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箬叶

箬叶

《中药大辞典》:箬叶

药材名称箬叶

拼音Ruò Yè

别名辽叶(《纲目》)

出处《纲目》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箬竹

原形态箬竹,又名:篃竹。

秆高约75厘米。直径4~5毫米,圆筒形或顶端节间稍扁平,节间长2.5~5厘米,中空极小;秆环殊少隆起乃至不可触知;箨鞘长20~25厘米,宿存性,枯萎后呈暗草黄色,稀具小横脉,故局部地呈方格子状,无毛,惟下部边缘具柔软之褐色纤毛,呈流苏状,至于为下方箨所包被着的部分则具绒毛;箨舌顶端呈弧形。两侧各具少数繸毛;箨叶的大小多变化,形甚窄,有时可长逾5厘米,有部分方格状小横脉。秆上每节生枝条1枚(稀有2枚者)。叶在成长植株上弯作弧形,叶片作长披针形,大者长达45厘米以上,宽可逾10厘米,先端渐尖,延伸成一细尖头;上面绿色,有光,下面灰绿色,散生锯色短柔毛;中脉宽而隆起,黄白色,在叶背面沿中脉之一侧生有一行毡毛,次脉有时可多至15乃至18对,小横脉极明显;叶基急收缩,叶缘有尖锐小锯尖;叶柄健壮而带微紫色。花序未见。

本植物的叶基部(箬蒂)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分布长江流域等地。

性味《纲目》:"甘,寒,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兼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衄血,下血。小便不利,喉痹,痈肿。

《纲目》:"治男女吐血,衄血,呕血,咯血,下血。并烧存性,温汤服一钱匕。又通小便,利肺气,喉痹,消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煅存性入散剂。外用:煅存性研末作吹药。

复方①治肺痈鼻衄:白面、箬叶灰各三钱。上二味研令匀,分为二服,食后井华水调下。(《圣济总录》玉尘散)

②治经血不止:蚕纸(不计多少烧灰)、箬叶(烧灰)。上二味等分研匀,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二灰散)

③治脏毒下血,久远不瘥者:茶篰箬叶烧成黑灰,研罗极细,入麝香少许,空心糯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小便先涩后不通:干箬叶(烧灰)、滑石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许,米饮调下,空服。(《指南方》箬叶散)

⑤治咽喉闭痛:辽叶、灯心草烧灰,等分吹之。(《濒湖集简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箬叶

药材名称箬叶

拼音Ruò Yè

出处本经逢原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箬竹叶基部

功能主治本经逢原》:"煎汤治胃热呃逆,其性较柿蒂稍平。取灰以香油调涂汤火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箬叶

药材名称箬叶

拼音Ruò Yè

英文名Leaf of Chequer-shaped Indocalamus

别名辽叶、茶篰若叶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纲目》:箬,若钓而弱,故名。其生疏辽,故又谓之辽。箬,生南方平泽,其根与茎皆似小竹,其节箨与叶皆似芦荻,而叶之面青背谈,柔而刃,新旧相代,四时常青。南人取之作笠,及裹茶盐,包米粽,女人以衬鞋底。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箬竹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Indocalamus tessellatus (Munro) Keng f. 2.Indocalamus latifolius(Keng)McClure [Arundinaria lafitolia Ke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

原形态1.箬竹 植株呈灌木状。竿高0.5-2m,直径4-7.5mm;节间长约25cm,最长可达32cm,。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扁,多为绿色,节较平坦,竿环较箨环略隆起,节下方有红棕色贴竿的毛环。箨鞘长于节间,上部宽松抱竿,无毛,下部紧密抱竿,密被紫褐色伏贴状疣基刺毛,具纵肋;箨耳无,箨舌厚膜质,截形,高1-2mm。背部有伏贴微毛;箨片大小多变化;窄披针形,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易落。小技具2-4叶;叶鞘紧密抱竿,有纵助,背面无毛,或被微毛,无叶耳;叶舌高1-4mm,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6cm,宽4-10.8cm,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伏贴短柔毛;中脉两侧或仅一侧生有一条毡毛,次脉8-16对;小横脉明显,形成方格状,叶缘生有细锯齿。圆锥花序长10-14cm,花序主轴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小穗绿色带紫,长2.3-2.5cm,几呈圆柱形,含5-6朵小花,小穗柄长5.5- 5.8mm;小德轴节间,被白色绒毛;颖有3片,纸质,脉上具微毛,第1颖长5-7mm,先端钝,有5脉,第2颖长7-10.5mm,具7脉,第3颖长10-19mm,具9脉;第1外样长11-13mm,背部具微毛;有11-13脉,基盘长0.5-1mm,其上有白色髯毛,第1内释长约为外样的1/3,背部有2脊,春间生有白色微毛,先端有2齿和白色柔毛;花药黄色。笋期4-5月,花期6-7月。 2.阔叶箬竹灌木状竹类。竿高可达2m,直径0.5-1.5;节间长5-22cm,微有毛,尤以节下方为甚;竿算宿存,质坚硬,背部常有粗糙的棕色小刺毛,边缘内卷,且有纤毛;箨舌截平,鞘口顶端有长1-3mm流苏状繸毛;小技顶端有1-3叶片;叶片长10-40cm,宽1.5- 8cm;花序上叶片较小,表面无毛,翠绿色,近叶绿处有小刺毛,背面灰白色,略生微毛,小横脉明显,边缘粗糙或一边平滑。圆锥花序基部常为叶鞘包裹,长6-23cm,或有时退化为仅有4-5小穗的总状花序;花序分校与主轴均密生微毛,小穗紫色或暗绿色,有5-9/小花,长2-4cm;内停稍短于外稃,稀有等长或较长于外稃,通常先端有2齿或有1凹头,背部有2脊,脊或脊间向上生稀疏的微毛,鳞被3;雄蕊3,花药大多紫色,颖果成熟后古铜色,状如麦穗,长约1cm。笋期4-5月,花果期1-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箬竹生于海拔300-1400m的山坡路旁。 2.阔叶箬竹生于林下或山坡。

