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贵州民间药物》。为歪头菜之别名,详该条。
痈疽五善之一。精神清爽,声和舌润,疮痬虽疼痛但口不渴,动息自宁者为心善。《外科正宗》:“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疮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
病证名。《医林绳墨·泄泻》:“肠泻则疼,或腹痛肠鸣,痛一阵而泻一阵也。此由脾气不利,阴寒留滞。宜以升提其气,又兼温而养之。”参见泄泻、脾泻条。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佛指甲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即橘络,详该条。
见《此事难知》。即循经传。见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三方。橘红(盐水洗)、蔓荆子、赤茯苓各一两,酒黄芩、酒黄连、白芍药(酒浸,煨)、酒生地黄、姜半夏曲、柴胡各七钱,人参六钱,醋青皮五钱,生甘草四钱。为细末,葱汤浸蒸饼为
见《福建中草药》。又名韩信草、耳挖草、金茶匙、大力草、大叶半枝莲、顺经草、调羹草。为唇形科植物向天盏Scutellaria indica L.的全草。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各地。辛、微苦,平。清热
方书。清程正通(松崖)撰。1卷。刊于1843年。本书“分五脏所寓以辨证,判风火虚实以用药”,录凉血散火汤、养血散火汤等36方,另附示意图18幅。现存清刊本。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三。为瘰疬单个生于颈项者。参见瘰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