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锁阳固精丸

锁阳固精丸

《中国药典》:锁阳固精丸

药方名称锁阳固精丸

处方锁阳20g肉苁蓉(蒸)25g巴戟天(制)30g补骨脂(盐炒)25g菟丝子20g杜仲(炭)25g 八角茴香25g韭菜子20g芡实(炒)20g莲子20g莲须25g牡蛎(煅)20g龙骨(煅)20g鹿角霜20g 熟地黄56g山茱萸(制)17g牡丹皮11g山药56g茯苓11g泽泻11g知母4g黄柏4g牛膝20g大青盐25g

性状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苦。

炮制上二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0~4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用玉米朊包衣,晾干,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温肾固精。用于肾虚滑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仙拈集》卷三:锁阳固精丸

药方名称锁阳固精丸

处方沙苑蒺藜240克 山萸芡实连须各120克覆盆子菟丝子 枸杞续断各90克

制法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虚梦遗。(遗精)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

摘录《仙拈集》卷三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锁阳固精丸

药方名称锁阳固精丸

处方鹿角霜600克龙骨(煅)600克牡蛎(煅)600克芡实(炒)600克韭菜子600克锁阳600克菟丝子600克莲子肉600克牛膝600克补骨脂(盐水炒)750克 青盐750克杜仲(炒)750克 苁蓉(炙)750克 大茴香750克莲须750克巴戟天(炙)900克 熟地1.68千克山药1.68千克山茱萸(炙)510克茯苓330克 丹皮330克泽泻330克知母120克黄柏120克

制法以上二十四味,重15.9千克。先将鹿角霜等二十二味,共研为粗末。与熟地、山萸同串晒干,再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功能主治温肾固精。治梦遗滑精,目眩耳鸣,腰膝酸痛,四肢无力者。(遗精)

用法用量每服1丸,日服二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猜你喜欢

  • 加减惺惺散

    《普济方》卷三六八:加减惺惺散药方名称加减惺惺散处方苍术(茅山者)、川芎、细辛、羌活、防风、白芷、栝蒌根、甘草、赤芍药、桔梗、麻黄(去节)、荆芥、当归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伤寒无汗,头疼发热

  • 加味寿胎丸

    药方名称加味寿胎丸处方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黄耆、白术、阿胶、莲房炭。功能主治补肾安胎。主肾虚胎漏。先天不足,肾气虚怯,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冲任不固,胎漏下血,腰脊酸痛腿软,头晕耳鸣,尺脉细弱。摘录

  • 补元散

    《鸡峰普济方》卷十九:补元散药方名称补元散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黄耆(蜜炙)苦葶苈山药各30克木香15克附子1个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主水肿消后,服之调补。用法用量每用6克,加生姜、大枣各少许,以水150

  • 金肺散

    药方名称金肺散处方锡灰1钱,汉防己2钱,郁金1钱半,砒黄2钱,半夏1钱半(汤洗7次)。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诸般喘嗽,急惊风。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小儿加减,食后煎猪肉汤调下,1日2次。摘录《宣明论》

  • 清魂汤

    药方名称清魂汤别名柴胡胜湿汤(《兰室秘藏》卷下)。处方柴胡生甘草酒黄柏各6克升麻泽泻各4.5克当归梢羌活麻黄根汉防己草龙胆茯苓各3克红花少许五味子20个制法上药锉碎。功能主治治两睾丸冷,两大腿内侧出汗

  • 枳芎散

    药方名称枳芎散处方枳实(炒)川芎各15克 粉草(炙)7.5克功能主治治左胁刺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6克,加生姜;大枣,煎汤调服,酒调亦可,不拘时候。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 导水消肾丸

    药方名称导水消肾丸处方茅山苍术1斤(米泔水浸,切片,炒黄),木通半斤,肉桂1两(刮去粗皮),牵牛2两(微炒),木香1两。制法上为细末,陈米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引导水气。主囊痈。用法用量此囊虽

  • 人参藿香汤

    药方名称人参藿香汤处方藿香(去梗)、人参(切片),各六两;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二两半。炮制上捣为粗末,入人参令匀。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脾胃气弱,呕吐哕逆,饮食不下,手足逆冷,涎痰稠粘。又治似喘不喘

  • 清胃散

    《脾胃论》卷下:清胃散药方名称清胃散处方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功能主治清胃凉血。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

  • 镇肝饮

    药方名称镇肝饮处方菊花旋复花石决明茺蔚各3克车前子蔓荆子枸杞子各4.8克功能主治治黑风内障。用法用量加灯心30茎,水煎,食后服。摘录《丹台玉案》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