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刺蒺藜

刺蒺藜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

药材名称刺蒺藜

拼音Cì Jí Lí

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国药植志》),八角刺(《青海药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药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东中药》)。

出处本草衍义

来源蒺藜科植物蒺藜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簸净杂质。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茎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数分枝,枝长30~60厘米,表面有纵纹。双数羽状复叶,对生,叶连柄长2.5~6厘米;托叶对生,形小,永存,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小叶5~7对,具短柄或几无柄,小叶片长椭圆形,长5~16毫米,宽2~6毫米,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常偏斜,上面仅中脉及边缘疏生细柔毛,下面毛较密。花单生叶腋间,直径8~20毫米,花梗丝状;萼片5,卵状披针形,边缘膜质透明;花瓣5,黄色,倒广卵形;花盘环状;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其中5枚较长且与花瓣对生,在基部的外侧各有1小腺体,花药椭圆形,花丝丝状;子房上位,卵形,通常5室,花柱短,圆柱形,柱头5,线形。果五角形,直径约1厘米,由5个果瓣组成,成熟时分离,每果瓣呈斧形,两端有硬尖刺各-对,先端隆起,具细短刺。每分果有种子2~3枚。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于砂丘、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此外,四川、江苏,云南、陕西、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由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毫米,有的单独存在。小果表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网纹及小刺,并有一对长刺和一对短刺,经碾除硬刺者,则可见有残存的断痕及表面的网纹。质坚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无臭,味苦辛。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过氧化物酶。干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又含皂甙1.47%。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和哈尔明碱,不含皂甙。

药理作用①降低血压作用

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

②利尿作用

蒺藜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

③其他作用

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炮制蒺藜:漂去泥沙,除净残留的硬刺。盐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晒干。(每蒺藜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雷公炮炙论》:"凡使蒺藜,拣净,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

①《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②《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③《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④《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⑤《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⑥《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⑦《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⑧《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⑨《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⑩《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撤。

注意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乌头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

复方①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②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③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④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⑤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⑥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⑦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⑧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⑨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⑩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

⑾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纲目》)

⑿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汇言》:"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症之药也。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别录》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结疬疡,肺痈肺痿,咳逆脓血等疾;苏氏方主水结浮肿,气臌喘满,疸黄脚气等疾;李氏方主血结成症,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难乳岩等疾。总而论之,《别录》所主者风,甄氏所主者气,苏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症之意也。然四家之说虽有不同,去滞生新,是其专成,故妇科方中以此催生堕胎,良有以焉。"

②《本草正》:"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去风解毒,白者良。"

③《本经逢原》:"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入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

④《植物名实图考》:"蒺藜,近时《临证指南》一书,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闷滞气,痛胀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盖其气香,可以通郁,而能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

⑤《本草便读》:"白蒺藜,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刺蒺藜

药材名称刺蒺藜

拼音Cì Jí Lí

英文名Puncturevine Caltrop Fruit

别名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白蒺藜子、社蒺藜蒺藜、白蒺藜、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黎、蒺黎蓇葖、蒺藜狗子、七里丹、陀罗刺、菱角刺。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此正是墙有茨者。

来源药材基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和大花疾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ribulus terrestris L.2.Tuibulus cistoides L.

采收和储藏:8-9月果实由绿色变成黄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几天,脱粒,再晒干。

原形态1.蒺藜一年生草本。茎通常由基部分枝,平卧地面,具棱条,长可达1m左右;全株被绢丝状柔毛。托叶披针形,形小而尖,长约3mm;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对生,一长一短;长叶长3-5cm;宽l.5-2cm,通常具6-8对小叶;短叶长1-2cm,具3-5对小叶;小叶对生,长圆形,长4-15mm,先端尖或钝,表面无毛或仅沿中脉有丝状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丝状毛。花淡黄色,小型,整齐,单生于短叶的叶腋;花梗长4-10mm,有时达20mm;萼5,卵状披针形,渐尖,长约4mm,背面有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略呈截形,与萼片互生;雄蕊10,着生与花盘基部,基部有鳞片状腺体。子房5心皮。果实为离果,五角形或球形,由5个呈星状排列的果瓣组成,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

2.大花蒺藜多年生草本。枝匍匐或上升,密被柔毛。叶对生,长2.5-4.5cm,有小叶4-7对;小叶近无柄或具短柄,纸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近圆形而急尖,基部偏斜;托叶对生,披针形或近镰刀状,长约6mm。花大,单生叶腋,直径约3cm,花梗约与叶等长;萼片披针形,长约8mm,外面被长柔毛;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20mm;子房被淡黄色硬毛,花柱粗壮,长约2mm,柱头裂片小。分果片长8-12mm,有小瘤体和锐刺2-4条。花期5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荒丘、田边及田间。

