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五。即生于臀部的痈。由膀胱湿热凝结而成。初宜隔蒜片艾灸,内服仙方活命饮。证治见外痈条。
病证名。指风痰上扰清窍的头痛。见《圣济总录·诸风门》。《兰室秘藏·头痛门》:“发时两颊青黄,晕眩,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治之。”并可选用甘
书名。又名《注礼堂医学举要》。4卷。清·戴绪安辑于1886年。卷1脉学;卷2五运六气;卷3汤头歌;卷4校补药性。其中以脉学叙述较详,运气主病和用药颇多机械推算。
骨骼部位名。①内踝、外踝的统称。②指桡骨茎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腕者,……当外侧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
脚病名。即足部的各种扁平疣、寻常疣、粉瘤等。多为生物、物理刺激造成。症状轻微,后期转变为脚垫、垫黄或垫核后,疼痛显著;部分足瘊具有传染性。修脚业按其形态特点将足瘊分为刺瘊子(即寻常疣)肉瘊子(即扁平疣
病证名。见《幼科折衷》。指小儿饱食后腹泻的症候。由脾胃虚弱,运化不及所致。其症饮食饱满则泻,泻尽乃止,如此反复。治宜补脾益胃。用益黄散送下保和丸。
证名。指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症因脉治·呕吐论》:“胃寒呕吐之症,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多沉迟。真阳不足者,宜
推拿手法名。出《金匮要略·杂疗方》。在患者肢体的外侧面,由近端推向远端。《寿世保元·发痧》:“先将儿两手自臂捋下,血聚指头方刺。”
病名。发作性皮肤丘疹疾患。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因肌腠虚疏,风尘入于肌肤所致。状如风疹、瘙痒、搔之头破而成疮,时好时发。治宜疏风止痒。内服局方消风散或荆防败毒散。注意皮肤清洁,以防再发。类似丘疹性
眼弦之“秋冬烂者为冷烂”(《银海精微》)。系土衰不能化湿所致。宜温阳化湿,可用苓桂术甘汤之类加减,外用碧天丹熏洗。睑厚者可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