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秦艽

秦艽

《中国药典》:秦艽

药材名称秦艽

拼音Qín Jiāo

英文名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

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

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干燥。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性状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1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鉴别(1)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甲醇-浓氨试液(75:25:5)混合液30ml,浸泡2 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约1ml,加1mol/L盐酸溶液2ml,继续蒸去氯仿,放冷,滤过。取滤液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即生成淡黄白色沉淀;另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即生成棕红色沉淀。

(2)取本品横断面,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白色或金黄色荧光。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龙胆苦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龙胆苦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同时另取本品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精密称定,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减压回收至干,残渣用适量甲醇溶解,滤过,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龙胆苦苷(C16H20O9)不得少于2。0%。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辛、苦,平。

归经归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

备注(1)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枝体酸痛之症。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秦艽

药材名称秦艽

拼音Qín Jiāo

别名秦胶(《本草经集注》),秦纠(《唐本草》),秦爪(《四声本草》),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左扭(《河北药材》)。

出处《本经》

来源龙胆科植物大叶龙胆、粗茎龙胆西藏龙胆。春、秋采挖,挖取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堆晒至颜色成红黄色或灰黄色时,再摊开晒干。

原形态①大叶龙胆,又名:大叶秦艽。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强直。茎直立或斜上,圆柱形,光滑无毛,基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叶。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在茎基部者较大,长达30厘米,宽3~4厘米,先端尖,全缘,叶脉3~5条;茎生叶3~4对,稍小,对生,基部连合。花生于上部叶腋,成轮状丛生,萼膜质,长约6毫米,先端有3~5个不等长的短齿;花冠筒状,深蓝紫色,长约2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急尖,裂片间有5褶状副冠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状,无柄,花柱甚短,柱头2裂。蒴果长圆形。种子椭圆形,褐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草地及湿坡上。分布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及四川等地。

②粗茎龙胆,又名:粗茎秦艽。

多年生草本。与上种相似,但根较粗长;茎顶端的叶卵形或狭卵形,与茎中部的叶大小相似;花萼无齿,一侧开裂,佛焰苞状;花较密集,花冠裂片先端微尖。

分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③西藏龙胆

多年生草本。外形与上二种相似,茎顶端的叶近卵形,与茎中部的叶大小几相等;花萼具5~6个短齿,一侧开裂;花冠黄色。果实无柄。

分布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①鸡腿艽

为植物大叶龙胆的干燥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10~20厘米,上部直径1.5~4厘米。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根头部由一个单生或数个合生而成,顶端残存茎基部并附有黄色纤雌状残叶,中部多具螺旋状扭曲的皱纹及须根痕,下部或有分枝。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显油性,外层黄白色或棕黄色,中心木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以粗大、肉厚、色棕黄者为佳。

主产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

②罗卜艽

为植物粗茎龙胆或西藏龙胆的干燥根。形如鸡腿艽而较长,微扭曲。

主产四川、云南、西藏。

商品秦艽,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麻花艽和小秦艽。麻花艽主要为龙胆科植物麻花艽的根,较粗大,常数个交错缠绕,呈辫子、状或扭曲呈麻花状;质轻而疏松,内部常有腐朽的空心。产四川、青海、甘肃等地。

小秦艽为达乌里龙胆、北方龙胆、狭翅龙胆、天山龙胆及管花龙胆等的根。形细长而小,多分歧;质稍疏松,脆而易断。产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等地。

化学成分大叶龙胆的根,分离出三种生物碱:龙胆宁碱、龙胆次碱及秦艽碱丙;还含有挥发油及糖类。

西藏龙胆的根含生物碱0.2%,其中有龙胆宁碱和欧龙胆碱。

天山龙胆的花和茎含生物碱0.22%,其中有龙胆宁碱、天山龙胆碱和龙胆黄碱。根含生物碱0.4%,其中有龙胆宁碱。

药理作用①抗炎作用

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腹腔注射(90毫克/公斤)的效果与水杨酸钠200毫克/公斤相当。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亦有作用,如预先注射氯喹或秦艽中性乙醇浸剂、水杨酸钠、皮质酮都能减轻关节肿胀的程度,并加速其消退。秦艽碱甲与氯喹、皮质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剂相似,但较水杨酸略强。在抗炎作用原理方面,认为秦艽碱甲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因切除肾上腺后,秦艽即无抗炎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它确能使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降低,而切除垂体后,即失去此种作用,故知其与促成质素尚有所不同,并不能直接兴奋肾上腺皮质。对用巴比妥麻醉的大鼠,秦艽碱甲亦无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故知秦艽的抗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的。秦艽碱甲的双氢化物(侧链上无双键)无消炎作用,由此可见双键的存在是药理作用必要的一环。

