,苦楚即止。脓未成而热毒作痛者,用解毒之药。亦有腐溃尺余者,若无恶证,投以大补之剂,肉最易生,亦无所妨。惟忌肿不高,色不赤,不臖痛,脉无力,不饮食,肿不溃,腐不烂,脓水清,或多而不止,肌肉不生,属元气虚也,皆难治,宜峻补之。其或脓血既泄,肿痛尤甚,脓水败臭,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泻利无度,小便如淋,乃恶证也,皆不治。

一弱妇背疮,外皮虽腐,内脓不溃,胀痛,烦热不安。予谓宜急开之,脓一出,毒即解,痛即止,诸证自退。待其自溃,不惟疼痛,溃烂愈深。彼不从,待将旬日,脓尚未出,人已痛疲矣。虽针之,终不能收敛,竟至不起。

一男子背疮,溃而瘀肉不腐,予欲取之,更以峻补之。

一妇素弱,背疮未成脓,大痛发热。予谓须隔蒜灸以拔其毒,令自消。皆不从,俱致不救。常治,不问日期阴阳,肿痛,或不痛,或痛甚,但不溃者,即与灸之,随手取效。势未定者,先用箍药围之,若用乌金膏或援生膏点患处数点尤奸。若头痛拘急,乃表证,先服人参败毒散一二剂。如臖痛发热脉数者,用金银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里散。如疼痛肿硬脉实者,以清凉饮、仙方活命饮、苦参丸。肿硬木闷,疼痛发热,烦躁饮冷,便秘脉沉实者,内疏黄连汤,或清凉饮。大便已利,欲其作脓,用仙方活命饮、托里散、蜡矾丸,外用神异膏。如饮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汤加藿香,连进三五剂;更用雄黄解毒散洗患处,每日用乌金膏涂疮口处,俟有疮口,即用纸作捻,蘸乌金膏纴入疮内。若有脓为脂膜间隔不出,或作胀痛者,宜用针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动,用猪蹄汤洗。如脓稠或痛,饮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与托里药相兼服之,仍用前二膏涂贴。若腐肉已离好肉,宜速去之。如脓不稠不稀微有疼痛,饮食不甘,瘀肉腐迟,更用桑柴灸之,亦用托里药。若瘀肉不腐,或脓清稀不臖痛者,急服大补之剂,亦用桑木灸之,以补接阳气,解散郁毒。常观患疽稍重,未成脓者,不用蒜灸之法,及脓熟不开,或待腐肉自去,多致不救。大抵气血壮实,或毒少轻者,可假药力,或自腐溃。怯弱之人,热毒中隔,内外不通,不行针灸,药无全功矣。然此证若脓已成,宜急开之。否则重者溃通脏腑,腐烂筋骨;轻者延溃良肉,难于收功,因而不敛多矣。

一妇人背疮,半月余尚不发起,不作脓,痛甚脉弱,隔蒜灸二十余壮而止。更服托里药渐溃,脓清而瘀肉不腐,以大补药及桑柴灸之,渐腐取之而寻愈。常治一日至四五日未成脓而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若灸而不痛或麻木者,明灸之,毒气自然随火而散。肿硬不作脓,臖痛或不痛或微痛,或疮头如黍者,灸之尤效。亦有数日色尚微赤,肿尚不起,痛不甚,脓不作者,尤宜多灸,勿拘日期,更服甘温托里药,切忌寒凉之剂。或瘀血不腐,亦用桑木灸之。若脉数发热而痛者,发于阳也,可治。脉不数不发痛者,发于阴也,难治。不痛最恶,不可视为常疾。此证不可不痛,不可大痛。烦闷者不治。大抵发背脑疽大疔悬痈脱疽脚发之类,皆由膏粱厚味,尽力房劳,七情六欲,或丹石补药,精虚气弱所致,非独因荣卫凝滞而生也。必灸之以拔其毒,更辨其因,及察邪在脏腑之异,虚实之殊而治之,庶无悞也。

一男子背疮初生如粟,闷痛烦渴便秘,脉数实,此毒在脏也。予谓宜急疏去之,以绝其源,使毒不致外侵。彼以为小恙,乃服寻常之药,后大溃而殁。

老妇患背疮,初生三头,皆如粟,肿硬木闷烦躁;至六日,其头甚多,脉大按之沉细,为隔蒜灸及托里,渐起发,尚不溃。又数剂,内外虽腐,为筋所隔,脓不得出,至胀痛不安。予谓须开之,彼不从。后虽自穿,毒已攻深矣,亦殁。大抵发背之患,其名虽多,惟阴阳二证为要。若发一头或二头,其形臖赤肿,高头起,疼痛发热,为痈属阳,易治。若初起一头如黍,不肿不赤,闷痛烦躁,大渴便秘,讝语咬牙,四五日间,其头不计数,其疮口各含如一栗,形似莲蓬,故名莲蓬发;积日不溃,按之流血,至八九日或数日,其头成片,所含之物俱出,通结一衣,揭去又结,其口共烂为一疮,其脓内攻,色紫黯,为疽属阴,难治。脉洪滑者尚可,沉细尤难。如此恶证,惟隔蒜灸及涂乌金膏有效。凡人背近脊并髀皮里有筋一层,患此处者,外皮虽破,其筋难溃,以致内脓不出,令人胀痛苦楚,气血转虚,变证百出。若待自溃,多致不救。必须开之,兼以托里。常治此证,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此坚物,待其自溃,不亦反伤?非血气壮实者,未见其能自溃也。

