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42至卷247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42至卷247·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二

咳嗽门

黄帝素问

咳论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注 肺主气而朝百脉,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注 皮毛者,肺之合。天之寒邪,始伤皮毛,则邪从其合而内伤肺矣。寒饮入胃,则冷饮之邪,从肺脉而上至于肺,外内之邪合并,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矣。】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注 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秋则肺先受邪,各以所主之时受病。如非其秋时,则五脏之邪,各传与之肺而为咳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注 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之气相合,故受病微,则上乘于肺而为咳,甚则上行极而下为泄痛矣。】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注 先受之者,谓次即传及于肺而为咳也。欬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注 肺司呼吸,故咳则喘息有音。肺主气,甚则随气上逆而唾血也。】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注 喉乃肺窍,心火淫金,故喉中介然如梗。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咽,故咽喉肿痛。】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注 肝脉布胁肋,上注肺,故咳则两胁下痛。不可转者,不可以俯仰也。盖肝邪上乘于肺则为咳,甚则下逆于经而不可以转,转则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注 脾脏居右,故咳则右胁下痛。脾气上通于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阴阴引于肩背。盖微则上乘于肺而为咳,甚则病及于本经。】

肾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注 肾脉贯膈入肺中,故咳则肺俞相引而痛。肺肾皆积水也,故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病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注 六腑之病,从脏气而转移。】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注 脾与胃合,脾病移于胃,则胃气逆故呕。呕甚则谷气消,谷消则虫上入胃,故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注 邪在胆则逆在胃,胃气逆则呕苦。】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注 大肠者肺之腑,为传道之官,是以上逆则咳,下逆则遗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注 失气,后气也。夫厥气上逆则咳,下逆则为失为遗。气与咳俱失者,厥逆从上下散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注 膀胱者,津液之腑,水道出焉,故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注 三焦为中渎之腑,故腹满。咳则上焦不能主纳,故不欲食饮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注 咳则肺举而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气上乘,故面浮肿而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注 咳在五脏,当治其俞;咳在六腑者,取之于合;浮肿者,取肺胃之经脉。】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

【注 诸戊之岁,火运太过,火胜则克金,故肺受火热而喘咳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甚则喘咳逆气,咳逆甚而血溢。

【注 喘咳逆气,肺病也。肝脉贯肺中,故咳逆甚。肝主藏血,故血溢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喘咳。

【注 诸丙之岁,水运太过,故甚则水气上逆而为喘咳。】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复则炎暑流火,上胜肺金,咳而鼽。

【注 主岁之木运不及,则金之燥气大行,而火因母郁而复。盖不及之岁,所胜之气妄行,而反自虚其位,故复气得以胜之。肺开窍于鼻,故咳而鼽。】

至真要大论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寒热咳喘,甚则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

【注 子午之岁,少阴之火发于阴中,故肺受火热而津液不生也。】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金政不平,民病咳。

【注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故金政不平而咳。】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咳。

【注 阳明司天,卯酉岁也。燥金淫胜于上,故大凉革候而咳。】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嗌塞而咳。

【注 金气寒肃故清发于中,嗌塞而咳者,阳明燥金上及于肺,同气相感也。】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少阴之复,燠热内作,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

【注 气动于左者,君火之气发于左肾之水中。上行于右者,肺肾上下相交,肾为本而肺为末也。火淫肺金,则咳而皮肤痛。】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注 气极则变咳喘,有声者,饮乘于肺也。】

少阳之复,咳衄,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注 少阳之火,复发于秋冬之时,是以热乘心肺而为咳,甚则入肺,咳而血泄,气血皆伤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

【注 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咳哕,肺气逆也。咳哕烦心者,病在膈中,阳明之气上逆也。阳明太阳之发,报复岁半以前之气,是以木火土之皆病也。】

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

【注 风木之客气胜,甚则咳者,上淫之气,入于经也。】

少阴司天,客胜,甚则咳喘。

【注 少阴司天,三之气,乃少阴君火。咳喘,君火之气胜也。盖君火司岁,故先火胜,而甚则及于厥阴。】

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注 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主胜则胸满咳仰息者,主气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也。】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銮逄椋泻畡t欬。

【注 太阳之气在表,肺主皮毛,故胸中不利,出清涕而咳。曰感寒者,谓太阳与寒水之有别也。】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注 清复内余者,清肃之客气,入于内而有余也。咳衄嗌塞,心膈中热,皆肺病也。白血出于肺,阳明司天,天之气也,脏属阴而血为阴,血出于肺,则阳甚而阴绝矣。】

六元正纪大论

金郁之发,民病咳逆。

【注 咳逆,肺之病。】

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寒乃去,候乃大温,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

【注 初之间气,乃少阴君火,血溢目赤咳逆等证,皆风火之为病也。】

二之气,火反郁,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

【注 二之客气,乃太阴湿土,则病热郁呕吐诸证,皆因阴湿凝于外,而火热郁于内也。】

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咳呕。

【注 司天之气,上临于三气,病咳呕,感风火之气也。】

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民病咳喘。

【注 咳喘,热病生于上也。】

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

【注 终气乃阳明燥金司令,故燥令行,气交之余热内格,而为咳喘。】

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民病咳嗌塞。

【注 咳嗌塞,皆感燥湿之气而为病也。】

阴阳别论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注 一阳者,少阳之气,病则生气少而火壮,火烁金,故善咳。】

调经论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注 肺主气而司呼吸,故有余则喘咳上逆。】

厥论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

【注 肺主气,逆故虚满而咳。】

阳明厥逆喘咳。

【注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也。】

五脏生成篇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注 邪伤皮毛气分,则咳嗽而气上逆矣。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循胃上膈,手阳明之脉,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邪过在经,是以胃中厥逆也。】

生气通天论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注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是以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脉解篇

少阴所谓呕咳上为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注 少阴寒水在下,君火之气在上,上下水火不交,则诸阳之气上浮,而无所依从矣,是以阳热上逆,而为呕咳气喘之病。】

少阳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注 阳气未盛于上者,言至九月而少阳始盛也。夫血随气行,气未盛而脉先满,则血留而上逆矣。】

标本病传论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注 日出气始生,日入气收引。肺主气,故终于气之出入也。】

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注 心为火脏,冬之夜半者,水胜而火灭也。夏之日中者,亢极而自焚矣。】

五常政大论

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其发咳喘,其脏肺,其病嚏咳鼽衄。

【注 咳喘,火刑肺也。嚏欬鼽衄,金之病也。】

金太过曰坚成。坚成之纪,其病咳。

【注 病咳,火伤肺也。】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

【注 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风论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注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故多汗。风气伤阳,邪正不合,故恶风。肺属金,其色白。肺主气,在变动为咳,风邪迫之,故时咳短气。昼则阳气胜而能胜邪,故差;暮则气衰,故病甚。眉上,乃阙庭间,肺之候也。】

诊要经终论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

【注 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者也。荣卫气血,所以濡筋骨,利关节。病在肝而反伤其肺,是以筋挛血气环逆,故令人气逆而转为咳嗽。】

玉机真脏论

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注 肺主周身之气,不及则令人气虚而喘,呼吸少气而咳。气虚上逆,则血随而上行。气虚下逆,则闻呻吟之病音。】

宣明五气论

肺为咳。

【注 阴阳应象论曰:肺在变动为咳。】

评热病论

病肾风,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注 病名风水者,因风而动其水也。真气者,脏真之心气也。心属火而恶水邪,水气上乘,则迫其心气上逆,是以口苦舌干。肾为本,肺为末,金水子母之脏,皆积水也。是以水气上逆于肺,则咳出清水。水邪乘胃,故不得卧。胃络上通于心,阳气入阴,阴阳相薄,故惊恐。心气上乘于肺,金畏火热,故咳甚也。】

痹论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注 脾气不能行于四肢,故四肢解堕。脾脉上膈挟咽,气痹不行,故发咳。入胃之饮,上输于脾肺,脾气不能转输,故呕汁。肺气不能通调,故上为大塞。】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肝脉微大,为咳引小腹。

【注 肝脉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经气逆于上下也。】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

【注 肺主气,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皆肺气虚寒也。】

本脏篇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注 肺主气,故高则上气肩息而咳。】

玉版篇

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逆也。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注 咳而溲血形脱,其脉小劲,逆伤肺也。夫心主血,肺者心之盖,咳,形脱,身热,脉小以疾,逆伤心也。】

咳,溲血,形肉脱,脉搏,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逆也。不过一时而死矣。

【注 咳溲血,形肉脱,脉搏逆于肺络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逆于肝脾之络也。】

经脉篇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注 是主肺所生之病,故咳喘上气,渴而烦心。肺主气,而为水之生原,肺乃心之盖也。胷满,臑臂痛,掌中热,皆经脉所循之部而为病也。】

热病篇

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注 咳者,内热上逆于肺也。衄者,表热外迫于经也。夫肺主皮毛而朝百脉,外内之热,咸从肺气以汗解。汗不出者,气绝于上也。出不至足者,气绝于下也。】

胀论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注 吴氏曰:此卫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肺胀也。】

论疾诊尺篇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注 水随气而溢于皮肤之间,故目窠微肿。颈脉动而肤胀咳者,水留于皮毛而动其肺气也。风水者,因外受于风,风行而水涣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三

咳嗽门

扁鹊难经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濇。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杂证为咳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艹舌)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一作转甚。】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卫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脏腑虚实生死

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咳则气咳一齐出也。

肺脉来,毛而微曰不及,不及则令人喘呼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虚则寒生,咳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又肺病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濇,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肺病喘咳,身但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虚则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气,肩背痛。又咳而遗溺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饮酒当风,中于肺则咳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无血者可治。又其人素声清而雄者,暴不响亮,而拖气用力言语难出,视不转睛,虽未为病,其人不久。又肺病,实则上气喘急咳嗽,身热脉大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者,是也。

肾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又喉中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也。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膀胱咳而不已,则传之三焦,腹满而不欲饮食。

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而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

暴咳嗽,脉数身瘦者,死。暴咳嗽,脉散者,死。暴咳形肥,脉急甚者,死。病嗽而呕,便滑不禁,脉弦微欲绝者,死。诸病嗽喘,脉沉而浮者,死。病咳嗽,脉沉坚者,死。

脉经 【晋 王叔和】

咳脉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大肠经实也。病苦腹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咽喉中如核状。

凡亡汗,若吐,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肌瘦下脱形,热不去者,死。

脉诀 【晋 王叔和】

咳脉

肺脉歌曰:沉紧相兼滑,仍闻咳嗽声。

滑脉歌曰: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促脉歌曰: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咳论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邪客于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则咳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能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右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支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小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可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欬,刺足太白。肺欬,刺手太泉。肾咳,刺足太溪。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太陵。

夫久咳为(疒水),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作卒弦[一作卒弦 原缺,据《千金》卷十八咳嗽补。]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夫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耳。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瘈瘲状。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欬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里。上气面附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

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

活人书 【宋 朱肱】

欬嗽

伤寒咳嗽有两证:有太阳证咳嗽,小青龙、小柴胡也;有少阴证咳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汤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往来寒热,胸胁满痛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阴证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大抵伤寒水气,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气而咳者,病在阳,则青龙汤主之;病在阴,真武汤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欬,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咳嗽论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是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也。《内经》曰: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时,各传而与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一阳发病,少气嗽泄,三焦不利,上咳下泄,心火不宁,其动若掣,调中散主之。

夫嗽者五脏皆有,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肺,风寒随元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先传肺而入,遂成咳嗽,乃肺热也。寒化热,热则生痰,故喘满也。经云: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嗽血也。胸满气喘,痰盛稠粘,皆肺气热也。

活法机要 【元 张洁古】

咳嗽证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枳壳、陈皮下其气。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汤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寒热者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汤、烧生姜胡桃,皆治无痰而嗽者。此乃大例,更当随时随证加减之。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说

嗽与咳,一证也。后人或以嗽为阳,咳为阴,亦无考据。且《内经》咳论一篇,纯说咳也,其中无嗽字。由是言之,欬即嗽也,嗽即欬也。阴阳应象大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又五脏生成篇云:咳嗽上气。又诊要经终篇云:春刺秋分,环为咳嗽。又示从容篇云:咳嗽烦冤者,肾气之逆也。《素问》惟以四处连言咳嗽,其余篇中,止言咳不言嗽,乃知咳嗽一证也。或言嗽为别一证,如伤寒书中说咳逆即咽中作梯磴之声者是也。此一说非。《内经》止以嗽为咳。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与阴阳应象大论文义同,而无嗽字,乃知咳即是嗽明矣。余所以苦论此者,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嗽之为病,自古归之肺,此言固不易也。《素问》言:肺病喘欬逆。又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太阴阳明。《灵枢》十二经,惟太阴肺经云: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他经则不言。《素问》咳论虽言五脏六腑皆有咳,要之止以肺为主。《素问》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注云:邪谓寒气。经又云: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后人见是言,断嗽为寒,更不参较他篇,岂知六气皆能嗽,若谓咳止为寒邪,何以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咳嗽;岁木不及,心气晚治,上胜肺金,咳而鼽;从革之纪,金不及也,其病嚏咳;坚成之纪,金太过也,上征与正商同,其病咳;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金上从,咳嚏衄;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咳唾血烦心;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少阳司天之气,热郁于上,咳逆呕吐;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咳呕;终之气,阳气不藏而咳;少阳之复,枯燥烦热,惊瘈咳衄,甚则咳逆而血泄;少阴司天,热气生于上,清气生于下,寒热凌犯而生于中,民病咳喘;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隘;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甚则咳喘;少阴之复,燠热内作,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则入肺,咳而鼻渊。若此之类,皆生于火与热也,岂可专于寒乎?谓咳止于热与火耶?厥阴司天,客胜则耳呜掉眩,甚则咳。若此之类,乃生于风,岂可专于热与火也。谓咳专于风耶?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发于中,咳喘有声。若此之类,乃生于湿,岂可专于风也?谓咳止于湿耶?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痛;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咳喘逆,逆甚而呕血;阳明司天,金火合德,民病咳,嗌塞;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咳,腹中鸣;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嗌塞而咳;阳明之复,清气大举,咳哕烦心。若此之类皆生于燥,岂可专于湿也?谓咳止于燥耶?太阳司天,客气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若此之类,乃生于寒,岂可专于燥也?又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夜暮则甚,亦风咳也。劳风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亦风咳也。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亦热咳也。阳明厥逆,喘咳身热,亦热咳也。一阳发病,少气善咳,亦火咳也。喘咳者,水气并于阳明,亦湿咳也。风水不能正偃则咳,亦湿咳也。肾气腹大胫肿,喘咳身重,亦湿咳也。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寒,亦寒咳也。咳之六气,固然可以辨其六者之状。

风乘肺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非风咳乎?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乳子亦多有之,非暑咳乎?火乘肺者,欬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非火咳乎?燥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燥痒,大便秘濇,涕唾稠粘,非燥咳乎?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饮冷,冬月坐卧湿地,或冒冷风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非寒咳乎?其治法也,风之嗽,治以通圣散加半夏、大人参半夏丸,甚者汗之。暑之嗽,治以白虎汤、洗心散、凉膈散加蜜一匙而呷之。火之嗽,治以黄连解毒汤、洗心散、三黄丸,甚者加以咸寒大下之。湿之嗽,治以五苓散、桂苓甘露散及白朮丸,甚者以三花神佑丸下之。燥之嗽,治以木香葶苈散、大黄黄连阿胶丸,甚者以咸寒大下之。寒之嗽,治以宁神散、宁肺散;有寒痰在上者,以瓜蒂散越之。此法虽已几于万全,然老幼强弱,虚实肥瘦不同,临时审定,权衡可也。病有变态,而吾之方亦与之俱变。然则枯矾、干姜、乌梅、罂粟壳,其误人也,不为少矣。呜呼!有人自幼咳嗽,至老不愈而亦不死者,余见此等无限。或少年咳嗽,不计男女,不数月而殒者,亦无限矣。夫宁神、宁肺散,此等之人岂有不曾服者?其不愈而死者,以非寒咳,执(艹款)冬花、佛耳草,至死不移故也。曹魏时军吏李成苦咳嗽,昼夜不寐,时吐脓血,华佗以为非从肺来,以苦剂二钱匕,吐脓血二升余而瘥。若此之嗽,人不可不知也。

夫富贵之人,一切涎嗽,是饮食厚味热痰之致然也。先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服人参散、通圣散加半夏,以此止嗽;更服大人参半夏丸,以之化痰也。大忌酸咸油腻生硬热物也。

夫贫难之人咳嗽,内外感风冷寒湿之致然也。《内经》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可服宁神散、宁肺散加白朮之类则愈矣。忌法同前。

凡男子有病,面黄身热,肌瘦,寒热往来如疟状,更加涎嗽不止,或喘满面目浮肿者,或身体俱热,或有自汗。《内经》云:病名伤寒夹劳之证也。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后切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参黄芪散、当归饮子、加减小柴胡汤,择而用之。《内经》谓男女之证,治法皆同,依此调治,无不取效矣。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论

秋者,清肃之气,收敛下行之体也。为湿所伤,是长夏之气,不与秋令也。秋令不及,所胜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刑于肺,故肺气逆而为咳。所不胜者侮之,木气上行,与火同德,动而不息者也。所生者受病,故肾水亏也。长夏已亢,三焦之气盛也。命门者,三焦之合也。故迫肾水上行,与脾土湿热相合为痰,因痰而动于脾之湿也,是以咳嗽有声有痰。不发于秋而发于冬者,以其六阴之极,肃杀始得其气,故不咳嗽于秋而咳嗽于冬也。咳嗽者,气逆上行也。气上行而逆,故面目发微肿,极则身体皆肿,变为水气。故曰: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又曰:诸气膹郁,皆属肺金。此之谓也。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冬伤于寒,辞理皆顺,时字伤令字也。独秋伤于湿,作令字伤时字,读者不疑也。此四者皆无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从后至,言岁之主气各差其分而为病,一定之法也。若说秋字伤湿字,其文与上三句相通,其理与法不相通。大抵理与法通,不必拘于文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矣。故曰:春伤于风,说作人为风所伤,非也。若是则止当头痛恶风自汗,何以言夏为飧泄哉。今言春伤于风,即是时伤令也明矣。经云:东方来者为婴儿风,其伤人也,外在于筋,内舍于肝。又曰:春甲乙所伤谓之肝风。用此二句,以较前文,则辞理自通矣。

湿气所伤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湿既胜,冬水复旺,水湿相得,肺气又衰,故乘肺而为咳嗽。其发为痿厥者,盖湿气内攻于脏腑则咳逆,外散于筋脉则痿弱也。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湿则于肺,肺以秋适旺,湿虽入之不能发,至冬肺衰,然后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为下利,冬以阳气内固,湿气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咳嗽。秋者,清肃之气,收敛下行之体也。为湿所伤,是长夏之气不与秋令也。秋令不及,所胜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刑于肺,故肺气逆而为咳。所不胜者侮之,木气上行,与火同德,动而不息者也。所生者受病,故肾水亏也。长夏已亢,三焦之气盛也。命门者,三焦之合也。故迫肾水上行与脾土湿热相合为痰,因咳而动于脾之湿,是以咳嗽有声有涎。不发于秋而发于冬者,以其六阴之极,肃杀始得其气故也。但秋伤湿,上逆为咳嗽,为痿厥。其因病之原,则与春之风、夏之暑、冬之寒,三者同。其令行于时,则与三者异。夫三者,皆是本时之令也。湿乃长夏之令,何于秋言之?盖春夏冬每一时各有三月,故其令亦各就其本时而行也。若长夏则寄旺于六月之一月耳。秋虽亦有三月,然长夏之湿令,每侵过于秋而行,故曰秋伤于湿。若夫秋伤湿,其令行于时之义,上文已论之矣。前篇所谓上逆而咳,发为痿厥,不言过时,似是当时即发者。但既与风暑寒三者并言,则此岂得独为即发者乎。然经无明文,终亦不敢比同后篇,便断然以为冬发病也。虽然,湿本长夏之令,侵过于秋耳,纵使即发,亦近于过时而发者矣。此当只以秋发病者为论。湿从下受,故干肺为咳,谓之上逆。夫肺为诸气之主,今既有病,则气不外运,又湿滞经络,故四肢痿弱无力而或厥冷也。后篇所谓冬生咳嗽,既言过时,则与前篇之义颇不同矣。夫湿气久客不散,至冬而寒气大行,肺恶寒而或受伤,故湿气得以乘虚上侵于肺,发为咳嗽也。观者以此意求之,经旨其或着乎?

用药法

《难经》云:肺太过则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喘咳上喝,逆气烦心,胸满烦热,夜则涕出多嚏,鼻塞不通,肺金大实,以子助母也。心脾肺皆受寒邪,涎出口甘,水反侮土,寡于畏也。腹中大寒,病名曰寒中。痰白作泡,肺中气虚而为大寒,子助母也。当于肺中泻肾水,非辛热之药不退也。口甘涎沫者,胃中寒而不和,以辛甘热去之,饮酒者多有此反化。

《素问》咳论十一证:肝咳,小柴胡汤;胆呕胆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心咳,桔梗汤;小肠失气,芍药甘草汤。脾咳,升麻汤;胃吐长虫,乌梅丸。肺咳,麻黄汤;大肠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桃仁汤,不止,猪苓汤分水。肾咳,附子细辛汤;膀胱遗溺,茯苓甘草汤。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肿气逆也,钱氏异功散。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欬嗽

咳嗽有风寒、痰饮、火郁、劳嗽、肺胀之分。

春作是春升之气,用清凉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气,炎上最重,用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以药发散之后,用半夏逐痰,必不再来。

风寒行痰,开腠理,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逐痰饮降痰,随证加药。火主清金,化痰降火。劳嗽,宜四物汤加竹沥、姜汁,补阴为主。

干咳嗽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苦梗开之,下用补阴降火之剂,四物加炒蘗、竹沥之类;不已则成劳,此不得志者有之,倒仓法好。

肺虚嗽甚,此好色肾虚者有之。用参膏,以陈皮、生姜佐之,大概有痰加痰药。

上半日多嗽者,此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炒蘗、知母降火。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五更多嗽者,此乃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之。

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气,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之类。

嗽而胁下痛,宜疏肝气,以青皮兼痰药,实者白芥子之类,在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姜汁。瘀血碍气作嗽者,桃仁去皮尖、大黄酒炒,姜汁丸服。

治嗽多用生姜,以其辛散故也。

痰因火动逆上作嗽者,先治火,次治痰,以知母止嗽清肺滋阴降火。夜嗽用降,阴分嗽也。

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治痢亦同。

劳嗽即火郁嗽,用诃子能治肺气,因火伤极,遂成郁遏胀满,不得眠,一边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佐以海石、童便浸香附、(艹舌)蒌、青黛、杏仁、半夏曲之类,姜蜜调噙化,必以补阴为主。

治嗽,灸天突穴、肺腧穴,大泻肺气。肺腧穴在三椎骨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师云:阴分嗽者,多属阴虚治之。

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

肺痿专主养肺气,养血清金。

嗽而肺气有余者宜泻之,桑白皮为主,半夏、茯苓佐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肺燥者当润之,属热者,桔梗、大力、知母、鸡清。

声哑者属寒,宜细辛、半夏、生姜,辛以散之。肺虚者,人参膏、阿胶为主。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为要药,或知母茯苓汤为妙。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些少,以降其气,补其阴。白芍药须用酒浸晒干。

湿痰带风喘嗽者,不可一味苦寒折之,如千缗汤、坠痰丸,更以皂角、萝卜子、杏仁、百药煎、姜汁丸噙化。

痰积嗽,非青黛、(艹舌)蒌不除。有食积人,面青白黄色不常,面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是。

欬逆嗽,非蛤粉、青黛、(艹舌)蒌、贝母不除。

口燥咽干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艹舌)蒌、贝母。饮水者,不用(艹舌)蒌,恐泥膈不松快。

知母清肺止嗽滋阴降火。

杏仁泻肺气,气虚久嗽者,一二服即止。

治酒嗽,青黛、(艹舌)蒌,姜蜜丸噙,救肺。

食积痰作嗽发热者,半夏、南星为君,(艹舌)蒌、萝卜子为臣,青黛、百碱为使。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欬嗽