秦艽碱甲对豚鼠的组织胺性休克及大鼠的蛋清性过敏性休克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它还能明显降低大鼠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秦艽碱甲小剂量对小鼠,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它本身无催眠作用,却能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较小剂量能抑制狗肠瘘因灌注氯化低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经系统。

秦艽碱甲对大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较短暂;对小鼠(热板法)亦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如与延胡索草乌等并用,可使作用增强。

③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大叶龙胆的水及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秦艽碱甲能降低豚鼠血压,对麻醉犬、兔亦具降压作用,但持续较短,且使心率减慢;阿托品及切断迷走神经不能阻断此种作用。此碱对离体蛙心亦表现抑制作用,因此降压作用可能即系心脏抑制所致。

④对血糖的影响

给大鼠腹腔注射秦艽碱甲150~250毫克/公斤,半小时后即可使血糖显著增高,维持约3小时。对小鼠亦有同样作用。同时肝糖元有显著降低;切除肾上脓或用阻断肾上腺素的药物(双苄氯乙胺)后,即失去此种作用,故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素的释放所致。

⑤抗菌作用

秦艽(品种未详)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毒性秦艽碱甲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口服48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35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250~300毫克/公斤。4例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口服200毫克,每天3次,共4~13天,先后引起严重恶心、呕吐等;仅连服13日之1例,关节红肿、疼痛于第5日消失,余均无效,故认为此碱在初步临床应用中尚不够理想,且多副作用,尚待进一步改进。

炮制秦艽:拣去杂质,除去芦头,稍浸,润透切片,晒干。炒秦艽:取秦艽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表面微有焦斑,取出放凉。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苦,平。"

②《别录》:"辛,微温,无毒。"

归经入肝、胃、胆经。

①《汤液本草》:"手阳明经。"

②《本草蒙筌》:"入手太阳经。"

③《纲目》:"手、足阳明经,兼入肝、胆。"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②《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③《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④《四声本草》:"疗酒黄,黄疸。"

⑤《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⑥《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⑦《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

⑧王好古:"泄热,益胆气。"

⑨《纲目》:"治胃热,虚劳发热。"

⑩《本草正》:"解温疫热毒,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注意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菖蒲为之使。"

②《药性论》:"畏牛乳。"

③《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④《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⑤《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

复方①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细切。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

②治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艽天麻汤)

③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不知医必要》秦艽汤)

④治黄: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验方》)

⑤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一两服。(孙思邈)

⑥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

⑦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秦艽、当归知母各五钱。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

⑧治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⑨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⑩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发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海上集验方》)

⑿黄疸。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⑿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⒀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⒁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⒂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⒃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⒄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⒅一切疮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各家论述①《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哺潮热骨蒸。"

②《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③《本草征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④《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⑤《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同类之品。甄权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振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逋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临床应用①治疗关节痛、头痛、牙痛等

取秦艽100克,或秦艽、白芷各50克,加入普鲁卡因1克,制成注射液100毫升,分装、灭菌备用。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曾应用2000多人次,对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以及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

②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将秦艽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约含生药0.625克,每次2~5毫升,每日4~6次,肌肉注射。试治21例,经用药3~7天均获痊愈,无1例发生后遗症。

此外,以秦艽为主,结合辨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20例,获得较好疗效。

备注(1)祛风湿:用于全身性风湿痛,常配羌活防风

(2)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常配鳖甲地骨皮

1、用于风湿痹痛、周身或关节拘挛,及手足不遂等。秦艽能祛风湿,舒筋络。风湿痹证无问新久、或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本品性微寒,兼能清热,痹证见发热、关节红肿等热象者尤为适宜。一般偏热者,可配防已知母忍冬藤等;属寒者,配羌、独活桂枝附子等。对于中风手足不遂者,亦适用本品。