一男子年逾五十,患背疮,色紫肿痛,外皮将溃,寝食不安,神思甚疲,用桑柴灸患处出黑血,即鼾睡,觉而诸证如失。服仙方活命饮二剂,又灸一次,脓血皆出;更进二剂,肿痛大退;又服托里消毒散数剂而敛。夫疮势炽甚,宜用峻剂攻之,但年老血气衰弱,况又发在肌表,若专于攻毒,则胃气先损,反致悞事。

一妇人背疮发热作痛,专服降火败毒药,溃后尤甚,烦躁时嗽,小便如淋,皆恶证候,辞不治,果死。大抵疮疡之证,五善之中,见一二善证者可治;七恶之内,见一二恶证者难治。若虚中见恶证者,不救;实中无恶者,自愈。此证虽云属火,未有不由阴虚而致者。故经云:督脉经虚,从脑而出;膀胱经虚,从背而出。岂可专泥于火!

赵太守患背疮,肿坚不泽,疮头如粟,脉洪大,按之则濇。经云:骨髓不枯,脏腑不败者,可治。然肿硬色夭,坚如牛领之皮,脉更濇,此精气已绝矣,不治,亦死。

张宜人年逾六十,患发背三日,肉色不变,头如粟许,肩背加重,寒热饮冷,脉洪数。陈良甫云:外如麻,里如瓜。齐氏云:憎寒壮热,所患必深。又云:肉色不变,发于内也。予以人参败毒散二剂,及隔蒜灸五十余壮,毒始发,背始轻;再用托里药渐溃。顾气血虚甚而作渴,用参、芪、当归、熟地等药,渴亦止。彼欲速效,自用草药罨患处,毒气复入,遂不救。尝见老弱者患此,疮头不起,或坚如牛领之皮,多不待溃而死。有溃后气血不能培养者,亦死。凡疮初溃,毒正发越,宜用膏药吸之,参、芪等药托之。若反以药遏之,使毒气内攻者,必不救。

虞弈侍郎背中发小疮,不悟。只以药调补,数日不疼不痒,又不滋蔓,疑之。呼外医灸二百壮,已无及。此公平生不服药,一年来,惟觉时时手脚心热,疾作不早治,又误服补药,何可久也!盖发背无补法。谚云:背无好疮,但发于正中者为真发背。按谓发背无补法,此非通论,然一种痴补而无通变者,又为不可。

程明佑治槐充胡妪年六十,疽发背,大如盂,头如蜂窠,呕逆,咽不下,疡医药之,毒虽杀而胃寒泄。程曰:凡病必分阴阳虚实。今胃伤于寒,故呕逆,温补则荣卫充而气血周贯,毒随脓出而肌肉渐生。依方投药四五剂,咽遂下,呕止,痈溃,体渐平。

陈斗嵓治王主政,福建人,背患痈,痛甚,发咳逆,十余日水谷不下,脉伏如绝。医皆不治。陈视之曰:此寒凉过甚,中气下陷。以四君加姜、桂三进而病如失,痈亦渐愈。

周评事观患背痈,疮口久不合,召疡医徐廷礼疗治,恒以托里、十宣二散与服,不效。徐谓周曰:更请盛用美来共事料理,吾技穷矣。既而盛至,按用药率与徐类,但多加人参五钱,附子稍行功耳。服后两足俱暖,自下而上。谓其子曰:今之药何神哉!顿觉神爽快。服之旬日而疮口平复。

汪石山治一老人患痈,诊视之,其脉洪缓而濡,痈肿如碗,皮肉不变,按之不甚痛,微发寒热。乃语之曰:若在髆胛脉络交错皮薄骨高之处,则难矣。今肿去胛骨下掌许,乃太阳经分,尚可治。遂用黄芪五钱,当归、羌活、甘草节各一钱,先令以被盖暖,药熟热服,令微汗,寝熟肿消一晕,五服遂安。

进士张德宏背,疽微肿微赤,饮食少思。予用六君等药,脓成而溃;再用大补阳气之类,肉生而敛。忽寒热作呕,患处复肿,其脉浮大,按之若无,形气殊倦。予谓之曰:此胃气虚惫,非疮毒也。彼云:侵晨登厕,触秽始作,信夫先生胃虚之说也!用补托而敛。

昆庠王子大背患疽,年余,疮口少许不敛,色黯陷下,面色痿黄,形气怯弱,脉浮缓而濇,此脾肺气虚也。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少许,数剂而元气渐复;却去附子,又三十余剂全愈,而领乡荐。