古人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夫嗽属肺,何为脏腑皆有之?盖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风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也。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外邪,欲传脏腑,亦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嗽,此自内而发者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重,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止在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寒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复见。凡诸嗽,未审内外所感,并宜二陈汤加杏仁、五味、人参各半钱。重饮水一二口而暂止者,热嗽也;呷热汤而暂停者,冷嗽也。治热嗽,以小柴胡汤加五味;冷嗽,理中汤加五味。皆已试之验,此出《医余》。

诸嗽皆可佐以应梦观音散,而加喘者,以此于食前吞下养正丹。

壅嗽声重痰稠,或咳有血,以薄荷、生胡麻各一撮,细嚼,煎苏子降气汤,送下。

感风而嗽者,恶风有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桂枝汤加人参、杏仁、五味各半钱。

咳嗽多汗,体虚而又不胜热药者,橘苏散。

感寒而嗽者,恶风无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宜杏子汤。

若风寒俱感而嗽者,或恶风无汗,或恶风有汗,头痛身疼,塞鼻熏眼,涕泪稠粘者,小青龙汤。以上三药,伤寒太阳经有嗽者皆可用。

感暑而嗽者,自汗烦渴,或带寒面垢,六和汤加五味子一钱。

感湿而嗽者,身体痛重,或汗或小便不利,此多乘热入水,或冒雨露,或浴后不解湿衣致此,宜白朮汤。

热嗽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缕,或带血腥臭,或坚如蚬肉。不若风寒之嗽,痰清而白。宜金沸草散,仍以辰砂化痰丸或薄荷煎八风丹含化。热嗽宜金沸草散中加五味、杏仁、茯苓,十味入枣子一个同煎,功效尤胜,名旋覆汤。

有热嗽,诸药不效,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审是伏热在上焦心肺间,可用。

有热嗽失声咽痛,多进冷剂而声愈不出者,宜以生姜汁调消风散,少少进之;或只一味姜汁亦得。冷热嗽后失声者,尤宜。嗽而失声者,非独热嗽有之,宜审其证用药,佐以橄榄丸含化,仍浓煎独味枇杷叶散,热服。

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热亦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风散各一贴和煎,或应梦人参散,或(艹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风丹,或四和丸含化。七情饥饱嗽,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为先,四七汤半贴加桑白皮、杏仁、五味子、人参、阿胶各半钱。

有嗽血痰与食俱出者,此盖饮食失节,致肝气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浊道,肺清道,清浊相干,宜二陈汤加木香、杏仁、细辛、枳壳各半钱。

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菀饮。

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因病劳久嗽者,其证寒热往来,或独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其痰或浓,或有血腥臭异常,语音不出者,补肺汤半贴,加杏仁、贝母、(艹款)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煎,去滓,调锺乳粉。咽痛者,更加桔梗半钱;声甚者,更加秦艽半钱;呕者,去地黄加半夏如其数;气急者加灵砂丹或三妙丹。

经年累月,久嗽不已,服药不瘥,余无他证,却与劳嗽不同,宜三拗汤,仍佐以清金丹。

脾胃如常,饮食不妨者,加味人参清肺汤、参粟汤。有暴嗽服药不效者,或教之进生料鹿茸丸、大菟丝子丸,方愈。此乃肾虚所致,有本有标,却不可以暴嗽而遽补之。然所以易愈者,亦觉之早故也。

嗽而有血,见嗽血证。

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两日即轻。记壬午秋,满城有此病,继甲午年夏秋之交,此病又自南而北,得免者少,并呼为虾蟆瘟。用参苏饮加细辛半钱。

有咳嗽痰多者,名曰劳嗽,与风寒壅热之嗽不同。此乃有本有标,本在肾而标在肺,可于虚损诸药求之,选用加五味、杏仁、阿胶、贝母、(艹款)冬花之属。嗽而加以喘者,于前药更加磨沉香,仍吞灵砂丹或三妙丹。嗽而有血者,详见血门嗽血证。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治法

夫咳之为病,有一咳即出痰者,脾胜湿而痰滑也。有连咳十数不能出痰者,肺燥胜痰湿也。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属燥其脾,若利气之剂所当忌也。濇者,宜枳壳、紫苏、杏仁之属利其肺,若燥肺之剂所当忌也。肺咳喘息而有音,甚则吐血,麻黄汤。大肠咳而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桃仁汤;不止,用猪苓分水散。心咳心痛,喉中介介鲠状,甚则咽喉痹,用桔梗汤。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芍药甘草汤。与夏脉不及病同,盖小肠为心之腑故也。肝咳两胁下痛,甚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小柴胡汤。仲景云:咳引胁痛为悬饮,宜十枣汤。丹溪云:咳引胁痛,宜疏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子等,实者白芥子之属。胆咳,呕胆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脾咳,右胁下痛,阴阴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升麻汤。胃咳,呕,呕甚则长虫出,乌梅丸。肾咳,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麻黄附子细辛汤。膀胱咳,遗溺,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腹满不欲饮食,

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乍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胸膈也,宜小陷胸汤、蒙石丸之类,清膈降痰;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热也。面白悲嚏,或胸急胀痛,或脉沉弦细迟而咳者,寒饮在胸腹也,宜辛热去之。

干咳嗽

干咳嗽者,无痰有声是也。此证本于气濇。濇微者,连咳十数声,方有痰出;濇甚者,虽咳数十声,亦无痰出。是为干咳嗽也。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咳嗽证治

咳谓有声,肺气伤而不清。嗽谓有痰,脾湿动而生痰。咳嗽者,因伤肺气而动脾湿也。病本虽分六气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主气而出声也。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方用杏仁去皮尖、白茯苓各一钱,橘红七分,五味子、桔梗、甘草炙各五分。春多上升之气,宜润肺抑肝,加川芎、芍药、半夏各一钱,麦门冬、黄芩炒、知母各五分。春若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辛凉解散,加防风、薄荷、黄芩炒、麦门冬各一钱。

【注 按前证若因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痛,用金沸草散。咳嗽声重,身热头痛,用局方消风散。盖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法当解表,兼实肺气。肺有火则腠理不闭,风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数行解散,则重亡津液,邪蕴而为肺疽肺萎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输化,而小便短少,皮肤渐肿,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以补脾肺,六味丸以滋肾水。】

夏多火热,炎上最重,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黄芩炒、麦门冬、石膏各一钱。

【注 按王太仆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前证若喘急而嗽,面赤潮热,其脉洪大者,用黄连解毒汤;热燥而咳,用栀子仁汤;咳唾有血,用麦门冬汤。俱兼以六味丸。夏月尤当用此,壮肾水以保肺金。】

秋多湿热伤肺,宜清热泻湿,加苍朮、桑白皮各一钱,防风、黄芩、山栀炒各五分。

【注 按前证若咳而身热自汗,口干便赤,脉虚而洪者,用白虎汤。身热而烦,气高而短,心下痞满,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香薷饮。若病邪既去,宜用补中益气加干山药、五味子以养元气,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气。】

冬多风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半夏、干姜、防风各一钱。肺金素有热者,再加酒炒黄芩、知母各五分。若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再加槁本、川芎、前胡、柴胡各一钱。

【注 按前证果系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用麻黄之类,所谓从表而入,自表而出。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其元气而佐以解表之药。若专于解表,则肺气益虚,腠理益疏,外邪乘虚易入,而其病愈难治矣。若病日久,或误服表散之剂,以致元气虚而邪气实者,急宜补脾土为主,则肺金有所养而诸病自愈。若人老弱,或劳伤元气而患前证,误用麻黄、枳壳、紫苏之类,而汗出亡阳者,多患肺痈肺痿。治失其宜,多致不起。】

若有痰,加半夏、枳壳。风痰,再加南星姜汁炒。湿痰,脾困少食,加白朮、苍朮。有痰而口燥咽干,勿用半夏、南星,宜加知母蜜水拌炒、贝母、(艹舌)蒌仁、黄芩炒。

【注 按前证若因脾气虚而为湿痰者,宜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肾经虚热而口燥咽干者,宜用六味丸。】

若夏月热痰,或素有热痰,加黄芩、黄连、知母、石膏。

【注 按前证若心火乘肺,轻则用麦门冬汤,重则用人参平肺散。若上焦实热,用凉膈散;虚热用六君子汤。中焦实热,用竹叶石膏汤;虚热用竹叶黄芪汤。下焦虚热,用六味丸。】

上半日咳者,胃中有火,加贝母、石膏、黄连。五更欬者同上。

【注 按前证若胃中热甚为患者,宜用本方泄之。若胃中微热为患者,当用竹叶石膏汤清之。若胃中虚热所致者,须用补中益气汤补之,俱少佐以治痰之剂。其五更咳嗽者,当作脾虚宿食为痰治之。】

若咳嗽久肺虚,滋气补血,加人参、黄芪、阿胶、当归、生姜、天门冬、(艹款)冬花、马兜铃、芍药酒炒之类。肺热喘嗽,去人参加沙参,此兼补血气也。

【注 按肺属金,生于脾土,凡肺金受邪,由脾土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治者审之。】

黄昏咳者,火浮于肺,不可正用寒凉药,宜加五味子、五倍子、诃子皮敛而降之。

【注 按前证属脾肺气虚,以致肾经阳虚阴弱,而虚火上炎,或房劳太过,亏损真阴为患,法当补脾肺,生肾水,不可专主于肺也。】

若午后嗽者,属阴虚,即劳嗽也,宜补阴降火,加川芎、当归、芍药、熟地、黄蘗、知母、竹沥、姜汁、天门冬、(艹舌)蒌仁、贝母,此专补阴血也。

【注 按前证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须用六味地黄丸,壮肾水滋化源为主,以补中益气汤,养脾土生肺肾为佐,设用清气化痰则误矣。】

若火郁嗽,为痰郁火邪在中,宜开郁消痰,用诃子皮、香附童便浸、(艹舌)蒌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黄芩为末,蜜调为丸噙化,仍服前补阴降火药,失治则成劳。

【注 按前证若因肺胃蕴热,痰气不利,宜用此。若因脾肺不清,气郁痰滞,用二陈加山栀、枳壳、桔梗。若因郁结伤脾,气血虚损,用济生归脾加山栀、桔梗。若因怒动肝火克脾,用四君子加山栀、柴胡。若劳役失宜,伤损元气,用补中益气加山栀、桔梗。】

若痰积食积作咳嗽者,用香附、(艹舌)蒌、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石膏、山楂、枳实、黄连姜炒为末,蜜调噙化。

【注 按前证若因饮食停滞胃口湿热所化者,宜用本方。若因脾胃气虚而痰积滞,用六君子加枳壳、木香。若因脾胃气虚而食积滞,用六君子加神曲、麦芽。夫早间吐痰咳嗽属食积,喘促咳嗽属肺气虚火旺,大抵当助胃壮气为主,不可专攻其痰。】

若劳嗽见血,加阿胶、当归、芍药、天门冬、知母、贝母、桑白皮,亦于前肺虚阴虚二条择用。大抵咳嗽见血,多是肺受热,邪气得热而变为火,火盛而阴血不宁,从火上升,故治宜泻火滋阴,忌用人参等甘温之药。然亦有气虚而咳血者,则宜用人参、黄芪、(艹款)冬花等药,但此等证不多耳。

【注 按前证亦有劳伤元气,内火妄动而伤肺者,亦有劳伤肾水,阴火上炎而伤肺者,有因过服天门、生地寒药,损伤脾胃,不能生肺金而不愈者,有因误用黄蘗之类,损伤阳气,不能生阴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亏损,而肾水不足,以致虚火上炎,真脏为患也。须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土而生肺金,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而生阴精,否则不救。】

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但是食积成痰,痰气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积,而咳自止,不必用肺药以治咳也。

【注 按前论治法最是,仍分六淫七情,及五脏相胜,脾肺虚实以治之。否则恐成肺痈之证。】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咳嗽总论

咳嗽多属肺火,伤寒言太阳病者何也?肺为五脏华盖,内通膀胱,外主皮毛,而为气之主,气逆而不下则咳。风寒乘之,气冷则滞;热邪乘之,气燥则郁;水饮乘之,与气相搏,寒热水气皆能生痰,又咳之所从始也。以风寒言之:太阳证身热呕喘者,麻黄杏仁汤;咳喘者,三拗汤。少阳证寒热胸满或挟泻者,小柴胡去参枣加五味子干姜。少阴证厥逆腹痛下利者,四逆汤加五味子、干姜;少阴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下利者,猪苓汤。春冬伤风寒,夏秋伤湿冷,鼻塞喉鸣,气不得下而咳者,橘皮竹茹汤。以热咳言之,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泻白散;或咳脓血者,小柴胡加黄芩、黑豆;咳嗽身热,脐腹满痛者,大柴胡汤下之;中满而呕者,大半夏汤;解利以后,胃寒不食者,理中汤、六君子汤,俱加五味子、细辛;痰气盛者,大橘皮汤;素有痰火者,当于芩连二陈汤中消息。又水咳者有三证,青龙汤治太阳之表水有寒,十枣汤治太阳之里水有癖,真武汤治阴证之里水有寒。凡咳而小便利者忌汗,久而入脏成劳。膏之上肓之下,不治。

辨欬嗽

咳因气动为声,嗽乃血化为痰。肺气动则咳,脾湿动则嗽,脾肺俱动则咳嗽俱作。然以肺为主,故多言咳,则包嗽在其中。

分虚实

咳必先审肺脉虚实:实者浮大有力,若沉而滑则痰气盛也。虚者弦大无力,若沉细带数则火郁极也。

外感

风乘肺咳,则鼻塞声重,口干喉痒,语未竟而咳,参苏饮加桑白皮、杏仁,或柴胡半夏汤,后用诸咳丸。如久咳、夜咳、冬咳,风入肺窍者,宜熏之。

寒乘肺咳,则胸紧声哑,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或苏沉九宝饮、华盖散、单生姜丸。有寒热者,小柴胡汤。又有一种遇寒则咳者,谓之寒暄,乃寒包热也,解表则除。枳梗汤加麻黄、防风、杏仁、陈皮、紫苏、木通、黄芩。如风寒郁热夜咳者,三拗汤加知母、黄芩。

暑乘肺咳,则口燥声嘶吐沫,六一散加辰砂;见血者,枇杷叶散。

湿乘肺咳,则身重骨节烦疼洒淅,五苓散、不换金正气散。

大概春气上升,润肺抑肝;夏火上炎,清金降火;秋湿热甚,清热泻湿;冬风寒重,解表行痰。

内伤

火咳声多痰少,五更咳多者,食积湿热火流肺中,泻白散加知母,或古二母散。上半午咳多者,胃有实火,单石膏丸加知贝;便闭喘渴痰稠者,凉膈散、败毒散、古芩半丸。下半午咳多者,阴虚,四物合二陈汤加知母、黄蘗、麦门冬,顺而下之;如阴虚火燥,寒热盗汗,遗精见血者,四物汤加竹沥,或滋阴降火汤、加味二母丸。黄昏咳多者,火浮于肺,润肺丸以敛之,不可纯用凉药。通用二陈汤去半夏,加贝母、(艹舌)蒌、青黛、山栀、黄芩、桑白皮。

郁咳即火咳,久者干咳无痰,乃肾水焦枯,邪火独炎于肺,泻白散加苦梗为君以开之。久者诃黎丸,虚者肾气丸,不得志者霞天膏。如肺燥皮枯疮痒便闭者,活血润燥,生津饮。

劳咳,五劳虚咳也。疲极伤肝,咳而左胁疼引小腹者,二陈汤加芎、归、芍药、青皮、柴胡、龙胆、黄芩、竹茹,或黄芪建中汤。劳神伤心,咳而咽干咯血者,劫劳散、梦授天王补心丹。劳倦伤脾,咳而短气无力者,调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叫呼伤肺,咳而呕吐白沫,口燥声嘶者,润肺丸、人参清肺饮。房劳伤肾,咳而腰背痛,寒热者,二陈芎归汤。又有一种传证痨咳,即干咳劳久者,宜蛤蚧、天灵盖、雄黄、朱砂之类,须于痨瘵条参治。

食咳因食积生痰,气冲胸腹满者,二陈汤加厚朴、山楂、麦芽。伤生冷,致肺胃不清,嗳酸吐泻,恶风寒者,五积散、理中汤、异功散。伤煎炒热物者,葶苈散,或三补丸加知母、贝母。伤酒食者,香附(艹舌)蒌青黛丸。七情脏气不平则咳,久不已则入六腑。怒伤肝,两胁下满,入胆则呕苦汁。喜伤心,心痛咽肿,入小肠则咳与气俱失。思伤脾,咳右胁引肩背痛,甚则不可以动,入胃则吐痰沫长虫。忧伤肺,喘息唾血,入大肠则遗粪。恐伤肾,唾涎腰背引痛,入膀胱则遗尿,入三焦则腹满不欲食。始则关于肺,终则聚于胃也。宜二陈汤加蒌仁萝卜子、加味泻白散、参苏饮、四七汤、苏子降气汤、团参饮子、古橘甘散、古橘蒌丸、加减三奇汤选用。

痰水上干

痰咳,痰出咳止,胸膈多满。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湿在心谓之热痰,湿在肝谓之风痰,湿在肺谓之气痰,湿在肾谓之寒痰。惟湿痰入胃,上干于肺,则必作咳,宜千缗汤、坠痰丸、半(艹舌)丸选用。痰郁肺经,咳则涎多或结胸者,二陈汤加枳梗、(艹舌)蒌、黄芩、贝母,甚者鹤顶丹。痰积流入肺脘,久咳不得睡者,兜铃丸。痰因火动者,二陈汤加芩连或清气化痰丸。痰因宿食者,化痰丸;痰因酒湿者,蜂蒌丸;因酒者,(艹舌)连丸。如痰甚能食便闭者,小承气汤下之;不能食便闭者,厚朴汤或滚痰丸疏导之。

水咳,因饮茶水停蓄,为涎上涌,身热胸满怔悸者,小青龙汤;身寒胁硬者,真武汤;结胸者,小半夏汤;大便闭者,十枣汤;小便濇者,五苓散。详伤寒水证中。

瘀血内阻

瘀血咳则喉间常有腥气,轻者,泻白汤加生地、山栀、牡丹皮、麦门冬、桔梗;重者,桃仁、大黄、姜汁为丸服。或因打损劳力伤肺,通风寒则咳,或见血紫黑色者,四物汤去川芎,加大黄、苏木为末,酒调服,利去心肺间瘀血即止,后服人参养荣汤调理。

肺胀满,即痰与瘀血碍气,所以动则喘急,或左或右一边眠不得者是,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若虚胀喘者,单人参膏、古百花膏。有水停蓄胀者,饮水则逆转不入,三白汤加泽泻、桔梗、五倍子。若因火伤极,无水以升而胀者,必干咳无痰,诃黎丸含化,以诃子有收敛降火之功,然亦危哉!

治分新久

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欬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其间有七情气逆者,则以枳壳、香附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则以南星、槟榔分导为要。为血虚者,补之敛之。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濇剂,反致缠绵。况肺为娇脏,易寒易热。虽人参平药,惟气虚最宜。若肺有火及风邪初盛者,俱宜沙参或元参代之。故咳不拘于寒也。久咳曾经利下,及劳倦饥饱,以致肺胃寒而饮食少进者,只理脾而咳自止。然肾为气脏,咳嗽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乃肾虚气不归元,宜所服药中,加补骨脂、五味子,或三味安肾丸。阴虚者,肾气丸;阳虚者,黑锡丹以镇之。凡咳至肺胀及咽疮失音者,必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四

咳嗽门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咳嗽总论

有声无痰曰咳,肺由火烁。有痰无声曰嗽,脾受湿侵。有痰有声曰咳嗽。

按咳虽肺病,五脏六腑皆能致之。析其条目,经文尚有漏义;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风寒暑湿伤其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经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劳欲情志伤其内,则脏气受伤,先由阴分而病及上焦,此自诸脏而后传于肺也。自表而入者病在阳,宜辛温以散邪,则肺清而咳愈。自内而生者病在阴,宜甘以壮水,润以养金,则肺宁而火咳愈。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如五脏生成篇所谓肺欲辛是也。治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如宣明五气篇所谓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是也。然治表者,虽宜动以散邪,若形病俱虚者,又当补中气而佐以和解。倘专于发散,恐肺气益弱,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治内者,虽宜静以养阴,若命门火衰不能归元,则参芪桂附在所必用。否则气不化水,终无补于阴也。至夫因于火者宜清,因于湿者宜利,因痰者消之,因气者理之,随其所见之证而调治。在老人虚人,皆以温养脾肺为主,稍稍治标可也。若欲速愈而亟攻其邪,因而危困者多矣,可不谨诸!

分条治法

肺咳,麻黄汤;心咳,桔梗汤;肝咳,小柴胡汤;脾咳,升麻汤;肾咳,麻黄附子细辛汤;胃咳,乌梅丸;胆咳,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肠咳,赤石脂禹余粮汤,不止,用猪苓分水散;小肠咳,芍药甘草汤;膀胱咳,茯苓甘草汤;三焦咳,钱氏异功散。感风者,恶风自汗,鼻流清涕,脉浮,桂枝汤加防风、杏仁、前胡、细辛;感寒者,恶寒无汗,鼻流清涕,脉紧,二陈汤加紫苏、干葛、杏仁、桔梗。春月风寒所伤,头痛身重,金沸草汤;夏月喘嗽,面赤脉洪,黄连解毒汤;秋月身热,自汗口干,便赤脉虚,大白虎汤;冬月风寒,形气病气俱实者,加减麻黄汤。感湿者,身体重痛,白朮酒;热嗽咽喉干痛,鼻出热气,痰稠腥臭,金沸草散去麻黄半夏,加薄荷、枇柏叶、五味、杏仁、桑白皮、贝母、茯苓、桔梗;乍寒亦嗽,乍热亦嗽,金沸草散、消风散,并二方煎服。七情饥饱,邪气上逆,四七汤加杏仁、五味子、桑皮、人参、阿胶、麦门冬、枇杷叶。饮冷致嗽,紫菀饮;嗽吐痰食俱出,二陈加杏仁、木香、细辛、枳壳;食积痰嗽,二陈汤加(艹舌)蒌、莱菔子、山楂、枳实、曲糵;声哑,外感寒包热者,细辛、半夏、生姜辛以散之。内伤火来克金者为坏证,宜壮水清金。经年久嗽,服药不瘥,余无他证,与劳嗽异,一味百部膏。咳嗽烦冤,八味丸、安肾丸。暴咳诸药不效,大菟丝子丸,不可以其暴嗽而疑遽补之非。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酢抢而嗽,甘草二两去皮,作二寸段,中半劈开,用猪胆汁五枚浸三日,火炙为末,蜜丸,茶清吞二钱,临卧时服之。食咸哮嗽,白面二钱,砂糖二钱,糖饼灰汁,捻作饼子,炉内煨熟刬出,加轻粉四钱,另炒,将饼切作四桠,入轻粉在内,令患人吃尽,吐出病根即愈。肺胀咳而上气,鼻扇抬肩,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无外邪而内虚之肺胀,宜诃子、海石、香附、(艹舌)蒌仁、青黛、半夏、杏仁、姜汁为末,蜜调噙化之;肺胀躁喘,脉浮,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肺胀而左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韭汁。

虚劳证

有声无痰曰咳,肺因火烁也,新定清宁膏。有痰有声曰嗽,脾受湿侵也,二陈汤。脾虚倦怠者,六君子汤。劳嗽声哑者,死。

伤寒证

太阳证罢表未解,心下有水气,证呕发热而咳,太阳发热咳嗽,并宜小青龙汤。

太阳发热呕哕而咳,小柴胡汤;少阳寒热往来,咳嗽胸胁满,或泄利,小柴胡去参枣,加五味子、干姜。少阴咳嗽,真武汤;少阴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咳嗽者,水气也,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

脉候

脉出鱼际为逆气喘息。咳而脉虚必苦冒,浮直而虚者易治。喘而气逆,脉数有热,不得卧,难治。上气喘嗽,面肿肩息,脉浮大者,死。久嗽脉弱者生,实大数者死。上气,喘嗽低昂,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濇四肢寒者,死。咳而脱形,身热脉小坚急,以疾为逆,不过十五日死。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咳而呕腹满泄泻,弦急欲绝者,死。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治法

凡治嗽有用五味子者,以收肺气,乃火热必用之剂。若有外邪而骤用之,恐闭住邪气,必先发散,然后可用。诃子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杏仁散肺中风寒,然性实有热,因于寒者为宜。桑白皮泻肺气,然性不纯良,用之者当戒。马兜铃去肺热而补肺也。生姜辛能发散也。罂粟壳不可骤用,乃后收功药也。人参以其气虚,或新咳挟虚者可用,若风寒邪盛,或久嗽肺有郁火者,不可用也。(艹舌)蒌仁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中有痰者自降。

医学准绳六要 【明 张三锡】

咳嗽总论

五脏六腑,一有浊气,郁而为火,炎上熏肺,则令人咳,是肺乃总司尔。《活人书》曰: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专主于气,气之清浊既分则无嗽。清气不分,浊气上干于华盖,加以挟水停饮,肺不得清则为嗽。抑考《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嗽,非独肺也。大抵外邪郁火,痰饮上攻,脉弦滑数,有余之证可治。若失血家脉芤数,潮热面赤,下午剧者,初或可治,日久羸瘦不可救。

伤寒六书 【明 陶华】

欬嗽

咳者謦咳,俗谓之嗽。肺主气,肺为邪所乘,气逆而不下也,故令咳嗽。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而咳者,治各不同。其水咳三证,不可不辨。小青龙,太阳之表水也;十枣汤,太阳之里水也;真武汤,阴证之水气也。盖水与表寒相合而咳,则小青龙汤当汗之;水与里寒相合而咳,则真武汤温之;里癖合水动肺而嗽,十枣汤所以下之也。

太阳病身热咳嗽,干呕喘而利,小青龙汤有加减法。恶寒身痛,只依本方。身凉咳嗽,干呕为利,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十枣汤。

四肢痛重,腹痛下利,咳嗽或呕,真武汤有加减之法。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硬满而痛,咳嗽,小柴胡汤有加减之法。

少阳咳嗽,四逆汤。腹痛下利,咳嗽中满而呕,大半夏汤。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咳嗽二字取义辩

《内经》有以咳言者,有以咳嗽言者。如秋伤湿二篇,一篇只咳字,一篇有嗽字,子和谓以此则知咳即嗽也明矣。《玉机》分为阴阳气血,亦过凿矣。洁古《机要》云:咳乃无痰有声,嗽乃有痰无声,咳兼嗽乃有声有痰,斯为咳嗽之少别,然则字义倒说为戾耳。

柏斋何氏曰:《机要》所论咳嗽二证,盖倒说也。肺为气主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隔,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外感风寒,肺管为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咳字从亥,亥者有形之物也,故果核草荄皆从亥,亥复有隔关之义。嗽字从束从欠,此古人制字之妙,乃二证之所以分也。观此则《机要》之说,诚倒置欤?

