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干

口干

证名。出《灵枢·热病》。①即口渴症。《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②指自觉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饮水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水,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口干多因阴虚津少,或气虚阳弱,津液不承所致。阴虚津少者,治宜养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方。气虚阳弱者,治宜益气温阳,用七味白术散小建中汤金匮肾气丸等方。

猜你喜欢

  • 冻疮

    病名。指因寒冷所致之肌肤损伤。见《丹溪心法》。又名冻风、冻瘃。由冷风严寒伤及皮肉,气血凝滞而成。其症多发于手足和耳廓等暴露部位。患处皮肤先呈苍白,渐成紫红斑片,自觉灼痛,瘙痒或麻木,甚则溃烂成疮,缠绵

  • 鼻聋

    病名。泛指鼻不闻香臭。《外科大成》卷三:“鼻聋者,为不闻香臭也。”此乃鼻病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治宜审证求因,辨证用药。

  • 经从口鼻出

    病证名。指经期从口鼻中出血。《竹林女科证治》:“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此由过食椒姜多热之物,热伤其血,血乱上行。宜服犀角地黄汤。”参见逆经条。

  • 土栗

    病名。生于足跟的肿疡。《外科大成》卷二:“土栗,生于足跟之旁,黄肿如琉璃,无脓,由行路崎岖,肭伤筋骨所致。”又名琉璃疽、跟疽、牛茧蚕。因局部长期受压和磨擦,气血阻滞所致。生于足跟部,疮形如枣栗,色黄而

  • 脚气迫肺

    脚气重证之一。指脚气病症而见喘咳者。《圣济总录》卷八十二:“毒气循经上入于肺,则气道奔迫,升降不顺,故令上气喘满。”《证治要诀·诸气门》:“脚气迫肺,令人喘嗽,宜小青龙汤。每服加入槟榔一钱,重煎服。”

  • 脾痹

    病名。由肌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肌痹者。《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圣济总录·脾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为脾痹。”《症因脉治·脾痹》:“脾痹之症,即肌痹也

  • 马嗣明

    【介绍】:南北朝至隋初医生,河内野王(今河南境内)人,精于诊脉,善用针灸治病。

  • 太医院院判

    元、明、清代医官职称。明、清两代,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元代于1322年(至治二年)设院判2人,官阶正五品。

  • 背骨

    ①指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大椎穴)的部位。《灵枢·骨度》:“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②骨名。指脊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背者,……其骨一名脊骨,……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

  • 红樱花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龙船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