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新华字典>鼈组词

鼈相关字典

鼈[biē]字在结尾的词语

  • 证龟成鼈[zhèng guī chéng biē]
      将乌龟说成甲鱼。 喻蓄意歪曲,颠倒是非。
  • 鱼鼈[yú biē]
      1.亦作“鱼鱉”。鱼和鳖。
  • 蛇跌鼈[shé diē biē]
      传说由蛇变成的鳖。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述异·蛇跌鳖》:“世传蛇跌鳖,性最毒,食之能杀人。买鳖时,须以绳穿其尾,倒掛两时许试之,如蛇也,则顿復原形矣。”
  • 臑鼈[nào biē]
      见“臑鱉”。
  • 胹鼈[ér biē]
      同“臑3鱉”。菜肴名。《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王逸 注:“胹,一作臑。”
  • 瓮中捉鼈[wèng zhōng zhuō biē]
      喻举手可得,确有把握。
  • 紫鼈[zǐ biē]
      草名。又名紫蕨。初生时茎紫色,似鳖脚,故名。见《尔雅·释草》。南朝 梁 沉约《郊居赋》:“其陆卉则紫鳖緑葹,天著山韭。”
  • 饮鼈[yǐn bi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 人 卜子 妻之市,买鳖以归,过 潁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后以“饮鳖”谓愚昧无知而坏事。唐 黄滔《谢试官启》:“徒以献豕辞 辽,賫花躬 魏,税驾而旋同饮鳖,操弧而果异丽龟。”
  • 番木鼈[fān mù biē]
      植物名。马钱子的别称。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番木鳖》:“番木鳖生 回回国,今西土 卭州 诸处皆有之。蔓生,夏开黄花,七八月结实如栝楼,生青熟赤,亦如木鳖。”
  • 石鼈[shí biē]
      1.盛石下沉水底以系浮桥的大木箱。 《晋书·成都王颖传》:“进军屯 河 南,阻 清水 为垒,造浮桥以通 河 北,以大木函盛石,沉之以繫桥,名曰石鳖。”
  • 窄鼈鼈[zhǎi biē biē]
      狭小;狭窄。
  • 朱鼈[zhū biē]
      传说中的一种赤色的鳖,能吐珠,又称珠鳖。
  • 寒鼈[hán biē]
      一种鳖肴。 三国 魏 曹植《名都篇》:“膾鲤臇胎鰕,寒鳖炙熊蹯。”寒,一本作“炮”。
  • 鼋鼈[yuán biē]
      鳖类。

鼈[biē]字在开头的词语

  • 鼈臑[biē nào]
      指三角锥体。 《九章算术·商功》:“斜解立方,得两壍堵。斜解壍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合两鳖臑三而一,验之以棊,其形露矣。”刘徽 注:“此术臑者,背节也,或曰半阳马,其形有似鳖肘,故以名云。中破阳马,得两鳖臑,鳖臑之起数,数同而实据半,故云六而一即得。”
  • 鼈伏[biē fú]
      鳖低头俯伏。《埤雅·释鱼》:“世云鳖伏随日,谓随日光所转,朝首东乡,夕首西乡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鳖》:“《类从》云:‘鼉一鸣而鳖伏,性相制也。’”
  • 鼈裙[biē qún]
      亦作“鱉裙”。 鳖甲四周的软肉。是一种佳肴。宋 洪迈《夷坚丁志·王从事妻》:“忆亡妻在时,最能饌此,每治鱉裙,去黑皮必尽,切臠方正。”清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肉食》:“新粟米炊鱼子饭,嫩籚笋煮鱉裙羹。”清 曹寅《栗花歌》:“天花银盘充庖厨,漫山鱉裙鸭脚庸材耳。”
  • 鼈拗[biē ǎo]
      亦作“鱉拗”。犹别扭。意见不相投。鳖,用同“彆”。《水浒传》第十四回:“倘或路上与小人鱉拗起来,杨志 如何敢和他争执得?”
  • 鼈臛[biē huò]
      鳖肉羹。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作鳖臛法;鳖具完全煮,去甲藏,羊肉一斤、葱三升、豉五合、粳米半合、薑五两、木兰一寸、酒一升,煮鳖、盐苦酒、口调其味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其太夫人喜鳖臛。”
  • 鼈化[biē huà]
      《国语·晋语九》:“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 淮 为蜃。 黿鼉鱼鳖,莫不能化。”后以“鳖化”谓鳖之化生。宋 杜绾《<云林石谱>序》:“有鹊飞而得印,鳖化而衔题。叱羊射虎,挺质之尚存;翔燕鸣鱼,类形之可验。”
  • 鼈泠[biē líng]
      见“鳖灵”。
  • 鼈燥[biē zào]
      亦作“鱉燥”。 见“鳖懆”。
  • 鼈甲[biē jiǎ]
      1.鳖的背壳。 可制中药。《新唐书·地理志七上》:“广州 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支、鼊皮、鳖甲。”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鳖》﹝修治﹞引《别录》:“鳖甲生 丹阳 池泽,采无时。”
  • 鼈菜[biē cài]
      蕨菜的别名。 《诗·召南·草虫》“陟彼 南山,言采其蕨”唐 孔颖达 疏:“毛 以为言有人升彼 南山 之上云:‘我欲采其鳖菜。’”
  • 鼈珠[biē zhū]
      《吕氏春秋·本味》:“醴水 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陈奇猷 校释:“皮有珠文。”《山海经·东山经》引作“﹝珠蟞鱼﹞六足,有珠”。后因谓鳖足有珠。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真珠》﹝集解﹞引 陆佃 曰:“龙珠在頷,蛇珠在口,鱼珠在眼,鮫珠在皮,鼇珠在足,蚌珠在腹。”按,《初学记》卷八引 沉怀远《南越志》:“海中多朱鳖,状如肺,有四眼六脚而吐珠。”此又为一说。