病分三因

陈无择云:伤风嗽者,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伤寒嗽者,憎寒发热,无汗恶风,烦躁不渴;伤暑咳者,节骨烦疼,四肢重着洒淅。此属外因。五脏咳而不已,则六腑受之者,此属内因。如咳而发作寒热,引腰背痛,或喘满,此因房劳伤肾;或中满腹胀,抢心痛不欲食,此因饥饱伤脾;或咳而左胁偏痛引小腹,并膝腕疼,此因疲极伤肝;或吐白涎,口燥声嘶,此因呼叫伤肺;或咳而烦热自汗,咽干咯血,此因劳神伤心。并属不内外因也。

证主气逆

巢氏曰: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咽喉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咳逆上气也。

治当顺时

夏月嗽而热者,谓之热嗽,以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之属是也。冬月嗽而恶寒,谓之寒嗽,以小青龙汤加杏仁、(艹款)冬花、细辛、干姜之属是也。

凡嗽,春是春升之气,《杂着》云宜润肺抑肝,二陈汤加杏仁、知母、五味子、川芎、白芍药、麦门冬、炒黄芩。夏嗽火炎于上,用二陈去半夏加五味、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麦门冬、黄芩、石膏、贝母之类。秋嗽湿热伤肺,用清热泻湿,二陈汤去半夏加杏仁、天门冬、防风、桔梗、苍朮、白朮、桑白皮、栀子仁、黄芩之类。冬嗽风寒外束,用解散,二陈汤加麻黄、桂枝、桔梗、杏仁;发热头痛,加川芎、槁本、前胡、柴胡之类。

分虚实新久

凡咳嗽之人,体气虚弱者,用泻气药多不效,间有效者必复作,若此者,并宜补益而嗽自愈。体气厚者,或系外感,俱宜发散邪气,破滞气而嗽自宁。新咳嗽者,亦是从实者之治也;久咳嗽者,从补法之治也。或用濇药击其惰归,九仙散之属是也。

禁先用涩药

凡治咳嗽,必先各因其病根,伐去邪气,而后以乌梅、诃子、五味子、罂粟壳、(艹款)冬花之类,其性燥涩,有收敛劫夺之功,亦在所必用,可一服而愈,慎毋越其先后之权衡也。

呷嗽

呷嗽者,犹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搏,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仲景、丹溪皆云:喉中作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之属是也。其与咳嗽大抵相同,至于投药,则应加消痰破饮之物,以此为异耳。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咳嗽论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经言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咳嗽属肺,何为脏腑皆有之?盖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风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也。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外邪,欲传脏腑,亦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嗽,此自内而发者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重,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止在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寒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后见。治法当审脉证三因,若外因邪气,止当发散,又须原其虚实冷热。若内因七情,则随其部经,在与气口脉相应,当以顺气为先,下痰次之。有停饮而咳,又须消化之方,不可用乌梅、罂粟酸濇之药。其寒邪未除,亦不可便用补药。尤忌忧思过度,房室劳伤,遂成瘵疾,宜养脾生肺也。

《仁斋直指》云:感风者鼻塞声重,伤冷者凄清怯寒,挟热为焦烦,受湿为缠滞,瘀血则膈间腥闷,停水则心下怔忪,或实或虚,痰之黄白,唾之稀稠,从可知也。治嗽大法:肺脉浮,为风邪所客,以发散取之;肺脉实,为气壅内热,以清利行之;脉濡散为肺虚,以补肺安之。其间久嗽之人,曾经解利,以致肺胃俱寒,饮食不进,则用温中助胃,加和平治嗽之药。至若酒色过度,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炎,遂使燥热乘肺,咯唾脓血,上气涎潮,其嗽连续而不已。唯夫血不荣肌,故邪在皮毛,皆能入肺,而自背得之尤速,此则人参、芎、归所不可无。一种传注,病涉邪恶,五脏反克,毒害尤深,近世率用天灵盖、蛤蚧、桃柳枝、丹砂、雄黄、安息香、苏合香丸通神之剂。然则咳嗽证治,于此可以问津索途矣,抑犹有说焉。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也。当以破故纸安肾丸主之,毋徒从事于宁肺。

医贯 【明 赵献可】

咳嗽论治

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有痰而有声,虽分六腑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为清虚之腑,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又肺为娇脏,畏热畏寒,火刑金固嗽,水冷金寒亦嗽,故咳嗽者,必责之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在脾而反归重于肾。盖脾者肺之母,肾者金之子,故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

如外感风寒而咳嗽者,今人率以麻黄、枳壳、紫苏之类,发散表邪,谓从表而入者,自表而出。如果系形气病气俱实者,一汗而愈。若形气病气稍虚者,宜以补脾为主,而佐以解表之药。何以故?盖肺主皮毛,惟其虚也,故腠理不密,风邪易以入之。若肺不虚,邪何从而入耶?古人所以制参苏饮中必有参,桂枝汤中有芍药、甘草,解表中兼实脾也。脾实则肺金有养,皮毛有卫,已入之邪易以出,后来之邪无自而入矣。若专以解表,则肺气益虚,腠理益疏,外邪乘间而来者,何时而已耶?须以人参、黄芪、甘草以补脾,兼桂枝以驱邪,此予谓不治肺而治脾,虚则补其母之义也。

《仁斋直指》云: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当以地黄丸、安肾丸主之,毋徒从事于肺,此虚则补子之义也。余又有说焉。五行之间,惟肺肾二脏,母盛而子宫受邪。何则?肺主气,肺有热,则气得热而上蒸,不能下生于肾,而肾受邪矣。肾既受邪,则肺益病。此又何也?盖母藏子宫,子隐母胎,凡人肺金之气,夜卧则归藏于肾水之中,今因肺受心火之邪,欲下避水中,而肾水干枯,有火无可容之地,于是复上而病矣。

有火烁肺金而咳嗽者,宜清金降火。今之医书中,论清金降火者,以黄芩、天麦冬、桑白皮清肺金,以黄连降心火,石膏降胃火,以四物、黄蘗、知母降阴火;谓枳、半渗泄伤阴,易用贝母、(艹舌)蒌、竹沥、枇杷叶,以润肺而化痰。以上治法,岂不平正通达耶?殊不知清金降火之理,似是而实非。补北方,正所以泻南方也;滋其阴,即所以降火也。独不观启元子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乎?予相火论及滋阴降火论中,已详言黄蘗、知母之不宜用,与夫寒凉诸药之害矣。予又有说焉。王节斋云: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者,不可服参、芪,服之过多则死,盖恐阳旺而阴消也。自此说行而世之治阴虚咳嗽者,视参、芪如砒毒,以黄蘗、知母为灵丹,使患此证而服此药者,百无一生,良可悲也。有能寡欲而不服药者,反可绵延得活。可见非病不可治,乃治病之不如法也。盖病本起于房劳太过,亏损真阴,阴虚而火上,火上而刑金故咳,咳则金不能不伤矣。予先以壮水之主之药,如六味地黄之类,补其真阴,使水升而火降,随即以参、芪救肺之品,以补肾之母,使金水相生而病易愈矣。世之用寒凉者,肤浅庸工,固不必齿,间有知用参、芪者,不知先壮水以镇火,而遽投参、芪以补阳,反使阳火愈旺,而金益受伤,岂药之罪哉?此所谓不识先后著者也。有脾胃先虚,土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子来乘母而嗽者矣。又有初虽起于心火刑金,因误服寒凉,以致脾土受伤,肺益虚而嗽者,乃火位之下,水气承之,子来救母,肾水复火之雠,寒水挟木势而上,侵于肺胃,水冷金寒故嗽。前疾未除,新病愈甚。粗工不达此义,尚谓痰火难除,寒凉倍进,岂不殆哉!斯时也,须用六君子汤加炮姜以补脾肺,八味丸以补土母,而引水归源,此等治咳嗽之法,幸同志者加之意焉!

《金匮》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此论外感有嗽而声哑者。盖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实则清之,破则补之,皆治肺之法也。又须知少阴之络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肺为之标,本虚则标弱,故声乱咽嘶舌萎,声不能前,出仲景伤寒书。一男子年五十余岁,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齁,与独参汤一服而齁声除,至二三服而咳嗽亦渐退,服二三斤,病始全愈。

有一等干咳嗽者,丹溪云:干咳嗽,极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逍遥散以开之,下用补阴之剂而愈。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咳嗽论

咳嗽一证,求之《内经》,博而寡要;求之《金匮》,惟附五方于痰饮之后,亦无颛论。不得已问津于后代诸贤,所谓珪璧琳琅,非不棼然案头,究竟各鸣己得而鲜会归。昌不以漫然渺然之说,传信后人,将何以为言哉?盖尝反复《内经》之文,黄帝问于岐伯曰:肺之令人欬者,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足令人咳,非独肺也。此一语,推开肺咳,似涉太骤。设当日先陈肺咳,以渐推详,则了无疑义,后世有成法可遵矣。非然也,圣人立言,不过随文演义,微启其端,苟必一一致详,即非片言居要之体,所以读《内经》贵在自得其要,得其要则一言而终,不得其要则流散无穷,岂特论咳嗽一证为然哉。黄帝训雷公之辞,有曰: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固知比类之法,不但足以蔽《内经》之义,并足以蔽穷无穷极无极之义,管可窥天,蠡可测海,《内经》千万年脱略之文,一知比类,直可合符一堂。至于苛病当前,游刃恢恢,不待言矣。请申之。岐伯虽言五脏六腑皆足令人咳,其所重全在于肺。观其下文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胃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举形寒饮冷伤肺之一端,以明咳始之因耳。内外合邪四字,扼要比类之法,重在于此。人身有外邪,有内邪,有外内合邪,有外邪已去而内邪不解,有内邪已除而外邪未尽,才一比类,了然明白。奈何不辨之于早,听其酿患日深耶?夫形寒者,外感风寒也;饮冷者,内伤饮食也。风寒无形之邪入内,与饮食有形之邪相合,必留恋不舍,治之外邪须从外出,内邪须从下出,然未可表里并施也。《金匮》五方,总不出小青龙汤一方为加减,是《内经》有其论,《金匮》有其方矣。而《内经》、《金匮》之所无者,欲从比类得之,果何从哉?进而求之暑湿,暑湿之邪,皆足令人咳也。盖暑湿之外邪内入,必与素酝之热邪相合,增其烦咳,宜从辛凉解散,又当变小青龙汤之例为白虎,而兼用天水、五苓之属矣。进而求之于火,则有君相之合,无内外之合,而其足以令人致咳者十常八九,以心与肺同居膈上,心火本易于克制肺金。然君火无为而治,恒不自动,有时劳其心而致咳,息其心咳亦自止,尚不为剥床之灾也。惟相火从下而上,挟君火之威而刑其肺,上下合邪,为患最烈,治之亦可从外内合邪之例比拟,其或引或折,以下其火,俾不至于燎原耳。于中咳嗽烦冤,肾气之逆,亦为上下合邪,但浊阴之气,上干清阳,为膈肓遮蔽,任其烦冤,不能透出,亦惟下驱其浊阴,而咳自止矣。进而求之于燥,内外上下初无定属,或因汗吐太过而津越于外,或因泻利太久而阴亡于下,或营血衰少不养于筋,或精髓耗竭不充于骨,乃致肺金日就干燥,火入莫御,咳无止息,此时亟生其津,亟养其血,亟补其精水,犹可为也。失此不治,转盻瓮干杯罄,毛瘁色弊,筋急爪枯,咳引胸背,吊胁疼痛,诸气膹郁,诸痿喘呕,嗌塞血泄,种种危候,相因而见,更有何法可以沃其焦枯也耶?经谓咳不止而出白血者死,岂非肺受燥火煎熬而腐败,其血亦从金化而色白耶?至于五脏六腑之咳,《内经》言之不尽者,要亦可比类而会通之耳。昌一人知见有限,由形寒饮冷伤肺一端,比类以及暑湿火燥,不过粗枝大叶,启发聪明之一助,至从根本入理深谭,是必待于后人矣。

续论

昌着咳嗽论,比类《内经》,未尽底里,窃不自安,再取《金匮》嚼蜡,终日不辍,始得恍然有会,始知《金匮》以咳嗽叙于痰饮之下,有深意焉。盖以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足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其咳终无宁宇矣。去支饮,取用十枣汤,不嫌其峻。岂但受病之初,即病蓄已久,亦不能舍此别求良法。其曰: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正谓急弦之脉,必以去支饮为亟也,犹易知也。其曰: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此则可以死而不死者,仍不外是方去其支饮,不几令人骇且疑乎?凡人胸膈间孰无支饮,其害何以若此之大?其去害何必若此之力?盖膈上为阳气所治,心肺所居,支饮横据其中,动肺则咳,动心则烦,搏击阳气则痛,逼处其中,营卫不行,神魂无依,则卒死耳。至一百日一年而不死,阳气未散,神魂未离可知。惟亟去其邪,可安其正,所以不嫌于竣攻也。扫除阴浊,俾清明在躬,较彼姑待其死,何得何失邪?其曰: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夫不治其咳而治其饮,仲景意中之隐,不觉一言逗出。其实大数,为火刑金而无制,故死。其弱且虚,为邪正俱衰而易复,故可愈也。其曰: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明外内合邪之证,惟有小青龙的对一方耳。然而用小青龙汤,其中颇有精义,须防冲气自下而上,重增浊乱也。冲气重增浊乱,其咳不能堪矣。伤寒证用大青龙汤,无少阴证者可服,脉微弱者不可服,服之则肉瞤筋惕而亡阳。杂证用小青龙汤,亦恐少阴肾气素虚,冲任之火易于逆上,冲任火上,无咳且增烦咳,况久咳不已,顾可动其冲气耶?盖冲任二脉,与肾之大络,同起肾下,出胞中。肾虚不得固守于下,则二脉相挟,从少腹逆冲而上也。于是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先治其冲气,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因水在膈间不散,其病再变,前方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第三变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第四变,其人形肿者,以水尚在表也,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第五变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嗟夫!仲景治咳,全不从咳起见,去其支饮,下其冲气,且及下冲气法中之法,游刃空虚,全牛划然已解,何其神耶!向也不解作者之意,只觉无阶可升,何期比类而得外邪内入下邪上入之端,因复参之《金匮》,其精蕴始得洞瞩,岂非神先告之耶?慰矣!慰矣!

杂论

《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脱文也,讹传千古,今特正之。曰: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必痎疟,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六气配四时之理,灿然明矣。盖湿者,水类也。燥者,火类也。湿病必基于春夏,燥病必甚于秋冬,痎疟明是暑湿合邪,然湿更多于暑,何反遗而不言?至于咳嗽全是火燥见病,何反以为伤湿邪?所以春夏多湿者,春分以后,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二气交而湿蒸于中,土膏水溽,础润水津,人身应之,湿病见焉。秋冬多燥病者,秋分以后,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二气分而燥呈其象,草黄木落,山巉水枯,人身应之,燥病见焉。然则咳嗽之为伤燥,岂不明哉!

六气主病,风火热湿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其湿咳,即分属于风火热燥寒五气中也。风乘肺咳,汗出头痛,痰涎不利;火乘肺咳,喘急壅逆,涕唾见血;热乘肺咳,喘急面赤,潮热,甚者热甚于中,四末反寒,热移于下,便泄无度;燥乘肺咳,皮毛干槁,细疮湿痒,痰胶便秘;寒乘肺咳,恶寒无汗,鼻塞身疼,发热躁烦。至于湿痰内动为咳,又必因风、因火、因热、因燥、因寒,所挟各不相同,至其乘肺则一也。

风寒外束,华盖散、参苏饮;如声音不出,风邪,人参荆芥汤;寒邪,三拗汤;遇冷咳发者,橘皮半夏汤。

火热内燔,加减泻白散、水煮金花丸;如身热如炙,紫菀膏。

伤暑之咳,自汗脉虚发渴,人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

伤湿之咳,身重脉细痰多,五苓散、白朮汤;如喘满浮肿,款气丸;湿热素蕴于中,黄连解毒汤、滚痰丸;湿热素蕴于上,连声迸气不通者,桑白皮散。

伤燥之咳,痰粘伤逆,血腥,杏仁萝卜子丸;清金润燥,天门冬丸、凤髓汤;如面目浮肿,蜜酥煎。

内伤之咳,治各不同:火盛壮水,金虚崇土,郁甚舒肝,气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内已先伤,药不宜峻。至于上焦虚寒,呕唾涎沫,则用温沸汤;上中二焦俱虚,则用加味理中汤;三焦俱虚,则用加味三才汤。

伤肾之咳,气逆烦冤,牵引腰腹,俯仰不利,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水饮与里寒合作,腹痛下利,真武汤;于中有燥咳,热移大肠,亦主腹痛下利,毫厘千里,尤宜辨之。

营卫两虚之咳,荣虚发热,卫虚自汗或恶寒,宁肺汤。

虚劳之咳,五味黄芪散、麦门冬饮。

心火刑肺见血,人参芎归汤。

干咳无痰,火热内壅,用四物桔梗汤开提之;伤酒热积,用琼玉膏滋润之;色欲过度,肾水不升,用八味丸蒸动之。

上半日咳多,火在阳分,宜白虎汤;下半日咳多,火在阴分,宜四物芩连汤。

久咳肺损肺痿,痰中见血,潮热声飒,人参养肺汤;血腥喘乏,锺乳补肺汤;久咳宜收濇者,人参清肺汤;如声不出,诃子散。

膏粱致咳,比湿热内蕴例治之。如色欲过度,元气虚损,又不可尽攻其痰。辛苦致咳,比风寒外束例治之。如外寒裹其内热,须分寒热多少,以消息而施表里兼治之法。

问: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与逆冬气则伤肾,春为痿厥,有别否?曰:此痿厥与春月之痿厥大异。秋伤于湿,吾已力辨其为伤燥矣。伤于燥,则肺先病也。欬者,肺之本病,其候不一。上逆而咳,燥之征也。至发而为痿则肺金摧乎肝木,发而为厥则肺气逆而不行,燥之极矣。此盖燥火内燔,金不寒,水不冷,秋冬不能收藏,与春月不能发生之故,相去不亦远乎!

咳嗽外感六淫,郁而成火,必六淫相合,内伤五脏相胜,必五邪相迸,有此不同,而中间又有敛散二法:敛者,谓收敛肺气也;散者,谓解散寒邪也。宜散而敛,则肺寒邪一时敛住,为害非轻。宜敛而散,则肺气弱一时发散而走泄正气,害亦非小。且如感风咳嗽已经散之后,其表虚,复感寒邪,虚邪相乘,又为喘嗽。若欲散风,则愈重虚其肺,若收敛则愈留滞其邪,当先轻解,渐次敛之,肺不致虚,邪不致滞,喘咳自止矣。

律六条

凡治咳不分外感内伤,虚实新久,袭用清凉药,少加疏散者,因仍苟且,贻患实深,良医所不为也。

凡治咳遇阴虚火盛干燥少痰,及痰咯难出者,妄用二陈汤,转劫其阴而生大患者,医之罪也。

凡咳而且利,上下交征而不顾,其人中气者十无一起,如此死者,医杀之也。此有肺热肾寒两证,水火不同,毋论用凉用温,总以回护中气为主。

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濇药。咳久邪衰,其势不锐,方可濇之。误则伤肺,必至咳无休止,坐以待毙,医之罪也。

凡属肺痿肺痈之咳,误作虚劳,妄补阴血,转滞其痰,因致其人不救者,医之罪也。

凡咳而渐致气高汗渍,宜不俟喘急痰鸣,急补其下。若仍治标亡本,必致气脱卒亡,医之罪也。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已。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盖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咳自愈也。然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大都咳嗽之因,无出于此,于此求之,自得其本,则治之无不应手,又何有巢氏之十咳证,陈氏之三因证,徒致乱人心目而不得有济也。留心者,其熟味此意。

经云:肺之令人欬。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然则五脏之咳,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各有其证,正以辨其兼证耳。既有兼证,则亦当有兼治。虽有兼治,无非以肺为主也,是固然矣。然愚则犹有说焉。则谓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盖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他脏,故必由他脏以及肺,此他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凡治内伤者,使不知治他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治外感者,使不知治阳而妄治阴,则邪气何由以解?邪不解则嗽终不宁。经曰:治病必求其本。何今人之不能察也!

劳风证,《内经》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按劳风证,即劳力伤风证也。盖人之劳者,必毛窍开而汗液泄,所以风邪易入。凡今人之患伤风者,多有此证。故轻者惟三四日,重者五七日,必咳出浊痰如涕而愈者,此即劳风之属也。但以外感之法治之,自无不愈。其有劳之甚者,或内摇其精,或外劳其形,劳伤既甚,精血必亏,故邪不能散而痰不能出,此即劳损干嗽之类也,所以多不可治。

外感有嗽,内伤亦有嗽,此一实一虚,治当有辨也。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邪轻者脉亦和缓,邪甚者脉或弦洪微数。但其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者,即外感证也。

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其证则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者亦必微数,重者必细数弦紧。盖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外感之嗽因于寒邪,内伤之嗽因于阴虚。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其治易;内伤之嗽,宜补宜和,其治难。此固其辨也。然或脉证素弱而忽病外感者有之,或形体素强而病致内伤者亦有之。此中疑似,但于病因脉色中,细加权察,自有声应可证。若或认之不真,而互谬其治,则吉凶攸系不浅也,最宜慎之!

