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哮喘

哮喘

病名。①哮证喘证的合称。哮,主要指呼吸气急而喉间有痰鸣声。喘,主要指呼吸迫促。哮与喘在发作严重时均可见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哮常并见喘,而喘则未必见哮。《医学正传·哮喘》:“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详哮证、喘证条。②指哮证。见《丹溪心法·哮喘》。因哮证发作时常兼见喘逆气急,故习称哮喘。《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凡哮喘证,一般有发作时,有间歇时,发作时则喘息气促或喉有痰声,间歇时,则喘平,呼吸如常。哮喘危症多难治。《证治汇补·喘病章》:“发汗如油,汗出如珠,抬肩撷肚,直视澹语,鼻扇口开,及胸前高起,脉络散张,手足厥冷,脉散及数者死。”参见哮证、喘证条。

猜你喜欢

  • 石峰子

    【介绍】:见叶文龄条。

  • 骸(hái 孩)

    ①泛指骨骼。如“百骸”,即全身骨骼。②指胫骨。《素问·骨空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

  • 红尖白根舌

    舌根有白苔,舌尖淡红。为表证之候。若恶寒,身热,头痛者宜发汗解表。亦可见于太阳府证,其症头痛发热,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宜用化气利水之五苓散治之(见《伤寒舌鉴》)。

  • 灸焫(ruò 若)

    指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

  • 翁格尔

    见《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为雪乌之藏族语名,详该条。

  • 医略十三篇

    书名。14卷。清·蒋宝素撰。刊于184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的《医略》(共87卷)中的六淫门,计13卷,并附方1卷。书中对风、寒、暑、湿、燥、火及疟、痢、霍乱、瘴气等的辨证治疗分别作了简要论述,并附医案

  • 得宜本草

    药物学著作。又名《得意本草》、《绛雪园得宜本草》。1卷。清·王子接撰。刊于1732年。本书收录古今常用药物458种,分上、中、下三品,记述扼要。

  • 望齿

    望诊内容之一。包括牙齿与牙龈两部分。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的经脉络于龈,望齿主要是辨肾和胃的病变。清代温病学说对验齿辨病有所创见。认为齿的润泽枯燥,可以了解肾液、胃津的变化;齿的有垢无垢,可以观察胃浊

  • 素灵类纂约注

    见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条。

  • 色厥动血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因欲火上炎引起的吐血、鼻衄。其症吐衄来势急暴,倾吐不止,或兼见厥逆,或汗出,或咳嗽、气喘等。治宜制火以抑其势。选用清化饮、四阴煎、加减一阴煎等方。亦有阴竭于下,火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