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卷。清·刘吉人撰。刘氏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四”(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
见《辽宁主要药材》。为人参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外科启玄》卷二。又名有应。即疔疮旁再生一小疮,谓之应候。可用针挑破小疮,以泄其毒。疔疮有应候者易治;若旁无小疮者为无应候,亦称无应。其毒甚,难治。
病名。系指喉癣之由于阴虚者。《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喉癣证,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则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实水亏虚火证也。”《咽喉经验秘传》:“癣证原因损肺余,斑生苔藓若虾皮,时时发热频频嗽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当归枳壳汤,见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即米疽。见该条。
人体部位名。即现代解剖学上所称的肱部。在肩下肘上部。见《灵枢·经脉》。或专指肱二头肌部。《类经图翼》:“肩髃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丛书名。清·庆恕撰。刊于1897年。包括《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辨》、《四诊要诀》、《杂证要法》、《本草类要》五种。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中脘疽。见该条。
【生卒】:1549~1613【介绍】:明代著名医家。字宇泰,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翰林院检讨等官职,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降职,后来称病还乡,罢官后,在家乡研究医学,并为人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