外感证治

外感咳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所以治嗽,但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凡属外感,悉宜先以此汤加减主之。若肺脘燥濇,痰气不利,或年老血衰,咳嗽费力者,于本方加当归二三钱。若寒气太盛,或中寒肺气不温,邪不能解者,于此方加北细辛七八分或一钱。若冬月寒盛气闭,邪不易散者,即麻黄、桂枝,俱可加用,或用小青龙汤。若伤风见寒,或伤寒见风,而往来寒热,咳嗽不止者,宜柴陈煎主之。若寒邪不甚,痰气不多者,但以二陈汤加减主之,则无有不愈。

外感之嗽,凡属阴虚少血,或脾肺虚寒之辈,则最易感邪。但察其脉体稍弱,胸膈无滞,或肾气不足,水泛为痰,或心(食曹)呕恶,饥不欲食,或年及中衰,血气渐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足称神剂。若兼阳分气虚,而脉微神困,懒言多汗者,必加人参勿疑也。若但以脾胃土虚,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汤以补脾肺。或脾虚不能制水,泛而为痰,宜理中汤或理阴煎、八味丸之类以补土母,皆良法也。

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内热、喜冷、脉滑等证,亦但以二陈六安等汤,酌加凉药佐之。热微者,可加黄芩一二钱;热甚者,再加知母、栀子之属。若火在阳明而兼头痛热渴者,惟加石膏为宜。

外感之证,春多升浮之气,治宜兼降,如泽泻、前胡、海石、(艹舌)蒌之属是也。夏多炎热之气,治宜兼凉,如芩、连、知、蘗之属是也。秋多阴湿之气,治宜兼燥,如苍朮、白朮、干姜、细辛之属是也。冬多风寒之气,治宜兼散,如防风、紫苏、桂枝、麻黄之属是也。经言岁气天和,即此之类。然时气固不可不知,而病气尤不可不察。若当其时非其病,及时证有不相合者,又当舍时从证也。至于各脏之气证有兼见者,又当随其兼治,故不可任胶柱之见。

咳嗽凡遇秋冬即发者,此寒包热也,但解其寒而热自散。宜六安煎、二陈汤、金水六君煎三方,察其虚实壮老用之。如果热甚者,不妨佐以黄芩、知母之类。

内伤证治

凡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何为阴分?五脏之精气是也。然五脏皆有精气,而又惟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故五脏之气分受伤,则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极于肾;五脏之精分受伤,则病必自下而上,由肾由脾,以极于肺;肺肾俱病,则他脏不免矣。所以劳损之嗽,最为难治,正以其病在根本,而不易为力也。病在根本,尚堪治不求本乎?故欲治上者,不在乎上而在乎下;欲治下者,不在乎下而在乎上。知气中有精,肺属金,为清虚之脏,凡金被火刑则为嗽,金寒水冷亦为嗽,此咳嗽所当治肺也。然内伤之嗽,则不独在肺。盖五脏之精皆藏于肾,而少阴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虚也。故凡治劳损咳嗽,必当以壮水滋阴为主,庶肺气得充,嗽可渐愈。宜一阴煎、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择而用之。其有元阳下亏,生气不布,以致脾困于中,肺困于上,而为喘促、为痞满、为痰涎呕恶、为泄泻畏寒。凡脉见细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证候,皆不必治嗽,但补其阳而嗽自止。如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理中汤、劫劳散之类,皆当随宜速用,不得因循以致侵深无及也。

内伤咳嗽,凡水亏于下,火炎于上,以致火烁肺金而为干咳,烦热喉痛,口疮潮热,便结喜冷,尺寸滑数等证,则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人参固本丸主之。此当与咳血证参酌,其治详见血证门。

咳嗽声哑者,以肺本属金,盖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金实者,以肺中有邪,非寒邪即火邪也。金破者,以真阴受损,非气虚即精虚也。寒邪者,宜辛宜温;火邪者,宜甘宜清。气虚者宜补阳,精虚者宜补阴。大都此证邪实者其来暴,其治亦易;虚损者其来徐,其治亦难。治损之法,当与后干咳证参酌用之。

内伤虚损之嗽,多不宜用燥药及辛香动气等剂,如六安、二陈之类皆不可轻用,惟甘润养阴,如乳酥、蜂蜜、百合、地黄、阿胶、麦冬、去皮核桃肉之类,皆所宜也。外邪证多误认为劳损,而遂成真劳者,此必其人气体柔弱,而医家望之已有成心,故见其发热遂认为火,见其咳嗽遂认为劳,不明表里,率用滋阴降火等剂。不知寒邪既已在表,凉药不宜妄投。若外既有寒,而内又得寒,则表里合邪,必致邪留不解,延绵日甚。俗云:伤风不愈变成劳。夫伤风岂能变劳?特以庸医误治,而日加侵削,则柔弱之人,能堪几多清理,久而不愈,不至成劳不已也,此实医之所误耳。故医于此证,最当详察在表在里及新邪久病等因,脉色形气等辨,辨得其真,则但以六安煎、金水六君煎或柴陈煎之类,不数剂而可愈矣。医之不精,此其一也。

干咳嗽证,在丹溪云:火郁之甚。乃痰郁火,邪在肺中,用苦梗以开之,下用补阴降火,不已则成劳,须用倒仓法,此证多是不得志者有之。愚谓丹溪此说殊不然。夫既云不得志,则其忧思内伤岂痰火病也,又岂苦梗、倒仓所宜攻也?盖干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此明系内伤亏损,肺肾不交,气不生津,精不化气,所以干濇如此。但其有火无火,亦当辨治。若脏平无火者,止因肺虚,故必先补气自能生精,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故补阳则阴生,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之类。若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故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若以此证而但知消痰开郁,将见气愈耗,水愈亏,未免为涸辙之鲋矣。

论河间治口 敕先治痰说

愚观河间谓治嗽当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属为主,似得治嗽之法矣。此其意谓嗽必因痰,故胜其痰而嗽自愈,则理有不然也。盖外感之嗽,必因风寒,风寒在肺则肺气不清,所以动嗽,动嗽然后动痰。此风邪痰嗽之本,本于外感,非外感本于痰也。又如内伤之嗽,必因阴虚,阴虚则水涸金枯,所以动嗽,脾虚肾败,所以化痰。此阴虚痰嗽之本,本于内伤,非内伤本于痰也。今曰治嗽当先治痰,岂求本之道乎?然治外感之嗽,惟二陈之属为最效。何也?盖南星、半夏、生姜、陈皮、枳壳之类,其味皆辛,辛能入肺,辛能散寒,寒邪散则痰嗽自愈,此正所以治本而实非以治痰也。若内伤阴虚之嗽则大忌辛燥,此辈岂堪轻用哉!经曰:肺欲辛,以辛泻之。此肺实者之宜辛也。又曰: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此肺虚者之忌辛也。气味宜否之理,《内经》妙用如此。河间何以不察,而谓南星、半夏之属,但能治痰。岂果治痰之标,便能治嗽之本乎?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欬嗽治法

肺嗽之证,本是肺虚,肺虚必宜补肺明矣。奈何兼治肾也?盖肺金之气,夜卧必归诸肾之中,譬如母子之间,母虽外游,夜间必返子家以安其身。肺金为心火所伤,必求救于己子以御火侮。傥其子贫寒,何以号多人以报母雠哉!今有一方治之,用熟地、麦冬各一两,山茱萸四钱,元参五钱,苏子、天门冬、甘草、牛膝各一钱,沙参三钱,紫菀五分,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峻补肾水而少清肺金,则子盛于母,而母雠可报。又有祛邪之品,用之得宜,全不耗散肺金。譬如子率友朋,尽是同心之助,声言攻击,全不费老母之资,则子之雠虽在未复,而外侮闻风退舍,不敢重犯于母家,此又肺肾同治之妙法也。

燥证咳嗽,已伤肺矣,复加吐血吐脓,乌得不死?而必欲生之迂矣!不知燥证以致咳嗽,原是外感,非比内伤,虽吐脓血,亦因咳嗽之伤而来,救咳嗽而肺金有养,嗽止而脓血亦消也。方用养肺救燥丹,麦冬、金银花、元参各三两,甘草、天门冬、桔梗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单入肺金以润津液,兼消浮火而止脓血,内气既润,外感又除,何愁死证之难治哉!

咳嗽法,当用轻清之药品,少少散之,无不立效,如小柴胡汤是也。然而小柴胡汤,世人不知轻重之法,予再酌定之,可永为式。方用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各一钱,陈皮五分,此小柴胡汤。予更加人参五分,茯苓二钱,更为奇妙。盖气足则邪易出而汗易发,世人见用人参,便觉失色,匪独医者不敢用,即病者亦不敢服,相沿而不可救药者,滔滔皆是,安得布告天下医人,详察其病源而善用之也。

人病久嗽不已,无不以为邪之聚也。日日用发散之剂而不效者何?气散故耳。气散矣,而仍用散药,无怪乎经月而不效也。法当用收敛之药一二剂,便见成功。方用人参、白芥子、北五味子、苏子各一钱,白芍三钱,酸枣仁二钱,麦冬五钱,益智仁五分,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全愈。后服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三两、北五味子一两,服之不再发,否则不能保其不发也。盖久服散药,耗尽真阴,虽暂用收敛之药,一时奏功,而真阴既亏,腠理不密,一经风邪,最易感入,此必然之势也。服地黄丸水足而肺金有养,腠理密,又何患重感风邪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五

咳嗽门

厚朴麻黄汤 【仲景】 治咳而脉浮者。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右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安肾丸 【《直指方》】 治肾经虚寒,咳嗽痰唾,面色黯黑,小腹动气作痛。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川乌炮去皮脐,各十六两 桃仁麸炒 巴戟 白疾藜炒 山药 茯苓 肉苁蓉酒浸炙 石斛 萆薢 白朮黄土炒 破故纸各四十八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空心食前。

易简杏子汤 治咳嗽,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虚劳咯血,痰饮停积,皆治疗之。

人参 半夏制 白茯苓 甘草 五味子 芍药各等分 细辛 干姜 桂枝各减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杏仁去皮尖銼五枚,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若感冒得,加麻黄等分。若脾胃素实者,用御米壳去筋膜銼碎,以酢淹炒等分加之,每贴加乌梅一枚煎服,尤妙。呕逆恶心者,不可用此。若久年咳嗽,气虚喘急,去杏仁、人参,倍加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各增一半,一名小青龙汤。

济生橘苏散 治伤风咳嗽,身热有汗,恶风,脉浮数有热,服杏子汤不得者。

橘红 紫苏叶 杏仁去皮 五味子 制半夏 桑白皮炙 贝母 白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七分,温服无时。

宁嗽化痰汤 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

桔梗 枳壳麸炒 半夏姜汤泡七次 陈皮 前胡 干葛 茯苓各一钱 紫苏一钱二分 麻黄一钱,冬加夏减 杏仁炒去皮尖 桑皮各一钱 甘草四分

水二锺,姜三片,煎八分,食远热服。

金沸草散 【《和剂》】 治肺感寒邪,鼻塞声重,咳嗽不已。

旋覆花 麻黄去节 前胡各七分 荆芥一钱 甘草炒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 赤芍药各五分

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栀子仁汤 治火郁咳嗽。

郁金 枳壳麸炒 升麻 山栀子炒,各等分

右,每服五钱,水煎。

麦门冬汤 治火热乘肺,咳嗽有血,胸膈胀满,五心烦热。

麦门冬 桑白皮炒 生地黄各一钱 淡竹叶 半夏 紫菀 桔梗 麻黄各七分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

右,姜水煎服。

华盖散 【《和剂》】 治肺受风寒,咳嗽声重,胸膈烦满,头目昏眩。

麻黄去根节 紫苏子炒 杏仁炒去皮尖 桑白皮炒 赤茯苓 橘红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锺,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锺,去滓,不拘时服。

加减麻黄汤 治肺感寒邪,咳嗽。

麻黄去节,二钱 杏仁炒,去皮尖 半夏姜制 陈皮各一钱 辣桂 甘草炙,各半钱

水二锺,生姜四片,紫苏半钱,同煎至一锺,去滓,不拘时服。

小青龙汤 治肺寒积水,咳嗽。

麻黄去根节 芍药 干姜 炙甘草 细辛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煎麻黄,减去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杏子汤 【《良方》】 治一切咳嗽,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痰饮停积,悉皆治之。

杏仁炒,去皮尖,双仁 人参 白茯苓 细辛洗 半夏汤泡七次 官桂不见火 干姜炮 白芍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此药味多辛热之剂,若冷嗽则可服。

应梦人参散 【《和剂》】 治久欬嗽。

甘草炙,六两 人参 桔梗 青皮 白芷 干葛 白朮各三两 干姜炮,五钱半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观音应梦散 【《夷坚志》】 治前证。

人参一寸 胡桃去壳不去皮,二枚

右以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临卧煎服。盖人参定喘,带皮胡桃敛肺也。

(艹款)冬花散 【《和剂》,下同】 治久欬嗽。

知母 桑叶洗焙 (艹款)冬花各十两 阿胶炒 麻黄去根节 贝母炒 杏仁去皮尖,各四十两 甘草炙 半夏汤洗制,各二十两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食后温服。

二母散 治前证。

知母 贝母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无时。

紫菀茸汤 【《济生方》】 治饮食过度。或食煎煿,邪热伤肺,咳嗽咽痒,痰多唾血,喘急胁痛,不得睡卧。

紫菀茸洗 (艹款)冬花 百合蒸焙 杏仁去皮尖 阿胶蛤粉炒 经霜 桑叶 贝母去心 蒲黄炒 半夏制,各一两 犀角镑 甘草炙 人参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润肺丸 【《统旨》,下同】 治前证。

诃子 五味子 五倍子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蜜丸噙化。久嗽,加罂粟壳。

清音丸 治欬嗽。

桔梗 诃子各一两 甘草五钱 冰片三分 硼砂 青黛各三钱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噙化。

橄榄丸 【《得效方》】 治久欬嗽。

百药煎 乌梅 甘草 石膏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

甲乙饼 治咳出血片,兼痰内有血丝,不问年深日近,但只声在,一服取效。

青黛一两 牡蛎粉七钱 杏仁七粒,去皮尖,研

蜡丸汤使同上。

人参养肺丸 治肺胃俱伤,气奔于上,客热熏肺,咳嗽喘急,胸中烦悸,涕唾稠粘,吐血呕血,并皆治之。

人参 黄芪蜜炙,各一两八钱 茯苓 (艹舌)蒌根各六钱 半夏曲炒,四两 杏仁炒去皮,二两四钱 皂角子三十个,炒去皮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用紫苏汤送下;喘用桑白皮汤送下。

宁肺汤 治荣卫俱虚,发热自汗,肺气喘急,咳嗽痰涎。

人参 当归 白朮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五味子 麦冬 桑皮 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 阿胶蛤粉炒,一钱半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食后服。

贝母散 治暴发咳嗽,多日不愈。

贝母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各二钱 五味子 知母 甘草各一钱 (艹款)冬花一钱半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三片,煎至一锺,食后服。《奇效良方》无款冬花。

治嗽得效方 治诸嗽久不瘥。

佛耳草 甘草 人参 (艹款)冬花 白矾枯,各二钱

右銼碎,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乌梅半个,煎至七分,食后服。

治嗽补虚方

牛骨一副,取髓 白砂蜜八两 杏仁去皮尖,研 山药去皮,研为细末 胡桃各四两,去皮研

右将牛骨髓、沙蜜,砂锅内煎熬沸,以绢帛滤去滓,盛在磁瓶内,将山药、杏仁、胡桃三味亦入瓶内,以纸密封瓶口,重汤内煎,一日一夜取出,每日早晨,用白汤化一匙服。

雌黄丸 治暴嗽久嗽劳嗽。

叶子雌黄一两研细,纸筋泥固济,令干,勿令泥厚。将药入盒子内,水调赤石脂封,盒子口更以泥封之,候干,坐盒子于地上,上面以未入窑瓦坯子,拥盒子令作一尖子,上用炭十斤,簇定顶上,着火一熨斗笼起,令火从上渐炽,候火销三分去一,看瓦坯通红,则去火候冷,开盒子取药当如镜面光明红色

右入乳钵内细研,汤浸蒸饼,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丸、五丸,食后用甘草汤下,服后睡良久,妙。

紫金散 治一切痰嗽,日夜不得眠卧。

南星去皮脐 白矾 甘草各半两 乌梅肉二两

右为粗散,用慢火于银石器内,炒令紫色,放冷,研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时,身入被内,用虀汁七分,温汤三分暖令稍热,调前药末服之咽下,便仰卧低枕,想药入于肺中,须臾得睡,其嗽立止。

苏子煎 治上气咳嗽。

苏子 生姜汁 生地汁 白蜜 杏仁各一升

右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之,绞令味尽去滓熬,令杏仁微黄黑如脂,又以汁浇之,绢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内蜜合和,置铜器中于汤上煎之,令如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一方无地黄汁。

蜜酥煎 治肺感于寒,成咳嗽上气,及多涕唾,面目浮肿。

杏仁三升,去皮尖双仁,研 白蜜一升 牛酥二升

右将杏仁于磁盆中,用水研取汁五升,净磨铜铛,勿令脂腻,先倾三升汁于铛中,刻木记其探浅,又倾汁二升,火煎减至于所记处,即内蜜酥等煎,还至本记处,药乃成,贮不津磁器中。每日三度以暖酒服一大匙。不能饮酒,和粥服亦得。服至一七日,唾色变白,二七日唾稀,三七日咳断。

百合汤 治肺气壅滞,咳嗽喘闷,膈脘不利,气否多渴,腰膝浮肿,小便淋濇。

百合 赤茯苓 陈皮去白 紫苏茎叶 人参 大腹皮 猪苓 桑皮 枳壳麸炒 麦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两 马兜铃七枚,和皮

右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葶苈散 治咳嗽面目浮肿,不得安卧,涕唾稠粘。

甜葶苈隔纸炒 (木郁)李仁炒 桑白皮各一两 大腹皮去土,七钱半 紫菀 旋覆花 槟榔 木通各半钱

右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清咽宁肺汤 【《统旨》】 治欬嗽。

桔梗二钱 山栀炒 黄芩 桑皮 甘草 前胡 知母 贝母各一钱

水二锺,煎八分,食后服。

蛤蚧汤 治咳嗽吐脓血,及肺痿羸瘦,涎涕稠粘。

蛤蚧洒浸酥炙 知母焙 贝母焙 桑白皮炙 鹿角胶炙令燥 枇杷叶去毛尖 葛根 人参 甘草炙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保和汤 治劳证久嗽,肺燥成痿,服之决效。

知母 贝母 天冬 麦冬 (艹款)冬花各一钱 天花粉 薏苡仁炒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紫菀 马兜铃 桔梗 百合 阿胶蛤粉炒 当归 百部各六分 粉草炙 紫苏 薄荷各四分

水二锺,姜三片,煎七分,入饴糖一匙,食后服。吐血或痰带血,加炒蒲黄、生地黄、小蓟。痰多,加橘红、茯苓、(艹舌)蒌仁。喘,去紫苏、薄荷,加苏子、桑皮、陈皮。

五味子汤 治咳嗽皮肤干燥,唾中有血,胸膈疼痛。

赤小豆一撮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炒 续断各五分 竹茹一钱 生地 桑皮炒,各二钱

右,水煎服。

本事鳖甲丸 治劳嗽虚证,及鼻流清涕,耳作蝉鸣,眼见黑花,一切虚证,丈夫女人皆可服。

五味子二钱 鳖甲 地骨皮各三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任意服三五十丸。妇人酢汤下。此方乃曲江人家秘方,服效者众,且处方有理。

三拗汤 【《和剂》】 治寒燠不常,暴嗽喘急,鼻塞痰壅。

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尖 甘草不炙,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一锺,生姜五片,煎服,有汗即愈。一本甘草减半。

青金丸 【《三因》】 治肺虚风壅,咳嗽喘满,咯痰血。

杏仁去皮尖,二两,用牡蛎煅成粉与杏仁同炒黄色,去牡蛎粉不用 青黛一两

右为末研匀,用黄蜡一两,镕化搜和,丸如弹子大,压扁如饼。每用梨三个,或用软柿饼一个,去核入药在内,湿纸裹煨,约药镕方取出,去火毒,细嚼,糯米饮下。

天门冬丸 治肺脏壅热,咳嗽,痰唾稠粘。

天冬一两半,焙 百合 前胡 贝母煨 桑皮 半夏 桔梗 防己 紫菀 赤茯苓 生地黄 杏仁汤洗,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如膏,各七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生姜汤送下,日三服。

前胡散 治欬嗽涕唾稠黏,心胷不利,时有烦热。

前胡 桑皮 贝母煨,各一两 麦门冬一两半 甘草炙,二钱半 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右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枳壳汤 【洁古,下同】 治久嗽胸膈不利者,多上焦发热。

枳壳炒,四两 桔梗二两 黄芩一两半

右为细末,每早取二两半,水三锺,煎至一锺,日作三服,午时、中时、卧时各一服。三日七两半,服尽,又服半夏汤,用半夏姜制切片,每三钱半,水盏半,姜五片,煎至一盏,食后,日二三服。二三日服了,再服枳壳丸,尽其痰为度。

款气丸 治久嗽痰喘,肺气浮肿。

青皮 陈皮 槟榔 木香 杏仁 马兜铃炮 茯苓 (木郁)李仁 当归 莪朮 葶苈各三钱 人参 防己各四钱 牵牛头末,二两半

右为细末,姜汁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七十丸,食后姜汤送下。一方无莪朮,有猪苓、泽泻。

马兜铃丸 治多年喘嗽不止,大有神功。

马兜铃 半夏 杏仁去皮尖,麸炒,各一两 巴豆二十一粒,去皮油研

已上除巴豆、杏仁另研外,余为细末,用皂角膏子为丸如梧子大,雄黄为衣。每十丸,临卧煎乌梅汤下,以利为度。

贝母汤 【《本事方》】 治诸嗽久不瘥。

贝母一两,去心,姜制 黄芩半两 干姜生 五味子 陈皮各一两 桑白皮半两 半夏 柴胡 桂心各一两 木香 甘草各二钱半

右为粗未,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加杏仁七粒去皮尖,生姜七片,煎去滓温服。有蒋氏之妻,积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瘥。以治诸般嗽悉愈。此方有寒有热,有收有散,诸嗽通用也。一方有杏仁。

人参散 治诸咳嗽喘急,语言不出,年久者多服见效。

人参 知母 贝母 马兜铃肉 麻黄去节 杏仁生 半夏各一钱半 天仙藤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乌梅一枚,蜜一匙,煎至一锺,临睡服。

人参清肺汤 【《和剂》,下同】 治肺胃虚寒,咳嗽喘急,睡卧不安,并治年久劳嗽,吐血腥臭。

地骨皮 人参 炙甘草 阿胶麸炒 乌梅肉 杏仁去皮尖,麸炒 桑白皮去粗皮 知母 罂粟壳去蒂盖蜜炙,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三钱,水盏半,乌梅、枣子各一枚,煎一盏,临卧温服。

参粟汤 治久嗽。

人参 (艹款)冬花 罂粟壳酢炙,各等分

每服四钱,水一锺,阿胶一钱,乌梅一个,煎七分,临卧温服。

久嗽丸子 【丹溪】

海蛤粉研细,君 胆星臣 杏仁臣 诃子佐 青黛佐 皂角使

右为末,姜汁丸如桐子大,姜汤下。

香蚕散 凡久嗽,乃积痰久留肺脘,粘滞如胶,气不能升降,或挟湿与酒而作。

香附子童便浸 僵蚕炒 海蛤粉 (艹舌)蒌仁 蜂房 杏仁 姜汁 竹沥 神曲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丸噙化。

半苏丸 治形实,夏月无汗,成久嗽痰火。

半夏姜制 紫苏叶各一两

右二味,入莎末、蚬壳末、神曲末,以(艹舌)蒌瓤、桃仁半两和丸。先服三拗汤三贴,方服此丸子。

祛痰丸 一男子五十岁,旧年因暑月入冷水作劳患疟,后得痰嗽,次年夏末得弦脉而左手虚,叩之必汗少而有痰,身时时发热,痰如稠黄胶,与下项方药,仍灸大椎、风门、肺俞五处。

半夏一两 白朮七钱 茯苓六钱 黄芩 陈皮留白 桔梗 枳壳 石膏煅,各半两 僵蚕炒二钱半 五味子一钱半

右用神曲糊丸,姜汤下三十丸。先与三拗汤加黄芩、白朮,二贴。夜与小胃丹十丸,以搅其痰。

大菟丝子丸 【《和剂》】 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脚膝酸痛,面色黧黑,目眩耳鸣,心忡气短,时有盗汗,小便滑数。