2、用于骨蒸潮热。本品清虚热,为治疗阴骨蒸潮热的常用药。可与青蒿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鳖甲散。此外,本品尚能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等配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秦艽

药材名称秦艽

拼音Qín Jiāo

别名秦胶、秦札、秦纠、秦爪、左秦艽、大艽、左宁根、左扭、西大艽、西秦艽、萝卜艽、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粗茎秦艽、麻花艽、达乌里秦艽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2.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3.Gentiana straminea Maxim.4.Gentiana dahurica Fisch.

采收和储藏:播种后3~5年采收。春、秋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质量较好。挖出后去掉茎叶,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自然发热,至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达乌里秦艽挖根后,洗去泥沙,搓去黑皮,晒干。

原形态1.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粗长,圆柱形,上租下细,扭曲不直,有少数分枝,中部多呈罗纹状;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生,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40cm,宽3-5cm,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茎生叶3-4对,对生,较小,基部连合。花多集成顶生及茎上部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管一侧裂开过半,萼齿浅;花冠管状,深蓝紫色,长约2cm,先端5裂,裂片间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形,无柄。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无翅,褐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茎根粗大,大部或全部分裂为小根,相互缠绕呈右旋扭结一起。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上,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叶片较大,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达40cm,宽4-5cm,先端稍尖,全缘,主脉5条纵贯叶片;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茎粗壮而短,稍倾斜,花多数,无花梗,在茎顶簇生呈头状,稀腋生作轮状;花萼管仅于顶端一侧开裂,萼齿极浅或无;花管壶状,长2-2.2cm,黄色或蓝紫色,长约3cm,裂片先端微尖,内部有斑点;雄蕊5;子房长圆形,有柄。蒴果内藏,长圆形,无柄。花期6-9月,果期9-10月。

3.多年生草本,高10-20cm。主根粗壮,圆锥形。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较大,披针形,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叶背面的主脉宽阔,隆起;茎生叶对生,较小。花较少成聚伞花序,有长梗;花萼筒黄绿色,膜质,一侧开裂,萼齿2-5,等长;花冠管状,黄色,漏斗形,喉部具多数绿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下部;子房上位,1室,有2个侧膜胎座。蒴果,开裂为2个果瓣,椭圆状披针形,柄长7-12mm。种子褐色,有光泽,狭长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4.多年生草本,高10-25cm。根单一或稍分枝,向左扭转,细长圆柱形,直径不及1cm。基生叶丛生,基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叶片长窄披针形,无柄;茎生叶较小,对生,无柄,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2-5cm,宽2-4mm,全缘。花常较多或1-3朵,顶生,成轮伞花序;花萼管部通常不开裂,稀一侧浅裂;裂片5,不整齐,线形,先端渐尖;花冠深蓝色;雄蕊5,花丝线状钻形;子房长圆形,无柄,花柱线形,柱头2裂。蒴果椭圆形,与花冠几等长。种子淡褐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400-2400m的山区草地、溪旁两侧、路边坡地、灌丛中。

2.生于海拔2100-4500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及林缘。

3.生于海拔2000-5000m的高山、草地和溪边。

4.生于海拔800-4500m的田埂、路旁、河滩沙地、向阳山坡及干草原等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

2.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3.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西藏。

4.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宜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选生长3年以上的老株采种,晾干。早春撒播或条播,播幅3cm,深1cm,沟距25cm,每1hm2用种7.5~10.5kg。

田间管理 长出2~3片真叶时,匀苗,每隔10cm留壮苗1株,随即施肥1次。以后,每年春季出苗时及6月份各中耕除草、施肥1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可用代森锌或波尔多液防治。

性状性状鉴别 1.秦艽 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沟。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着,残存的茎基上有短纤维状叶基维管束,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

