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因情志触发,气逆于上所致的头痛。见《丹溪心法附余·风热门》。症见头痛,头目昏眩,胸腹胀满,呕吐酸水等。治宜理气解郁,可用芎乌散加味。参见头痛条。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瞳子髎。见该条。
即滋阴八味丸,见该条。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菟丝子之别名,详该条。
清·张仲华撰。张氏医案最早整理本名《爱庐方案》,共分76门,一百余案,刊于咸丰年间。1882年柳宝诒从抄本中选录24案,并加按语,编入《柳选四家医案》,改名《爱庐医案》。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
见《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三。即四乌鲗骨一芦茹丸,见该条。
出《金匮要略》。即栝楼,详该条。
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黄芪、陈皮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器内煎,后有乳起,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腹,食前服。治老人虚秘。②《圣济总录
①亦作子门,即子宫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之病……胞门寒伤,经络凝坚。”②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出《针灸甲乙经》。即气穴,见该条。②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水道穴。见胞门、子户条。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九。指婴儿里热内结,大便不通,冲心腹胀,甚至脐突的证候。治宜通腑泻结之剂,如三黄丸(《小儿药证直诀》:黄连、大黄、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