菟丝子净洗酒浸 泽泻 鹿茸去毛酥炙 石龙芮去土 肉桂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各一两 石斛 山茱萸肉 熟干地黄 白茯苓 续断 牛膝酒浸一宿,焙干 防风 肉苁蓉酒浸切焙 杜仲去粗皮炒去丝 沉香 补骨脂去毛酒炒 荜澄茄 巴戟去心 茴香炒,各三两 五味子 桑螵蛸酒浸炒 覆盆子去枝叶萼 芎藭各半两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

甘桔汤 仲景云:少阴咽痛药也。孙真人治肺痈,吐脓血,用生甘草。加减二十余条。

桔梗三两 甘草一两

右,水煎服。咳逆气者,加陈皮;咳嗽者,加贝母、知母;咳发渴者,加五味子;吐脓血者,加紫菀;肺痿者,加阿胶;面目肿者,加茯苓;呕者,加生姜、半夏;少气者,加人参、麦门冬;肤痛者,加黄芪;目赤者,加栀子、黄连;咽痛者,加鼠黏子、竹茹;声不出者,加半夏、桂枝;痰毒头肿者,加鼠粘子、大黄、芒硝;胸痛膈不利者,加枳壳;心胸痞者,加枳实;不得眠者,加栀子;发狂者,加防风、荆芥;加葛根、陈皮。

射干麻黄汤 【《仲景》】 治喉中有声。

射干 细辛 紫菀 (艹款)冬花各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大枣七枚

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白前汤 【《千金方》】 治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肿满,旦夕倚壁不得卧,喉中水鸡声。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三两

水一斗,浸一宿,明日煮取三升,分三服。

清金汤 治丈夫女人远年咳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宁,饮食不下。

陈皮去白 薏苡仁 五味子 阿胶炒 紫苏 茯苓去皮 桑白皮 杏仁去皮尖,炒 (艹款)冬花 贝母去心 半夏曲 百合各一钱 粟壳蜜炒 人参 甘草炙,各半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一枚,煎一锺,食后服。

杏仁煎 治欬嗽失音不出。

杏仁去皮尖,三两,研 紫菀 五味子各一两 生姜汁 白蜜 饧糖各一两半 桑皮 贝母 木通各一两二钱半

右銼碎,用水三升,熬至半升,去滓,入前杏仁等四味,再熬成膏。每服一匕,含化。一方加(艹款)冬花、知母各一两。

通声煎 治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声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双仁炒,另研如泥 五味子 木通 人参 桂心去粗皮 细辛 (艹款)冬花 石菖蒲 竹茹 酥各三两 枣肉二升 白蜜 生姜汁各一升

右前八味,銼如麻豆大,以水五升,微火煎五七沸,去滓,内姜汁酥蜜并枣肉,再煮,令稀稠得所。每服一匙,用温酒一小盏化下。一方无灰酒含咽之。

小陷胸汤 【仲景】 治热痰咳嗽。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艹舌)蒌实大者一枚

右以水六升,先煮(艹舌)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三生丸 治嗽。

核桃仁 生姜去皮,细切 杏仁各一两

右三味,同研为泥,就和作剂,可得十三四丸,临卧,烂嚼一丸可。数服即止。

痰嗽化痰丸

白芥子 滑石各半两 贝母 南星各一两 风化硝二钱半 黄芩酒浸,一两半

右为末,汤浸,蒸饼丸。

人参半夏丸 【《卫生宝鉴》】 化痰坠涎,止嗽定喘,疗风痰食痰,一切痰逆呕吐,痰厥头痛,或风气偏正头痛,或风壅头目昏,或耳鸣鼻塞咽干,胸膈不利。

人参 茯苓 南星 薄荷各半两 寒水石 白矾生 半夏 姜屑,各一两 蛤粉二两 藿香二钱半

右为末,水面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食后,日三服。白汤亦得。一方加黄连半两、黄蘗二两,尤效。又治酒病,调和脏腑,殊妙。

人参清镇丸 治热止嗽,消痰定喘。

人参 柴胡各一两 陈皮二钱 黄芩 半夏 甘草炙,各七钱 麦门冬 青黛另研,各二钱 五味子十三粒

右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白汤送下,食后。

玉液丸 治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止咳嗽,除烦热。

寒水石煅赤,出火毒,水飞过,三十两 半夏洗研 白矾枯研,各十两

右研细和匀,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用淡生姜汤送下。

半夏温肺汤 【《拔萃方》】 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咳嗽,常多涎唾,口中清水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所致,其脉沉弦细迟。

旋覆花 人参 细辛 桂心 甘草 陈皮 桔梗 芍药 半夏制,各半两 赤茯苓七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

星香丸 治诸气嗽生痰。

半夏用白矾一两,以水同浸一宿 南星各三钱 陈皮泔浸去白 香附皂角水浸,晒干,各三两

右四味,俱不见火,研为细末,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淡生姜汤送下。

白朮汤 治受湿,咳嗽痰多,上气喘急,身体重痛,脉濡细。

白朮三钱 白茯苓去皮 半夏汤泡七次 橘红各二钱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温服。一方无五味子。

麻黄汤 【仲景,下同】 治肺脏发咳,咳而喘急有声,甚则唾血。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二十粒

右,水煎服。

桔梗汤 治心脏发咳,咳而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苦桔梗三钱 甘草六钱

右,水煎服。按此即甘桔汤变其铢两而成方者。

升麻汤 治脾脏发咳,咳而右胁下痛,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

升麻 白芍药 甘草各二钱 葛根三钱

右,水煎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右,水煎服。

乌梅丸 治胃腑发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乌梅三十枚 细辛 附子 桂枝 人参 黄蘗各六钱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五钱 当归 蜀椒各四钱

右为末,先用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和米饭捣如泥,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黄芩半夏生姜汤 治胆腑发咳,呕苦水如胆汁。

黄芩炒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 半夏各二钱

右,姜水煎服。

赤石脂禹余粮汤 治大肠腑发咳,咳而遗矢。

赤石脂 禹余粮各二钱,并打碎

右,水煎服。

芍药甘草汤 治小肠腑发咳,咳而失气。

芍药 甘草炙,各四钱

右,水煎服。

茯苓甘草汤 治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

茯苓二钱 桂枝二钱五分 生姜五大片 炙甘草一钱

右,水煎服。

钱氏异功散 治久咳不已,或腹痛少食,面肿气逆,又治脾虚胃弱,食饮少思等证。

人参 茯苓 白朮 甘草 陈皮各等分

右,每服三钱,姜枣水煎服。

桔梗汤 【《和剂》】 除痰止欬嗽。又治心欬。

桔梗 半夏制 陈皮去白,各一两 枳实三钱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姜五片,水煎服。

二母散 【《入门》】 治诸般咳嗽,兼治痰喘。

知母 贝母各一两 巴豆十粒,作霜

右为末,每服一字,与姜三片,临卧细嚼,白汤下,便合口唾,其嗽即定。亦治久嗽不愈。

神朮散 【《得效方》】 治伤风头痛,鼻塞声重,咳嗽。

苍朮米泔制,二钱 羌活 川芎 白芷 细辛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葱一寸,煎服。

金沸草散 【《正传》】 治肺恶风寒,咳嗽声重,痰涎黄浊壅盛。

荆芥二钱 旋覆花 前胡各一钱半 赤茯苓 麻黄各一钱 半夏七分半 细辛 甘草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绵滤去滓,服。

玉粉丸 治气痰咳嗽。

南星曲 半夏曲 陈橘皮各一两

右为末,用自然姜汁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姜汤下。寒痰去橘皮,加官桂。

温肺汤 【《良方》,下同】 治肺虚感冷咳嗽,呕吐痰沫。

干姜 半夏汤泡去滑,各一钱 杏仁 陈皮 甘草各钱半 细辛 阿胶炒,各半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五片,红枣一 ,煎至一锺,去滓,不拘时服。

人参紫菀汤 治肺气不调,咳嗽喘急,久不愈者。

人参 紫菀茸 桂枝 五味子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一钱 缩砂 罂粟壳姜制炒,各二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五片,乌梅二个,煎一锺,食远服。

五拗汤 治感寒咳嗽,肺气喘急。

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皮 甘草生 荆芥穗 桔梗各二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三片,煎至一锺,食远服。咽喉痛者,煎熟后,加(石卜)硝少许。一方去荆芥、桔梗,用枳实、半夏。

玉芝丸 治风壅痰实,头目眩昏,咳嗽声重,咽膈不利。

人参 白茯苓去皮 白矾枯 天南星米泔浸 薄荷各三十两 半夏曲六十两

右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如痰盛燥热,薄荷汤送下。

锺乳补肺汤 治肺气不足,久年咳嗽,以致皮毛焦枯,吐血腥臭,喘乏不止。

锺乳粉碎如米 桑白皮各二钱 肉桂去粗皮 白石英碾末 五味子 (艹款)冬花去硬 紫菀洗 麦门冬去心 人参各一钱

右,除锺乳粉、白石英,同为粗末拌匀。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五片,枣一枚,粳米三十粒,煎至一锺,食后服。

人参润肺丸 治肺气不足,咳嗽喘急,久年不愈,渐成虚劳,及疗风壅痰实,头目眩运,口舌干燥,涕唾稠粘。

人参 (艹款)冬花 细辛去叶 杏仁炒,去皮 甘草炙,各四两 官桂去皮 桔梗各五两 知母六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用淡生姜汤送下。

八味(艹款)花散 治肺经寒热不调,痰涎不已。

(艹款)冬花 紫菀茸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钱半 桑皮炒 麻黄去节 杏仁汤浸,去皮尖,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煎一锺,入黄蜡如皂角子大,食后服。

人参丸 治远年近日咳嗽,诸药不效者。

人参 桔梗 甘草炙,各一两 北五味子 阿胶蛤粉炒珠,各半两 肉桂 杏仁泡去皮炒 乌梅肉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十五丸。每服一丸,用新绵裹定,于汤内湿过,噙化咽津。

大降气汤 治上盛下虚,膈壅痰实,喘嗽,咽干不利。

紫苏子微炒 川芎 细辛 当归焙 白茯苓 桔梗 厚朴姜制 陈皮去白 半夏曲炒 前胡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一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五片,紫苏五叶,同煎至一锺,去滓,食后服。一方无肉桂。

平肺汤 治肺气上壅,喘嗽痰实,寒热往来,咽干口燥。

陈皮一钱半 半夏汤泡七次 苦梗炒 薄荷 紫苏 乌梅去核 紫菀 杏仁炒 五味子 桑白皮蜜炒 罂粟壳 甘草炙,各一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食后服。

人参荆芥散 治肺感风邪,上壅痰嗽,头目不清,语言不出,咽干项强,鼻流清涕。

人参 杏仁去皮尖 桔梗炒 细辛 陈皮 麻黄去根节,各一钱 半夏汤泡洗,一钱半 荆芥穗 通草 炙甘草各半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五片,煎至一锺,食后服。

杏仁煎 治老人久患喘嗽不已,睡卧不得者,服之立效。

杏仁去皮尖 胡桃肉各等分

右共碾为膏,入炼蜜少许,搜和得所,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生姜汤送下。

祛痰丸 治风痰喘嗽。

人参 陈皮去白 青皮 茯苓 白朮土炒 木香 天麻各一两 槐角子 半夏汤泡洗七次,各七钱半 猪牙皂角去皮弦酥炙,五钱

右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温酒送下。生姜汤亦可。

紫苏半夏汤 治喘嗽痰涎。

紫苏 半夏汤泡七次 紫菀茸 陈皮去白 五味子 杏仁去皮尖,麸炒 桑白皮各二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三片,煎至一锺,日三服。

补肺汤 治肺虚气乏久嗽。

阿胶蛤粉炒 紫苏子 桔梗 半夏汤泡七次 甘草炙,各一钱 (艹款)冬花 砂仁 紫菀 细辛 杏仁炒去皮 五味子 草果 陈皮 桑皮炒 石菖蒲 青皮各半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四片,紫苏五叶,煎一锺,食后服。

人参饮 治咳嗽痰饮通用。

人参 桔梗 半夏曲 五味子 细辛 枳壳 赤茯苓去皮 杏仁各一钱半 甘草炙,半一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三片,乌梅十个,煎至一锺,食后服。一方无杏仁,不用乌梅煎服。痰嗽加紫菀,添甘草。

人参润肺散 治咳嗽气急,痰壅鼻塞。

人参二钱 麻黄去皮节 杏仁去皮尖,炒 贝母去心,各一钱半 橘红五分 阿胶蛤粉炒 桔梗去芦 甘草炙,各一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紫苏三五叶,煎至一锺,食远服。

人参(艹款)花散 治欬嗽久不已者。

人参去芦 (艹款)冬花 粟壳炒,各二钱 知母 贝母 半夏各一钱半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乌梅一个,煎至一锺,临卧服。

星香丸 治诸气嗽生痰。

南星 半夏二味以白矾一两研,水浸一宿 香附皂角水浸一周时 陈皮泔浸去白,各三两

右四味俱不见火,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淡生姜汤送下。

加减泻白散 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嗽呕吐痰喘。

桑白皮 地骨皮各二钱 陈皮去白 人参 甘草生各一钱 白茯苓 青皮各一钱半 五味子半钱

右作一服,加粳米一百粒,水二锺,煎一锺,临睡服。

人参宁肺汤 治日久欬嗽不止者。

人参 陈皮各二钱 粟壳 乌梅肉各一钱半 桑皮 甘草各一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煎至一锺,入蜜一匙,临睡服。

紫苏饮子 治脾肺虚寒,痰涎咳嗽。

紫苏叶 五味子 青皮去白 杏仁 桑白皮 麻黄 陈皮 半夏 人参 甘草各一钱二分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三片,煎至一锺,食后服。

人参润肺汤 治肺气不足,喘急咳嗽不已;并治伤寒壮热,头疼身痛。

干姜七分半 人参 桔梗 白芷 麻黄去节 干葛 白朮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三片,葱白三根,煎至一锺,不拘时通口服。

葶苈散 治肺气喘满,痰嗽,眠卧不安。

苦葶苈焙 蛤粉各一钱 桑皮 山栀 人参 赤茯苓 杏仁去皮尖,炒 荆芥 薄荷 陈皮 桔梗炒 甘草炙,各一钱三分

右作二贴,每贴用水二锺,生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

(艹款)花散 治寒热交壅,肺气不利,咳嗽喘满,痰实涎盛,喉中呀呷,宜服之。

(艹款)冬花 桑根白皮 半夏 知母各七钱半 贝母去心炒 阿胶蛤粉炒 麻黄各三钱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炙,各二钱

右作二贴,每贴用水二锺,生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

杏仁煎 治嗽失音不出。

杏仁去皮尖,三两,研 生姜汁 糖各一两半 桑皮 贝母去心 木通各一两一分 紫菀 五味各一两

右銼碎,用水三升,熬至半升,去滓,入前杏仁等四味,再熬成膏,每服一匕含化。一方加(艹款)冬花、知母各一两

治嗽方

半夏 杏仁 蛤粉 白矾 南星 白姜 薄荷 藿香各一钱半

右銼碎,作一服,用水二锺,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食后服。

含化止嗽丸 治肺气不和,咳嗽,常服润养心肺;及治大人小儿一切咳嗽,服之皆效。

(艹款)冬花炒 杏仁去皮尖,炒 贝母去心,各一两 白芷 炙甘草各一两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分作十五丸。每服一丸或二丸,不拘时噙化。

诃黎勒散 治咳嗽。

诃黎勒紧实者,炮熟去核

为末。每用二钱,猪(月臣)一枚,去脂膏劈开,掺药在内,入打破乌梅一枚,合定,以芭蕉叶包之,外用绵纸重裹,焜令香熟,去纸并蕉叶、乌梅,止将药并猪(月臣),慢慢嚼吃,日三两服。

平胃汤 治痰嗽。

獖猪精肉三两,起皮薄切作三片,以皂角三寸,将水浸后,捻去水,用腻粉二钱掺在肉内,以湿纸裹煨,

至五更时烂嚼,以淡生姜汤,或桑白皮煎汤送下。午时泻下痰涎,是病根也。

法制半夏 治咳嗽。

半夏二斤,河水洗七遍 白矾一斤 草豆蔻 升麻 缩砂仁 丁香皮 甘草各四两 酒一瓶 生姜十五片

右,除半夏洗去滑,将别药焙干,粗銼,以大口瓶盛生姜片,并诸药及半夏,以酒浸,春夏三七日、秋冬一月取出,只将半夏用水洗焙干,其余药不用。每服嚼二三枚,不拘时。

欬嗽方

歌曰:一两清油二两蜜,半夏生姜自然汁;紫菀麻黄及杏仁,枯梗细辛再添入。诃子枯矾等二钱,慢火煎熬如黑漆;临睡每服三两匙,明朝咳嗽无踪迹。

青州白丸子 治欬嗽。

大半夏汤泡七次 白附子洗净略炒 天麻 川乌略炮去皮尖 南星洗略炮 全蝎各等分

右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食后用茶清或熟水送下。如瘫痪风,用温酒下,日进三服。常服永无风痰膈壅之疾。小儿惊风,服二丸,用薄荷汤化下。

人参(艹款)花膏

歌曰:多年咳嗽变为瘕,去节麻黄桔梗加;粉草杏仁葶苈炒,知母贝母(艹款)冬花。人参乌梅各等分,捣罗为末莫教差;炼蜜和丸如弹大,含化一粒去根芽。

凤髓汤 治咳嗽,能润肺。

松子仁一两,研 胡桃肉去皮,二两,研 炼蜜四两

右研和匀,每服一钱,食后用沸汤点服。

滴油散 治痰嗽面浮。

真蛤粉新瓦炒令通赤,地上出火毒 青黛少许

同淡虀水,滴麻油数点服,即愈。

黑金散 治久欬嗽喘息。

猪蹄黑合子四十九枚,水洗净 南星大者一枚 (艹款)冬花带蕊者半两,研

右用瓶子一枚,铺猪蹄合子在内,上以天南星匀盖之,合了,盐泥赤石脂固济火煅,白烟出为度,候冷取出,入款冬花末并麝香一分、龙脑少许同研。每服一钱,食后,煎桑根白皮汤调下。若年少即用生犀,中年即用羚羊角末半两,代猪蹄合子。

宁嗽膏 治久咳嗽上气,心胸烦热,唾脓血。

鹿角胶捣碎炒 杏仁汤泡去皮尖双仁,炒微黄 苏子微炒,各三两 生地 黄汁 生姜汁各一两 白蜜一中盏

右前三味都捣令熟,入生姜汁、地黄汁、蜜相和,以慢火熬成膏,于不津器中密封之。每服半匙许,用温粥饮调下,一日三四服。

天门冬丸 治肺寒外内合邪咳嗽,语声不出,口中如含霜雪,停饮寒痰,咽喉妨闷,状如梅核,噎塞不通。膈气噎气,皆可服之,大效。

天门冬去心焙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紫菀去土 百合 麦门冬去心,焙 人参 贝母去心焙 半夏汤煮软切片,焙 桔梗炒 桂心去粗皮 阿胶炒至燥 橘皮汤浸去白 生干地黄 炙甘草各三两

右为细末,煮糯米粉并黄蜡一两成粥,更入蜜再熬匀,和前药末,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同生姜细嚼下,嗽时服。咳嗽脓血者,服之大效。

羊肺汤 治咳昼夜无间息,气欲绝,肺伤唾血。

牡蛎煅 桂心 生姜各六两 半夏 锺乳粉 白石英各五两 五味 百部根 贝母 橘皮 桃仁去皮尖 射干各三两 厚朴 (艹款)冬花 甘草炙,各二两 羊肺一具,切碎

右先以羊肺用水一斗三升,煮至一斗,去肺,内诸药,再煮取三升,分作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六

咳嗽门

桑白皮煎 【《良方》,下同】 疗咳经年不瘥,气喘欲绝,伤肺见血。

桑白皮五合 麦冬 杏仁去尖,熬脂 (艹款)冬花各六两 茯苓 贝母 升麻 黄芩各十二分 芍药八分 白羊肺一具切 蜜生地汁各一升

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杏仁脂、生地汁、蜜,微火上煎,如鱼眼沸,搅勿停手,取二升二合煎成,净绵夹布滤过,每食后含一合,日夜三四度。老小以意减之,微含之,佳。忌生冷油酢面鱼蒜芜荑。

(艹舌)蒌汤 治久咳。

(艹舌)蒌一枚,取瓤,入蛤粉一匙,同炒黄 马兜铃炒 防己 葛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甘草 贝母去心 阿胶銼,入糯米二合同炒,去米,各二两

右銼碎,每服三钱,水一锺,入蜜半匙,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日三夜一。

杏仁膏 治欬嗽喘急,喉中似有物,唾血不止。

杏仁二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微黄,研如膏 酥三两 白蜜五合 阿胶二两,捣碎炒黄为末 生姜汁一合 紫苏子二两,微炒研如膏

右六味相和,于银锅内,以慢火熬成膏。每服一匙,不拘时,以温粥饮调下,日四五服。

黄芪散 治咳嗽唾血。

黄芪 糯米炒 阿胶炒珠,各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米汤调下。

天门冬丸 治肺脏壅热,咳嗽痰唾稠粘。

天门冬一两半,去心焙 百合 前胡 贝母煨 半夏汤洗去滑 桔梗 桑白皮 防己 紫菀 赤茯苓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如膏 生干地黄各三分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生姜汤送下,日三服。

宁气汤 治肺气不利,咳嗽声重,咽燥痰粘,不得眠。

粟壳二两半,蜜制 陈皮去白 桑皮炒 桔梗 紫苏叶 半夏姜制 甜葶苈 五味子 紫菀 杏仁去皮尖,麸炒 炙甘草各七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用水一大盏,生姜七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后稍热服。

又方 调肺止嗽,顺气消痰。如欬嗽不得息者,服之便安。

佛耳草 白茯苓 (艹款)冬花 陈皮去白 知母 贝母 桔梗各七分 汉防己 猪牙皂角去皮弦酥炙,各一两半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黄蜡、乌梅少许,同煎至五分,去乌梅,和滓温服。

安眠散 治上喘欬嗽,久而不愈者。

(艹款)冬花 麦门冬 乌梅肉 佛耳草各二钱半 橘红半两 粟壳七钱半,蜜炙 炙甘草三钱半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黄蜡如枣核许,同煎至八分,去滓,临睡温服。

秘方烟筒儿 治远年近日,一切咳嗽,妇人胎前产后嗽,皆效。

雄黄半两 人参 艾叶各三钱 (艹款)冬花 佛耳草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以厚蜡纸阔四寸长八寸卷一筒,装药在内,烧烟熏喉。

(艹款)花散 治年深日久咳嗽,肺虚寒热。

(艹款)冬花不以多少

右于密室中,如香焚之,烟起,以笔管引入烟则咽之。或于坐卧处如香焚之,不吸亦妙。病重数日见功,轻者便减。一方咽干口燥,用茶清送下。又歌曰:连年咳嗽人难治,休要胡医枉使钱;细捣(艹款)冬花作末,烧烟口吸奔喉咽。

三奇散 治一切嗽,不问新旧,喘顿不止,日夜无度。

(艹款)冬花二百文 佛耳草五十文 熟地黄二两

右焙干,碾为末,每用二大钱,装猛火于香炉中烧之,用纸作筒子,一头大,一头小,如粽子样,安在炉上,以口吸,烟尽为度。即以清茶咽下,有涎吐之。《经验方》陈氏云:予家一仆,久苦此疾,医治如水浇石。偶在曲江置得沅州一婢,新制此药,两服而愈。

越婢加半夏汤 【仲景,下同】 治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 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石膏二两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艹舌)蒌薤白白酒汤 治胸痹,喘息咳唾。

