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四。即假孕,指经闭腹大而无胎息可验的病症。包括气胎、血胎、痰胎。详见各条。
①经穴名。代号GB3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郄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7寸,当腓骨前缘处;或于阳交穴前方1寸取穴。一说“在外踝上六寸”(《循经考穴编》)。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
①体内阴阳失调,下寒格拒上热。如虚寒久痢,误用寒凉,出现食入即吐的症状。《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②同阴盛格阳。详该条。
又称腥臊气。病者的痰液、汗液、白带、粪便等分泌物或排泄物所发出的特殊臊臭气味。
宜,适宜。指根据与五脏相通应的六气的病机特点而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因高热或久热,灼伤营阴,导致筋脉失养,出现四肢拘挛、痿软、瘫痪等症。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方。黄柏数斤。入粪坑内浸一百日取出,入黄土内埋三日,取出晒干,研细末,如疮有水干掺;干则用蜜调敷。治湿毒流注。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小儿惊者,由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则掣缩成痫。”《幼科类萃》:“惊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渐生风而未至惊风也。夫惊邪入心,则面红脸赤,
症名。指两眼眼球直望前方,不能正常转动,常因津血耗损或肝风内动,致筋脉失养,拘急不舒而引起,为病情严重的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介绍】:宋代医家,东郡(今山东充州)人。精心研究《难经》,认为前代注家有失《难经》本意,于是重加注解,并自号刘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