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谓“凡小儿属纯阳,其痈疽之疾也,多因心气热而患之。”《婴童百问》谓痈疖肿毒,皆由气血凝滞而有热毒之气乘之,结聚而成。因婴幼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肌肉不坚,筋骨尚脆,故凡患疮疡者,一般宜清热
【介绍】:见厥阴俞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应雄。东川(属四川)人。长于推拿术,撰《推拿广意》(后经陈紫山重订)。以图解讲述诸穴脉,并附歌诀;列述诸病证及推拿法的应用方,包括手术外治、内服药等,流传较广。
宋、元时期医官职称。宋翰林医官院内,设有保安大夫,官阶正七品。系以旧时之西陵锦使改任。元代沿用此官职。
证名。眼干燥滞涩或似异物入目般涩痛不适,称目涩。《诸病源候论》卷廿八:“目,肝之外候也。……上液之道,若悲哀内动腑脏,则液道开而泣下,其液竭者,则目涩;又风邪内乘其腑脏,外传于液道,亦令泣下而数欠,泣
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为托盘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风寒外束喘的简称。《东医宝鉴》卷五:“风寒喘,寻常感冒,风寒内郁,肺胀逆而为喘。”可选用金沸草散、麻黄散、加味三拗汤等方。详风寒外束喘条。
病名。多由寒邪内伏,郁于肺系,复感时邪而发。症见喉间红肿或带紫色,脉不浮数(《病源辞典》)。治宜温散寒邪。方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解剖学同名骨。位于头前上方。
【介绍】:南北朝时期宋齐间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对针灸、小儿科、本草等均有研究。著有《针灸要钞》、《疗少小百病杂方》、《疗脚弱方杂》、《解寒食散方》、《杂疗方》、《本草病源合药要钞》等,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