一妇年五十余,四月初,背当心生疽,如粟大,三日渐大,根盘五寸许,不肿痛,不寒热。予诊其脉,微而沉。曰:脉病而形不病者,忌也。实则痛,虚则痒,阴证阳证之所由分也。不发,不治。溃而不敛,亦不治。乃与大补阳气之剂,色白而黯,疮势如故。至十二日,复诊其脉沉,疮势不起,神疲食减,小便淋漓,乃与大补气血加姜、桂二剂,疮亦不起。十五日,因怒呕泻并作,服大补药一剂,疮仍不起。予留药二剂而去。病者昏愦不服。或劝之,省悟。依方连进七剂。十六日疮起而溃,色红而淡,脓亦如之。十九日,予至,喜曰:疮已逾险处,但元气销烁,尚可忧,连与大补二十余剂。五月十一日,病者因劳,自汗口干,舌强,太阳发际脑顶俱胀,复延予至。诊之曰:此气血俱虚,肝胆火上炎。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芍药,顿愈。但内热少睡,手足发热,不时寒热,用逍遥散加山栀,热退;复用归脾汤,疮乃愈。计疮发及敛四十二日。

操江都宪伍松月背疮,愈后大热,悞为实火,用苦寒药一锺,寒热益甚,欲冷水浴身,脉浮大,按之全无。予曰:此阳气虚浮在肌表,无根之火也。急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剂即愈。

一男子背疮不敛,小便赤濇,臖肿发热,口干体倦,脉洪数而无力,用参、芪、归、朮、熟地、芎、芍、陈皮、麦冬、五味、炙草、肉桂,补元气,引虚火归经,脉证益甚,此药力未能及也,再剂顿退,却去肉桂,又数剂而愈,此证因前失补元气故耳。

中翰郑朝用背疽发热,吐痰,饮食无味,肌肉不生,疮出鲜血。予曰:此脾气亏损,不能摄血归源也,法当补脾胃。彼不信,消毒凉血。加恶寒呕吐,始悟其言。用六君加炮姜、半夏、茯苓数剂,诸证悉退;又令用十全大补,疮口渐敛。后因饮食稍多,泄泻成痢,此脾胃虚寒下陷,用补中益气下四神丸而痢止。继以六君子汤而疮愈。

封君袁怀雪背疽,发热作渴,脉数无力,用四物加黄蘗、知母、元参、山栀、连翘、五味、麦冬、银花,脉证渐退;又加白芷、参、芪,腐肉悉溃。因停药且劳,热渴仍作,乃与参、芪、归、芷、炙草、山药、山萸、茯苓、泽泻、肉桂而安;又以六味地黄丸及十全大补而敛。

都宪周宏冈背疽肿而不溃,脉大而浮,此阳气虚弱而邪气壅滞也。用托里散,倍用参、芪,反内热作渴,脉洪大鼓指,此虚火也。用前散急加肉桂,脉证顿退;仍用托里而愈。若以为热毒而用寒药,则误矣。

太仆王的塘背疮初起,因大劳又用十宣散之类,加喘渴内热,脉大无力,此阳气自伤,不能升举,下陷于阴分而为内热也。予以补中益气加酒炒芍药、麦门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上舍张克恭患背疮,内服外傅,皆寒凉败毒,遍身作痛,欲呕少食,晡热畏寒。予曰:遍身作痛,荣卫虚而不能营于肉里也;欲呕少食,脾胃虚寒,而不能消化饮食也;内热晡热,阴血内虚,而阳气陷于阴分也;恶寒畏寒,阳气虚弱,而不能卫于肌肤也。此皆由脾胃之气不足所致。遂用补中益气汤,诸证渐退;又以十全大补汤腐肉渐溃;又用六君子汤加芎、归,肌肉顿生而愈。

儒者周两峰怀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脉弦洪,脾脉浮大,按之微细,以补中益气汤加桔梗、贝母,少用金银花、白茫二剂,肝脉顿退,脾脉顿强;乃以活命饮二剂,脓溃肿消,肝脉仍弦;此毒虽去而胃气复伤,仍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而愈。

上舍蔡东之患背疮,予用托里之药而溃,疮口尚未全敛。时值仲冬,兼咳嗽。予曰:疮口未敛,脾气虚也;咳嗽不止,肺气虚也。法当补其母。一日,与其同宴,见忌羊肉。予曰: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类是也,最宜食之。遂每日不撤,旬余而疮敛,嗽亦顿愈矣。

宪副屠九峰孟春患背疮,色黯漫肿作渴,便数,尺脉洪数,此肾水干涸,当殁于火旺之际。不信,更用苦寒之药,复伤元气以促其殁。

京兆柴黼庵仲夏患背疮,色黯微肿,发热烦躁,痰涎自出,小腹阴实,手足逆冷,右关浮濇,两尺微细。予曰:此虚寒之证也。王太仆云:大热而不热,是无火也。决不能起。恳求治之,遂用大温补之药一剂,流涎虽止,患处不起,终不能救。

