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本经多气少血。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着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参见手少阴心
【介绍】:元代医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以善治眼病闻名,深受当时人推崇。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久积热毒于心而起。舌肿舌白,如木舌相似,但木舌小硬,此肿而白……,肿甚刺金津玉液,出血……。日久脓成,左右挑放舌出黑血,刺治不转色,舌卷不能言,并舌硬者死。”
书名。又名《新方八阵砭》。4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4年。作者对张介宾《新方八阵》所载方剂及有关理论以书评的形式予以阐析辨驳,发表了个人的学术见解。陈氏认为该书所立新方,其配伍、方义多“杂沓模糊”
病证名。《瘴疟指南》卷上:“瘴疟形状,……以有寒有热者为寒瘴。”即冷瘴,详该条。
指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如脾阳虚、运化失职,可出现饮食不化,腹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或痰湿内阻,发生痰饮;或水湿停滞,四肢浮肿等病症。脾阳
①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物露置户外,任其日晒夜露。②药物剂型之一。参见露剂条。
经脉名。即足厥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帣(通厥)阴脉:循大指间,以上出胻内兼(廉),上八寸,交泰(太)阴脉,□股内,上入脞间。其病:病脞瘦,多弱(溺),耆(嗜)饮,足柎(跗)种(肿),疾畀(痹)。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由于湿热郁久,化火转燥而成的三消证。湿火伤肺为上消。证见烦渴引饮,咳嗽面肿,寸脉数大,宜用清肺饮;湿火伤胃为中消,证见多食易饥,面黄身肿,关脉数大,宜用加味清胃汤;湿火伤
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三。多因饮食太饱,或中气失调,邪热在中,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药如犀角、地黄、丹皮、甘草、玄明粉之属。亦有饮食过饱,胃中寒冷不能消化,食物与气上冲,伤裂胃口而吐血鲜红或紫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