(艹舌)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九仙散 【《良方》,下同】 治痰嗽。

九尖蓖麻子叶三钱 飞过白矾二钱

右用猪肉四两,薄批,棋盘割开,掺药二味,荷叶裹,文武火煨熟细嚼,白汤送下后,用干食压之。

止嗽散 治前证。

半夏一两半,汤洗七次 枯白矾四两

右二味为末,生姜打面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三才丸 治嗽。

人参 天门冬去心 熟干地黄各等分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含化服之。

三分茶 治咳喘。

茶二钱,熟水泡 蜜二两 荞麦面炒,四两

右以新汲水一大碗,合前三味,约打千余数,连饮之,饮毕良久,下气不可停,久喘自止。

琼玉膏 【《医学正传》,下同】 治虚劳干咳嗽。

人参十二两 茯苓十五两 白蜜五斤,熬去沫 生地黄十斤,洗净,石器内杵烂,取自然汁,忌铁器 沉香 琥珀各五钱

右以人参、茯苓、沉香、琥珀俱为细末,先将地黄汁与白蜜搅匀,绢滤去细滓,入药末搅匀,或好磁瓶或银瓶内,用棉纸十数层,外加箭箬,包封扎瓶口,入砂锅内,或铜锅内,以长流水浸没瓶颈,用桑柴文武火煮三昼夜,取出,换蜡纸数重,包扎瓶口,浸没井中半日,以出火毒,提起,仍入前锅内煮半日,以出水气,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前后,取一二匙,用温酒一盏调服。不饮酒人,白汤亦可。

润肺除嗽饮 治远年咳嗽如神。

人参 杏仁 生甘草 薄荷各三分 (艹款)冬花 枳壳麸炒 麻黄 橘红 石膏 桔梗 半夏 桑皮蜜炒 紫菀茸 乌梅 粟壳蜜炙,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

右细切,加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

清化丸 治肺郁痰喘嗽,睡不安宁。

贝母 杏仁 青黛

右为末,沙糖入姜汁炮,蒸饼和如弹大,噙化。

又方 治久嗽风入肺。

鹅管石 雄黄 郁金 (艹款)冬花

右为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安舌上灸之,以烟入喉中为度。

咳嗽劫药

五味子五钱 甘草生,二钱五分 五倍子 风化硝各四钱

右为末,蜜丸噙化。

又方 治风热痰嗽。

南星 海粉各二两 半夏一两 青黛 黄连 (艹舌)蒌仁研 石碱 萝卜子炒,各半两 皂角灰 防风各三钱

右为细末,神曲糊丸服。

又方 治劳嗽吐红。

人参 白朮 茯苓 百合 红花 细辛 五味 官桂 阿胶 黄芪 半夏 杏仁 甘草 白芍 天门冬

右剉,水煎。若热去桂芪,用桑白皮、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同煎。

橘皮半夏汤仁斋 治寒嗽,冷则发。

橘皮 半夏制,各三钱

右水盏半,姜十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

痰嗽方

黄芩 蒙石煅,各半两 半夏二两 白朮一两 茯苓 陈皮各七钱半 风化硝二钱半

右为末,粥丸。

又方 治咳嗽,气实无虚热者可服,汗多者亦用之。

粟壳四两,蜜炒 人参 (艹款)冬花 桔梗各半两 兜铃 南星姜制 乌梅肉各一两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含化。

人参清肺散 治痰嗽,咽干,声不出。

人参 陈皮 贝母各一钱半 半夏 桔梗 茯苓 甘草 桑白皮 知母 地骨皮 枳壳 杏仁 黄连各一钱 麦冬半钱 五味子十个 (艹款)冬花七分

右,水煎,生姜三片。

烟筒方 治一切犯寒咳嗽,遇冬便作。

冬花蕊 鹅管石 雄黄 艾叶各等分

右为末,纸卷筒内,用火点,烟入口吞一分,即吞水一口塞烟气,效。

焚香透膈散 【丹溪,下同】 治一切劳嗽久嗽。

鹅管石 雄黄各一分半,二味另为末 (艹款)冬花 佛耳草各一分半,二味另为末

右用纸一张,方四五寸,以鸡子清涂中央,四旁各悬一寸许不涂,然后入鹅管石、雄黄末,掺于鸡子清上;又以(艹款)冬、佛耳草末掺其上覆之。又用箭箸从不涂纸旁卷起为一纸筒,用糊粘牢,抽出箭着,焙干。用时将纸筒含在口中,一头点火,以口吸烟令满,咽之,咽至烟尽为度,呷茶一二口压之。

万山观芦吸散 治男妇一切风寒咳嗽喘急。

(艹款)冬花去梗,三钱 鹅管石 佛耳草各二钱 枯矾五分 甘草炙,钱半 官桂一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竹筒吸入喉内,日夜三服,即嗽止。

海藻汤 【《千金方》,下同】 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

海藻四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生姜一两 细辛二两 茯苓六两 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五味子、生姜。

白前汤 治水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中作水鸡鸣。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

百病方 治九种气嗽欲死。

干姜 半夏 细辛 紫菀 吴茱萸 茯苓 荛花一作芫花 甘草 甘遂 防葵 人参 乌头 大黄 杏仁各五分 葶苈二分 巴豆去油 厚朴 白薇各三分 五味子 远志 前胡 菖蒲 枳实 蜀椒 皂荚 当归 大戟 桂心各半分

右二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二服,以知为度,不知增之。

百部根汤 治嗽不得卧,两眼突出。

百部根 生姜各一斤 细辛 甘草各一两 贝母 五味子 白朮各二两 桂心四两 麻黄六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蜀椒圆 治上气咳嗽甚良。

蜀椒五分 乌头 杏仁 菖蒲 礜石一作矾石 猪牙 皂荚各一分 细辛 (艹款)冬花 紫菀茸 干姜各三分 吴茱萸 麻黄各四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咳,不过二十丸。

通气圆 治久上气咳嗽,咽中腥臭,气搅心痛眼痛,耳中嘈嘈,邪毒疰时气,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恶疰淋痛。

饴糖三升 蜀椒二升 杏仁一升 蜈蚣五节 大附子五枚 干姜 人参各四钱 桂心六分 乌头七分 天门冬一钱

右十味为末,别治杏仁如脂,稍稍内药末,千杵烊糖,乃内药末中,令调和合,如羊枣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温为度。若梦与鬼交通及饮食者,用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三两。

咳嗽上气方

蜀椒 桂心 海蛤各四两 昆布 海藻 干姜 细辛各六分 麦门冬一钱

右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风虚中冷,胸中满,上气,喉中如吹管声,吸吸气上欲咳,服此丸得瘥。

又方 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唾上气。

干姜五分 礜石 乌头 菖蒲各一分 细辛 黄环各二分 (艹款)冬花 紫菀 杏仁各三分 吴茱萸四分 蜀椒五合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着牙上咽汁,日五六服,剧者常含不止。一方无礜石、乌头,有矾石。

射干煎 治咳嗽上气。

生射干 (艹款)冬花各三两 紫菀 细辛 附子 桑皮 甘草各二分 饴糖五两 白蜜 竹沥 生姜汁各一升

右十一味,以射干先内白蜜并竹沥中,煎五六沸去之。口 父咀六物,以水一分,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汁煎如餔,服如酸枣一丸,日三。剧者夜二,不止加之,以止为度。一方无生姜汁,有干姜五两。

杏仁煎 治冷嗽上气,鼻中不利。

杏仁五合 五味子 (艹款)冬花各三合 紫菀 干姜各二两 桂心三两 甘草四两 麻黄一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麻黄四升,治诸药为末,又内胶饴半斤,白蜜一斤,合内汁中,搅令相得,煎如饴,先食,服如半枣许,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为度。

又方 治忽暴咳失声,语不出。

杏仁另研 姜汁 砂糖 蜜各一升 五味子 紫菀各三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 桑白皮五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杏仁饮子 治暴热咳。

杏仁四十枚 苏子一升 橘皮一两 柴胡四两

右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饮服。

芫花煎 治新久欬。

芫花 干姜各二两 白蜜二升

右二味为末,内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枣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为度,欲利者多服。深师以治冷饮嗽。又治三十年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内姜加蜜,合煎如糜,服之。

(艹款)冬煎 治前证。

(艹款)冬花 干姜末 紫菀各三两 五味子二两 芫花一两,熬令赤

右五味(口父)咀,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二升半,去滓,内芫花、干姜末,加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于铜器中,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枣许,日三。

又方 治三十年咳嗽,或饮或咳,寒气嗽,虽不同,悉主之。

细辛 (艹款)冬花 防风 紫菀茸各三两 藜芦 蜀椒各二两

右六味(口父)咀,取藜芦先着铜器中,次紫菀、次细辛、次(艹款)冬花、次椒,以大枣百枚,间着诸药,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尽,出枣曝令燥,鸡鸣时服半枣,不知,明旦服一枚,以胸中温温为度。若强人欲嗽吐者,可小增,服之后吐脓囊裹结,吐后勿冷饮食,咳愈止药。药势静乃食,不尔令人吐不已。

又方 治积年咳嗽,喉中呀声一发,不得坐卧。

紫菀茸 贝母 半夏 桑根白皮 五味子 射干 百部各五分 (艹款)冬花 皂荚 干姜 陈皮去白 鬼督邮 细辛各四分 白石英 杏仁各八分 蜈蚣二枚

右十六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无半夏、射干、干姜、陈皮、鬼督邮、细辛、白石英。用麻黄二两、芫根白皮一两半,以煮枣汤送下。

(艹款)冬圆 治三十年上气咳嗽,唾脓血,喘息不得卧。

(艹款)冬花 干姜 蜀椒 吴茱萸 桂心 菖蒲各五分 人参 茯苓 细辛 荛花 紫菀 甘草 桔梗 防风 芫花 皂荚各三分

右十六味为末,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服。

又方 治前证。

独活二两 冬花 紫菀 细辛 石斛 防风 芎藭 人参 当归 槁本 甘草 蜀椒 白朮 半夏 天雄菖蒲 锺乳粉 桂心 麻黄各三两 乌头 芫花 附子各一两 桃仁二十枚 大枣二十五枚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止加之。酒渍服亦得。

又方 治前证。

(艹款)冬花 干姜 桂心 紫菀各三分 杏仁 皂荚 礜石 菖浦 乌头各一分 细辛二分 蜀椒五合 吴茱萸六合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过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鸣上气,服一剂永瘥。一方无礜石,有矾石。

又方 治肺伤,咳唾脓血,肠濇背气不能食,恶风,目暗(目巟)(目巟),足胫寒冷。

大麦三升 白胶 生姜各五两 桂心 人参 紫菀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干地黄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藭 大麻仁 饴糖各一升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大麦,取一斗,去麦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竹皮汤 治咳逆下血不息。

生竹皮三两 紫菀二两 生地切 饴糖各一升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百部圆 治诸嗽不得气息,唾脓血。

百部根三两 升麻半两 桂心 五味子 甘草 紫菀 干姜各一两

右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以止为度。

又方 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

生姜汁 杏仁各二升 饧糖 白蜜各一升 猪膏二合

右五味,先以猪膏煎杏仁,色黄出之,以纸拭令干,捣如膏,合姜汁糖蜜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渐渐增加。

锺乳七星散 一名吸散。治寒冷咳嗽,上气,胸满,唾脓血。

锺乳粉 矾石 (艹款)冬花 桂心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筛,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知加之,数试大验。又云:临卧并吸服之。

又方 治前证。

锺乳粉 细辛 (艹款)冬花 天雄 紫菀茸 石膏各等分

右六味,治下筛,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少益之,勿太多。

七星散 治三十年咳嗽。

(艹款)冬花 紫菀茸 桑根白皮 代赭石 细辛 伏龙肝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作七星聚,聚如扁豆者,以竹筒口当药上,一一吸咽之,令药入腹中,先食,日三服;至四日复作七星聚,以一脔肉炙令熟,以展转药聚上,令药悉遍肉上,仰卧咀嚼之,细细咽汁,令药力尽,总咽却,取瘥止。未瘥复作如初。羊牛鹿肉皆可用,猪肉不可用。

团参饮子 【《济生方》,下同】 治病因抑郁忧思,喜怒饥饱失宜,致脏气不平,咳嗽脓血,渐成肺痿,憎寒壮热,羸瘦困顿,将成劳瘵。

人参 紫菀茸洗 阿胶蛤粉炒 百合蒸 细辛洗去叶土 (艹款)冬花 天门冬汤浸去心 杏仁去皮尖,炒 半夏汤泡七次 经霜桑叶 五味子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盖五大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因气而咳者,宜加木香。咳而唾血有热者,加生地黄。咳而唾血有寒者,加锺乳粉。因疲极而咳嗽者,加黄芪。因损咳而唾血者,加没药、藕节。咳而呕逆,腹满不食,加白朮,仍倍加生姜。欬而小便多者,加益智仁。咳而大便溏者,去杏仁,加锺乳粉。咳而面浮气逆者,加沉香、柑皮煎。

半夏圆 治肺脏蕴热,痰嗽,胸膈塞满。

(艹舌)蒌子去壳别研 半夏汤泡七次,焙末,各一两

右件和匀,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姜汤送下。

诃子饮 治久嗽,语声不出。

诃子去核 杏子泡去皮尖,各一两 通草二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煨生姜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

百花膏 治喘嗽不已,或痰中有血。

(艹款)冬花 百合蒸焙

右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

椒红丸 【《中藏经》】 治嗽不止,及补中益气进食。

小蜀椒拣去目,净炒过出汗,二两 干山药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右同为细末,以好酒煮淡木瓜和之,再入臼中,杵三五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温酒任下。泄泻,米饮下。如喉中痰涎如水鸡声,晓夕不止,一两服见效。

泽漆汤 【《金匮要略》】 治肺咳上气脉沉者。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紫参 白前 生姜各五分 半夏半升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心各三两

右九味(口父)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痰嗽方

白果二十一个,炒黄 麻黄去节,三钱 (艹款)冬花 苏子 制半夏 桑白皮蜜炙,各二钱 黄芩炒 杏仁去皮尖,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右,水三锺,煎二锺,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

团鱼丸 【《良方》】 治骨蒸咳嗽潮热。

团鱼一个 柴胡 前胡 贝母去心 知母 杏仁去皮尖,各五钱

右共煮,待鱼熟,去骨甲裙,再煮,食肉饮汁,将药焙为末,仍以骨甲裙煮汁,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黄芪汤下三十丸,日二服,服尽,仍治参芪药调之。

橘皮半夏汤 【河间,下同】 治痰壅涎嗽久不已者。常服,养液润燥,解肌热,止咳嗽。

陈皮去白五钱 半夏汤洗七次,二钱半

右为末,分作二服,每服水一锺半,生姜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

防己丸 治肺不足,喘嗽久不已者,调顺气血,消化痰涎。

防己 木香各二钱 杏仁三钱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煎桑白皮汤下。如大便闭,加葶苈一两,食后服。

宁神散 治一切痰嗽不已,世传极验。

御米囊一斤酢炒 乌梅四两

右为末,每服二三钱,沸汤点,常服,食后,日三服。

仙人肢丸 治远年劳嗽,不问寒热,痰涎喘满,先服松花膏,下过多,服此药无不效。

蛤蚧一对,头尾全用,河水净洗,文武火酥炙黄色 人参 沙参 元参 紫团参 丹参 白朮 牡蛎 知母 甘草各二两

右为末,用麻黄十五斤去根、枸杞子三斤,熬成膏,丸如弹子大,磁盒子盛,临卧煎生姜自然汁化下一丸。小儿量岁数加减。

石膏散 治热嗽喘甚者。

石膏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下,或生姜汁蜜调下。

大百劳散 治一切劳嗽肌劣,喘息不卧,痰涎不食。

蛤蚧一对,蜜炙 鳖甲一个,去裙酢炙 甘草炙 人参 柴胡 干姜 白茯苓 白朮 茴香 青皮 杏仁去皮尖 知母 贝母 陈皮去白 官桂 附子 半夏姜制 苍朮汤浸,各一两 苏木 龙胆草各五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用生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二枚,同煎,空心稍热服。有汗加小麦二十粒,不用铁器。

小百劳散 治劳喘嗽不已,自汗者。

御米壳不拘多少炒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乌梅同煎,水一盏,温服,食后。有汗加小麦三十粒,同煎温服。

芦筒散 治男子妇人一切咳嗽喘急。

(艹款)冬花 井泉石 鹅管石 锺乳石 官桂 甘草 白矾 佛耳草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竹筒子吸吃,日三服,立效。

罂粟神圣散 治男子妇人久新日夜咳嗽不止者。

御米壳一两,蜜炒 乌梅肉 人参 诃子肉 葶苈 桑白皮各五钱

右为细末,每股二三钱,百沸汤临卧调下。

水煮金花丸 治风痰热咳嗽,其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濇,心多躁怒。

南星 半夏生用 寒水石烧存性,各一两 天麻五钱 雄黄二钱 白面三两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浆水沸,下药,煮令沸浮为度。漉出淡浆水浸,另用生姜汤下,或通圣加半夏及《局方》中川芎丸、防风丸皆可用也。

小黄丸 治热痰咳嗽,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唇口干燥,多笑。

南星 半夏俱汤洗,各一两 黄芩一两半

右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后,姜汤下。及小柴胡汤中加半夏亦可。

白朮丸 治痰湿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津液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宜之。

南星 半夏俱汤洗,各一两 白朮一两半

右为细末,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

玉粉丸 治气痰咳嗽,脉濇面白,上喘气促,洒淅恶寒,忧愁不乐,宜服之。

南星 陈橘皮 半夏俱洗,各一两

右为细末,薄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玉粉丸加减在后:心下痞,加枳实五钱。身热甚,加黄连五钱。体重,加茯苓一两。气上逆,加苦葶苈五钱。气促,加人参、桔梗各五钱。浮肿,加(木郁)李仁杏仁各五钱。大便秘,加大黄五钱。寒痰,去橘皮,加官桂。

防风丸 治痰嗽胸中气不清者。枳朮丸亦妙。

防风 枳壳去瓤麸炒,各五钱 白朮一两

右为细末,蒸饼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

五味黄芪散 【《拔萃方》】 治咳嗽,咯血成劳,眼睛疼痛,四肢困倦,脚膝无力。

麦门冬 熟地黄各一钱 桔梗 黄芪各钱半 五味子 人参 芍药 甘草各五分

右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三圣丹 【《正传》】 治久嗽极效。

天南星煨裂,一两 大半夏汤泡七次,二两 甘草生五钱

先以星夏二味,研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拌匀,盦作曲,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取出,再同甘草共研为细末,别取淡竹沥一碗,将前药末用竹沥拌捏,作饼子焙干,又将竹沥沃湿,又焙干。如此沃焙十数次,待竹沥尽为度,研为细末,用白沙蜜,每临卧抄一匙于口内,噙化下,再用竹沥漱口咽之。

桑白皮散 【《医林》,下同】 治上焦热壅,血腥烦,嗽连声,并气不得透。

桑白皮炒 桔梗 川芎 防风 薄荷 黄芩 前胡 柴胡 紫苏叶 赤茯苓 枳壳麸炒 甘草各等分

右咀,每服七钱,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

加味枳半夏汤 治上焦有热,咳嗽黄痰,痞满气喘。

枳壳 半夏 桔梗 茯苓 苦葶苈微炒 防己 薄荷 紫苏 马兜铃 桑皮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右作二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紫菀膏 治肺热,热嗽久嗽,身如炙,将成劳。

大黄半两 枇杷叶去毛 木通 (艹款)冬花 紫菀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炙,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樱桃大,夜间噙化三五丸。

平气散 【《三因方》】 治一切咳嗽吐痰,气塞不利,恶风不能食。

人参 白朮 川芎 当归 紫苏叶 杏仁 木瓜 茯神各七分 五味子 肉桂各三分 乌药 甘草 白芷各五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苏子煎 治上气咳嗽。

苏子 生姜汁 生地黄汁 白蜜 杏仁各一升

右将杏仁苏子捣烂,以二汁浇之,绢绞取汁,又捣又浇,如此绞六七度,则味尽去滓,以蜜和合,置铜器中,于汤上煎之如饴。每服二匙,日三次,夜一二次,病愈即止。

三奇汤 【《东垣十书》】 治咳嗽,上气喘促,胸膈不利。

陈皮去白 桔梗 青皮 紫苏 人参 半夏 杏仁 五味子 桑白皮炒,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后服。

杏仁膏 【《良方》,下同】 治欬嗽喘急,喉中枯燥如物塞,兼唾血不止。

杏仁去皮尖,炒研 真酥各三两 阿胶炒研 生姜汁各一合 白蜜五合 苏子二两,微炒研

右和于银锅内,慢火熬成膏,每服一匙,不拘时米饮调下。

阿胶散 治肺燥咳嗽不已,及唾血。

阿胶炒 白芨各二钱 天门冬 北五味子 生地黄 人参 茯苓各一钱

右作二服,除白芨为细末,余銼,每服水盏半,入蜜二匙,秫米百粒,生姜五片,同煎熟,入白茇末调,食后温服。

凤髓汤 治咳嗽,大能润肺。

牛髓一斤,取(骨行)骨中者 杏仁去皮尖,研如泥 山药炒 胡桃仁去皮,另研,各四两 白蜜半斤

右将骨髓白蜜,沙锅内熬沸,以绢滤去滓,盛磁瓶内,将杏仁等三味入瓶内,以纸密封瓶口,重汤煮日夜,取出冷定,每早晨以白汤化一二匙服。

补肺汤 【《拔萃方》】 治劳嗽。

桑白皮 熟地黄各钱半 人参 紫菀 黄芪 五味子各七分半

右,水二盏,煎八分,入蜜少许,食后服。

黄芪鳖甲散 【《医林》,下同】 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日晡潮热,夜出盗汗,咳嗽痰涎,时带腥血。

黄芪蜜炙 鳖甲酥炙,各钱半 柴胡 地骨皮 生地黄 知母各一钱 秦艽 白茯苓 半夏 桑白皮 人参 紫菀茸 黄芩 甘草 桔梗 赤芍药 天门冬各五分 肉桂三分

右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蛤蚧散 治虚劳,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不思饮食。

蛤蚧一对,净洗酥炙 人参 百部 (艹款)冬花 紫菀各半钱 贝母 黄芪 阿胶炒 柴胡 鳖甲酥炙 半夏汤洗 杏仁去皮尖 肉桂 甘草炙,各一两

右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温金散 【《良方》,下同】

黄芩 甘草 人参 防风各一钱 桑白皮 杏仁三七粒,去皮尖 茯苓各半两 麦冬二钱半

右将黄芩、甘草、防风、桑皮、杏仁,用米泔水浸一宿,晒干,次入人参、茯苓、麦门冬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蜡一豆大,煎七分,食后服。

大阿胶丸 治肺虚客热,咳嗽,咯血呕血。

阿胶炒 地黄 白茯苓 五味 山药各一两 贝母 百部 柏子仁 茯神 人参 防风 麦冬 远志肉 丹参各半两 杜仲姜汁炒一钱

右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卧时嚼服,白汤下。

四物桔梗汤家抄 治干咳嗽,乃火郁痰嗽在肺,必用苦梗以开提之,兼补降火。

当归身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桔梗 黄蘗炒各一钱

右水二盏,煎八分,加竹沥半盏 ,姜汁一匙,和匀服。

人参紫菀汤秘方 治咳嗽痰喘。

乌梅三枚 人参 紫菀 陈皮 半夏 桔梗 杏仁炒各七分 罂粟壳蜜炙二钱 五味子 桑白皮 紫苏 薄荷 知母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九仙散 【丹溪】 治一切欬嗽不已。

人参 (艹款)冬花 桔梗 桑白皮 五味子 阿胶 贝母 乌梅各五分 御米壳二钱,蜜炙

右,水盏半,姜一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后服。

三妙汤 【《集成》】 治久嗽。

罂粟壳蜜炙,四个 乌梅 北枣各三枚

右,水二盏,煎八分。

虀汤煎秘方 治诸般咳嗽不已。

粟壳 乌梅肉 陈皮 人参 木香 五味子 桔梗 杏仁 石膏 甘草炙,各等分

右,每服八钱,韲水二盏,煎服。

五味子丸 【《集成》】 劫欬嗽如神。

五味子五钱 生甘草二钱五分 五倍子 风化硝各一钱

右为末,炼蜜丸芡实大,噙化。

百药煎 【丹溪】 劫嗽立止。

百药煎 诃子 荆芥穗各等分

右为末,蜜丸噙化。

法制杏仁河间 治一切气嗽。

杏仁半斤,去皮尖

右童便浸,一日一换,夏一日三换,浸半月,控洗焙干,研极细末。每服一枣大,薄荷汤点蜜,食后调服,数剂全愈。

败毒散 【《局方》】 治痰嗽身热鼻塞。

柴胡 前胡 羌活 独活 人参 茯苓 枳壳 川芎 桔梗各八分 甘草四分

右,水二盏,葱一根,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桑皮散 【《医林》】 治上焦热壅,咳嗽血腥,连声并气不得透。

