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南北朝时期医生。渤海(今河北省境内)人,余未详。
证名。否,通痞。指皮肤因寒邪凝聚、气血痞塞而引起的肿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凝溧且至,……皮肤否肿,腹满食减。”参见水肿、肤胀、鼓胀等条。
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即阴蚀。详该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即胎前消渴。详该条。
证名。见《外科枢要》卷。因患疮疡过用克伐之剂,或脓血排泄过多,或吐泻致精血消耗,阳气虚衰而引起。其证可见畏寒头疼,咳逆呕吐,耳愦目蒙,小便难,泻利肠鸣,里急腹痛,阳缩、冷汗,牙齿浮动,肢体麻痹,厥冷身
见医药丛书条。
出《杂病源流》卷二十四:“以喉花即为蒂中。”即悬雍垂。详该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柿霜加工后的药材名,详柿霜条。
正骨器械。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九。用杉木按伤处长短阔狭,曲直凹凸之形,制成数根长条形的小板,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待骨折整复,以竹帘围裹后,加用此板紧缚。取其坚韧挺直,使骨缝无离定脱走之患。今仍沿用
①出《新修本草》。为白前之别名。②出《本草经集注》。为百部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