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外科学>第三节 辨阴证阳证

《中医外科学》第三节 辨阴证阳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纲领,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清其阴阳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治疗上也就不会发生原则性错误。《疡医大全》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善。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兹将辨别阴证、阳证的要点分述于下:

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掀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较短;阴证的病程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更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辨阴证阳证是以类比的方法将常见的一些症状,概括地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类,而且大多是以疮疡为代表。在辨证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一点,要进行全面分析。由于每一个病的症状表现复杂,而且病情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一个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许多症状综合在一起,因而就不会表现出单纯的阳证或阴证,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且疾病的属阴属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转化,有因误治而阳证转为阴证的,有初起阳证日久正虚而变为阴证的,亦有因治之得法而阴证变为阳证的。如有头疽初起本届阳证,因病处脓血大泄而正虚不复,从而由阳转阴;反之,因治之得法,经使用补托之法,病邪由里向外,使正气渐复,阴证又转为阳证。因此,在辨阴证阳证的过程中,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掌握疾病的全部过程,以动态的眼光去辨别病情。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辨证,实施有效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