桑皮炒 前胡 柴胡 紫苏 薄荷 枳壳 桔梗 赤茯苓 黄芩 甘草炙,各等分

右咀,每服七钱,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温服。

泻白散 济生方 治肺壅实烦热,咳嗽喘闷,大便不利。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陈皮 半夏 杏仁 (艹舌)蒌子 地骨皮各等分

右咀,每服八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服。

双玉散 【《易老》】 治痰热咳嗽喘涌痰涎。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人参煎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下同】 治男妇血气大坏,精神失守,咳嗽危剧等证。

人参少则二三钱,多则一二两 枸杞二三钱 熟地少则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炙甘草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泄泻勿用 山茱萸一钱,畏酸吞酸勿用 杜仲 山药炒,各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温服。

左归饮 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而咳嗽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炙甘草一钱 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 茯苓一钱半 山药 枸杞各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右归饮 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而咳嗽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如前 山药炒 杜仲姜制 枸杞各二钱 山茱萸肉一钱 甘草炙 肉桂各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丸 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荣卫,渐至衰弱咳嗽,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熟地八两 山药炒 枸杞 山萸 菟丝子制 鹿胶炒珠,各四两 牛膝好酒洗蒸,三两,精滑者勿用 龟板胶切碎炒珠,四两,无火者不用

右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下百余丸。如火铄肺,加百合三两。

右归丸 治元气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咳嗽等证,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熟地八两 制附子二两,渐加至五六两 肉桂二两,渐加至四两 当归便溏勿用 山萸肉炒,各三两 山药炒 枸杞微炒 菟丝子制 鹿角胶炒珠 杜仲姜汁炒,各四两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饮 凡五脏气虚,亏损咳嗽者,此皆能治之。

人参 熟地各随宜 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朮炒,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一阴煎 此治水亏火胜之剂,故曰一阴。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火痰咳嗽等证,皆宜用此加减主之。

生地 芍药 麦冬 丹参各二钱 甘草一钱 熟地三五钱 牛膝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加减一阴煎 治证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水二锺,煎服。

四阴煎 此保肺清金之剂,故曰四阴。治阴虚劳损,相火炽盛,津液枯竭,咳嗽吐衄多热等证。

生地二三钱 生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半 麦冬 白芍药 百合 沙参各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金水不能相滋而干燥喘嗽者,加熟地三五钱。

金水六君煎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神效。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六安煎 治风寒咳嗽,及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钱半 半夏二三钱 杏仁 甘草各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老弱不用 茯苓二钱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凡外感风邪咳嗽,而寒气盛者,多不易散,宜加北细辛七八分或一钱。若风邪咳嗽不止而兼肺胃之火者,加黄芩一二钱。甚者再加知母石膏,所用生姜,止用一片。凡寒邪咳嗽痰不利者,加当归二三钱。老年者尤宜。若气血不足者,当以金水六君煎,与此参用。

贝母丸 消痰清热,润肺止咳。

贝母一两

右为末,用沙糖或蜜和丸龙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若欲劫止久嗽,每贝母一两,宜加百药煎、蓬砂、天竺黄各一钱佐之,尤妙。如无百药煎,即酢炒文蛤一钱亦可,或粟壳亦可酌用。

柴陈煎 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甘草一钱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气逆多嗽者,加杏仁一钱。

六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 据《景岳全书》,此方当有制附子。治阴阳将脱咳喘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熟地黄五钱或一两 炮干姜各二三钱 当归身三钱,泄泻或动血者,以冬朮代之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武火煎七分,温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七

咳嗽门

单方

卒暴欬嗽:用白墡土粉白矾一两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临卧姜汤服二十丸。 【《普济方》】

老嗽不止:故茅屋上尘,年久着烟火者,和石黄、(艹款)冬花、妇人月经衣带为末,水和涂茅上,待干,入竹筒中烧烟吸咽,无不瘥也。 【《藏器》】

卒然欬嗽:炉中铅屑、桂心、皂荚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米饮下十五丸。忌葱。【《备急方》】

三十年呷嗽:熏黄、木香、莨菪子等分为末,羊脂涂青纸上,以末铺之,作筒烧烟吸也。【《崔氏方》】

欬嗽熏法:熏黄一两,以蜡纸调卷作筒十枚,烧烟吸咽取吐,止一日一熏。惟食白粥,七日后,以羊肉羹补之。【《千金方》】

水肿上气,咳嗽腹胀:熏黄一两,(艹款)冬花二分,熟艾一分,以蜡纸铺艾,酒二末于上,荻管卷成筒,烧煨吸咽,三十日则瘥。三日尽一剂,百日断盐酢。【《外台》】

肺劳咳嗽:雌黄一两,入瓦盒内,不固济,坐地上,以火焙之,厚二寸,以炭一斤,簇定顶火煅三分去一,退火出毒为末,糖酥和丸粟米大,每日空心杏仁汤下三丸。【《斗门方》】

咳嗽涎喘,不问年深日久:用经霜枇杷叶、经霜桑叶、御米壳蜜炒,各一两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日一服,名无忧丸

风痰咳嗽:大天南星一枚,炮裂研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五分,温服。每早午晚各一服。【《博济方》】

肺热痰嗽:制半夏、(艹舌)蒌仁各一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或以(艹舌)蒌瓤煮熟丸。【《济生方》】

老小暴嗽:石灰一两,蛤粉四钱为末,蒸饼丸豌豆大,焙干,每服三十丸,温虀汁下。【《普济方》】

欬嗽不止:浮石末汤服,或蜜丸服。 【《肘后方》】

化痰治嗽:明矾二两,生参末一两,苦酒二升,熬为膏子,以油纸包收,旋丸豌豆大。每用一丸放舌下,其嗽立止,痰即消。

又方:明矾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睡时茶下二三十丸。

又方:用明矾半生半烧,山栀子炒黑,等分为末,姜汁糊为丸,如上服。

又方:用白明矾建茶等分为末,糊服。

肺虚久嗽: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甚妙。【《食疗本草》】

止嗽化痰:人参末一两,明矾二两,以酽酢二升熬矾成膏,入参末,炼蜜和收,每以豌豆大一丸放舌下,其嗽即止,痰自消。【《简便方》】

肺热咳嗽:沙参半两,水煎服之。 【《易简方》】

痰嗽喘急:桔梗一两半为末,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四合,去滓温服。 【《济众方》】

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饮至于脏腑:用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药,细嚼咽下便睡。次早必泻一行,其嗽立止。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

久嗽气急:知母去毛切五钱隔纸炒,杏仁姜水泡去皮尖焙五钱,以水一锺半,煎一锺,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姜汤下,以绝病根。【《杂兴方》】

三焦咳嗽,腹满不饮食,气不顺:仙灵脾、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姜茶下二十丸。【《圣济录》】

老小欬嗽:延胡索一两,枯矾二钱半为末,每服二钱,软饧一块和含之。

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有奇效。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笔峰方》】

久嗽唾血:白前、桔梗、桑白皮三两炒,甘草一两炙,水六升,煮一升,分三服。忌猪肉菘菜。【《外台》】

久患呷嗽,喉中作声,不得眠:取白前焙捣为末,每温酒服二钱。 【《深师方》】

咳嗽短气:紫苏二钱,人参一钱,水一锺煎服。 【《普济方》】

上气咳逆:紫苏子入水研,滤汁同粳米煮粥食。 【《简便方》】

痰哮欬嗽:苎根煅存性为末,生豆腐蘸三五钱食,即效。如未痊,以肥猪肉二三斤,蘸食甚妙。【《医学正传》】

肺伤咳嗽:紫菀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三。 【《易简方》】

久嗽不止:紫菀、(艹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罗为末,每服三钱,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日二,甚佳。【《图经》】

久嗽不止:每旦取(艹款)冬花如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纳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瓦盆钻一孔,孔内安一小笔管,以面泥封,勿冷漏气,铛下着炭火,少时烟从筒出,以口含吸咽之。如胸中少闷,须举头,即将指头按住筒口勿使漏,至烟尽乃止。如是五日一为之,待至六日,饱食羊肉馎饦一顿,永瘥。

又方:病嗽多日,然(艹款)冬花三两于无风处,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即咽之,数日效。

痰嗽带血:(艹款)冬花、百合蒸焙等分为末,蜜丸龙眼大,每卧时嚼一丸,姜汤下。【《济生方》】

痰饮咳嗽:含奇丸。用葶苈子纸衬炒令黑,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枣肉半两,沙糖一两半,和丸弹丸大,每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咽津,甚者不过三丸。【《箧中方》】

咳嗽上气不得卧,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足肿:葶苈子三升,微火熬研,以绢袋盛,浸清酒五升中,冬七日,夏三日。初服如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月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一次为度。如患急者,不待日满,亦可绞服。【《崔知悌方》】

上气咳嗽,呷呀气息,喉中作声,唾粘:以蓝叶水浸捣汁一升,空腹频服,须臾以杏仁研汁煮粥食之,一两日将息,依前法更服,吐痰尽方瘥。【《梅师方》】

久嗽不止,有脓血:莨菪子五钱,淘去浮者,煮令芽出,炒研,真酥一鸡子大,大枣七枚同煎,令酥尽取枣,日食三枚。

又方:莨菪子,三撮吞之,日五六度。光禄李丞服之神验。 【《必效方》】

齁喘欬嗽:蓖麻子去壳炒熟,拣甜者食之,须多服见效,终身不可食炒豆。 【《易简方》】

卒得欬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枣十四枚煮汁干,日食五枚愈。 【《肘后方》】

卒嗽有痰:芫花一两炒,水一升,煮四五沸,去滓,白糖入半斤,每服枣许。勿食酸咸物。

喘嗽失音,暴伤寒冷所致:取芫花连根一虎口切暴干,令病人以荐自裹舂,令灰飞扬,入其七孔中,当眼泪出,口鼻皆辣,待芫根尽乃止,病即愈。

久嗽肺胀:五味二两,粟壳白饧炒过半两为末,白饧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卫生家宝方》】

久嗽不止:五味子一两,真茶四钱,晒研为末,以甘草五钱煎膏,丸菉豆大,每二十丸,沸汤下,数日即愈。

痰嗽并喘:五味子、白矾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生猪肺炙蘸末细嚼白汤下。汉阳库兵黄六病此,百药不效,于岳阳遇一道人传此,两服病遂不发。【《普济方》】

肺虚久嗽:木鳖子、(艹款)冬花各一两为末,每用三钱,焚之吸烟,良久吐涎,以茶润喉,如此五六次后,服补肺药。又方:用木鳖子一个,雄黄一钱。【《圣济方》】

痰欬不止:(艹舌)蒌仁一两,文蛤七分为末,以姜汁澄浓脚,丸弹子大,噙之。

干咳无痰:熟(艹舌)蒌捣烂绞汁,入蜜等分,加白矾一钱,熬膏,频含咽汁。【《简便方》】

欬嗽有痰:熟(艹舌)蒌十个,明矾二两,捣和饼,阴干研末,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五七十丸。【《医方摘要》】

热咳不止:用浓茶汤一锺,蜜一锺,大熟(艹舌)蒌一个,去皮,将瓤入茶蜜汤洗去子,碗盛,于饭上蒸,至饭熟取出,时时挑三四匙咽之。【《摘元方》】

肺热痰咳,胸膈塞满:用(艹舌)蒌仁、半夏汤泡七次焙研各一两,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济生方》】

酒痰欬嗽:(艹舌)蒌仁、青黛等分研末,姜汁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丹溪】

胸痹痰嗽,胸痛彻背,心腹痞满,气不得通,及治痰嗽:大(艹舌)蒌去瓤,取子炒熟,和壳研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三十丸,日二服。 【《杜壬方》】

清痰利膈,治欬嗽:用肥大(艹舌)蒌洗去子,切焙,半夏四十九个,汤洗十次,捶焙等分为末,用洗(艹舌)蒌水,并瓤同熬成膏,和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三五十丸,良。【杨文蔚方】

虚热咳嗽:天花粉一两,人参三钱为末,每服一钱,米汤下。 【《集简方》】

卒暴欬嗽:用百部根渍酒,每温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用百部生姜,各捣汁等分,煎服二合。

又方:用百部藤根捣自然汁,和蜜等分,沸汤煎膏噙咽。

又方:治卒咳不止,用百部根悬火上炙干,每含咽汁,勿令人知。

三十年嗽: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师》加蜜二斤,《外台》加饴一斤。【《千金方》】

气热咳嗽:石韦、槟榔等分为末,姜汤服二钱。 【《圣济录》】

久嗽不止:马勃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即愈。 【《普济方》】

咳嗽上气:荞麦粉四两,茶末二钱,生蜜二两,水一碗,顺手搅千下,饮之,良久下气不止,即愈。【《儒门事亲》】

久嗽:粟壳去筋,蜜炙为末,每服五分,蜜汤下。 【《危氏方》】

久咳虚嗽:罂粟壳二两半,去蒂膜酢炙取一两,乌梅半两,焙为末,每服二钱,卧时蜜汤或白汤下。【《宣明方》】

一切久近欬嗽:百部根切,炒袋盛,浸酒频频饮之。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煮成一处,每日挑食,以茶下之,取效。

上气痰嗽,喘促,唾脓血:以莱菔子一合,研细煎汤,食上服之。 【《食医心镜》】

肺痰欬嗽:莱菔子半斤,淘凈焙干,炒黄为末,以糖和丸芡子大,绵裹含之,咽汁甚妙。【《胜金方》】

久嗽痰喘:萝卜子炒、杏仁去皮尖炒,等分,蒸饼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时时津咽。【《医学集成》】

寒热痰嗽初起者:煨姜一块,含咽之。 【《本草衍义》】

寒嗽不止:生姜五两,饧半升,火煎熟,食尽愈。段侍御用之有效。 【《必效方》】

久患欬噫:生姜汁半合,蜜一匙,煎温呷服,三服愈。 【《外台秘要》】

化痰止嗽:丝瓜烧存性为末,枣肉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化下。

咳嗽寒热,旦夕加重,少喜多嗔,面色不润,忽进忽退,积渐少食,脉弦紧者:杏仁半斤去皮尖,童子小便浸七日,漉出温水淘洗,沙盆内研如泥,以小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钱,熟水下。妇人室女服之尤妙。【《千金方》,下同】

咳逆上气:不拘大人小儿,以杏仁三升去皮尖炒黄研膏,入蜜一升杵熟,每食前含之咽汁。

喉痹痰嗽,喉热生疮,或卒失音声:杏仁去皮熬黄三分,和桂末一分,研泥绵裹含之咽汁。

上气咳嗽,胸满气喘: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合粳米二合,煮粥食之。【《心镜》】

卒得欬嗽:桃仁三升去皮,杵着器中,密封蒸熟,日干,绢袋浸盛二斗酒中,七日可饮,日饮四五合。

急劳咳嗽烦热:用桃仁三两去皮尖,猪肝一枚,童子小便五升,同煮干,于木臼内捣烂,入蒸饼,和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二十丸。【《圣惠方》,下同】

上气咳嗽: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入枣肉中,以酥尽取收之。常含一枚,微微咽之,取瘥。

卒得欬嗽:崔元亮海上方,用好梨去核捣汁一碗,入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纳黑饧一大两,消讫,细细含咽,立定。

又方:用梨一颗,刺五十孔,每孔纳椒一粒,面裹炭火煨熟,停冷,去椒食之。

又方:梨一颗去核,纳酥蜜,面裹烧熟,冷食。

又方:梨一颗切片,酥煎食之。

又方:梨捣汁一升,入酥蜜各一两,地黄汁一升,煎膏含咽。凡治嗽须喘息定时冷食之。若热食反伤肺,令嗽更剧,不可救也。若反,可作羊肉汤饼饱食之,佳。

经年气嗽:橘皮、神曲、生姜焙干等分为末,蒸饼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夜卧各一服。有人患此服之,兼旧患膀胱气皆愈也。【《寇氏衍义》】

痰气咳嗽:用香橼去核,切,砂瓶内酒浸,封固一夜,煮烂蜜拌匀,含食之。

寒嗽痰喘:白果七个煨熟,以熟艾作七丸,每果入艾一丸,纸包再煨香,去艾吃。 【《秘韫方》】

哮喘痰嗽: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锺半,煎八分,卧时服。

欬嗽失音:白果仁四两,白茯苓、桑白皮各二两,乌豆半升,沙蜜半斤,煮熟,日干为末,以乳汁半碗拌湿,九蒸九晒,丸如菉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神效。【金居士方】

痰喘欬嗽:胡桃肉三颗,生姜三片,卧时嚼服。

又方:人参寸许,胡桃肉三枚,胡桃须连皮煎汤,服之即愈。

久嗽不止:核桃仁五十个,煮熟去皮,人参五两,杏仁三百五十个,麸炒汤浸,去皮研匀,入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细嚼一丸,人参汤临卧再服。

肺燥欬嗽:用松子仁一两,胡桃仁二两,研膏和熟蜜半两收之,每服二钱,食后沸汤点服。【《外台秘要》】

痰喘咳嗽,不能睡卧:好茶、白僵蚕各一两为末,放碗内盖定,倾沸汤一小盏,临卧再添汤,点服。【《瑞竹堂方》】

虚热咳嗽,口干涕唾:用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 【董氏方】

上气喘嗽,烦热,食即吐逆:用沙糖、姜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取效。

肺壅痰滞,上焦不利,卒然咳嗽:杉木屑一两,皂角去皮酥炙三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十丸,一日四服。【《圣惠方》】

上气咳嗽,腹满羸瘦者:楸叶三斗,水三升,煮三十沸,去滓,煎至可丸,丸如枣大,以筒纳下部中,立愈。【《海上方》】

咳逆上气,唾浊不得卧:用皂荚炙去皮子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枣膏汤下,日三夜一服。【仲景】

痰喘欬嗽:长皂荚三条去皮子,一荚入巴豆十粒,一荚入半夏十粒,一荚入杏仁十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一处火炙黄色为未,每用一字安手心,临卧以姜汁调之,吃下,神效。【《选奇方》】

卒寒欬嗽:皂荚烧研,豉汤服二钱。 【《千金方》】

气嗽日久:生诃黎勒一枚,含之咽汁,瘥后,口爽不和,食味却无,槟榔汤一碗服之,立便有味。

久嗽欲死:用厚榆皮削如指大,长尺余,纳喉中,频出入,当吐脓血而愈。

十年咳嗽,或二十年医不效者:生龟三枚,治如食法。去肠,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浸曲酿秫米四升,如常饮之,令尽,永不发。

又方:用生龟一枚,着坎中,令人溺之,浸至三日,烧研。以醇酒一升,和末如干饭,顿服,须臾大吐,嗽囊出则愈。小儿减半。

痰饮咳嗽:用真蚌粉新瓦炒红,入青黛少许,用淡虀水滴麻油数点,调服二钱。

上气咳嗽:猪肪四两,煮百沸以来,切和酱酢食之。 【《心镜》】

二十年嗽:猪(月臣)三具,大枣百枚,酒五升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绞去滓,七日服尽。忌盐。

卒得欬嗽:猪肾二枚,干姜三两,水七升,煮二升,稍服取汗。 【《张文仲方》】

久嗽不瘥:猪肾二枚,入椒四七粒,水煮啖之。

喘嗽面浮,并四肢浮者:蛤蚧一雌一雄,头尾全者,法酒和蜜涂之,炙熟,紫团人参似人形者半两为末,化蜡和四两作六饼,每煮糯米薄粥一盏,投入一饼搅化,细细热呷之。【《普济方》】

治嗽方甚多,余得一方甚简,但用香橼去核,薄切作细片,以时酒同入砂瓶内,煮令熟烂,自昏至五更为度,用蜜拌匀,当睡中唤起,用匙挑服,甚效。

又越州某学录云:少时苦嗽,百药不疗,或教用向南柔桑条一束,每条寸折,内锅中,大约用水五碗,煎至一碗,于盛暑中遇渴饮之,服一月而愈。

远年咳嗽:羊(月臣)三具,大枣百枚,酒五升,渍七日饮之。【《肘后方》】

久劳咳嗽,吐臭痰者:寻水边蛇吞青蛙未咽者,连蛇打死,黄泥固济煅研,空心酒服一二钱,至效。忌生冷。至七日永不发也。【《秘韫》】

咳嗽气喘:用鲤鱼一头,去鳞纸裹炮,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心食。 【《心镜》】

欬嗽不止:蝙蝠去翅足烧过为末,一钱,食后白汤下。 【《寿域神方》】

卒得欬嗽:屋上白螺或白蚬壳捣为末,酒服方寸匕。 【《肘后方》】

齁哮痰欬:猫屎烧灰,砂糖汤服一钱。 【《叶氏摘元》】

咳嗽上气,积年垂死:用莨菪子炒熟,羊肺洗曝,等分为末,以七月七日酢拌,每夜服二方寸匕,粥饮下,隔日一服。【《千金方》】

欬嗽有血:小儿胎发灰,入麝香少许,乳汁下,每个作一服,男用女,女用男。 【《集验方》】

欬嗽日久:鸡子白皮炒十四枚,麻黄三两,焙为末,每服方寸匕,饮下,日二。 【《必效方》】

酒后咳嗽:白僵蚕焙研末,每茶服一钱。 【《怪证奇方》】

咳嗽肺胀:皱肺丸。用五灵脂二两,胡桃仁八个,柏子仁半两,研匀,滴水和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甘草汤下。【《普济方》】

久嗽经年:阿胶炒、人参各二两为末,每用三钱,豉汤一盏,入葱白少许,煎服,日三次。【《总录》】

欬嗽不止:黄明胶炙研一钱,人参末二钱,薄荷豉汤二盏,葱白少许,煎服,嗽时温呷三五口,即止。【《食疗》】

久嗽喘息:猪蹄甲四十九个,以瓶子盛之,安天南星一枚盖之,盐泥固济,煅烟出为度,取出,入(艹款)冬花半两,麝香、龙脑少许,研匀,每服一钱,食后,煎桑白皮汤下,名黑金散。 【《总录》】

卒欬嗽:乌雄鸡一只,治如食法,酒渍半日食之。 【《肘后方》】

肺虚:咳嗽立效丸,治肺虚膈热,咳嗽气急,烦满减食,喉音嘶不出,咽干燥渴,欲饮冷水,体倦,肌瘦发热。黄蜡溶滤令净,浆水煮过,八两,再化作一百二十丸,以蛤粉四两为衣养药,每服一丸,胡桃半个,细嚼温水下,即卧,闭口不语,日二。【《普济方》】

敛肺劫嗽:百药煎、诃黎勒、荆芥穗等分为末,姜汁入蜜,和丸芡子大,时时噙之。 【丹溪】

定嗽化痰:百药煎、片黄芩、橘红、甘草各等分,共为细末,蒸饼丸菉豆大,时时干咽数丸,佳。【《濒湖医案》】

欬嗽喘急:生姜一斤半,砂糖五两,同煎减半,常服之。 【《千金方》】

治痰嗽,利胷膈:取(艹舌)蒌实肥大者割开,取子净洗,捶破,(艹舌)蒌细切焙干,半夏四十九粒,汤洗十遍,切焙为末,用洗(艹舌)蒌水并子瓤同熬成膏,研细为丸梧子大,姜汤下二十丸。【《本草》】

痰嗽上气,乃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半夏制、生姜切各半两,煎服,即效。 【易老】

咳嗽喘促气急,坐息不得:兜铃二两,去壳,只取里面子,童便拌炒,甘草炙一两为末,每一钱水煎温呷,或含末咽汁,亦得。【《本草》,下同】

肺气喘满,咳嗽或吐血:桑白皮四两,泔浸三宿,銼细,糯米一两,焙干,同为末,米饮调下一二钱。

咳嗽上气,唾浊,坐不得卧:皂荚酥炙为末,蜜丸梧子大,姜汤吞下三丸,日三。

欬嗽:鲤鱼肉烧为灰,糯米饮调下一二钱,或取肉作脍,以姜酢食之亦佳。

咳嗽上气:橘红四两,甘草炙一两为末,每二钱白汤点服,日三。

咳嗽上气,喘急,及哮嗽:杏仁一两去皮尖,童便浸半月,每日一换尿,取出研,每服一枣子大,薄荷叶、蜜水少许煎服,二剂永瘥。【《纲目》】

老人久欬嗽:杏仁、胡桃仁等分,蜜丸弹子大,姜汤嚼下。 【《回春》】

肺气喘急咳嗽:苏子水取汁,和粳米煮粥食之,和杏仁汁尤佳。 【《本草》】

一切久嗽劳嗽:罂粟壳,新者去顶切焙干,陈者泡去筋膜炒,各一两,蜜丸弹子大,临睡嚼一丸,名生熟罂粟丸。【《医统》】

上气咳嗽:猯肉炙为末,每二钱,温酒和服,日二。

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黄芪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席延赏方》】