顾包泉老医,年六十有五,因盛怒,疽发于背,大如盂,四围色黑,召疡医治之,用冷药敷贴,敷已觉凉。约曰:七八日后,为用刀去瘀肉。顾俟其去,曰:四围色黑,乃血滞,更加冷药,非其治也。乃去旧药,更治热药傅之,觉甚痒,终夜,明日,色鲜红,臖肿亦消,惟中起数十孔如蜂房。一日,又觉恶心作哕,视一人头如两人头。自诊曰:此虚极证也。用参附大剂进二服,视已正矣,不数日竟愈。

一妇因得子迟,服神仙聚宝丹,背生痈,甚危,脉散大而濇,急以加减四物汤百余贴,补其阴血,幸其质厚,易于收敛。

吴庠史邦直之内,仲夏患背疽,死肉不溃,发热痛甚,作呕少食,口干饮汤,脉洪大,按之如无,此内真寒而外假热,当舍时从证,先用六君加炮姜、肉桂四剂,饮食顿进,诸证顿退;复用十全大补汤,仍加姜、桂之类五十余剂,而死肉溃;又五十余剂而新肉生。斯人气血充盛,而疮易起易敛,使医者逆知,预为托里,必无此患。

一男子不慎房劳,背胛肿高三寸许,阔径尺余,自汗盗汗,内热发热,口干饮汤,脉浮大,按之弱濇,此精虚气弱为患,用十全大补加五味、麦冬、山萸、山药四剂,诸证悉退。因予他往,别用流气饮一剂,虚证悉具,肿硬如石。予仍以前药六剂而愈。

内翰杨皋湖孟夏患背疽,服克伐之剂,二旬余矣,漫肿坚硬,重如负石,隔蒜灸五十余壮,背遂轻;以六君加砂仁二剂,涎沫涌出,饮食愈少。此脾虚阳气脱陷,剂用温补,反呕不食,仍用前药作大剂,加附子、姜、桂,又不应;遂以参、芪各一斤,归、朮、陈皮各半斤,附子一两,煎服三日而尽,流涎顿止,腐肉顿溃,饮食顿进;再用姜、桂等药托里健脾,腐脱而疮愈矣。

王德之患发背,脉浮数,按之则濇,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加胀。余曰:邪在表不在里,但因气血虚,饮食少,故大便不行,非热结也,宜生气血为主。彼泥积毒在内,用大黄之药下之,遂连泻三四次,更加发热;来日又服一剂,泻遂不止,饮食不化,呃逆不绝,手足皆冷。予诊之,脉已脱,辞不治。其子曰:泻之能为害乎?余曰:服利药而利不止者,死。不当泻而强泻,令人开肠洞泄不止者,死。下多亡阴者,死。曰:疮疡乃积毒存脏,若不驱逐其毒,何以得解?余曰:疮疡虽积毒在脏腑,治法先当助胃气使根本坚固,参以行经活血时宜之药,非专用大黄也。今病在表而反以峻利之剂,重夺其阴,其可乎哉?故曰:表病里和而反下之,则中气虚,表邪乘虚而入,由是变证百出。虽云脉浮数,邪在表,属外因,当用内托复煎散,其间黄芩、苍朮亦不敢用。脉沉实,邪在内,属内因,当用内疏黄连汤,其中大黄、槟榔亦不敢用。况浮数濇三脉,皆主血气俱虚,邪既在表,而反用峻利之剂,重泻其里,诛伐无过,不死何俟!

张锦衣年逾四十,患发背,心脉洪数,势危剧。心脉洪数,乃心火炽甚。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心主血,心气滞则血不行,故生痈也。骑竹马灸穴,是心脉所由之地,急灸之以泻心火,隔蒜灸以拔其毒,再以托里消毒,果愈。

平氏室患发背,以托里消毒药二十余剂而溃。因怒顿吐血五六碗许,气弱脉细,此气血虚极也。遂令服独参膏斤许,稍缓,更以参、芪、归、朮、陈皮、炙甘草三十余剂,疮口渐合。设投以犀角地黄汤沉寒之药,鲜有不误。

顾浩室年逾四十,患发背,治以托里药而溃。忽呕而疮痛,胃脉弦紧,彼以为余毒内攻。东垣云:呕吐无时,手足厥冷,脏腑之虚也。丹溪云:溃后发呕不食者,湿气侵于内也。又云:脓出而反痛,此为虚也。今胃脉弦紧,木乘土位,其虚明矣。予欲以六君子汤,用酒炒芍药、砂仁、藿香治之。彼自服护心散,呕愈甚。复邀治,仍用前药,更以补气血药,两月而愈。大抵湿气内侵,或感秽气而作呕者,必喜温而脉弱;热毒内攻而作呕者,必喜凉而脉数,必须辨认明白。亦有大便不实,或腹作痛,或膨胀,或呕吐,或吞酸嗳腐,此肠胃虚寒也,以理中汤治之;如不应,加熟附子二三片。有侵晨作泻者,名曰肾泻,以二神丸治之。有食少渐瘦者,为脾肾虚也,尤宜服二神丸,是又治梦遗生肌肉之要药也。尝治饮食少思,吞酸嗳腐,诸药不应,惟服理中汤及附子理中丸有效。盖此证皆因中气虚寒,不能运化郁滞所致,故用温补则中气温和,自无此证矣。

