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材>冠唇花

冠唇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冠唇花

药材名称冠唇花

拼音Guàn Chún Huā

别名藿香、牙皮湾[傣]、广藿香[云南]

来源唇形科冠唇花Microtoena insuavis (Hance)Prain ex Dunn,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广东、贵州、云南。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主治感冒风寒,咳嗽气急,消化不良,气胀腹痛,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1~3钱。

备注同属植物西南冠唇花M. delavayi Prain,在云南也叫香薷,用全草治腹痛和风湿痛。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冠唇花

药材名称冠唇花

拼音Guàn Chún Huā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Microtoena

别名藿香、广藿香

出处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冠唇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rotoena insuavis (Hance) Prain ex Dunn[Gomphostemma insuave Hanc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划,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冠唇花,直立草本。茎高1-2m,四棱形,被贴生的短柔毛。叶对生;叶柄扁平,长3-8.5cm,被贴生的短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阔卵圆形,长6-10cm,宽4.5-7.5cm,先端急尖,基部截状阔楔形;下延至叶柄而成狭翅,两面均被微短柔毛,边缘具锯齿状圆齿。聚伞花序二歧,分枝蝎尾状,在主茎及侧枝上组成开展的顶生圆锥花序;花萼钟形,小账约2.5mm,外被微柔毛,齿5,三角状披针形,后面一齿略长,果时花萼增大;花冠红色,具紫色的盔,长约14mm,上唇长约7mm,盔状,先端微缺,下唇较长,先端3裂,中裂片较长,舌状,侧裂较小,三角状;雄蕊4,近等长,包于盔内;花柱丝状,先端极不相等2浅裂;花盘厚环状,子房无毛。小坚果卵圆状,长约1.2mm,腹部具棱,暗褐色。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50-1000m的林下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中理气。主风寒感冒;咳喘气急;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泻痢腹痛;周身麻木;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樱草根

    《中药大辞典》:樱草根药材名称樱草根拼音Yīnɡ Cǎo Gēn出处《吉林中草药》来源为报春花科翠南报春的根及根茎。8~9月采挖,洗净,晒干。原形态翠南报春,又名:樱草、翠兰花、野白菜。多年生草本,高

  • 小山稔

    药材名称小山稔拼音Xiǎo Shān Rěn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华南蒲桃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yzygium arstrosinense(Merr.et Perry)Chang et

  • 新疆紫草

    药材名称新疆紫草拼音Xīn Jiānɡ Zǐ Cǎo英文名Arnebia Root别名软紫草来源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0ma(Royle)Johnst.的根。春、秋季采挖,晒干

  • 翠鸟

    药材名称翠鸟拼音Cuì Niǎo别名鱼狗来源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Alcedo atthis (L.),以肉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解毒,通淋。主治痔疾,淋病及鱼骨哽喉等。治淋病:翠鸟肉

  • 榆仁酱

    《中药大辞典》:榆仁酱药材名称榆仁酱拼音Yú Rén Jiànɡ别名榆酱(《齐民要术》)。出处《食疗本草》来源榆荚仁和面粉等制成之酱。制法《纲目》:"取榆仁水浸

  • 骆驼蹄瓣

    药材名称骆驼蹄瓣别名蹄瓣根来源蒺藜科霸王属植物豆叶霸王Zygophyllum fabago L.,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晒干或蜜炙。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止咳祛痰,止痛消炎。用于支气管炎,感冒,牙痛,顽固

  • 虾蟆脑

    《中药大辞典》:虾蟆脑药材名称虾蟆脑拼音Há Má Nǎo出处《别录》来源为蛙科动物泽蛙的脑髓。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虾蟆"条。功能主治《别录》:"明目,

  • 杉叶

    《中药大辞典》:杉叶药材名称杉叶拼音Shān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嫩叶或叶片。化学成分参见"杉木"条。功能主治治慢性气管炎,牙痛,天疱疮,烧伤。用法用量内服

  • 九仙草

    《中药大辞典》:九仙草药材名称九仙草拼音Jiǔ Xiān Cǎo别名山柏枝、绿珊瑚、撒花一棵针、一棵松(《云南中草药》),九龙草、珍珠草、小星宿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细须草、酒草(《云南中草药选

  • 米麦麨

    药材名称米麦麨拼音Mǐ Mài Chǎo别名糗(刘熙《释名》)出处《唐本草》来源为米或麦蒸炒后磨成之粉面。性味①《唐本草》:"甘苦,寒,无毒。"②《本草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