资源分布:1.箬竹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衢县、湖南零陵阳明山等地。 2.阔叶箬竹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性味甘;寒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解毒消肿。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小便不利;喉痹;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炒存性入散剂。外用:适量,炒炭存性,研末吹喉。

复方①治肺痈鼻衄:白面、箬叶灰各三钱。上二味研令匀,分为二服,食后并华水调下。(《圣济总录》玉尘散)②治经血不止:蚕纸(不计多少烧灰)、箬叶(烧灰)。上二味等分研匀,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二灰散)③治服毒下血,久远不瘥者:茶篰箬叶烧成黑灰,研罗极细,入麝香少许,空心糯米次调下。(《百一选方》)④治小便先涩后不通:干箬叶(烧灰)、滑石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许,米饮调下,空服。(《指南方》箬叶散)⑤治咽喉闭痛:辽叶、灯心草烧灰,等分吹之。(《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纲目》:治男女吐血,衄血,呕血,咯血,下血。并烧存性,温汤服一钱匕。又通小便,利肺气,喉痹,消痈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千只眼

    药材名称千只眼别名臭漆、透光草来源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千只眼Murraya tetramera Huang,以叶和根入药。夏秋采叶,秋季采根,洗净切段,均可鲜用或阴干备用。性味辛、微苦,微温。功能主治祛

  • 甜瓜叶

    《中药大辞典》:甜瓜叶药材名称甜瓜叶拼音Tián Guā Yè出处《嘉佑本草》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叶片,夏、秋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甜瓜"条。功能主治①《食

  • 线叶蓟

    《中药大辞典》:线叶蓟药材名称线叶蓟拼音Xiàn Yè Jì别名野红花、山红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线叶蓟的根或花。秋季采根,鲜

  • 浙江铃子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浙江铃子香药材名称浙江铃子香来源唇形科浙江铃子香Chelonopsis chekiangensis C. Y. Wu,以全草、根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安徽。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散风寒

  • 木半夏

    药材名称木半夏拼音Mù Bàn Xià别名四月子、野樱桃(《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木半夏的果实。原形态木半夏,又名:枣皮树、骆驼花、多花胡颓子。落叶

  • 井边草

    药材名称井边草拼音Jǐnɡ Biān Cǎo别名黑枸杞、凤尾草、井口边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粗糙凤尾蕨的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cretica L.var.laeta(W

  • 桑鳸

    药材名称桑鳸拼音Sānɡ Hù别名桑扈(《诗经》),青雀、窃脂(陆玑《诗疏》),蜡嘴雀、蜡嘴(《纲目》)。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来源为雀科动物黑头蜡嘴雀的肉。原形态体长20余厘米。嘴厚而强,呈

  • 金瓜草

    药材名称金瓜草拼音Jīn Guā Cǎo别名睫毛齿果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远志科植物椭圆叶齿果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omonia oblongifolia DC.[S.sessiliflo

  • 醉针茅根

    药材名称醉针茅根拼音Zuì Zhēn Máo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醉马草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hnatherum inebrians(Hance)Keng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挖,洗净

  • 云南铁扁担

    《全国中草药汇编》:云南铁扁担药材名称云南铁扁担别名竹根七、万年青、心不甘、须瓣开口箭来源百合科云南铁扁担Tupistra fimbriata Hand.-Mazz.,以根状茎、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