2.粗茎秦艽 根略呈圆柱形,较粗大,多不分枝,很少互相扭绕,长12-20cm,直径1-3.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纵向扭转的皱纹;根头有淡黄色叶柄残基及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味苦、涩。

3.麻花艽 根略呈圆锥形,长8-18cm,直径1-3cm;主根下部多分枝或多数相互分离后又连合,略成网状或麻花状,故习称麻花艽。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4.达乌里秦艽 根略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长8-20cm,直径2-9m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纵向或扭曲的沟纹,已去外皮者表面黄色。根头较细,单一,偶有二分叉,表面有横向纹理,顶端残存茎基及短纤维状叶鞘。主根通常1个或分成数枝。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苦、涩。

以质实、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1)秦艽 粉末黄棕色。①栓化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0-166μm,长至198μm,壁薄,略弯曲,平周壁有横向微细纹理,胞腔内含油滴状物,每个细胞不规则分割成2-12个小细胞,分隔壁隐约可见,稍不均匀增厚。②草酸钙针晶散在于薄壁细胞中,长9-17μm。另有少数结晶呈细梭状、颗粒状、杆状或片状。③内皮层细胞(根须)巨大,无色或淡黄色。完整者表面观类长方形或扁方形,长(纵向)85-542μm,直径(横向)18-153μm,壁薄,侧壁细波状弯曲,端壁较平直,平周壁现纤细的横向线状纹理,每个大细胞纵隔成2-10个栅状小细胞,小细胞又横隔为2-5个,有的分隔不明显。④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8-67μm。

(2)麻花艽 粉末棕褐色。①厚壁网纹细胞梭形、类三角形或长条形,末端稍大、钝圆或平截,有的一端呈侧钩状,直径20-65μm,长20-240μm,壁稍厚,木化,网孔长裂缝状,疏密不一,大多纵向,也有斜向或稍扭曲。②草酸钙针晶细小,散在于薄壁细胞中,长3-7μm。③栓化细胞表面观长梭形、类方形、类长方形,直径18-81μm,长至198μm,壁薄,每个细胞横隔成2-8个小细胞。有的细胞纵隔成2个小细胞,小细胞再横隔为2-5个。④内皮层细胞(根须)淡黄绿色或几无色,长条形,两端平截或稍倾斜,直径11-20μm,长约至198μm,壁三边增厚,一边薄,厚约至7μm,孔沟较稀疏。

(3)达乌里秦艽 粉末黄棕色。①厚壁网纹细胞数个毗连或单个散在,常与栓化细胞上下连结,淡黄色或淡绿黄色,呈类梭形、类三角形、类长方形,直径20-66μm,长64-216μm,壁螺状或网状增厚,木化,有的螺状增厚,壁斜向交错扭结,网孔呈纵或斜裂缝状、不规则的类长圆形、细小椭圆形,或纹孔偶见。

②草酸钙结晶微小,针状或杆状,长约至10μm,也有呈微细粒状。③栓化细胞表面观呈类梭形或长方形,直径20-63μm,长至180μm,壁薄,略弯曲,每个细胞横隔成2-8个小细胞。有的细胞纵隔成2个小细胞,小细胞再横隔为2-4个。④内皮层细胞(根须)淡黄绿色或几无色,呈长条形,两端平截或稍倾斜,直径11-25μm,长约至315μm,壁三边增厚,一边薄,厚约至11μm,孔沟外口呈疣状突起,表面观呈细小双圈状。有的横隔成2个小细胞。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甲醇-浓氨试液(7:25:5)混合液30ml,浸泡2h,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约1ml,加1mol/L盐酸液2ml,继续蒸去氯仿,放冷,滤过。取滤液分置2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即生成淡黄白色沉淀;另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即生成棕红色沉淀。(检查生物碱)(2)取本品横切面,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白色或金黄色荧光。

商品规格(1)秦艽 主根粗大似鸡腿、萝卜、牛尾状。质坚脆。断面棕红色或棕黄色,中心土黄色。一等:表面灰黄色或棕色,芦下直径1.2cm以上。二等: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芦下直径0.6-1.2cm。

