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九仙散

九仙散

卫生宝鉴》卷十二: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处方人参款冬花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各30克 贝母15克 御米壳24克(去顶,蜜炒黄)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久嗽气血两虚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开水调下。嗽止则服。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

银海精微》卷上: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别名九仙饮、九仙丹

处方黄芩荆芥甘草赤芍药、菊花川芎当归木通白芷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心经虚热,小眦赤脉传睛,眼通红,久不退。

用法用量九仙饮(《眼科全书》卷四)、九仙丹(《眼科全书》卷六)。

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儒门事亲》卷十五: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处方九尖蓖麻子叶3钱,白矾(飞过)2钱。

功能主治咳嗽痰涎。

用法用量上用猪肉4两,薄批,棋盘摊开,掺药2味,荷叶裹,文武火煨熟。细嚼,白汤送下,后用干食压之。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五

卫生宝鉴》卷十二引太医王子昭方: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处方人参1两,款冬花1两,桑白皮1两,桔梗1两,五味子1两,阿胶1两,乌梅1两,贝母半两,御米壳8两(去顶,蜜炒黄)。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一切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点服。嗽住止后服。

各家论述《中医方剂学》:本方主治久咳不愈,以致肺气耗散,肺阴亏损之证。久咳不已,伤肺伤气,用人参以补气,阿胶以补肺;喘则气耗,用五味子之酸收,以敛耗散之肺气;益以乌梅罂粟壳敛肺止咳;复用款冬、桑皮、贝母止咳平喘,兼以化痰;桔梗载药上行。合用具有益气、敛肺、止咳之效。凡咳嗽经久不愈,气耗阴亏,咳喘自汗者,本方较为合适。若痰涎壅盛,或外有表邪者,切勿误用,以免留邪为患。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引太医王子昭方

活幼心书》卷下: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处方柴胡(去芦)2两,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滤干锉片,用火炒至微黄色)2两,赤芍药6钱半,荆芥6钱半,甘草6钱半,麻黄(不去根节)半两,川芎半两,薄荷(和梗)半两,旋覆花(去老梗)3钱。

功能主治诸目疾,不拘岁月远近。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葱1根,煎7分,不拘时温服。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猜你喜欢

  • 独效散

    《杨氏家藏方》卷五:独效散药方名称独效散处方光明沥青不拘多少。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冷伤心脾,疼不可忍。用法用量每服1钱,先以冷米醋调成膏,复用热米醋调开服,不拘时候。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五《永乐大典

  • 萆麻膏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萆麻膏药方名称萆麻膏处方大萆麻子(一十四个.正东南枝上取七个.正西枝上取七个)巴豆(七个.去皮)炮制上为泥,成膏子后,加麝香半钱,一处和成膏子。功能主治治中风口眼歪斜

  • 四七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七汤药方名称四七汤处方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炮制上俰咀。功能主治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

  • 八物参术丸

    药方名称八物参术丸别名八物定志丸、八味定志丸、八物远志丸处方麦门冬(去心)1两,远志(去心)1两,菖蒲1两,茯神(去木)1两,白茯苓(去皮)1两,白术半两(炒),人参1两(炒,去芦),牛黄2钱(别研)

  • 解毒薷苓汤

    药方名称解毒薷苓汤处方黄连1钱,黄芩1钱,黄柏1钱,山栀(去皮)1钱,泽泻1钱2分,猪苓8分,赤茯苓(去皮)8分,白术(土炒)8分,肉桂1分,扁豆9分,厚朴(制)9分,香薷3钱。功能主治解暑热。主痎疟

  • 陈皮石韦散

    药方名称陈皮石韦散处方石韦1两,赤芍药3分,瞿麦穗1两,木通1两,陈皮3分,茯苓3分,桑白皮3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下焦有热,淋闭不通,小腹妨闷。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 养血填精汤

    药方名称养血填精汤处方枸杞 全归茯苓芡实菟丝各4.5克条参(蜜炙)大云各6克 熟地、川芎白芍仙茅各3克甘草1克金樱子5个(引)功能主治治饮酒过多,伤害下焦,遗精,渗精,腰脊痛胀,赤白浊。用法用量水煎服

  • 举元益血丹

    药方名称举元益血丹处方人参(去芦)3钱,白术(蜜炙)2钱,当归(酒洗)2钱,熟地黄2钱,黄耆(蜜炙)3钱,白芍(酒炒)1钱,条芩(酒炒)1钱,炙甘草1钱,升麻5分(炒)。功能主治冲任伤损,不能约束经血

  • 加减羌活汤

    《会约》卷三:加减羌活汤药方名称加减羌活汤处方羌活1钱,防风1钱2分,苍术1钱,川芎1钱,白芷1钱,甘草1钱,陈皮8分,北细辛2-3分,生姜1钱,葱白5寸。功能主治伤风寒,头痛、身痛、憎寒、壮热、脉浮

  • 榴灰散

    药方名称榴灰散处方石榴1个。制法烧灰存性,为末。功能主治血泄窍滑,鼻衄或下血。用法用量衄者,吹鼻;下血者,内服。摘录《医级》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