一男子渴后,背发疽未溃,脉数无力,此阴虚火动,用加减八味丸(口父)咀,二剂稍缓,次用丸剂而愈。

刘太宰紫岩太夫人发背,元气不足,用托里药而起。王安人发背正溃时,欲速效,俱敷草药,即日而死。

刘大尹年将五十,陆路赴京,兼丧子,患发背盈尺,中六寸许;不痛,发热口干,恶寒自汗,少食,大便不禁,且气促,脉浮大,按之空虚。余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四剂,又以隔蒜灸之。彼云:背重已去,形气少健,但吞酸,前日所进饮食,觉仍在腹。又以前药加姜、桂服二剂,饮食少进,吞酸已止,始得睡,疮且不痛不溃,疑为阴证。余曰:此阳气虚,不能营于患处,故所患肉死而不痛不溃也。若胃气回,饮食进,死肉即溃矣。仍服前药六剂,饮食渐进,患处渐溃,脉有力。余曰:此阳气回矣。后惑于他医云:必服飞龙夺命丹,出汗为善。遂进一服,汗大出,三日不止,复请治。余曰:汗多亡阳,无能为也。强曰:诸书云汗之则疮已,岂能为患?后果死。

东垣先生云:疮疡因风热郁于下,其人多怒,其疮色赤肿高,结硬而痛,左关脉洪缓而弦,是邪客于血脉之上,皮肤之间,故发汗而通其荣卫,则邪气去矣。

宜兴徐符卿年逾四十,患发背五日不起,肉色不变,脉弱少食,大便不实。予以凡疽未溃,脉先弱,难于收敛,用托里消毒散二剂方起发。彼惑一妪言,贴膏药,服攻毒剂,反盛,背如负石,复请予治。遂以隔蒜灸三十余壮。彼云:背不觉重,但痒痛未知。更以托里药知痛痒。脓清,仍以前药倍加参、芪,佐以姜、桂,脓稍稠。又为人惑,外用猪腰子,贴抽脓血,内服硝黄剂,遂流血五六碗许,连泻十余行,腹内如冰,饮食不进,不得已速予诊之。脉尽脱,已不可医矣。盖其证属大虚不足之甚,虽一于温补,犹恐不救,况用攻伐之剂,不死何俟!

邝进士患痈将痊,大便秘结,服大黄等药,反废饮食。余用补气血之剂加桃仁、麻仁,未效;更以猪胆汁深纳谷道,续以养血气而愈。

王太守宜人患发背,脓熟不开,昏闷不食,此毒入内也,断不治。强之,针脓碗许,稍苏,须臾竟亡。大抵血气壮实,脓自涌出,老弱之人,气血枯槁,必须迎而夺之,顺而取之。若毒结四肢,砭刺少缓,腐溃深大,亦难收敛。痛结于颊项胸腹紧要之地,不问壮弱,急宜针刺,否则难治。

汪夫人发背,用敷药,冷彻胸内,欲呕,急令洗去,用托里药而愈。

张侍御发背,专用敷药;疮黯不起,胸膈痞闷,气不能呼吸,自分不治,余用托里辛温药而愈。

王通府患发背十余日,势危脉大,先以槐花酒二服,杀其势退;更以败毒二剂,再以托里药数剂,渐溃;又用桑燃艾灸患处,每日灸良久,仍以膏贴之;灸至数次,脓溃腐脱,以托里药加白朮、陈皮,月余而愈。

邓大尹发背,六七日满背肿痛,势甚危,与隔蒜灸百壮,饮槐花酒二碗,即睡;随服托里消毒药,十去五六;令将桑燃艾灸患处而溃;不数日愈。

太监刘关患发背,予奉旨往治。肿痛紫色,诊其脉息沉数。陈良甫云:脉数发热而痛者,发于阳也。且疮疡赤甚则紫,即火极似水也。询之,尝服透骨丹半载,乃积温成热所致,遂以内疏黄连汤,再服稍平;更用排脓消毒散,及猪蹄汤、太乙膏而愈。经曰:色与脉当相参应。治之者在明亢害承制之理,阴阳变化之机焉耳。

一儒者背肿一块,按之则软,肉色如故,饮食如常,劳则吐痰体倦,此脾气虚而痰滞,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少加羌活,外用阴阳散,以姜汁调擦而消。后因劳头运作呕,仍以前药去羌活,加生姜、蔓荆而愈。

陈逊妇卧床十三年矣。嘉靖癸卯遭回禄,益加忧郁。甲辰三月,右肩下发一块,臖肿如瓯,中赤外白,先用凉药一剂,不解;次用十宣散四剂,加痛略红。迎徐南楼视之,连投参、芪、丁、桂、防、芷之剂,脓溃。徐云:无恙矣,辞。后眩运呕逆,恶寒战栗,顶陷脓清。偶检予《外科发挥》至发背门云:若初起一头如粟,不肿不赤,烦躁便秘,四五日间生头不计其数,疮口各如含一粟,名曰莲房发,云云,始骇为恶证,治法虽详,不谙于行。迎予至,诊云:辛凉解散,气血两虚者忌之。连投参、芪、归、朮、地黄、姜、附大剂,肿高脓稠,纴乌金膏,数日果腐落如脂膜者数片。人参每服加至八钱,日进二服,逾两月平复。

郑挥使年逾五十,患发背,形证俱虚,用托里药而溃。但有腐肉当去,彼惧不肯,延至旬日,则好肉皆败矣。虽投大剂,毒甚,竟不救。古人谓坏肉恶于狼虎,毒于蜂螫,缓去之则戕贼性命,信哉!

