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止园医话>一、热

《止园医话》一、热·

发热此热字在一切传染病中,为最多之病象。可是非传染病中,亦有之。西医每以检温器测验病人之体温(平人在摄氏表不过三十七度),凡自摄氏表三十八度以上,皆为体温升腾之象,若至四十度五分,则为过高热,那是最准确的测验。按西医说法,其发热的原理,一为由于组织化学的机转亢盛(就是体内脂肪及含水碳素燃烧机转太旺)。一为由于体温放散之障碍(就是体内所生之温过多,放散不及,调节失宜)。一为有害性物质,进入血液内,遂致发热(例如产褥热就是病菌所产生之毒素)。至于发热之顷,在往恶寒战栗,那是由于末梢血管收缩之结果,皮肤神经之血液突然输入减少,所以病人自己觉着害冷,此时实际上体内已经蓄温过多,热度升高,所以有时皮肤或苍白厥冷,或发赤灼热,或手足厥冷。若是温之放散量超过温之产生量(解热朗),那么就是皮肤的血管扩张充血,发汗增盛,遂复平温(发热原理尚多,此仅举其一二)。然热度太高时,往往起了神经的症状,比方昏迷、谵语、狂妄、头疼、痉挛(角弓反张之类俗名抽风,、尿屎失禁等,这是常见的症状。致于热的太久或太高,体内的蛋白质及脂肪,消耗太多,神经衰弱,往往心脏因过于衰败,致人于死,这就是发热的大概状况。(不基于以上原因,亦有发热者,宜参考神经系统障碍之说,兹从略。)

热的种类约分①稽留热,②间歇热,③弛张热,C回归热,⑤消耗热,⑥败血热,⑦肠窒扶斯热型(以上热型应参照病理学专书详细分识,兹从略)七种。

至于中医论发热,它的理想,是极透澈,而且它分的热之种类,非常清晰。它的治法,也非常灵妙,若与西药比较起来,实在中医用药有它的特长。不过中医退热的药,有时极快,有时比较缓慢一些,可是有时非用中药不能成功。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于下,学者可以试验试验,自知我不是妄下断语了。

(民国元年冬,余在山东提法司署供职,因由德州坐火车到济南,沿途受了奇寒。在家起身时又因事悲忿,到署后就病倒了。恶寒战栗,头疼身痛,尤其是头痛欲裂,格外厉害,脉浮紧。这是真正伤寒的表证,谁也知道的。客中煎药不便,乃服安基比林,服下后仅仅头觉稍轻,不多时又如前状。一日之中服极大量之安基比林,全身症并未稍减(曾发汗)。余友李静波来视,余已不能起床,伊甚惊慌(俗名夹气伤寒)。余乃立方为羌活独活防风、炙麻黄四味,生姜为引。李即为余煎药,服下蒙胧中睡去,至第二日醒后,其症若失,亦未觉出汗。李来视余,甚觉愕然,盖伊前日目视余非仅感冒也,此例极多,凡初得之较重外感,绝非安基比林、阿斯匹林等所能治。历经比较,千真万确、西药并非不灵的,不适用于此种发热,故逊中药一筹耳。)

外感发热之症,中医约分十种。即1.表证实邪发热,2.里证实邪发热(也在外皮),3.邪在半表半里发热,4.内外两感发热,5.余邪不尽复出于表发热,6.邪退正虚发热,7.大热似寒,8.大寒似热,9.阴虚发热,10,阳虚发热等。兹将其病状及治法,分述如下:

1.表证实邪发热 中医论表证发热,是伤寒及温病的第一步(初期)之必有症状,若是伤寒初期的表证,必须发散,才能去病(得汗则解)。可是伤寒之表证,与温病、瘟疫之表证,症候及治法,不能尽同,在伤寒表证初得病的时候,一二日之间,并不难认定。伤寒初起最重要的现象,就是恶寒(就是身上觉着寒冷),头痛、项强、腰痛、腿痛、周身骨节酸痛、舌无苔、脉多浮紧、皮肤或发热或不发热(此时体内温度已升高,但只用手扪,不觉发热耳)。

