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背痛

背痛

证名。出《素问·阴阳别论》。多由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足太阳经所致。其症背痛或兼板滞,牵连肩项,或连腰部,可兼有恶寒等。治宜祛风散寒,疏通经气为主。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又背为脏腑腧穴所在,脏腑发生疾病,都会引起背痛。如《杂病源流犀烛》:“背痛,肺腧在背,故肺病令人逆气喘欬,肩背痛。”亦有肾气逆冲而致。《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亦有肝浊逆冲,从腹而上攻背痛者,系冲任主病,治在厥阴。”凡治背痛方药,可加羌活防风引经。背痛亦可并见于胸痹心痛等症。参见胸痹、心痛、胃脘痛、肩背痛条。

猜你喜欢

  • 小儿健脾丸

    见《中药制剂手册》。人参、炙甘草、砂仁、黄连、桔梗、法半夏各30克,神曲(麸炒)、炒麦芽、炒山楂、炒扁豆、橘皮、山药、莲子各60克,白术(麸炒)、茯苓各9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服一丸,日

  • 下注疮

    病名。①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多由外受风湿毒邪,荣卫凝滞所致。发于小腿前面,患处肿胀,破则脓水淋漓,如水之注,缠绵难愈。相当于小腿湿疹。治宜疏风解毒祛湿。内服萆薢渗湿汤,外敷青黛散。②湿毒疮的又

  • 肉癥

    病证名。①指因食思肉类无度,日久脘腹结块坚定不移的一种病症。多由滞积挟痰瘀凝滞所致。见《备急千金要方·肝脏》。②指妇人脐下结块,大如杯升,按之坚硬,月经不通,身体羸瘦的一种病症。见《肘后备急方·治卒心

  • 留针补泻

    指留针时,采取不同的操作,来分别补泻的方法。补法的留针,目的待气,故气至后稍加捻运即行出针。《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泻法的留针,目的散邪

  • 经络感传现象

    又称经络现象、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病症。这种现象在某些人身上可因针刺、艾灸、通电、按压等刺激穴位或在气功练功的过程中产生。经络感传的性质,因刺激原和

  • 嗌(yì 益)

    ①食管上口(咽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通于嗌。”《甲乙经》:“嗌作咽。”②喉咙。《素问·血气形志篇》:“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

  • 沈璠(fán 凡)

    【介绍】:清代医家。字鲁珍。上海人。勤于医业,白日应诊,夜览医书,撰有《沈氏医案》等书。

  • 经行吐血

    病名。见《红线女博识摘腴》。多因积热损伤胃络,经行之时,胃经之气随冲气上逆,血随气上所致。症见经行时出现周期性吐血,血色黯红,或经血量少等。治宜清胃热,引血下行。用三黄四物汤,或犀角地黄汤等方。

  • 抑青丸

    ①《张氏医通》卷十六方。黄连、吴茱萸各等分。水煎干,去吴茱萸,取黄连焙燥,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次四十至五十丸,空腹温开水送下,或睡前温酒送下。治肝火胁下急痛。②见《保婴撮要》卷一。即抑肝散制

  • 饥饱咳嗽

    病证名。指饥饱伤脾,痰食积滞不化引起的咳嗽。见《不居集》卷十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咳嗽》:“病者中满腹胀,抢心痛,不欲食,此因饥饱伤脾。”治宜保和丸等方。参见咳嗽、脾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