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歪头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兔缺。详该条。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详北政之岁条。
综合性医书。8卷。清·陈念祖撰于1808年。全书简述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内容,包括对脏腑、经络、四诊、运气的说明;按表里、寒热、虚实证予以分类的多种疾病证治及诸证的对症方药。文字浅近易懂,并附歌诀,易于记
证名。见《素问·热论》。指心烦而胸中闷满。多由邪热内盛,或痰瘀阻滞,或留饮、瘀血内停所致。可见于多种病证,如伤寒、肺痹、癫狂。
见《湖南药物志》。为商陆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发的病证。《时病论》:“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混于内,人受之,由口鼻而入,直犯募原。初起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频欲恶心
丛书。明·谈志远辑。包括万全《痘疹碎金赋》1卷,万全《痘疹心法》12卷及《痘疹玉髓》2卷(撰人不详,又名《毓麟芝室玉髓摘要》,卷下又名《毓麟芝室痘疹玉髓图像注解》)。现存1610年彭瑞吾重刊本。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青黄凸出。系指眼之“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不治者,甚则膏尽珠”(《证治准绳》),以致失明。参见蟹睛条。
指病邪从里透达于肌表。主要表现为先有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等里证,继而发热汗出,皮肤痧疹逐渐透露,烦躁减轻,显示病邪由里出表的趋势,多属病情好转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