无汗者居多,此证尤其易发于严冬天气,(宜注意严冬二字)、此是极正规的初得的伤寒表证发热(或稍有干呕,此是外寒束缚,感动胃气,并非主要症候。)不可与里证相混,用药但治表证,呕寒自止,若兼顾呕吐,于发汗药中,.加以和胃顺气等药则大错,往往不能发汗,反致贻误。但此呕吐系随恶寒一齐宋,在初得之始,务须切记。若三五日后,恶寒渐少,呕吐日甚,则宜审各兼症(例如头痛、舌苔、大小便、脉象均宜考察),不可一汗再汗,致误病机,此条应特别注意,在初得及严冬等季,庶不至临症茫然,处方无据矣。真正伤寒的第一步,就是如此,治之得法,一汗而愈(所谓太阳表证)。在病者,亦只以受凉或感冒二字为病名,并不重视,殊不知可畏之伤寒,即以此平庸数味之中药而治愈。此时若语以医理上之重大,生命上之危险,鲜有能知者,萤萤之火,扑灭之后,不自知其燎原之危险也。于此有一极大之问题,即中西医关于此点之各是其是,不肯平心静气比较试验,以增长其学问是也。西医译伤寒病为肠窒扶斯,其唯一之科学凭据,即肠窒扶斯病菌之检查,及一定之热型,当然千真万确,毫无疑义。然西医治伤寒,除注射伤寒浆苗,伤寒血清外,其初步用药,多用缓下,次则亦有退热药之应用。然其所下断语,则为待期疗法,及对症疗法。一若既得此症,无论如何治疗,必须待至四星期,始能痊愈者然。若于得病一二日间,用中药发汗而愈者,则必谓绝非此症也。余关于此点,最所究心,自愧无细菌学之技术,不能证明余说。然余实已经过四十余年之实验,关于西医对此症所持理论,发现可疑之点颇多,兹细述之,深愿与当代医坛共讨论也。①此症译名,是否根本错误。查中医《伤寒论》一书,是否兼言温病,已经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且原书脱落舛错,不易索解,则伤寒一书,是否专治伤寒,已成疑问。西医译名肠窒抉斯,,主要意旨是肠热,,然伤寒初起,只是外伤于寒,纯粹实邪在表,一经发散,豁然而愈,绝不致于肠热,必治不得法,实邪入内,其结果方为肠热;(细参各症自知,所谓热结旁流等症)。当初得表证之时,绝无此症候,惟温病初得,往往即有内热,所以温病之表证,绝与伤寒上列之表证不同。而且中医治温病之表证,亦与伤寒迥异,因伤寒初起,恶寒特甚,温病则或微恶寒,故伤寒之恶寒,必用发汗药,否则只用解肌之品(西医退热药其副作用往往发汗,并非发汗药)。在温病之表匠,第一温病的恶寒,不如伤寒之甚;第二就是头痛的症候,亦比伤寒轻,而且多头晕、头胀,身痛亦比伤寒轻,舌多有滑腻白苔,而皮肤上的热,则较伤寒在恶寒时为重。亦有有汗者,口唇多干,口气重浊,亦与伤寒不同。最多见者,就是两手脉多洪大,尤其右手更显明。这种表证,不限于严冬,越是春末、秋末,更所多见,此症若只用伤寒发散药治之,多不中病(参照后列温病及伤寒各法)。盖伤寒与温病,中医论述,有极端相反之处,即伤寒是寒邪从外入,若不俟其深入,一汗而解。温病是热邪内伏,若不俟其炽盛,一经清凉解肌,亦可痊愈,是二症不同之点。但治之不当,伤寒终极是因肠热而致命,温病终极则不必尽因肠热而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