2.生于海滨砂滩或荒地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海南、云南。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怕涝。以阳光充足、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适宜栽培,多雨地区及粘土、洼地均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因果壳坚硬,在播种前要碾磨果实,使果瓣分离,再磨去果刺,进行播种。作高畦,按行株距50cm×40cm开穴,穴深10cm,每穴播种子5-6颗,覆土,稍加镇压。

田间管理 幼苗高6-8cm时间苗,除去密苗和弱苗,遇缺株补苗,并及时松土除草。5月开花前施氮肥1次,以人粪尿为主,增施过磷酸钙。要经常清理墒沟,以免田间积水。若久旱需及时灌溉。

性状性状鉴别 (1)蒺藜复果多由5分果瓣组成,放射状排列呈五棱状球形,直径7-12mm。商品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斧状三角形,长3-6mm,淡黄绿色,背面隆起,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成八字形分开,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果皮坚硬,木质,内含种子3-4粒。种子卵圆形,稍扁,有油性。气微,味苦。

(2)大花蒺藜分果瓣背部只有1对强大针刺;分果含种子4-6粒。以果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蒺黎灰黄色或黄绿色。①内果皮石细胞椭圆形、类三角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43μm,长约至118μm,壁厚4-15μm,有的纹孔较密,壁厚者胞腔不明显。②内果皮纤维常上下数层纵横交错排列;纤维长短不一,直径4-27μm,壁厚,木化。③中果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④种皮细胞表面现类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内平周壁具条状增厚,木化;断面现类方形,垂周壁条状增厚,向内向外约至细胞的1/2。另可见内胚乳细胞及导管。

化学成分果实含刺蒺藜甙(tribuloside)即银椴甙(tiliroside),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opferol-3-glucoside),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槲皮素(quercetin),维生素C,还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种子含痕量哈尔满(harman),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及亚麻酸(linolenic acid)等。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蒺藜茎叶粗皂甙制剂Tribusponin可增强猫和兔的心脏收缩力,减慢心率,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并显示缓和的降压作用。蒺藜皂甙尚具有明显的抗心脏缺血作用。

2.对平滑肌作用:水提取部分对大鼠度体肠管有对抗乙酰胆碱收缩的作用,生物碱部分亦能对抗大鼠离体肠管及蛙腹直肌因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收缩作用。

3.利尿作用:生物碱部分有缓和的利尿作用。

4.抗动脉硬化和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家兔口服l0ml/kg剂量的Tribusponin,连续60天,能显着降低实验性血高胆固醇症的胆固醇水平,升高卵磷脂胆固醇比值。预防实验可显着阻制血胆固醇增高,并可抑制卵磷脂胆固醇比值下降,此外,也具有阻止动脉,心肌及肝脏的脂质沉着作用。

5.强壮与延缓衰老作用:蒺藜茎叶粗皂甙对小鼠遭受高温、低温、缺氧及游泳应激刺激均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显着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Vc)含量,也能抑制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引起的耗竭现象发生,对ACTH引起的Vc含量下降起保护作用。切除小鼠双侧肾上腺后,其耐缺氧作用不再复现。这些作用可能与肾上腺皮质有关,调节其功能免遭耗竭可能是实现强壮的途径之一。

6.性强壮作用:Tribesta(蒺藜地上部分制成的制剂)给予雄性大鼠口服可明显刺激精子形成,兴奋赛托利细胞(Sertolicell)活性,增加性欲;给予雌性大鼠则能促进发情,提高生殖力。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5g,加水20ml,水浴锅上加热15min,滤过。取滤液5ml,置具塞试管中,强烈振摇后,放置15min,泡沫无明显消失。(检查皂甙)(2)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20ml,浸泡3h,滤过。取滤液5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少量醋酐溶解,再加浓硫酸数滴,呈红紫色。(检查皂甙)

炮制1.蒺藜:漂去泥沙,除净残留的硬刺。

2.盐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晒干(每蒺藜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性味味苦;辛;性平

归经肝;肺;肾;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解郁;祛风明目。主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房胀痛;乳闭不通;经闭;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疮疽;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 煎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1.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2.《本草汇言》: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3.《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