(2)麻花艽 统货。大小不分,芦下直径不小于0.3cm。

(3)达马里秦艽 一等:条长20cm以下,芦下直径1cm以上。二等:长短大小不分,芦下直径0.3cm以上。

化学成分1.秦艽 根含秦艽碱甲即是龙胆碱(gentian-ine)[1],秦艽碱乙即是龙胆次碱(gentianidine)[2],秦艽碱丙(gentianal)[3],龙胆苦甙(gentiopicroside)[4],当药苦甙(swertia-marin)[5]。另有报道,秦艽根主含龙胆苦甙,在提取分离时,龙胆苦甙与氨水作用转化为龙胆碱和秦艽碱丙等生物碱[4,6]。近有报道,秦艽根含龙胆苦甙,褐煤酸(montanic acid),褐煤酸甲酯(methyl montanate),栎瘿酸(roburic acid),α-香树脂醇(α-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7]。

2.粗茎秦艽 根含龙胆苦甙,当药甙(sweroside),当药苦甙[5],龙胆碱,秦艽碱丙[8]。

3.麻花艽 根含龙胆苦甙,当药甙,当药苦甙[5],龙胆碱,秦艽碱丙[8]。

4.达乌里秦艽 根含龙胆苦甙[4,5],当药苦甙[5],龙胆碱,秦艽碱丙[8]。

此外,天山秦艽根含龙胆碱[9];西藏秦艽根含龙胆碱。欧龙胆碱(gentialutine),异欧龙胆碱(isogentialutine),西藏龙胆碱(gentiatibetine)[10-13];管花秦艽根含龙胆碱,秦艽碱丙[8]。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 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并加速肿胀的消退,每日腹腔注射90mg/kg,连续 10天可使脚肿基本恢复正常,其效果与水杨酸钠200mg/kg相当,如预先注射秦艽碱甲,对大鼠蛋清性脚肿也有减轻和消肿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氯喹、皮质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剂相似,而比水杨酸钠略强,秦艽碱甲的抗炎作用原理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但它与促皮质素又有所不同,它不是直接兴奋肾上腺皮质,而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其抗炎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秦艽碱甲的双氢化合物(侧链上的双键被氢饱和)无消炎作用,可知双键的存在是抗炎的必要条件。此外,秦艽碱甲还能明显降低因注射蛋清而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

2.对中枢系统的作用 秦艽碱甲小剂量时对大鼠和小鼠有镇静作用,还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但较大剂量时则有中枢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较小剂量注射给药时,能抑制狗肠痿因灌注氯化亚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经系统,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加强。光热刺激法实验表明,秦艽碱甲能提高大鼠的痛阈,但作用短暂,40分钟后作用消失。用热板法实验,秦艽碱甲对小鼠有镇痛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秦艽碱甲能降低豚鼠血压,对麻醉犬、兔也有明显而矩暂的降低血压作用,时时使心率减慢,无快速耐受现象。静脉注射阿托品和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均不能阻断其降低作用,加之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减慢心率并伴有心舒张不全和心输出量减少,证明其降压作用与迷走神经无关,可能是直接抑制心脏的结果。

4.对血糖的影响 秦艽碱甲对大鼠和小鼠均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在升高血糖的同时,肝糖原明显降低。其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由于切除肾上腺或使用阻断肾上腺素的药物(双苯氯乙胺)后,此种作用消失,故升高血糖作用的原理是是通过肾上腺的释放所致。

5.抗过敏性休克和抗组胺作用 秦艽碱甲能明显减轻豚鼠因组胺喷雾引起的哮喘及抽搐,对于兔的蛋清性过敏性休克也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还能明显降低大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

6.对平滑肌的作用 秦艽碱甲对麻醉犬回肠运动无明显影响,对离体豚鼠回肠运动也无任何影响,但能拮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收缩,1:5,000几乎能完全拮抗组胺的作用,对乙酰胆碱的拮抗作用相对较弱。

7.其它作用龙胆苦甙对疟原虫有抑杀作用。犬人工胃痿试验证明龙胆苦甙能促进胃液及游离盐酸分泌增加。

毒性秦艽碱甲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口服480mg/kg;腹腔注射350mg/kg;静脉注射250-300mg/kg。4例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口服lO0mg,每天3次,共4-13天,先后引起严重恶心、呕吐等;仅连服13日之l例,关节红肿、疼痛于第5日消失,余均无效,故认为此碱在初步临床应用中尚不够理想,且多副作用,尚待进一步改进。

