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为一种皮肤疱性脓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王灼疮,洪烛疮。多见于小儿。由脏腑积热,蕴郁肌肤,外受湿气而成。初生如麻粒,渐增大蔓延,甚则泡浆满布周身,溃烂后如汤火所伤。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内
见伤寒六书条。
推拿手法。为推法的一种。用拇指指腹在穴位上作回旋移动,用力较轻,不带动皮肉筋脉。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乳香、没药、麝香、防风、羌活、白芷、赤芍药、当归、黄连、肉桂、皂角、五倍子、巴豆、木鳖子、黄丹、蓖麻子、无名异、槟榔、铅粉、轻粉、枫香、荜拨(一用乌药)、松香、黄蜡各等分,桃枝、
病证名。①由于肺胃实火上升所致者,其证发作迅速,疼痛剧烈,局部充血严重,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常伴有全身症状。脉数苔黄而燥,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粘子解毒汤加减。即现代的急性咽炎。②专指结核性咽炎喉炎而言者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即大健脾丸,见该条。
养生书。晋·张湛著。是我国古代较早的养生著作。原书已佚,其中许多片段被录入《医心方》卷二十七、二十八中。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多因登高跌坠,或闪挫受伤,损及冲任,恶血下流,以致突然阴道出血量多,色鲜红或黑黯有块,腹部按之疼痛。治宜行血祛瘀。方用逐瘀止血汤,或用七厘散、益母膏等。
【生卒】:1563~1624【介绍】:明官吏。又名琦美,字仲朗,号元度,清常道人。常熟(今属江苏)虞山人。历官刑部贵州司郎中,授奉政大夫。与其父皆喜好藏书,家有藏书室“脉望馆”。每有善本,则其父作序而
骨名。出《灵枢·骨度》。又名核骨。解剖学同名骨。即腓骨下端向外的骨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