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属于阴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示阴寒之弥漫。①夜半为重阴。日为阳,夜为阴,夜半为阴中之阴,故名。《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人之体温(正常或病态)多于夜半而降。②病色之重阴。古人分
七怪脉之一。脉象沉实之极,如用指弹石的感觉。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即血热经行先期。详该条。
即藏医挂图。公元1704年在德西·桑吉嘉措主持下,根据《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内容及编排顺序,并参考《月王药诊》等有关藏医著作绘制的一套图文并茂的著作。全套曼汤共80幅,最后一幅是由近代“门孜康”主持人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没药、血竭、沉香、麝香、朱砂各一两,木香半两,甘草二钱。为细末,用甘草熬膏,搜和为丸,姜盐汤嚼下。治气痛不可忍,及妇人产后血崩。
指肩部灼热或有热感。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肩背部位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等的循行部位,如该经络发生病变,可伴有肩上热的症状。
出《灵枢·海论》。见血海条。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防风各半两,黄芩一钱半。为粗末,水煎服。治血热生疮,遍身肿痒。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黑皰、乱疔、满天星、满天星疔、肾疔。十三丁之一。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周赤色,初生少,其头逐日增多,数越多,证情越重,若满三十六则危。宜早治,治疗参见疔疮条。
【生卒】:约370~450【介绍】:晋末外科医家。京口(今镇江)人。善医学,尤精外科方术。义熙六年(410)隋刘裕北征,有被创者以药涂之即愈。后居秣陵,撰《刘涓子鬼遗方》10卷,永元元年(499)由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