复方治风痒方〈方龙潭家秘〉,治浮肿方〈圣惠方〉,

各家论述1.《开宝本草》:别本注云,(蒺藜子)《本经》云温,《别录》云寒。此药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则其温也。

2.《本草纲目》: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

3.《本草汇言》: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症之药也。其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别录》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结疬疡,肺痈肺痿,咳逆脓血等疾;苏氏方主水结浮肿,气臌喘满,疸黄脚气等疾;李氏方主血结成症,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难乳岩等疾。总而论之,《别录》所主者风,甄氏所主者气,苏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症之意也。然四家之说虽有不同,去滞生新,是其专成,故妇科方中以此催生堕胎,良有以焉。

4.《本草正》: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去风解毒,白者良。

5.《本草新编》:蒺藜子,沙苑者为上,白蒺藜次之,种类虽异,而明目去风则一。但白蒺藜善破症结,而沙苑蒺藜则不能也;沙苑蒺藜善止遗精溺,治白带,喉痹,消阴汗,而白蒺藜则不能也。

6.《本经逢原》: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入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

7.《植物名实图考》:蒺藜,近时《临证指南》一书,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闷滞气,痛胀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盖其气香,可以通郁,而能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

8.《本草便读》:白蒺藜,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

9.张寿颐:刺蒺藜,《本经》虽称其气味辛温,然今皆用以宣散风热,甚有效力,风寒外感,俱不用此。甄权亦谓能去燥热,则《本经》温字,恐是传抄有误。轻用一钱至钱半,重至二、三钱。古书多谓此与同州沙苑蒺藜一类二种,濒湖《纲目》亦不为二物分析。然有刺者,今止用以泄散风热,而沙苑蒺藜,则为滋填肝肾之药,形质亦复大异,必不可以其同有蒺藜之名,而混为一例者。濒湖《纲目》承苏颂、寇宗奭之说,皆以沙苑蒺藜为白蒺藜,而有刺者则止称蒺藜,以其色比沙苑蒺藜之黝者,较为淡白也,似苏颂、寇宗奭之说,未甚确当。

10.《神农本草经》: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

11.《名医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痒,可作摩粉。

12.《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13.《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14.《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15.《本草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16.《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17.《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18.《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19.《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蒲桃种子

    《中药大辞典》:蒲桃种子药材名称蒲桃种子拼音Pú Táo Zhǒnɡ Zi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为桃金娘种植物蒲桃的种子。功能主治治糖尿病。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摘录《中药大辞典》

  • 绿包藤

    药材名称绿包藤拼音Lǜ Bāo Ténɡ别名小赖藤、千里找根、发冷藤、绿藤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波叶青牛胆的藤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inospora crispa(L.)Hook.F.etTh

  • 凤冠草

    《中药大辞典》:凤冠草药材名称凤冠草拼音Fènɡ Guàn Cǎo别名凤凰草(《生草药性备要》),凤尾草(《岭南采药录》),三叉草(《广州植物志》),小凤尾、翠云草(《岭南草药志》

  • 紫绿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绿草药材名称紫绿草拼音Zǐ Lǜ Cǎo别名阿伯秀[苗语]来源荨麻科粗齿冷水花Pilea fasciata Fran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性味

  • 牛乳

    《中药大辞典》:牛乳药材名称牛乳拼音Niú Rǔ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乳汁。性味甘,平。①《别录》:"微寒。"②《千金·食治》:"

  • 方解石

    《中药大辞典》:方解石药材名称方解石拼音Fānɡ Jiě Shí别名黄石(《别录》)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的矿石。采得后除去泥土杂石。原形态三方晶系。晶体为菱面体,也有呈

  • 万寿菊叶

    药材名称万寿菊叶拼音Wàn Shòu Jú Yè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菊科植物万寿菊的叶片,夏、秋采,鲜用或晒干用。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万寿菊&quo

  • 苦瓜花

    《中药大辞典》:苦瓜花药材名称苦瓜花拼音Kǔ Guā Huā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性味《闽南民间草药》:"苦,寒,无毒。"功能主治①《闽南民间草药》:&qu

  • 牛含水

    《中药大辞典》:牛含水药材名称牛含水拼音Niú Hán Shuǐ别名野胡麻、倒打草、刺儿草(《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多德草、紫花草(《内蒙古中草药》)。出处《甘肃卫生通讯》8:

  • 脓见愁根

    药材名称脓见愁根拼音Nónɡ Jiàn Chóu Gēn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小柴胡的根。夏、秋采收,阴干。性味《广西中草药》:"味微酸涩,性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