年深咳嗽出脓血:贯众、苏方木等分,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服,日二服。

久嗽渐成劳瘵:凤尾草为末,用鱼鲊蘸食之。 【《圣惠方》】

冷气咳嗽结胀者:干姜末热酒调服半钱,或饧糖丸。 【《姚僧坦方》】

咳嗽上气:用合州干姜炮,皂荚泡去皮子及蛀者,桂心紫色者去皮,并捣筛等分,炼白蜜和捣三千杵,丸梧子大,每饮服三丸,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面油腻。其效如神。禹锡在淮南与李亚同幕府,李每治人而不出方,或诮其吝。李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必不肯服,故但出药,即多效也。试之信然。【《传信方》】

结气咳逆:用梨木灰、伏出鸡卵壳中白皮、紫菀、麻黄去节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酒下,亦可为末,服方寸匕,或煮汤服,三十年者,服之亦瘥。

久嗽羸弱:九尖拒霜叶为末,以鱼鲊蘸食,屡效。 【《得效方》】

积年咳嗽,呀呷作声:用鲎鱼壳半两,贝母煨一两,桔梗一分,牙皂一分,去皮酥炙,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含一丸,咽汁,服三丸,即吐出恶涎而瘥。【《圣惠方》】

卒嗽不止:用白蚬壳捣为细末,以熟米饮调,每服一钱,日三服,甚效。 【《急救良方》,下同】

痰喘欬嗽:用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

卒得欬嗽:雄白鸡一只,苦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并淡食鸡。 【《肘后方》】

上气咳嗽烦满:用猯肉切作臊子,猪脂煎熟食之。 【《心镜》】

肺气咳嗽:猪(月臣)一具,苦酒煮食,不过二服。【《肘后方》】

瘦羸欬嗽:猪胆和人溺、姜汁、橘皮、诃黎勒皮同煮汁,饮之。 【《拾遗方》】

上气咳嗽:多研猯骨,酒服三合,日二取瘥。猯即猪獾也。 【孟诜】

久嗽,涕唾肺痿,时时寒热,颊赤气急:用童便去头尾少许五合,取大粉甘草一寸,四破浸之,露一夜,去甘草,平旦顿服。或入甘草末一钱,同服亦可。一日一剂。童子忌食五辛热物。【《集验》】

久嗽不瘥:用兔屎四十九粒,硇砂二分,胡桐律一分,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以粥饮下,日三,吐冷物尽,即瘥。【《千金方》,下同】

咳嗽,胸中支满,多唾上气:白糖五分,皂荚末一方寸匕,先微暖糖,令消,皂荚末和合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三丸。

又方:酒一升半,浸肥皂荚两挺,经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服药法。若吐多,以酢饭三四口止之。

又方:服芥子末七丸,以酥油酒下之。

三十年嗽:紫菀二两,(艹款)冬花三两,二味治下筛,先食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好酥三十斤,三遍炼,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

一切药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三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再夜一。

欬嗽熏法:烂青布广四寸,布上铺艾,艾上铺青矾末,矾上铺少熏黄末,又铺少盐,又铺少豉末,卷筒然之,少令着,急内燥罐中,以纸蒙头,便作一小孔,口吸取烟,细细咽之,以吐为度。若心胸闷时,略歇,烟尽止。日一二度,用三卷无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

上气咳嗽,胸膈烦闷气喘:用鲜鲤鱼一尾,不论大小,去鳞血洗净,切作脍鲊,去血水,以姜酢制而食之。加蒜虀亦得。名鲤鱼煎。

卒然欬嗽:釜月土一分,豉七分,捣丸梧桐子大,每饮下四十丸。 【《肘后方》】

热盛喘嗽:石膏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调下。 【《普济方》】

痰热喘嗽,痰涌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钱为末,每人参汤服三钱。 【《保命集》】

欬嗽不止:浮石末汤服,或蜜丸服。 【《肘后方》】

针灸

《素问》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肺热病者,热争则喘咳,痛走心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血出如大豆,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灵枢》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

《甲乙经》曰: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咳引尻溺出,虚也。膈中虚,食欲呕,身热汗不出,数唾血下,肩背寒热,脱色,目泣出,皆虚也。刺鱼际补之。

振寒瘈瘲,手不伸,咳嗽唾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因为瘲衄,尺泽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

热中少气,厥阳寒,灸之,热去烦心,不嗜食,咳而短气,善喘喉痹,身热脊胁相引,忽忽善忘,涌泉主之。

胁痛咳逆,不得息,窍阴主之;及爪甲与肉交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不已复取。

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胸中悒悒不得息,咳唾血,多涎,烦中善饐,食不下,咳逆汗不出如疟状,目(目巟)(目巟),泪出悲伤,心俞主之。

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肤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胁,膈上兢兢,胁痛腹(月真),胸脘暴痛,上气,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积聚,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湿,心痛无可摇者,脾俞主之。

咳而胁满急,不得息,不得反侧,腋胁下与脐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视眩,目中循循然,肩项痛,惊狂,衄,少腹满,目(目巟)(目巟),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热,唾血,短气鼻酸,肝俞主之。

寒热食多,身羸瘦,两胁引痛,心下贲痛,心如悬,下引脐,少腹急痛,热面急,目(目巟)(目巟),久喘咳,少气,溺浊赤,肾俞主之。寒热疬,目不明,咳上气,唾血,肩中俞主之。

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咳,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寒濯濯,舌烦,手臂不仁,唾沫,唇干引饮,手腕挛,指肢痛,肺胀上气,耳中生风,咳喘逆痹,臂痛,呕吐,饮食不下,膨膨然,少商主之。

寒热,胸背急,喉痹,咳上气喘,掌中热,数欠伸,汗出善忘,四逆厥,善笑,溺白,列缺主之。

寒热,咳呕沫,掌中热,虚则肩臂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支两手而瞀,口沫出,实则肩背热痛,汗出,四肢暴肿,身湿摇,时寒热,饥则烦,饱则善,面色变,口噤不开,恶风泣出,列缺主之。

烦心,咳,寒热善哕,劳宫主之。

寒热,颈疬适咳,呼吸难,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心痛卒咳逆,尺泽主之,出血则已。

咳逆上气,魄户及气舍主之。

咳逆上气,譩嘻主之。

咳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

咳逆上气,唾沫,天容及行间主之。

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

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华盖主之。

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俞府主之。

咳逆上气,涎出多唾,呼吸哮,坐卧不安,彧中主之。

胸满咳逆,喘不得呕吐,烦满不得饮食,神藏主之。

胸胁支满,咳逆上气,呼吸多喘,浊沫脓血,库房主之。

咳喘不得坐卧,呼吸气索咽不得,胸中热,云门主之。

胸胁支满,不得俯仰,(疒贵)痈咳逆上气,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

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气不能食,维道主之。

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

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

咳干呕满,侠白主之。

咳上气喘不得息,暴痹内逆,肝肺相传,鼻口出血,身胀,逆息不得卧,天府主之。

凄凄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手阴郄主之。

咳而胸满,前谷主之。

咳,面赤热,支沟主之。

咳,喉中鸣,咳唾血,大锺主之。

腰清脊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马刀瘘,身瞤,章门主之。

《脉经》曰: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即太渊穴也。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经治阳。

《千金方》曰: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嗽,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

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又以绳横量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三报,三日毕。两边者是口合度。

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在中间,随年壮。并主咳嗽上气。

又灸手屈臂中有横文,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良。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腧五十壮。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壮,不针。

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猜猜,灸天衢五十壮。 【一名天突】

逆气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注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濇,鼻中干,烦满狂走易气,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穴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

《丹溪心法》曰:咳嗽有痰,宜灸天突、肺俞,以泄火热,泻肺气。

肺胀痰嗽不得卧,但可一边眠者,可左侧者灸右足三阴交,可右侧者灸左足三阴交,立安。

《得效方》曰:咳嗽上气,于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妇人即屈乳头向下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左女右,火到肌即瘥。一云其穴当取乳下骨间动脉是也。

《资生方》曰:久患喘嗽,夜不得卧,夏月衣亦夹温背心,是膏肓病也,灸之愈。又曰:久嗽宜灸膏肓,次灸肺俞。伤寒咳甚,灸天突即瘥。

《医学纲目》曰:咳嗽,取身柱三分,泻三吸;至阳三分,补三呼。不已,再取肺腧一寸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六吸。寒痰红痰,俱是虚补实泻。

又法:取风门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喘嗽不得卧,取云门、太渊。

欬嗽寒痰,取列缺。

《古今医鉴》曰:远年咳嗽,灸直骨穴即愈。如不愈,其病不可治矣。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左女右。

导引

运功:此证有三种,或感风寒而嗽,或因心火妄动,炎于肺窍,但用归元凝神一法封固,火不上行,肺窍不痒,其嗽自止。却寒嗽,特守微用闭法。却火嗽,但止封固取静,后引肾水浇灌肺火,周旋度数,肺得水润,嗽自然止。胸前推开以清肺经,从肺经洗下大肠九曲,向谷道去。

风寒水湿嗽,外法以手作拳状,在肩崖处交代,摩至背心及肾腧,自热可去。

食积致嗽,外法摩脐轮,使食渐次下去,须宽性,平胸膈,而气下降,即愈。

涉虚火动嗽,须咽津液,降下丹田,省言语,戒嗔怒,即愈。

醉后扬声致嗽,此种难治,必入于瘵病。

《石室秘箓》曰:肺金固是娇脏,不可容物,然未尝不可容气。人有久嗽不已,服诸补肺之药不效者,而不以气入咽门,则肺金终难速愈。法当用女子十三岁者,呵其气而咽之。每日五更时,令女子以口哺口,尽力将脐下之气,尽送病人口中,病人咽下一口,每日止可呵一口,自比服药有功。但呵气之时,切戒不可少动欲心,一动不特无益而又害矣。止可一口二口,恐女子有病也。

《保生秘要》曰:咳嗽导引法,伸足坐定,双掏儿诀,用力撑起,低头,躬身渐下,以两手扳足尖三次,随原诀用力仰起,次咽津下降幽阙,如此躬法二十四回,养静半香,效。

医案

《儒门事亲》曰:駝口镇一男子年二十余岁,病劳嗽数年,其声欲出不出。戴人问曰:曾服药否?其人曰:家贫未尝服药。戴人曰:年壮不妄服药者易治。先以苦剂涌之,次以舟车、浚川大下之,更服重剂果瘥。

一田夫病劳嗽,一涌一泄,已减大半。次服人参补肺汤,临卧,更服槟榔丸以进食。

东门高三郎病嗽一年半,耳鸣,三月嗽脓血,面多黑点,身表俱热,喉中不能发声。戴人曰:嗽之源,心火之胜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水既旺,水湿相接,隔绝于心,火不下降,反而炎上,肺金被烁,发而为嗽,金锻既久,声反不发。医者补肺肾,皆非也。令备西瓜冰雪等物,用涌泄之法,又服去湿之药,病日已矣。

杨寿之妻,病嗽十余年,吐之,一日不止,以麝香汤止之,夜半犹不定,再止之,明旦颇觉恶心,更以人参汤止之,二日稍宁。自下药凡三来问,戴人谓栾景先曰:病久嗽,药已擒病,自然迟解。涌后调理数日乃止。又常言涌后有顿快者,有徐快者。有反闷闷者,病未尽也。有反热者,不可不下也。大抵三日后无不快者。

赵君玉妻病嗽,时已十月矣。戴人用陈皮、当归、甘草、白朮、枳壳、桔梗。君玉疑其不类嗽药。戴人笑曰:君怪无乌梅、罂粟囊乎?夫冬嗽乃秋之湿也,湿土逆而为嗽。此方皆散气除湿,解急和经,三服帖然效矣。

郾城董德固病劳嗽。戴人曰:愈后当戒房事。其病愈,恃其安,触禁而死。死后妻生一子,正当病瘥之日也。董初坚讳,至此乃彰。

一男子年四十,病劳嗽,唾吐粘臭不可闻,秋冬少缓,春夏则甚,寒热往来,日晡发作,状如(疒皆)疟,寝汗如水。累服麻黄根、败蒲扇而汗自若,又服宁神散、宁肺散而嗽自如。戴人先以独圣散涌其痰,状如鸡黄汁,随涌出,昏愦三日不省,时时饮以凉水,精神稍开,饮食加进。又与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不数服乃愈。

张板村鹿子春一小儿七八岁,夏月病嗽,羸甚,戴人欲涌之。子春以为儿幼弱,惧其不胜,少难之。一日,因饮酒,家人与之酒,伤多乃大吐,吐定而嗽止。盖酒味苦,苦属通剂,子春乃大悟戴人之言也。

《丹溪心法》曰:一男子五十余岁,患咳嗽,恶风寒,口燥干,心微痛,两手脉浮紧,胸胁痞满,而脉数,左手大于右手,大概表盛里虚。问其人,平日好嗜酒肉,素有食积,后因汗房劳,又往来涉寒水,且冒微雨,又忍饥归后,继以饱食酒肉而病。先用人参每贴四钱,麻黄根节一钱半,与二三服,咳嗽止,恶风寒除;后改用厚朴、枳实、陈皮、青皮、(艹舌)蒌仁、半夏为丸,与二十余贴,用人参汤送下,痞满亦散而愈。

一男子五十岁,旧年因暑月入冷水作劳,患疟,后得痰嗽,次年夏末,得弦脉而左手虚。叩之必汗少而有痰,身时时发热,痰如稠黄胶。与半夏一两,白朮七钱,茯苓六钱,黄芩、陈皮、桔梗、枳壳、石膏煅各半两,僵蚕炒二钱半,五味子一钱半,用神曲糊丸,姜汤下三十丸。先与三拗汤加黄芩、白朮二贴,夜与小胃丹十粒,以搅其痰,仍灸大椎、风门、肺俞五处而愈。

《本草纲目》曰:《类编》云,徽宗时李防御为入内医官,时有宠妃病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徽宗呼李治之,诏令供状,三日不效当诛。李忧惶技穷,与妻泣别。忽闻外叫卖咳嗽药,一文一贴,吃了即得睡。李市一贴视之,其色浅碧,恐药性犷悍,并二服自试之,无他,乃取三贴为一,入也授妃服之,是夕嗽止,比晓面消。内侍走报,天颜大喜,赐金帛直万缗。李恐索方,乃寻访前卖药人,饮以酒,厚价求之,则此方也。云自少时从军,见主帅有此方,剽得以度余生耳。方用真正蚌粉新瓦炒红,入青黛少许,用淡虀水滴麻油数点,调服二钱。

赵溍《养疴漫笔》云:赵州一学录少年苦嗽,百药不效,或令用南向柔桑条一束,每条寸折纳锅中,以水五碗,煎至一碗,盛瓦器中,渴即饮之,服一月而愈。此亦桑枝煎变法尔。

《医学纲目》曰:一中年妇人干咳,寸脉滑动似豆状,余皆散大不浮,左大于右,每五更心躁热有汗,但怒气则甚,与桔梗不开,诸药不效。遂以石膏、香附为君,芩、连、青黛、门冬、(艹舌)蒌实、陈皮、炒蘗、归、桔为臣,五味、砂仁、川芎、紫菀佐之,凡二十余贴而安。洁古蜜煎生姜、蜜煎陈皮汤,与烧生姜胡桃方,皆治无痰而嗽者,以辛甘润其肺也。如但使青皮、药皆宜去白。《本草》云:陈皮味辛,理上气,去痰气滞塞;青皮味苦,治下气。二味俱用,散三焦气也。故《圣惠》治法云:陈皮去穰,穰不除即生痰;麻黄发汗,节不去则止汗。

一男子五十余岁,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齁。与独参汤一服而鼾声徐至,二三贴咳嗽亦渐退,凡服二三斤病始全愈。

《医宗必读》曰:文学金伯含咳而上气,凡清火润肺化痰理气之剂,几无遗用,而病不少衰。余诊其肾脉大而软,此气虚火不归元,用人参三钱煎汤送八味丸五钱,一服而减;后于补中益气汤,加桂一钱,附子八分,凡五十剂,及八味丸二斤而瘥。

太学史明麟经年咳嗽,更医数十人,药遍而病反剧,自谓必成虚劳。余曰:不然。脉不数虚,惟右寸浮大而滑,是风痰未解。必多服酸收,故久而弥甚。用麻黄、杏仁、半夏、前胡、桔梗、甘草、橘红、苏子,五剂知,十剂已。

张远公三年久嗽,服药无功,委命待尽。一日,以他事造予居,自谓必不可治,姑乞诊之。余曰:饥时胸中痛否?远公曰:大痛。视其上唇白点如粞者十余处,此虫嚙其肺。用百部膏一味,加乌梅、槟榔与服,不十日而痛若失,咳顿止矣。令其家人从净桶中觅之,有寸白虫四十余条,自此永不复发。

侍御冯五玉令爱发热咳嗽,已及半载,十月间,吐鲜血甚多,一日之内,不过食粥一盏,大肉消陷,大便溏泄,沉困着床,脉来七至。余曰:法在不救,人所共知。若能惟余是听,不为旁挠,可救十中之一。每贴用人参五钱,芪朮三钱,归芍二钱,陈皮一钱。日投三贴,纳进七十剂,及壮水丸三斤,而后起于林,又三月而饮食如旧。若泥常法而弃之,幽潜沉冤矣。

《薛己医案》曰:一妇人不得于姑,患咳,胸膈不利,饮食无味,此脾肺俱伤,痰郁于中。先用归脾汤,加山栀、抚芎、贝母、桔梗,诸证渐愈。

一男子神劳,冬月患咳嗽,服解散之剂,自以为便。余曰:此因肺气虚弱,腠理不密,而外邪所感也。当急补其母,是治本也。不信。服六君子汤,内去参朮,反加紫苏、枳壳之类,以致元气益虚,生肺痈而殁。

地官李北川每劳咳嗽,余用补中益气汤即愈。一日复作,自用参苏饮,益甚;更服人参败毒散,项强口噤,腰背反张。余曰:此误汗亡津液而变痓矣。仍以前汤加附子一钱,四剂而痊。感冒咳嗽,若误行发汗过多,喘促呼吸不利,吐痰不止,必患痈矣。

侍御谭希曾咳嗽吐痰,手足时冷,余以为脾肺虚寒,用补中益气加炮姜而愈。

佥宪阮君聘咳嗽面白,鼻流清涕,此脾肺虚而兼外邪,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五味治之而愈,又用六君、芎、归之类而安。

司厅陈国华素阴虚,患咳嗽。自以知医,用发表化痰之剂不应,用清热化痰等药,其证愈甚。余曰:此脾肺虚也。不信,用牛黄清心丸,更加胸腹作胀,饮食少思,足三阴虚证悉见。朝用六君、桔梗、升麻、麦门、五味,补脾土以生肺金;夕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诸证渐愈。经云: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此脾土虚不能生肺金,复用前药而反泻其火,吾不得而知也。

中书鲍希伏素阴虚,患咳嗽。服清气化痰丸,及二陈、芩、连之类,痰益甚;用四物、黄蘗、知母、元参之类,腹胀声哑,右关脉浮弦,左尺脉洪大。余曰:脾土既不能生肺金,阴火又从而克之,当滋化源。朝用补中益气加山茱、麦门、五味,夕用六味地黄加五味子,三月余,喜其慎疾得愈。

上舍史瞻之,每至春咳嗽,用参苏饮加芩、连、桑、杏乃愈。乙巳春患之,用药益甚,更加喉喑,左尺洪数而无力。余曰:此是肾经阴火,刑克肺金,当滋化源。遂以六味丸料加麦门、五味、炒栀,及补中益气汤而愈。

儒者张克明咳嗽,用二陈、芩、连、枳壳,胸满气喘,侵晨吐痰;加苏子、杏仁,口出痰涎,口干作渴。余曰:侵晨吐痰,脾虚不能消化饮食;胸满气喘,脾虚不能生肺金;涎沫自出,脾虚不能收摄;口干作渴,脾虚不能生津液。遂用六君加炮姜、肉果温补脾胃,更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而愈。

一男子夏月吐痰或嗽,用胃火药不应。余以为火乘肺金,用麦门冬汤而愈。后因劳复嗽,用补中益气加桔梗、山栀、片芩、麦门、五味而愈。但口干体倦,小便赤濇,日用生脉散而痊。若咳而属胃火有痰,宜竹叶石膏汤。胃气虚,宜补中益气加贝母、桔梗。若阴火上冲,宜生脉散送地黄丸以保肺气,生肾水。此乃真脏之患,非滋化源,决不能愈。

一妇人患咳嗽,胁痛发热,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遥散加熟地治之而愈。年余,因怒气劳役,前证仍作,又太阳痛或寒热往来,或咳嗽遗尿,皆属肝火血虚,阴挺痿痹,用前散及地黄丸月余而愈。

表弟妇咳嗽发热,呕吐痰涎,日夜约五六碗,喘咳不宁,胸痹躁渴,饮食不进,血崩如涌。此命门火衰,脾土虚寒,用八味丸及附子理中汤加减治之而愈。

一妇人咳嗽,早间吐痰甚多,夜间喘急不寐。余谓:早间多痰,乃脾虚饮食所化;夜间喘急,乃肺虚阴火上冲。遂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而愈。

上舍陈道复长子亏损肾经,久患咳嗽,午后益甚。余曰:当补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时孟春,不信,乃服黄蘗、知母之类,至夏吐痰引饮,小便烦数,面目如绯。余以白朮、当归、茯苓、陈皮、麦冬、五味、丹皮、泽泻四剂,乃以参、芪、熟地、山萸为丸,俾服之,诸证顿退。复请视,余以为信,遂用前药,如常与之。彼仍泥不服,卒致不起。

《古今医统》曰: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木通、(艹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为细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冬噙一丸,未终一剂而愈。

《寓意草》曰:石开晓病伤寒咳嗽,未尝发热,自觉急迫欲死,呼吸不能相续,求余诊之。余见其头面赤红,躁扰不歇,脉亦豁大而空。谓曰:此证颇奇,全似伤寒戴阳证,何以伤风小恙亦有之?急宜用人参、附子等药,温补下元,收回阳气。不然,子丑时一身大汗,脱阳而死矣。渠不以为然。及日落,阳不用事,愈慌乱不能少支,忙服前药,服后稍宁片时。又为床侧添同寝一人,逼出其汗如雨。再用一剂,汗止身安,咳嗽俱不作。询其所由,云:连服麻黄药四剂,遂尔躁急欲死。然后知伤风亦有戴阳证,与伤寒无别。总因其人平素下虚,是以真阳易于上越耳。

陆令仪尊堂平日持斋,肠胃素枯,天癸已尽之后,经血犹不止,似有崩漏之意。余鉴羌宜人交肠之流弊,急为治之,久已痊可。值今岁秋月,燥金太过,湿虫不生,无人不病咳嗽。而尊堂血虚津枯之体受伤独猛,胸胁紧胀,上气喘急,卧寐不宁,咳动则大痛,痰中带血而腥,食不易入,声不易出,寒热交作,而申酉二时,燥金用事、诸苦倍增,其脉时大时小,时牢伏时弦紧。服清肺药,如以勺水沃焦,无裨缓急。诸子仿徨无措,知为危候。余亦明告以肺痈将成,年高难任。于是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先通其肺气之壅,即觉气稍平,食稍进,痰稍易出,身稍可侧,大有生机。余曰:未也。吾见势来太急,不得已而取快于一时,究竟暂开者易至复闭,迨复闭则前法不可再用矣。今乘其暂开,多方以图,必在六十日后,交冬至节方愈。盖身中之燥与时令之燥胶结不解,必俟燥金退气,而肺金乃得泰宁耳。令仪昆季极恳端力治之,此六十日间,屡危屡安。大率皆用活法斡旋,缘肺病不可用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