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喉疳

喉疳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八。①为疳生于咽喉。多由外受风热,热灼肺阴,咽喉失养而发;胃经蕴热,或过食膏粱厚味,火热上攻咽喉所致;《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受风热,或食炙博受毒而起。老者难愈、少者易痊。”杨梅结毒未尽,潜伏血脉之中,其毒结咽喉而成;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喉科秘旨》卷上:“此症肾虚火旺,沸腾上部而发。”症见初觉咽嗌干燥、如毛草常刺喉中,或似异物塞喉,潮红疼痛,继之则疼痛增剧,腐溃,喉间上腭有黄白红点,多少大小不等,大如赤豆,小如芥子,四周绕似红晕,日久则腐烂,色灰白或色紫,腐衣叠若虾皮,腐臭、声音嘶哑,哕出甜涎,身发寒热。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喉疳初觉阴虚成,嗌干刺痛色淡红,肾火炎上金受克,破烂失音臭腐疼。”治法:属风热者,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属胃热者,宜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属杨梅结毒者,宜解毒祛腐。用五宝散、或搜风解毒汤。属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咽部梅毒等。②《洞天奥旨》卷十二:“喉疳之疮,即双蛾之症也。”参见喉蛾条。

猜你喜欢

  • 乌龙摆尾根

    见《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根之别名,详该条。

  • 清里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小儿发热至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滞,内成郁热,其候五心烦热、睡卧不宁、口渴多啼,胸满气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为内热。以鸡蛋一枚,去黄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

  • 脑砂

    病名。《医学入门》:“(鼻)有流臭黄水者,甚则脑亦作痛,俗名脑砂。”参见鼻渊、控脑砂等条。

  • 丘墟

    经穴名。代号GB40。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原穴。位于足背外侧,外踝前下缘,当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一说“去临泣一寸”(《针灸甲乙经》)。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并有外踝前动脉

  • 伤暑吐泻

    病证名。《幼幼集成》:“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婴儿之患,夏秋为甚。”有阴阳二证。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不慎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凉茶冷水,以致寒凉受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症。治以温中为主,加味五苓散;不应

  • 押手

    指针刺时用来按压穴位配合进针的手称押手。一般习用左手。押手具有固定穴位,防止针体弯曲,减轻进针疼痛而使进针顺利等作用。《难经·七十六难》:“知为针者信其左。”是对押手作用的重视。

  • 钱彦臞(qú 渠)

    【介绍】:见钱经纶条。

  • 足少阳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少阳之别。《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阳气郁伏而足部厥冷;虚则下肢瘫痪。

  • 玄洲道人

    【介绍】:见朱权条。

  • 阳明病外证

    指阳明病的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在表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由于里热外蒸,可见内外俱热证候。身热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