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全》。原说位在“中极两旁各二寸”,今多据《针灸大成》定位于脐下4寸(中极)再旁开3寸处。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髂腹下神经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通过。主治妇女不孕
病名。《古今医鉴》卷十二:“妇人鸡爪风,因月家得此,不时举发,手足挛束如鸡爪状,疼痛难伸。于左右膝眼两旁各有一小窝共四穴,俗谓之鬼眼,各灸三壮即愈。”多因产后血亏,筋失所养,复感风寒所致。无汗者,治宜
证名。指房劳太过,精耗髓虚所致的痿症。《症因脉治》卷三:“肾热痿软之症,腰骨不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足不任地,骨痿不能起于床,此《内经》肾热痿弱之症也。”治宜补肾填精,滋阴清热,可用人参固本丸、坎离
即神仙太一膏,见该条。
方剂著作。日本·吉益为则撰。1卷。刊于1762年。本书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编次。每方之后均广集原书各篇中应用该方的辨证立法,并有作者的考证,附以扼要的按语。现有《皇
证名。见《儒门事亲·咯血衄血嗽血》。《赤水玄珠》卷九:“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者是也,又如细屑者亦是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块,或血点是也。其证最重,
病名。见《金匮要略》卷中。即金创。详该条。
六极之一。指气虚重症。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偏虚者,症见短气不能言,入晚甚,乏力,皮毛焦。治宜益气。可用诃黎勒丸
见《症因脉治》卷四。即生脉散,见该条。
古病名。亦称贲豚。《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肾之积名曰贲肫,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肫贲走之状。”详贲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