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白背叶

白背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背叶

药材名称白背叶

拼音Bái Bèi Yè

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

来源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多鲜用,或夏、秋采集,晒干研粉。

性味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消炎止血。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

药材名称白背叶

拼音Bái Bèi Yè

别名白帽顶、白膜叶(《岭南草药志》)。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大戟科植物白楸。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白楸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朴树、白泡树、白面简、白鹤树、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树、野芙蓉、白林树、橡皮柴、谷皮柴、白桃叶、白面风。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状茸毛。叶互生,圆卵形,长7~17厘米,宽5~14厘米,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先端渐尖,全缘或不规则3裂,有稀疏钝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茸毛,有细密棕色腺体;叶柄长1.5~8厘米,密被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8~25厘米,被黄褐色茸毛;雄花簇生,萼片3~4,卵形,外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分离;雌花单生,花萼钟状,具不等的5裂,外被星状茸毛,无花瓣,子房3室,密生星状茸毛,花柱3。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状软刺。籽粒小,圆形,色黑而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谷、村边、路旁或灌木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痛,解毒,止血。治淋浊,胃痛,口疮,痔疮,溃疡,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水,祛风湿,止痛。治淋浊,痔疮,跌打,蛇伤。止痒,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撒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胃痛呕水:白背叶草头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净晒干。每用二两,雄鸡一只去肠杂头肺,水适量炖服,每星期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鹅口疮:白背叶适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处,一日三次,连抹两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外伤出血,溃疡:白背叶晒干,擦成棉绒样收贮,出血时取适量贴上,外加绷带固定。(《岭南草药志》)

④治皮肤湿痒:白背叶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⑤治产后风:白背叶、艾叶,酒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溃疡:白背叶鲜叶捣烂,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药手册》)

⑦治跌打扭伤:鲜白背叶适量,捣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中耳炎:取干白背叶1两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盖的瓷盅内,隔水炖2小时以上,去渣,过滤,滤液内加适量防腐剂。用时先将患耳脓水洗净,药棉拭干,再滴入药液,每次3~4滴,每日3次。疗程3~15天。77例经1~12个月随访,痊愈32例,显效24例,好转21例。

备注本植物的根(白背叶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背叶

药材名称白背叶

拼音Bái Bèi Yè

英文名Leaf of Whitebackleaf Mallotus

别名白鹤叶、白面戟、白面风、白桃叶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Ricinus apelta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白背叶 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花期4-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圆卵形,长7-12cm,宽5-14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不规则3浅裂,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毛,有细密棕色腺点。气微,味苦、涩。

性味味苦;性平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湿;止血。主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 ;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5-9g。

各家论述1.《贵州草药》:止血,生肌,排石。

2.《贵州药植目录》:顺气宽中,消食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鱼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藤药材名称鱼藤拼音Yú Ténɡ别名毒鱼藤来源豆科苦楝藤属植物鱼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以全株及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

  • 红三七

    《中药大辞典》:红三七药材名称红三七拼音Hónɡ Sān Qī别名扭子七(《四川中药志》),九节犁、九节雷、赶山鞭、蜈蚣七、伞墩七、螺丝七(《陕西中草药》),螺丝三七、血三七(《浙江天目山药

  • 棕榈子

    《中药大辞典》:棕榈子药材名称棕榈子拼音Zōnɡ Lǘ Zǐ别名败棕子(《药材学》),棕树果(《云南中草药》)。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成熟果实。霜降前后待果皮现青黑色时采收,晒干。原形

  • 鱼翅

    药材名称鱼翅拼音Yú Chì别名沙翅片、银鲛、锤头双髻鲨、白斑角鲨、尖齿锯鲨、犁头鳐来源鲨目银鲛科银鲛Chimaera phantasma Jordan;双髻鲨科锤头双髻鲨Sphy

  • 宽叶杜香

    药材名称宽叶杜香拼音Kuān Yè Dù Xiānɡ别名杜香、喇叭茶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宽叶杜香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ndum palustre L.Var.dilatatum Wahl

  • 楤木根

    药材名称楤木根拼音Sǒnɡ Mù Gēn别名楤根(《本草拾遗》),刺老包根(《草木便方》),山通花根(《四川中药志》),箭当树根(《江西草药》)。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根或根

  • 金钱苦叶草

    药材名称金钱苦叶草拼音Jīn Qián Kǔ Yè Cǎo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虎耳草料植物猫眼草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小草本,全体淡绿色,柔软多汁,无毛。茎横卧,节上生根。

  • 貂尾

    《中药大辞典》:貂尾药材名称貂尾拼音Diāo Wěi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鼬科动物紫貂的尾或皮毛。原形态紫貂,又名:黑貂(《国策》),栗鼠(《尔雅翼)),貂鼠、松狗(《纲目》)。体长38~56厘米,尾

  • 铁杆蒿

    药材名称铁杆蒿别名阿尔泰紫菀、阿尔泰狗哇花来源菊科铁杆蒿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Aster altaicus Willd.],以根入药。生境分

  • 蛤蚧

    《中国药典》:蛤蚧药材名称蛤蚧拼音Gé Jiè英文名GECKO别名对蛤蚧、蛤蚧于、仙蟾来源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 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