秦艽碱甲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口服480mg/kg,腹腔注射350mg/kg 静脉注射250-300mg/kg。亚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以50,90,1200mg/kg的剂量给大鼠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4天,各组动物外观无改变,病理切片发现肾小球及肾小管内均有蛋白出现,部分动物有肺水肿现象胜。龙胆碱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灌胃为480mg/kg,腹腔注射为350mg/kg。

炮制秦艽:拣去杂质,除去芦头,稍浸,润透切片,晒干。炒秦艽:取秦艽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表面微有焦斑,取出放凉。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主风湿痹通痛;筋骨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注意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1.《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2.《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3.《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复方①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喎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细切。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②治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艽天麻汤)③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不知医必要》秦艽汤)④治黄: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验方》)⑤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一两服。(孙思邈)⑥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⑦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秦艽、当归知母各五钱。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⑧治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⑨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⑩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仁斋直指方》)11.治发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海上集验方》)

各家论述1.《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

2.《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3.《本草征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4.《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5.《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着。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同类之品。甄极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摄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 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通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临床应用1.治疗关节痛、头痛、牙痛等取秦艽10Og,或秦艽、白芷各50g,加入普鲁卡因lg,制成注射液100ml,分装、灭菌备用。肌肉注射每次2ml。曾应用2000多人次,对风寒引起的周身疼痛,以及多年风湿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

2.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将秦艽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约含生药0.625g,每次2-5ml,每日4-6次,肌肉注射。试治21例,经用药3-7天均获痊愈,无l例发生后遗症。此外,以秦艽为主,结合辨证施治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20例,获得较好疗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金纽子

    药材名称金纽子拼音Jīn Niǔ Zǐ别名护心草(《广西民间常用草药》)。出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莎草科植物三头水蜈蚣的全草。春、夏采取。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8~30厘米。根茎短。茎丛生,细弱,

  • 红牛毛刺

    药材名称红牛毛刺别名腺毛莓、雀不站、红毛草来源蔷薇科红牛毛刺Rubus adenophorus Rolfe,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性味甘、涩,温。功能主治和血调气,止痛,

  • 牛奶柴

    《中药大辞典》:牛奶柴药材名称牛奶柴拼音Niú Nǎi Chái出处《闽东本草》来源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茎、叶。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性味甘淡,温,无毒。归经入肺、脾、肾三经。功能主

  • 全光菊

    药材名称全光菊拼音Quán Guānɡ Jú英文名all-grass of Maximowiczii, all-grass of Maximowicz Hololeion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刺苋菜

    药材名称刺苋菜拼音Cì Xiàn Cài别名刺苋、野苋菜、野刺苋、假苋菜、猪母刺、白刺苋来源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以全草或根、茎、

  • 粪箕笃

    《全国中草药汇编》:粪箕笃药材名称粪箕笃拼音Fèn Jī Dǔ别名犁壁藤、千金藤、田鸡草、铁板膏药草来源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粪箕笃Stephania longa Lour.,以全株入药。全年可

  • 土牛党七

    药材名称土牛党七拼音Tǔ Niú Dǎnɡ Qī别名土牛党参、黄经树、蔷薇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毛药藤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dechites henryi Oliv.采收和储藏:秋季

  • 苏头

    《中药大辞典》:苏头药材名称苏头拼音Sū Tóu别名紫苏兜(《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或白苏的根及近根的老茎。秋季采收,将紫苏或白苏全株拔起,切取根头

  • 蟅虫

    药材名称蟅虫拼音Zhè Chónɡ别名地鳖(《本经》),土鳖(《别录》),过街(《埤雅》),簸箕虫(《本草衍义》),蚵蚾虫(《袖珍方》),地婢虫(《鲍氏小儿方》),山蟑螂(《本草求

  • 栲栗叶

    药材名称栲栗叶拼音Kǎo Lì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摘,鲜用或晒干。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