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之际。属于暑温暑风暑痉暑厥范围。暑热之邪由口鼻而入,先在阳明气分。临床以发病急,病情变化大,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惊厥,昏迷等为主症。在恢复期和后遗症阶段,又可有余热稽留和各种轻重不等的神经精神症状。由于本病的发病季节,正值“暑气下迫,湿气上腾”即暑湿行令的时期,因此,暑邪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暑为阳邪,易于化火动风,所以高热可引起抽搐、昏迷;即所谓热极生风、风动生痰,痰盛生惊。而热、痰、风三者的病机转归又是互为因果,互有联系,尤其在重型病例中,病情来势凶猛,常因高热、昏迷、抽搐的持续,而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其主要转归是热、痰、风相互充斥,风火相煽痰闭清窍,从而由闭及脱,而产生呼吸不整,面色灰滞、白,四肢不温,腹胀,脉息微细而促等内闭外脱的危象。在重症病例中,热、痰、风三症往往互为存在,在早期,多属实证闭证;在后期,若因病邪久留,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受到严重的耗损,余邪留在经络,或津液耗损,则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往往留有各种轻重不同的后遗症。治以清暑解毒为主。初起在表,用新加香薷饮;暑热偏重,用白虎汤加减。同时,因暑必挟湿,所以需配合芳香化湿之剂,如甘露消毒丹;暑风盛者,用羚角钩藤汤;暑湿挟痰,用温胆汤加减;严重病例,高热者,配紫雪丹;昏迷者,配安宫牛黄丸;惊厥者,配至宝丹。恢复期发热,多为余邪未尽,可用清络饮。呼吸衰竭,可取膻中中府肺俞等,用10%人参注射液,作穴位注射。危重病例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 倒垂帘

    证名。指黑睛上翳膜,自下方向上伸展的证候(佚名《抄本眼科》)。参见赤膜上冲条。

  • 宋惠父

    【介绍】:见宋慈条。

  • 小茴香根

    见《四川中药志》。即茴香根,详该条。

  • 行黄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瘀热在脾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痛心烦,不废行立,名为行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有治行黄方,用黄芩、麦门冬、犀角屑、栝蒌根、栀子仁、甘草等药。

  • 龙柏

    【介绍】:清代医生。字青霏。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人。对痧胀的证治有独到见解,撰有《脉药联珠药性考》及《古方考》(有1795年合刻本)。

  • 徐杜真

    【介绍】:元代医家。安徽休宁人。儿科医生徐道聪之子,精通医术。撰有《徐氏方书》一书,已佚。

  • 昝(zǎn 攒)殷(九世纪)

    【介绍】:唐代著名妇产科学家。蜀(今四川境内)人。于宣宗大中初(847年),收集有关经闭、带下、妊娠、坐月难产、产后诸证的医方,撰成《产宝》三卷。公元897年,周颋补益并序,现传本作《经效产宝》三卷,

  • 肾之官

    指耳。《灵枢·五阅五使》:“耳者肾之官也。”马莳注:“肾在内而耳为之窍,所以听五声也,故为肾之官。”参见肾主耳条。

  • 息胎

    胞衣不下的一种病理情况。宋·薛轩《坤元是保》:“恶血流入胞中,胞为血胀而不下,谓之息胎。”详胞衣不下条。

  • 十指麻木

    证名。手指麻木的别称。见《丹溪心法》卷四。详手指麻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