舍亲居宾鸥,仲夏患发背,黯肿尺余,皆有小头,如铺黍状,四日矣。此真气虚而邪气实,遂隔蒜灸,服活命饮二剂,其邪顿退;乃纯补其真气,又将生脉散以代茶饮,疮邪大退。予因他往,三日复视之,饮食不入,中央肉死,大便秘结,小便赤浊。予曰:中央肉死,毒气盛而脾气虚也;大便不通,肠虚而不能传送;小便赤浊,脾虚而火下陷,治亦难矣。彼始云:莫非间断补药之过?予曰:然。乃急服六君子加当归、柴胡、升麻,饮食渐进,大便自通,外用乌金膏涂中央三寸许,四围红肿渐消,中央黑腐渐去;乃敷当归膏,用地黄丸,与前药间服,将百剂而愈。

职方王的塘背疽,溃后小便淋漓,或时自遗,作渴引饮,烦热不寐,疮口焮赤,时或如灼,时或便遗。余曰:此肾虚之恶证。用加减八味丸加麦冬,数剂而痊。

太守朱阳山患背疽,漫肿色黯,微肿作渴,疮头数十,左尺脉洪大,按之无力,此肾虚之证,先用活命饮二剂以杀其毒,午前以参、芪、归、朮之类壮气血,午后以加减八味丸料,固肾气喜其未用败毒之药,元气未损,故数日脓出肉腐而愈。

驾部林汝玉冬不衣绵,作渴饮冷,每自喜壮实,哂予衣绵。诊其脉数大无力。予曰:至火令,当求予也。三月间,果背热,便秘,脉濇,用四物加芩、连、山栀数剂,大便稍和;却去芩、连加参、朮、茯苓二十余剂,及前丸半斤许,渴减六七,背热亦退。至夏背发一疽,纯用托里之剂而敛。

一男子背疮出血,烦躁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此血脱发躁,用当归补血汤二剂,少愈;又以八珍加黄芪、山栀数剂全愈。

南仪部贺朝卿,陛山西少参,别时,予见其唇鼻青黑,且时搔背,问其故?曰:有一小疮耳。予与视之,果疽也。此脾胃败坏,为不治之证。予素与善,悲其途次不便殡殓,遂托其僚友张东华辈强留之,勉与大补,但出紫血,虚极也。或谓毒炽不能为脓。乃服攻毒药一锺,以致呕逆脉脱,果卒于南部。

一县尹背疮,竟背腐溃色黯,重若负石,甚危。喜饮食颇进,用桃红散,色渐赤,负渐轻;再用而肌生;更服托里药而愈。盖此亦大毒证,非此峻药莫能治。此亦用砒,故用攻毒有效。然有气血虚不能腐溃,宜补养血气。

《赵氏医贯》曰:一园丁患发背,甚危,令取金银藤五六两捣烂,入热酒一锺,搅匀,取汁酒温服,滓罨患处,四五服而平。彼得此方,凡有患疮者,即以治之,百发百中。即得养身成家,遂弃园业。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年五十余,背心生疽,十三日矣,汤水全然不入,坚硬背如负石,烦闷不语,请予视之。疮势虽重,皮色亦紫,喜其根脚交会明白,毒尚结局于此,未经入内,故可治之。须行拔法,使毒气外发,不致内攻为要。随煮药筒,提拔二次,共去恶血碗许;又以其脉实便秘,以内疏黄连汤及猪胆汁导法,大便通利二次,使内外毒气皆得通泄,随夜睡卧得宁,背重失其大半;次用托里排脓之药与服,外以桑木灸法,肿硬渐腐,脓毒渐出;换服十全大补汤加麦门冬、五味数服,腐肉自脱,饮食渐进,疮口渐合,调理两月余而愈。

一老妇年近七旬,背疮,已过半月,形势全然可畏。彼家俱置不治,怆惶整备后事。召予看童稚疮恙,见问其故,举家大小,咸言待死朝夕。予强借观可否,视之疮形半背皆肿,疮虽不高,亦不内陷,以手按之,外实而内腐。老年内虚,脓毒中隔,不得外发故也。虽饮食不餐,且喜脚根两无混杂,脏腑又无败色,乃有生之证也。病家固执不信,又言签龟命卜,俱断必死,治岂生乎?予嗟:可惜也!再三四日不治,内膜穿溃,必死。此命陷于无辜矣!次日,予心不服,自往讨治。喟然叹曰:予非相强,实见其有生,不忍舍其待死,因欲强之,医药金分毫不取,直待患者果愈,随其酬补何如?彼众方肯。先用葱艾汤淋洗疮上,外面俱是不腐顽肉,随用铍针利剪,正中取去二寸顽肉,放通脓管,以手轻重之间,捺净内蓄脓血,交流不住约有三碗,旁视者无不点头失色。待脓血稍尽,仍用前汤洗净,用膏封贴,内用回元大成汤三服,以接补真气;后用人参养荣汤倍人参、白朮、加香附,早以八味丸、八仙糕相兼调理,欲其脾健食进腐脱肌生。况此妇谨慎调理,并未更变,不过百日,疮愈身健而安。自后方信予言无谬也。

