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炙皂角(去皮子,炙焦黄)二两,川椒一两,细辛一两半。为末,盛于胶囊中,大如指,纳入阴中。治妇人黄瘕,症见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哑门,见该条。
见颅囟经条。
①刺法。指入针后,以拇食两指持住针柄,如搓线状朝一个方向捻转的方法。《针经指南》:“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针,依前转法,以为搓也。”有的搓法掺以提插,区分寒热。如《针
【介绍】:明代官吏。字履素,号阇斋。秀水(浙江嘉兴)人。1616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因体弱多病而留心医药。把薛己的著述摘编成《医宗摘要》一书;晚年又将所搜藏的材料,编成《折肱漫录》一书。
①六腑之一。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分上焦、中焦
病证名。指因病后余邪未净,正气未复而睡眠过多者。《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葳蕤汤。”又:“惟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勿药也。”参见嗜卧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卷,已佚。
病名。宋·苏轼《物类相感志》:“人身血气周身,不知几千息。人血行而壅则疮疖,于虚穴处则生核,谓之‘疡’,疮所生也。疮瘥,核亦消。”根据描述,相当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续发性淋巴结炎。
书名。清·马培之撰。作者长于外科,书中记述疔毒、瘰疬、流注等42种外科病症的治疗。对其中的主要病种,分析病因、病理、病变,并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补、散、发、清等各种治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与发展。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