一监生年过五旬,素有渴证,身躯又肥胖之极,背生一发,约有尺许,至十二朝后,请予往治。视其疮势微肿,色淡微红,根脚半收半散,此阴阳相等之证也。况肥人内虚,疮势又大,非大为补托,疮必难起,毒必内陷,恐后不及事也。初服,便以托里散调其内。候至十五日,外用铍针,小小从顶放通三孔,庶使内毒有路而出。势大不可过放,走泄元气,恐脓难成。内用参芪内托散,倍加人参、黄芪各三钱,服至二十日,大脓将发,日至升许。早以参朮膏,午用十全汤加参、芪各四钱,麦冬、五味子各一钱,服至月余,肉腐通溃,脓似涌泉,间用圣愈汤、八仙糕,兼服调理,保助脾胃,增进饮食。后恐前药不胜其事,于药中加熟附子一钱,喜其脾健脓稠,色黄而正。至四十日外,疮势方得微退。时值仲夏,天气酷热,患者生烦,快饮冷水二碗,至晚,疮随下陷,忽变为阴,不痛无脓,身凉脉细,腹痛足冷,彼觉请视。疮形软陷,脉亦细微,此疮因寒变之故也,非辛热不可回阳。急用十二味异功散,倍人参、熟附各三钱,不应,此药力不胜其寒也;换用生附、人参各五钱,早晚二服,方得身温脉起,疮高复痛;又二服,脓似前流。大脓出至一月之久,约有百余碗,竟不减少,外皮红退,亦不腐烂。此肥人外实而内虚,故皮不腐而内溃也。又用玉红膏擦于绵花片上,推入患内,膏盖之,其内腐渐脱渐出。又十日后,出大腐一块,约有六两。自后肿消身便,脓少,渐长生肌,百日外,方得平复。人参服过五斤外,附子亦用十余两,方得全安。此证设用解毒伤脾宣利等药,不用辛热峻补,岂有得生之理?

一乡宦年逾七旬余,发疮右背,已经八日外。视之,疮虽微肿,色淡不红,势若龟形,根漫不耸,此老年气血衰弱之故也。诊其脉带微数而有力,此根本尚有蒂也,虽老可治。随用排脓内托散加皂刺,以溃脓托里为要。服至十三日后,疮渐肿高,色亦渐赤,但不能腐溃为脓,此食少脾弱不能培养之故也。又用十全大补汤数服,脓亦渐出,不能快利。凡脓濇滞者,内膜中隔不通故也,不可惜其老而悞其大事。随用铍针当头取开二寸许,捺通脓管,果脓随出,以猪蹄汤洗净膏盖,后用照药,每日一次,外肉渐腐为脓,患者形色枯槁不泽,更用人参养荣汤,倍加参、芪托里,腐肉将脱者取之,新肉欲生者培之。但老年气血不能速效,又加服参朮膏,早晚二次,以后新肉方生,饮食顿倍,调理七十五日而安。

一庠生年六十余,患背疽,十日外,视其疮形,坚硬,色亦黯紫,头发甚多,含若螺子,坚长尺许,根横半背,且喜其高肿光亮,发热焮痛,脉得洪数而有力。此疮得于膏粱醉酒湿热交蒸之故也,虽重不妨。随用照药三条,相应照毕,其头内含螺子,尽欲吐出,亦用抿脚括去,又流恶血锺许,葱汤洗净,擦上敷药,用纸盖贴,周围根脚,用吸毒散敷之,收其毒气,庶不开大。次日仍照仍傅,三日后,外肉渐腐,内加托药,培助脾胃,解毒为脓,早服八味丸以滋肾水,换洗蹄汤,仍将膏贴,候其腐尽,深入寸许,随用玉红膏,日渐日长。但此公素性好饮,虽在恙中,不能相忌。两月后新肉虽平,娇嫩不能结皮完口,因而戒饮,复将浮嫩之肉,尽行剪去,用膏贴数日,待肉老平,换用珍珠散掺上数次,方结老盖,八十日而安。

一老年人患疽半月,其疮贯脊,遍背皆肿,上至肩髆,下至腰胁,肿若瓜形,头计数百,彼家以为势重不治。予诊其脉,微洪而不鼓,又兼肿臖外发,询问饮食知味,其年虽老而根本尚有余也,虽老何虑?先用托里消毒散二服,其势稍定;外用桑木灸法,助力腐溃,根以铁筒膏箍之,更服排脓内托散,候正脓渐出。但年老气血衰弱,肉不易腐,视其肉色相变,不能腐化者,随用针钩利剪,徐徐剪去,其形腐凹寸余长,低尺许。凡见红肉,便用膏涂。其新肉已生将半,时值隆冬,患家自行开疮洗看,未燃柴炭之火,又兼盖护未暖,外被寒侵,次后疮色淡白,脓反清稀,饮食减少,气体不舒。请视之。此不遵调养爱护,而被寒气侵入也,虽变不妨。因疮原禀于阳,故能不失阳矣。房中不燃柴火烘熏,则无暖气以逼除其寒,即开疮相看而致之也。随用浓葱汤乘暖淋洗,将玉红膏烘化擦上,外用膏贴,以熟绵软绢,覆迭数层,绷盖甚密;内用神功托里散,早晚连进二服。次早复看,其疮自回阳矣。已后遵法调理,百日而安。

一老人年过六旬,患背疽十二日矣。视其疮形,半肿半红,微疼微热,其患发于背心之下,肾俞之上,高低平等,广开八寸,根脚泛肿,色若水喷,顶软无神,似腐非腐,脉浮而大,重按而虚,此疮利于肿溃,不利于收敛。辞不可治。彼家哂然而笑,复请里中老医视之。见患者起居平和,言语清利,举动如常,饮食有味,言此为五善具,是安若泰山之证也,何必相虑?彼家得此,欣跃万态,随用其药,日渐有功,脓溃肿退,腐尽肌生,彼此以为万安之象也。予尝对患家亲族言:此病不可待,必死于收口至钱大时也。众若以予为妄言。后问收口只有钱许未合,予曰:不久居也,急备后事,恐不及矣。不数日,变证一出,不四朝而死。后里人始信始信 原作「群谓」,据《外科正宗》卷一改。予之前言是矣。

一男人六旬有二,发生右搭,先用艾灸,次渐形势高肿,坚硬木痛,十五日后,尚未溃脓,日生烦闷。恐其毒陷,先用针通,随行拔法,拔出恶血锺许,已后稍得轻便,搽上化腐之药,膏盖,用至三日,其疮渐作腐溃,至二十日亦出正脓,坏肉渐脱,新肉渐生,此外治之法尽矣。因病家与内科一医平交甚切,托彼用药内服,而不遵外科补托之法,自执己见,不听予言,失于峻补,每日人参不过二钱以为足用。予曰:不及。法当五钱,兼熟附二钱,方为称病。不然,必生变矣。彼亦不信。后果肉色淡白,疮口散大,脓水清稀,饮食减少,此败证具矣。后虽强投温中健脾大补之药,终不能应,至于形体消削,脓水臭秽,延至六十日,沥尽气血而亡。然后方自懊悔。殊不知大疮每日脓出一碗,用参必至三钱,以此为则。况此病出脓,日有三碗,用参二钱,谓之大损小补,岂不归死?又外科乃破漏之病,最能走泄真气,如损补两不相敌,往往至于不救,此为不信于补而执俗见,自取败亡者也。

一男子年近六旬,时值仲夏,背生热疖二十余处,彼家邀请视孙疮恙,见彼坐于堂,满背皆疖,予略视之,内有一疮,比疖甚小,其毒甚大。予曰:此疮非疖比也,一发势不可及。彼笑而答,以为无恙也。乃郎送至门庭,予又嘱曰:可急请他医治之,不可缓待。俱不听信。又至十日,形势稍发,命里中一医治之,又曰:是疖也。又十日,形势内陷,败证齐出,稍信前言,方央亲友邀予相视。其入睡卧于堂,帛覆疮上,登堂未进二三步即退。人曰:何也?予曰:败气满前,死期速矣,何必视疮,急备后事,再七日死。后果如言,不差时刻。此为讳疾忌医,自取败者也。

《景岳全书》曰:向予长男,生在癸丑,及乙卯五月,甫及二周而患背疽。初起时,背中忽见微肿,数日后按之,则根深渐阔,其大如碗,而皮色不变,亦不甚痛,至十余日,身有微热,其势滋甚,因谋之疡医。或云背疽,或云痰气。咸曰荤腥温补,一毫不可入口,乃投以解毒之药一剂,而身反大热,神气愈困,饮食不进矣。予危惧之甚,因思丹溪有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气为主,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佐之。又曰:但见肿痛,参之脉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是诚确论也。因却前药而专固元气以内托其毒,遂用人参三钱,制附子一钱,佐以当归、熟地、炙甘草、肉桂之属,一剂而饮食顿进,再进而神彩如旧。抑何神也!由是弛其口腹,药食并进,十剂而脓成,以其根深皮厚,复用针出脓甚多,调理月余而愈。向使倾信庸流,绝忌温补滋味,专意解毒,则胃气日竭,毒气日陷,饮食不进,倘致透隔内溃,则万万不保矣。且此儿素无虚病,何敢乃尔?盖以其既属阴证,又无实邪,见有确真,故敢峻补脾肾,方保万全。呜呼!医之关系皆是类也。因录此案,用告将来,以见肿疡溃疡,凡虚证未见而但无实热壅滞可据者,便宜托补,如此则其受益于不识不知,有非可以言语形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